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武周大闲后 完结+番外 (山野荆棘)


  “父皇!”武旦不理皇后,只一个又一个响头磕在皇帝的面前。
  咚咚的磕头声,像一记记的鼓槌敲击在皇帝的心头,他紧紧地闭着眼睛,面露痛苦的神色,许久之后长叹道:“决断?你想要让为父做出怎样的决断?”
  “自然是查贪官,责渎职!”武旦说。
  “能查吗?”皇帝依旧闭着眼睛,语气中尽是嘲讽的味道,他说:“如果你说的是真的,你可知道查起来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吗?”
  武旦怔愣地看着皇帝:“能有什么结果?”
  皇帝睁开了眼睛,身体前倾,与武旦对视,指出了一食指:“一,人人自危,朝野动荡……”再伸出中指,“二,官员下下齐手互相包庇,我们无功而返,朝臣们必将强烈反弹。不管是哪一种,必造成天下人不安。”
  “那怎么办?”武旦痛心疾首地问:“难道就看着这些人无法无天下?”
  “这几年朝廷正逢多事之秋,外有边患,内有灾情,不宜再生波澜啊!”皇帝疲惫地长叹。
  虽说已经做一家小半年了,但是李成秀对皇帝的了解其实还真的很少,从武旦嘴里听到得更多的是他与皇后的各种恩爱,于齐泰的嘴里听到的都是他的亲切随和,在宫人们那里听到的都是他如何的英明神武,只有在上次回家的时候,从老爹那里听到一句,似乎是说皇帝稍显平庸了一些……
  今日一见,果然是平庸了一些。
  李成秀决定帮武旦一把:“父皇,儿臣觉得……”
  “太子妃!”皇后打断了李成秀的话,教训他道:“男人们说正事,我们女家还是不要插嘴的好。”
  “母后所言非也。”李成秀直截了当地反驳了皇后,她道:“我大周则天、文昌两位陛下英明神武,早有明旨在先,凡大周后世子孙帝后并称‘二圣’,皇后虽以理内宫为主,但却有参知政事之权。儿臣身为太子妃,参议国事是儿臣应尽之义务。更何况,父皇也早就下过明旨,命儿臣养完病便与太子一起去崇文馆听经,亦要在春坊读书,多参政事。难道,母后以为父皇错了?”
  皇后被李成秀堵了个哑口无言,只好道:“你一个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
  李成秀咧嘴一笑,颇无心机的样子大方承认:“儿臣确实是不懂什么,父皇母后就当儿臣是汇报学习心德好了!有理用之,无理纠之,正好一观儿臣是否堪这太子正妃的身份。”
  “你想要说什么?”皇帝虽然优柔了一些,但是待人还是很随和的,他让李成秀畅所欲言。
  就算是皇帝堵着不让说李成秀也得创造机会说啊,既然皇帝都说让畅所欲言了,那她还客气什么?
  整了整衣袖,李成秀先冲帝后拜了拜,这才郑重严肃地开始讲话:“儿臣以为,朝廷、天下就跟人一样,人吃五谷杂粮会得病,天下历四季也难免年年风调时时雨顺,风不调雨不顺便是生病了。
  病,有大病,有小病,有天生的,有后天因各种生活习惯不好养成的病。朝廷亦是这样,有天降的,有人为的。
  就拿去年的河南来说吧,先是旱,后是涝,粮食绝了收,又发了疫情,这是老天不仁慈降下的灾祸,随后河南发生民乱,先太子长兄殿下为民乱所忧旧疾复发,以致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但是,这都怪老天吗?儿臣以为不然。
  有俗语言道‘天作孽不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事实上确实是这样的。
  先说之前发生的旱灾吧,早二月初河南道御史便有奏呈,从入初起河南便没有下过一滴雨,从二月初到四月初,一连写了十三份奏报朝廷却没有重视,至直四月下旬因两县用水之事发生械斗朝廷才有了点重视,却是已经为时过晚,大旱之灾已经形成。
  儿臣看过那段时间皇长兄回复河南道的公文,当时有这建议趁着旱情大修黄河支流,皇长兄是当时是采纳那个官意见的,并且专门给河南府下了谕旨,并从东宫日常开支中挤出了两万贯钱拨于河南府,可是河南府却是收了钱后不了了之……”
  

  ☆、第189章:

