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重生农家种田忙 (钱钱)


  “小娘子,这个是姐姐,你来抱一抱她吧。”
  罗天都吓得连连摆手,又觉得自己的举动有些伤人,怕向兰和程青生气,解释说:“向兰姐,孩子太软啦,我笨手笨脚的怕抱不好,等以后长大些,骨骼长结实了我再抱吧。”
  当初罗子衿刚出生时,她也是能不抱就不抱,生怕把孩子伤到了。
  向兰许是想到了这个,也就不勉强了,又看程青还抱着孩子不肯松手,就道:“衙门里不是还有官司吗?你还不去前头当差,还赖在屋里做什么?孩子等晚上回来再抱也是一样的。”
  程青低头在孩子小小软软的脸上亲了一下,这才将孩子放在向兰身边,和另一个睡在一起,然后才有些恋恋不舍地出去了。
  “他呀,当了爹跟傻了一样。”向兰嗔怪着,脸上却是掩不住的幸福表情。
  罗天都也笑了:“程青哥是高兴呗,对了,程盛哥那边送消息去了没?”
  “大爷昨天就派了人去了,阿盛捎信说明日回来。”
  罗天都就说:“程盛哥估计高兴坏了。”
  向兰怀孩子的时候,程盛那高兴劲儿,比程青还兴奋。
  “那也是个傻叔叔。”
  罗天都看她喝完了鱼汤,精神有些倦怠,也不好多坐,道:“你现在坐月子,什么事都不要管,想吃什么就直接跟我或我娘讲,程青哥在衙门里忙着,一时半会照顾不到你,你也不要客气。”
  向兰点了点头,道:“我省得。”
  罗天都又陪着说了一会儿话,才到前头去。今天没有明算课,她也没什么事,外面天又冷,她便留在家里看着罗子衿,也不出去了。
  夷县的第一堂官司,罗白宿并没有久拖,一则现在衙门无事,天气又寒,将人关在牢里,染了病终是不好,二则也快进腊月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过年,早断早好。
  淑贞她爹在牢里关了两天,就被提了出来,当堂审了,据说于大嫂坚决不肯让淑贞她爹进屋,又生怕淑贞她爹真的会将淑贞卖出去,求了太爷,一心一意要和淑贞她爹和离。
  后来的新媳妇也不愿意养个小拖油瓶,倒是同意淑贞她爹跟于大嫂和离,只是如今她们身无分文,还欠了赌场不少债,要求于大嫂把今年收的粮食按人头分一多半出来,于大嫂当然不同意,吵吵闹闹的,把个衙门当成了菜市口。
  这还是夷县这么多年来打的头一场官司,自是吸引了不少山民,又兼天凉下雪了,山民们担心自家的小崽子回家不安全,有空没空的下午都会抽空过来县衙接孩子,太爷在堂上审案子,他们闲着无事,跑去听审。
  他们本来跟于家并不太熟,但是前几年大家一起饿肚子,今年又一起开荒,都知道打点粮食有多辛苦,于大嫂一个妇道人家,这么些年独自养着一个丫头,还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况且自家的小子还跟淑贞一块儿念书,感情上自然是站在于大嫂那一边的,听得淑贞她爹和新媳妇如此不要脸,个个气得直骂。
  一个骂淑贞她爹不像个男人,没担当,撇下妻儿到外面吃香的喝辣的,出了事就回来卖儿卖女,真是丢尽天下男人的脸面。
  又说赌债既然是后头媳妇欠的,就是要卖儿卖女,也该是卖后来的两个,光知道欺负淑贞娘俩算什么。
  罗白宿也很看不上淑贞她爹的那种行径,大笔一挥,说淑贞她爹不告而别,早在外头另娶妻生子,于大嫂这么些年一直当他死了,独自扶养幼女,实跟两家人无异,遂判了两人和离,淑贞她爹领着后头新娶的女人还有孩子自成一家,于大嫂仍旧领着淑贞另过,此后男婚女家,各不相干,于大嫂今年新打的粮食淑贞她爹既然不曾出过一分力,自然全归于大嫂,淑贞她爹不得享用一分。
  此判决一出,满堂喝彩,都道太爷清明。
  也有人可怜淑贞的那两个继姐弟,大人们造的孽,委实跟孩子不相干,这么大冷天的,连个住的地方也没有,粮食也没有一颗,这一冬还不知道怎么熬过去。
  于是马上有人反驳,他们原本又不是穷成这样,还有个茶棚,日子过得不知道比于大嫂多逍遥,享尽了福这会儿倒来讨可怜,当初于大嫂两母女在山里担惊受怕的时候,又有谁来可怜她们?怪只怪男人不是个东西,又娶了个败家娘们,家产都输光了,怨得了谁。
  自此,罗家到了夷县后经历的第一桩诉讼案正式落幕,淑贞她爹闹了这个没脸,也没有在夷县多呆,没过两日带着妻儿又走了,这一走之后,就真的再没有见过他们。


第287章
