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未婚夫虽然也是林如海精挑细选出来,但少年慕艾,是大多数人不可避免的事。他虽然欣赏楠笙在绘画上面的天赋,但对楠笙只是中人之姿的容貌却欣赏不起来。
读书人眼底的失望,楠笙看得清楚。心里多少有些失落的同时,也多了几分消极。
好在她还坚持着初心,一心想要回现代。
这些事楠笙都没叫病重的林如海知晓,一来是已经到了这种时候,没必要再叫这个小老头走的不安心了。二来,也不是立时就发嫁,她根本没必要现在就将这人打回原形。
最重要的是有这么个未婚夫在,回头林如海的丧事上他也能搭把手。
现成的劳动力干嘛不用。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越是临近九月,楠笙就越是紧张。等时间终于到了九月,楠笙则变得更加草木皆兵,有点风吹草动整个人就像只炸毛的猫浑身警惕。
当时间缓缓滑过九月,慢慢进入十一月的时候,就在楠笙松了一口气,觉得蝴蝶效应终于实质化时,林如海突然倒下去了。
或者说,这几个月他一直在强忍着坚持着,此时是真的坚持不住了。
弥留之际,他将他所有的学生都叫到床前,指着黛玉和楠笙眼露恳求却一字未言。等学生们都纷纷保证对黛玉和楠笙尽力照顾后,又将视线对上贾琏和楠笙的那位未婚夫,用着暗哑的声音,费力的说了一句‘拜托’。最后才转头看向靠在一起跪在床前的楠笙和黛玉,“要好好的,你们姐妹一定要好好的”
这一天,仿佛山河崩塌一般,能给她们庇护的长者合上了那双不舍又放心不下的双眼。干瘦苍白的双手无力的垂下去时,黛玉和楠笙都没忍住的嚎啕出声。
一声声的爹爹,一声声的舅舅,还有那些被林如海尽心教导了小一年的学生们也都低泣的唤着先生
林如海病了许久,这一天的到来并不突然。不说林家都已经做好了‘冲喜’的准备,就是薛蟠那边千行里迢迢的让人送了上等棺材。贾琏带着刘泰忙外,楠笙和黛玉忙里。
有当初贾敏过逝时的经验,林如海的丧礼还算有例可循。再加之楠笙对凤姐儿协理宁国府秦可卿丧礼的事还有印象,到也不算手忙脚乱。
而且最让楠笙觉得得力的还是林如海生前的那些安排。
他收了三个成家的弟子,那三个弟子可以帮忙招呼来宾,帮着贾琏和刘泰做些他们分身无术的事。
这三人的妻子以及林如海收的那几个女弟子不但能陪着黛玉和楠笙一起追忆林如海,还能人多势众的帮衬丧礼和部分家务。
林如海为官多年,也逃不脱一个人手茶凉。但他弄了个写实画派,却在江南文人中享誉极高。有这些人悼念,林如海的葬礼不但不冷清还被直接抬高了一个层次。
再有,林如海病逝的消息传进了京城时,新帝早就走了登基的各项仪式不说,也已经开始大封后宫了。
有太上皇压在头上,越岩这个新皇着实闲的淡疼,于是多了不少时间出宫溜达。从薛蟠那里听说林如海没了的消息,再看一脸小暄肉的薛蟠一脸同情,越岩什么都没说,不过转天太上皇和新皇便都派人去了江南,为林如海临近尾声的丧礼添了些光彩的死后哀荣。
原著中,黛玉年幼无依,大事小情全靠贾琏一个张落。是好是歹无人知晓,也无人上心。
可如今,不说黛玉身边有楠笙这个表姐,就是那些看她们姐妹年幼,又悲伤不已的师兄弟,师嫂,师妹们都能在力所能及时帮黛玉二人不少忙,也叫她们不受太明显的委屈。
古来丧礼以七数为尺,头七,三七,七七
等林如海的丧礼彻底结束时,已经是来年春日了。
宫妃省亲的旨意已经下来了,贾琏也着实坐不住了。京城那边也来了两三回信问他们归期。
楠笙见百日热孝已过,又将写实画派的所有学生们都请到家中做了惜别,这才和黛玉一道打点行囊跟着贾琏进京。
此番进京因时间错开了,到是错开了某些命中注定的相遇。不得不说,能不见贾雨村那憋孙,绝对是最好的行程。
林如海去逝的时间很巧,那天正是贾政的生辰,元春封妃旨章下来的日子。船行数日后,又洽好赶在宝玉生辰那日进了京城。
这也是巧的不能再巧的事了。
这一次大批的林家财物在码头卸船,又有林家下人‘嘴碎’的说着他们的身份和这些东西的出处,一时到叫京城中人看了不少热闹。
林家跟来的下人不少,不过跟着黛玉进府的还是那是早前的原班人马,其他人都去了林家在京城的宅子安置。至于之后如何安排,来日再提也不晚。
