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清穿]雍正养成计划 (安安的窝)



(10)做七

人死后,7天为“一七”,到49天为“七七”,各地均有做七的仪式,有做“三七”的,有做“五七”的,有做“七七”的。清阎若璩《潜丘劄记》中载道:“今人以初丧四十九日,居于柩侧,谓之七七。”民间认为:此俗可超度亡魂,使之免入地狱。有钱人家请道士来念经做七,烧香烛,化纸钱。没钱人家则到坟上烧纸、拜祭、名叫“烧七”。

(11)出殡

幡幛引路,鸣锣喝道,孝子披麻戴孝,手持灵丧棒扶棺,家属亲友后继。人数可多可少,声势亦可大可小,这要由死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决定。沿途还有亲友“路祭”,水路有“船祭”。凡送至墓地者,均可分得馒头。

(12)安葬

棺材抬至坟前,八仙们(抬棺人)在得到死者女儿送的红包后,才肯解开绳索,这钱俗称“解索钱”。这时,一家人要围着棺材转三圈,每人手上抓一把土,撒在棺材盖上,谓之“盘丧”。时间一到,把棺材放入墓学x内,由道士一人在坟上念词,谓之“喝丧”。墓学x分为“熟墩”、“生墩”、“石墩”,还有茅坟。

送殡人返回家后,要从门口烧的火堆上跨过,以示除秽驱邪。道士还要到每间房去“赶煞”。

(13)点主

这是最隆重的仪式。在死者牌位前,摆香案,吹奏哀乐,地方有名之士用朱笔在死者牌位上的“王”字点一点,点主后,牌位被人用红布包头送进祠堂,并给点主人酬以重礼。

(14)圆坟

死者葬后三天,其孝子要率全家大小到坟上添土、奠纸、举哀,俗称“圆坟”。之后,要围绕新坟哭绕三匝后归家。

2.苗族丧葬习俗

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和汉族的相比较,既有相融一致的部分,亦有相异

的部分,这里仅以苗族丧葬习俗为例加以说明。

苗族的丧葬仪式由该民族的巫师主持。

老人寿终,苗族视其为“最大的悲恸”,全寨都来帮忙,亲戚朋友都来

吊唁,在老人咽气时,全家人必须围在死者周围哭泣,《清一统志》载:“丧

则环哭尽哀”。接着为死者梳头、洗尸、更衣,把尸体放在堂屋的正中或火

铺边。停柩时间不等,可一天,也可数天。

黔东南一带要把尸体、棺材分别运到墓地后入殓。从江地区要待老人死

后,现砍木材到地学x里镶成棺材,用“丧桥”(像担架似的)将尸体抬到学x

地装入棺内埋葬。儿子、女婿必须送一幅垫尸布作为殉葬物,还有的人家送

几钱纯银。

坟地选择亦很讲究,依汉族堪舆家风水说,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

采用顺葬的方式,脚朝前,头在后。

丧葬习俗中以为老人“砍牛”最为隆重。老人死后,要杀牛祭奠。在巫

师做法事后,还要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以祭奠。

除外,据《乾隆志》载,苗族丧俗中还有“鬼堂”,“黑苗,人死殓后,

停于寨旁或至20年,合寨共择一期,百数十棺同葬。每寨公建祖祠名曰鬼

堂。刻男像,。不令女人入见。遇鬼延鬼师于堂,持咒。”

苗族送葬不用铜锣开道,而是吹芦笙开道,送葬。

苗族对夭殇、凶死、产死的丧俗不同于寿终丧俗。凡产死和麻风病亡者

都要采取火葬。夭殇、凶死者的尸体不得入家族坟地,只能在乱坟岗草草埋

掉,未有隆重的葬礼。

3.丧葬习俗中“纸”的文化意义

当我们稍微留意一下**的丧葬习俗的方方面面,会发现“纸”在整个

丧葬习俗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人死后,要烧落地纸;死者的脸上要盖一纸;前往吊唁的要为死者准备

一份纸火;做七时要烧纸钱;出殡时,有专职撒纸钱者,最多可撒纸钱百余

斤;圆坟时,家人仍要奠纸。

在晋中地区,清末流行的丧葬纸扎,不仅可以表示亡者的年龄,而且也

可作为丧亲之家的标志。亡者谢世后第2日为烧纸日,此时,要把岁纸挂到

大门外一侧,摆设香案、阳寿牌位、祭祀等物品,以此说明亡者的姓名、享

年、生前身份等,同时也昭示了主丧人家的门户地址。假使年岁不足享寿(60

岁)的,其死后不得用岁纸。岁纸的条数越多,说明亡者的年龄越大。按当

地方言,“岁纸”读作“xùzǐ”,即“岁纸”谐音词“续子”,以象征招魂,

繁衍子孙。由此,在当地还形成了一种抱岁纸的习俗,人们将抢到的岁纸用

红纸扎成三角小包,或“手圈”、“戒指”,别在腰间,或佩戴于身;甚至

还为满月婴儿做“满毛圈圈”(将岁纸卷成条状缝在孩子佩戴的“长命锁”

