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火葬相关,又有所谓“燔化”之俗,即将死者生前的衣物器用、珠宝珍玩和以纸帛扎糊的犬马帐篷等冥器以火焚烧,用来送葬。这一习俗直接源自辽金时女真人的“烧饭”之俗,终清一代盛行不衰。清宫谓之“殷奠礼”。
    (2)剪发与留发放发
    满洲旧俗,家中长辈死后,晚辈男女在换丧服举哀之前,要先去掉冠饰
    (男)和发饰(女),并将自己的头发剪下一些,据说是为了表示以身相殉。
    剪发又称“截发”。其中男子因留有辫子,剪发时只将辫子剪短若干,故又
    称“去冠饰、截发辫”;女子无辫,只剪发若干,故常叫作“去首饰、剪(截)
    发”。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剪发的长短也有所不同。清人索宁安《满洲
    慎终集》载:“子为父母以辫横度至口角剪之;孙为祖父母稍剪二、三寸;
    妻为夫剪与肩齐,为公姑、为祖公姑俱稍剪二、三寸;……室女、嫁女俱不
    剪发;夫在军中其妻不剪发。”与死者关系愈亲,剪发也愈多。
    满族建国后,剪发习俗被纳入宫廷丧礼中,而且一直延续到清亡。如《大
    清会典事例》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顺治帝福临)崩,
    圣祖仁皇帝(康熙帝玄烨)截发辫成服。王以下文武各官,固伦公主、和硕
    福晋以下,宗女佐领、三等侍卫命妇以上皆成服,男摘冠缨、截发辫,女去
    首饰、剪发。”但已下嫁的公主不剪发。
    满族旧丧俗中又有服丧期间男子不得剃发的习俗。满族男子虽留辫子,
    但头顶四周多余的头发是要经常剃掉的。遇有长辈丧事则属例外,一律不准
    剃发。《满洲慎终集》载:“留发不论服之轻重,遇有服即不剃,服除发随
    剃之。此旧制也。”康熙时成书的《宁古塔纪略》说:“父母之丧,一季而
    除,以不剃发为重。”留发时间的长短也视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定,一般子
    为父母留发100天,孙为祖父母留发60天。此俗亦被清宫作为“祖制”加
    以继承。按清宫丧制,凡遇帝后之丧,不仅宗室男性不得剃发,即使文武百
    官和普通军民也必须留发百日,故当时有“百日不剃发”之说。违制者要受
    到极严厉的处罚。如蒋氏《东华录》载,乾隆时都司姜兴汉、知府金文、总
    督塞楞额等满汉文武官员,均因于孝贤皇后丧期内剃发而下狱,论罪当斩,
    后遇特赦才幸免于死。
    与男子留发相应,满族妇女在丧期中有放发示哀的习俗。放发即把头髻
    打开,使头发披散。按《满洲慎终集》所载,放发的惯例是:“子妇为公姑、
    妻为夫当时(即刚死)放发,殓后收起;每供饭即放发,至葬处收起;百日
    内至墓前即放发。仆妇同嫂为叔为弟当时放发,殓后收起即不再放。嫁女、
    室女皆放发,殓后收起。”放发也被清宫丧礼所继承。
    剪发、留发和放发都是满族丧葬中特有的习俗。究其原因,恐与满族特
    重孝道和受汉族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影响有关。
    2.清宫丧仪与禁忌
    (1)丧仪
    满清建国之初,宫廷丧仪比较简陋。康熙时,在学习汉族儒家传统丧礼、
    特别是明宫丧礼的基础上,清宫丧制初步形成,后又经雍正、乾隆两朝的补
    充始臻于完备。
    清史文献称丧礼为“丧仪”;皇帝的丧礼规格最高,称“大丧仪”。大
    丧仪的主要礼仪和程序为:小敛、成服、大敛、朝奠、殷奠、启奠、奉移、
    初祭、绎祭、大祭、除服、周月祭、上尊谥庙号、致祭、百日祭、祖奠、启
    行、谒陵、安奉等。具体过程十分繁杂,不容尽述。其中虽掺有满族旧俗,
    但基本框架与明宫丧葬礼仪相同。
    (2)禁忌
    清制,皇帝大丧,宫中及在京诸王均须守制(即居丧守孝制度)27个月。
    在此期间,对守制者有种种限制与禁忌。如不得悬挂门符,不得张灯结彩,
    不得婚嫁,不得同房生育,不得作乐,不得欢宴及男不衣红、女不簪花等等。
    总之要停止一切喜庆活动。皇帝大丧又是国丧,在京文武百官及军民,27日
    内须摘冠缨、穿素服,每日至大行(死)皇帝牌位前朝夕哭临两次。官员百
    日内不得作乐、嫁娶;军民百日内不得作乐,49日内不得屠宰,1月内不得
    嫁娶,27日内不得祈祷、祭神。外省各地官员,要自接到丧讯文诰之日起举
    哀、成服,停止办公3日,每日朝夕哭临。第4日照常办公;至27日后除
    服。
    又特忌红色。除服前27日内,除禁穿红衣外,又禁挂红旗;就连平常
    各衙门之间行文用的朱笔、朱印,也改用蓝笔、蓝印。即使是上报朝廷的奏
    章,也要在15日后方可改用朱印。
    凡此种种禁忌,违者严惩不贷。
    3.清宫陵寝与葬制