  
  说到这里,李成秀不由得一叹:“唉,其实那位向皇长兄越级上报的官员,早在前年便对朝有了建议。他在奏疏中说从前年入秋起,黄河水位便异于往年退得快,并且至入秋起河南便没有下过一滴雨,来年河南或有大旱之为。在他的奏疏中还明确说了,在十月底的时候,黄河多条支流便开始断流了。他当时向朝廷建议,趁着这个绝好的机会大修黄河水道。奏疏也是递到长安来了,可是朝廷却说他天寒地冻的动用民夫,不惜民力,是为不仁,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果不其然,从开春始整个河南道便只有少数几个县降了雨,而且降雨量很少,许多地方至四月底都是滴雨未下,大旱之向已定。
  五月底,河南府终于下雨了,却是大雨倾盆,一连一夜黄河多处决堤,毁屋无数,淹死人以万计。六月初,河南便开始发生民变。
  现在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若是当时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趁着黄河水位低的时候先将河道修好,等来开春旱情出现的时候就不会因为河道不通加重旱情,以致于整个河南府几乎绝收!
  若是当时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后面暴雨倾盆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黄河处处决堤,死人无数这样的情况!”
  “世事难料,事情还没有发生谁也说不好。”皇后哼道。
  “好,就当这些不算。那后来呢?”李成秀说:“后来灾情发生后,生了民乱!灾民为什么要叛乱?因为他们没有吃的,没有住的,生了病没有给治,他们不想活活等死!”
  “朝廷了积极做了应对了的!”皇后说。
  李成秀点头,承认皇后所说的话:“是,朝廷是积极地做了应对,朝廷拨付钱粮赈济灾民,可是那些钱用到谁身了?粮都进了谁的口里?钱全部进了贪官的口袋里,粮食也让那些贪官卖给了无良商贩,换成了钱瓜分了!我曾听闻,当时潍氏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就只值半升粟米……一个活生生的人,从生下来养到十来岁,就只值半升粟米!并且长得模样周正的,长得差一点儿的连半升粟米都值不了!”
  室内一阵沉默,每个人的心里都觉得十分地沉重,就连一向视平民如草芥的王青鸾也觉得心里头沉甸甸的,想到自己这次伸手的那笔款项就是用来赈灾的,不由得觉得自己罪大恶极。
  “你不会是骗我们的吧?”王青鸾小声地说。
  “我要骗你也不会纺这种话!”李成秀说,转头看向武旦:“你不是说二妞有些怪怪的吗?”
  “是,我见她总是从地上捡东西起来吃。”武旦说。
  “那是因为她挨过饿。”李成秀缓缓地道来:“二妞就是从河南来的,她的父母为了得到那半升粟米把她卖给了人贩子,人贩子将她带到了扬州,送进了青楼里。灾情过后,她父母后悔了一路寻了过来,因为出不起赎身钱她父母就化妆成洗衣的婆子和龟奴潜进了那家青楼,寻找到机会就把她偷偷地带了出了青楼。就在青楼的人要抓他们回去的时候被柳杨碰见了,柳杨救了他们,后来柳杨觉得他们跟着我比较好一些,便让我带他们回了家。”
  “这是谁都不愿意发生的。”皇帝叹道:“你的话还没有讲完,继续说吧。”
  言归正传,李成秀继续说道:“天大,地大,老天爷要降灾祸我们拿它没办法,只好逆来顺受,此乃天作孽。但是朝廷不纳良策善言,灾情发生的时候官员又行贪渎腐败之能事,此乃自作孽。谓之,大病也。是病就得治啊,不然就是等死,纵使拖得了一时,也拖不了一世,终究会病发而亡。如今朝廷值多事之秋,谓之重疾,更该下重药大治,断不可畏首畏尾。治病么,要喝药,要动刀子,药是苦的入口的滋味肯定不好受。如今贪腐渎风,就如人身上长的疽疮已经到了皮破肉烂的时候,就必须用刀子将腐烂了的肉剔掉,然后用针将伤口缝合上,再施以药内服外敷。
  此用重典大治之法,过程么自是有些痛苦,动静也是大了一些。
  此其一也。”
  “这还只是其一?”皇后咦了一声,好奇怪道:“那你的其二呢?”
  李成秀回答:“儿臣的其二是,和!”
  “和?”众人都不解地看着李成秀。
  “没错,是和。”李成秀笑看了武旦一眼:“这还是太子想到的呢!”接着又问:“大家可还记得李唐太宗陛下,是怎么得到皇位的吗?”
  怎么可能不记得?大名鼎鼎的“玄武门之变”啊,这可是关系到有没有大周的历史性事件!
  “没错,是玄武门之变!”李成秀说:“我要说的不是玄武之变,我要说的是玄武门之变以后发生的事情。玄武门之变隐太子和李元吉被杀,其旧属本也该难逃厄运。事实上也确实这样发生了,秦王府的诸将领是准备将他们的旧臣亲信全部杀掉的,是尉迟恭向太宗陛下进言,说:‘罪孽都在隐太子和元吉二人犯的,他们既然已经伏诛,就不该再牵连他们的党羽了,否则就会造成隐太子和元吉的旧属仇视太宗陛下,天下将会动荡不安,是不利于大唐未来的。’太宗陛下接受了尉迟恭的建言,决定与隐太子和李元吉的旧属‘和解’,对他们因奉主上之命犯下的所有罪孽免于追究。事实证明,太宗陛下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在后来隐太子他们的旧臣都对后来的‘贞观盛世’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