的颈圈上),以期婴儿能够长命百岁。在晋中祁县一带,丧葬岁纸又另有特

色,要用整张粗麻白纸剪条,每一条为一岁,死者寿终为多少岁就剪多少条,

然后再多剪两条以祭天地万灵。这些岁纸要扎成幡状,出殡日,与其它纸扎

一同拿到坟地焚烧①。

在广东,办丧事要用纸、竹等扎成各种物具,像纸屋、纸轿、纸人、纸

牛、纸马等等,统称“冥器”。在这些冥器当中,纸屋占据了重要的不可或

缺的位置。纸屋制做得十分讲究,包括墙院窗户、楼台厅堂、书斋、花圃,

桌椅几案等,有的甚至还包括金银仓库和箱笼橱柜等,其中贮藏着金银纸绽

和经牒。在清代风俗画中就有此类绘画。清光绪年间,上海点石斋发行的《吴

友如画室》中有一幅《冥宅宏开》图。这张画上的纸屋再现的是一座高一丈

四五尺,宽四五丈的纸屋,门前挂有“奉政第”匾额,左右分门房、茶房,

中有大堂、边堂、卧室,室内挂灯结彩,陈设十分华丽,应有尽有,还有如

同真人般的纸人身着真衣,侍立两旁。这纸扎屋或其它纸扎物具要先放在灵

前祭奠,待死者下殓后用火焚烧,以象征死者到了阴间仍然能享受阳世的生

①参见杨文龙、王岩《纸——晋中的一种丧葬纸扎》,载《民俗》1989年第5期。

活。

清代,四川巴渝地区、陕西华县等地流行一种丧葬习俗,名为“路引”。

“路引”是死者赴阴间的通行证,民间认为,只有持路引入地府才能不受阎

王小鬼的阻拦。“路引”是一张木刻印纸,上印有籍贯、姓名、年龄、出生、

住址等等,要由治丧人将死者的情况一一填写清楚,纸上印有这样一段话:

“尊奉佛法僧三宝,愿我佛大慈大悲,兹因大限已到,持此路引前往丰都阎

罗天子殿前报到。伏愿怜悯,大施慈悲,度信士××极乐世界,不胜哀祷之

至!”“路引”上面还盖有3个大印,一个是“阴天子印”,一个是“城隍

印”,一个是地方衙署印。当人死,其家人在烧了“例头钱纸”之后,便把

“路引”填写好,然后焚烧掉,以示死者顺利通过阎王殿。四川丰都为鬼城,

是十殿阎王所在地,因此,该地出售的“路引”价格最贵。人们逢到此地总

要多买几张,以送亲朋好友之长辈。

清末宗月锄的《寓崇杂记》中谈及上海烧楼库丧葬习俗时指出:“架芦

作屋,招亡者之魂以居之,名曰‘库’,……。”这句话一语道破用纸做成

的纸屋、楼库、纸扎等物具完全是为了招亡者之魂,并借火之烟,使亡者之

魂升天,或转世。它不仅保留着火崇拜信仰习俗的遗痕,而且也反映了**

传统孝道和对繁衍子嗣的刻意追求。

(四)清代宫廷丧葬习俗

1.满族丧葬旧俗及其演变

(1)火葬与燔化

同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一样,满族最初也实行火葬。火葬一般是在人死后的第二天在荒野中用木材将尸体焚化。火葬时,死者的子孙等族人聚集在一起,头戴白布为孝,宰杀牛马,或哭或食。两三日后即除孝。

葬俗古朴粗简。清初,由于流动作战、迁徙无常,满族官民仍保持火葬的传统,对此统治者还有过明确的规定。据《清世祖实录》载,其制为:“和硕亲王薨,停丧于家,俟造坟完方出殡,期年而化(即火化);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停丧五月出殡,七月而化;固山贝子以下、公以上停丧三月出殡,五月而化;……官民停丧一月出殡,三月而化。”

火化后的骨灰先盛在布袋或锦袋中,然后置于瓮罐(即骨灰罐)内,再埋于地下。为区别皇帝与他人的尊卑,皇帝的骨灰罐装在金或银制的宫殿式器皿内,称作“宝宫”。

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和世祖福临都是火化后再埋葬的。康熙时,随着满族统治者汉化程度的加深,火葬的旧俗逐渐停止,而代之以土葬。乾隆帝即位之初又下谕明令禁止火葬:“嗣后,除远乡贫人不能扶柩回里、不得已携骨归葬者姑听不禁外,其余一概不准火化。倘有犯者按例治罪。族长及佐领隐匿不报,一并处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