  也不知道是那场官司动静太大,还是夷县百姓往外头卖粮换东西的次数多了,惊动了周围几个县乡的百姓,人们突然发现,一直穷得让人不愿意提起的夷县,原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穷,竟然家家都有余粮,又兼朝廷也在周围的县府张了榜,鼓励山民返回原籍开垦荒地,于是大家都知道现今夷县讨生活容易。
  年后,便陆陆续续地有流民之类的到夷县,登记开荒,有了人自然就有人开门做生意。渐渐地,县里的杂货铺、布坊、染坊、酒坊慢慢地都开起来了,城里也变热闹了。
  走街窜巷的小贩也多起来了,不时地当街吆喝着,卖的也多是山里产的山货,没什么稀奇的,但好歹热闹了不少,看起来倒还真有两分县城的模样,虽然比起别的县城仍然荒凉许多。
  人一多就容易生乱,衙门里又新添了许多衙役官差,赋役房便被征用了,孩子们也不能再在赋役房里听课,罗白宿便拨了几十两银子,另在城里寻了一处僻静所在,盖了一座学堂,又在学堂后堂建了厢房,那些离家远不方便当日来回的孩子仍旧可以宿在学堂里,只要每月交些粮食过来搭伙便成,又指派了一个妇人,专管这些孩子的饭食,只是一时仍请不来先生,还是由覃主薄几个领着先生的职,轮流去学堂里讲课。
  这个时候,学堂里的小学生已经增至了七十多位,罗天都跟罗白宿和覃主薄提了建议,将这些孩子按照资质特长分了班,悟性高会读书的仍旧跟着覃主薄读诗书,会算帐头脑灵活的,则分到罗天都班上,跟着罗天都主学明算,往商贾帐房一类上头靠拢,至于其他的心灵手巧动手能力强的,或者跟着巫老头学木匠,或者跟着甘老头学铁匠,最后实在干什么也不成也不爱读书的,年岁大些的跟着刘老头下地,算是给他打下手,学些种田的本事,能把田地种好,那也是一门本事,年岁小的还是扔给覃主薄,教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初时覃主薄还有些不乐意,他是正儿八经科考出身的,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觉得既然这些孩子被大人送来学堂,还是正经读些诗书要紧,学那些旁门左道,没得污了读书人的身份,后来他自己被那些愚钝的孩子弄得没了脾气,也就让罗天都一个人去张罗,算是某种程度上默许了。
  功名重要,前提是得吃饱穿暖吧,既然不是读书的料,那还是另想办法,早些学点谋生的手段才好。
  算起来这应该是大庆朝第一个分专业的学堂吧。
  过了端午以后,往城里来的人就更多了,不时还能看到穿绸衫管事模样的外乡人来衙门询问购买商铺的事宜。
  罗天都知道肯定是朝廷开互市的事多半已经定下来了,那些有门路听到消息的商家都遣了人过来打前站买铺子。
  她暗喜,心道可算让她等着了,还以为自己买下的那二十多间铺子至少还得再等上一年两年才能派上用场。
  这些日子,除了去讲课,她把时间和精力基本都放在整修铺子上头。
  因为她买得早,那个时候,城里就那么几户人家,地压根没人买,她那二十多间铺子,都是在街道边上,还是一连排的,十分好打理,将来不管是脱手还是出租,都容易。
  她请了人将原本残破不堪的屋子推倒了,又去外头拖了青砖青瓦,沿街盖了一溜儿的房子。她还怕别人知道是她开的铺子后,以后对罗白宿不利,自己不曾出面,托了人打理的。铺子建成以后,一水的二层小楼,后面还自带院子,前头可以开铺子,后面可以住人,看着十分齐整。
  县里人见了,不免议论纷纷,说不知道哪里来的有钱人,花些冤枉钱,将沿街那一条的地都买了下来,还建了铺子,都是青砖白墙的小院。
  夷县就这么些人,大家都是苦过来的,平时最大的开支,也就是买些油盐酱醋什么的,旁的东西再好,也无人舍得多花那个钱,大家都穷怕了,有点什么只想攒在手里才安心,在他们眼里买这些铺子还不如多买两块地来得划算。
  等到入冬的时候,朝廷果然下了旨,自明年起,将在朵川东泽两府,开放同夷人的边贸,允许夷人用药材海货一类的,交换些大庆朝的货品,就是如此,允许百姓自由买卖的仍是些小额买卖,若是大宗的粮食盐铁一类的,仍只能是朝廷的官商出面交易,还要官府分发额度,若是额度用完了,便只能跟其他商家一般,交易些小宗额的货品,且铁器管制得十分严格,武器更是严令禁止交易。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