    帝王的坟墓称“陵寝”。满族**建立之前,无所谓陵寝;建国后,受
    汉族历代王朝的葬制影响,始有陵寝之设,并逐渐形成了一套陵寝制度。
    (1)堪舆
    按汉族帝王的惯例,每位皇帝从即位之日起,便派精通堪舆(风水)之人为自己选择建造陵墓的地点,即所谓“万年吉地”。据传统的风水迷信说法,山脉是龙的象征,又称“龙(蟹)脉”。根据不同的形状,山可分为祖山、宗山、主山等。而每一座山的各个部位,又象征着龙脑、龙尾、分龙、起龙、来龙等等。根据不同的土质与形势,地也有福地、吉地、凶地、绝地之分。
    人死之后,如选择乾坤聚秀、阴阳和会、低俗作品请删除砂水、山川壮美的福区吉地安葬,就能遗福子孙;反之,则降灾于后代。对于帝王来说,葬所选址的好坏更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存亡,因此备受重视。
    清初,由于战争的关系,陵寝建设不可能十分讲究。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位于沈阳城东20里浑河北岸之石嘴山,俗称“东陵”)和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位于沈阳城北10里,俗称“北陵”),规模和豪华虽不及后来诸帝的陵墓,但二陵的陵址已是由堪舆者“卜地”而定的,均为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满清入关后,陵寝的堪舆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顺治帝的孝陵就是由钦天监官员林如预、杨宏量等人负责堪舆的;雍正帝泰陵的卜地由怡亲王允祥和总督高倬等主持。
    (2)陵制
    满清建国之初,帝后的陵墓尚无定制。建于关外的“清初三陵”,即皇
    室爱新觉罗氏祖先的永陵(位于辽宁新宾县永陵镇西北)和前述福陵、昭陵,
    初建时都比较简陋,并带有明显的满族及东北地方建筑的色彩。它们现在的
    规模和形式,是康熙与后来历代皇帝不断扩建增修的结果。入关后,满族统
    治者将陵墓建于京畿附近,在继承明宫丧葬仪礼的同时,也继承了其陵墓营
    造法式,从而形成了清宫陵制。清宫在北京的东北和西南方向修建了两大陵
    区,即“清东陵”和“清西陵”,先后埋葬了入关后的9位皇帝、24位皇后
    及妃嫔、王爷、皇子、公主等300余人。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昌瑞山,距北京约250里。清代入关后
    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的孝陵就建于此。据说顺治帝在一次狩猎中偶过昌瑞山,
    见此地风景优美,“王气葱郁”,流连忘返,于是亲定此地为自己死后的“万
    年吉地”。尔后顺治帝再次率臣至昌瑞山进行堪舆,并在考察了明帝诸陵的
    基础上拟定了孝陵的规制。其主要建筑由南而北,依次有:石牌坊、大红门、
    风水墙、具服殿、神功圣德碑楼、石象生(即石人、石兽)、龙凤门、神路
    石桥、神道碑楼、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值房、宫门(名“隆恩门”)、
    飨殿(名“隆恩殿”)、东西配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城楼
    (名“明楼”)、宝城、宝顶(即墓顶)及地宫等。其顺序与生前居住的皇
    宫一样,也依“前朝后寝”的规则排列。陵中一条长11里的神路纵贯南北,
    陵外建有宫墙,巍峨壮观,金碧辉煌,显示了帝王的气派。
    孝陵是清东陵规模最大的陵墓,也是东陵建筑的核心。后来修建的4座
    帝陵,即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及4座皇后陵、
    5座嫔妃园寝,均坐落在其东西两侧。整个东陵共埋葬皇帝5位、皇后15位
    及妃嫔等157人。其中,皇帝的陵墓规制与孝陵大体相同,但规模略小;皇
    后、嫔妃以下,依其品位,陵墓建筑的规格和规模也依次递减。它体现了封
 
相似小说推荐
				- 
				[空间]民国小梦 (尤三姐)				10.12完结愿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从末世穿越到民国的小女人,总算舒了口气。这一世咱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
				
 
				- 
				[魂穿]神医弃妃 (轻衣杏雨)				潇湘VIP2013.10.12完结21世纪双面佳人,顶级神医杀手,十八般武技样样皆精,翻手救人一命,覆手取人首级,治病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