刘泰还要在江南的书院求学,自是没跟着一道回京。不过有贾琏一路相护,不说路上太平安生,便是再次进住荣国府,这一次走的也是荣国府的侧门了。
也是难得了。
第36章
元春一如原著封了贤德妃, 封妃的圣旨上仍就加封了凤藻宫尚书。只不过前者是妃,后者是婢,这旨意很是耐人寻味。
宝钗听了这样的圣旨心里狐疑, 回到梨香院,一边查家中书籍, 一边在那里小声嘀咕。薛蟠大大咧咧的坐在那里, 对于梦里出现的事从不去研究那些细节和那些不合常理的地方。
当然了, 就算他有那个心, 以他的脑容量这事跟叫他读书考个状元, 不,考秀才是一个难度。
不过这货脑回路清奇,见宝钗还在那里寻思元春的封妃圣旨为啥和旁人的不一样时,直白告诉宝钗, “因为丫头上位,是贱妾呗。”对了,宫里的丫头不叫丫头,叫宫女。想来那什么女史, 就是掌事大宫女的意思。
贵妾和良妾都是外面纳进来的,良籍,有嫁妆,有娘家, 虽为妾室, 但生死可受律法保护。但贱妾一般不是风尘贱藉女子便是府中奴仆家生子, 这类人的生死都由主家, 杀了,卖了,比买头牛的手续都简单。
宝钗猛的回头,然后看了一眼房中只有莺儿侍候,这才去看窗外。莺儿见宝钗这样,连忙放下托盘走到门外替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薛蟠把门。
只要不睡觉就总想吃些东西的薛蟠并没觉得自己这话有什么不对,于是又用一种极珍惜的样子大口吃着宝钗房里的摆盘。
╮(╯▽╰)╭
说实话,越岩这封妃的旨意还真有些打元春的脸。
要么贤妃,要么德妃,弄了个贤德妃好像高人一等,与众不同似的。可圣旨最后却还又加封了个凤藻宫尚书这么个内官衔,得了,心里有点数的便都明白这贤德妃的地位如何了。
只是有些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元春是太后赐下来的,如今太上皇和太后都千秋高寿,有些事心里有数就好。
早年越岩不受宠,他的女人出身都不高。元春打着国公府嫡女的牌子,其实也不过是五品官家的嫡长女,但她是太后赐下来的,那就跟其他的人有了差距。
这么说吧,贾环成亲,无论是他的正妻还是妾室身份一定不会多高。这个时候王夫人再将她身边的金钏赐给贾环,那金钏在贾环房里是什么地位,就是元春在后宫的处境。
宫里的女人能让自己活得滋润的就没几个是良善之辈,这帮人一边内斗,一边排挤元春。在元春刚有些察觉的时候,直接起哄的将元春拱得跟贵妃齐平了。然后宫里的贵妃也是个缺德的,见了元春直接以姐姐称呼
世上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那群女人又悄悄联系了娘家人,宫里宫外的腥腥作态了那么一回,元春麻痹大意了,欣然接受了,然后贾家人不明内里的沸腾了。
玩的一手好捧杀。
再说说这个省亲的事吧。
新帝越岩以天下莫过于一个孝字为由,提议每月二六日可以让宫妃娘家人进宫探监见面。太上皇和太后一听这话,便说宫里规矩大,娘们见了娘家人还得端着揣着,要是谁家里有不失体统规矩的省亲宅子,那就将你家闺女接家去亲香亲香。
原话虽不是这般,但就是这么个事。
所以二六进宫探视是新帝提出来的,那宫妃省亲的事却实打实是太上皇和太后提的。
有那政治风向敏感的外戚宫妃直接找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推了,那思家心切,想要衣锦还乡,并且又要积极给太上皇老俩口捧臭脚的便都蹦高似的要回家。
元春绝对不是个聪明人。
若她是聪明人,就会拦着省亲这事。若她是个聪明人,就不会下道口喻让个十来岁的半大小伙跟一群姑娘住进大观园。
隔府的惜春,隔房的迎春,隔娘的探春,守寡的长嫂李纨,两姨表姐宝钗,姑舅表妹黛玉一园子女人围着宝玉一个小老爷们转,也不怕同化了。
按这个情况发展下去,如果贾家不败,说不定贾宝玉将来还可以和他的儿子聊女儿都是水做的,和他的女儿一道制胭脂水粉。
这可比贾琏那里高尚风雅多了
话回当下,林家进京这日洽巧赶上宝玉生辰。宝玉本就是府里的凤凰蛋,又是贤德妃的胞弟,再有老太太疼着宠着,这个生日可比往年办的都要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