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石玖这里,楠笙信中强调他们不要去挣这笔俏钱。
这钱好挣不好拿,他们没后台容易死在沙滩上。
不过也不是不可以挣些不起眼的小钱,但一定要有个度。
想着石玖夫妇对自己极为忠心,楠笙便也乐得善待他们。于是自己拿了银子买了一批江南百货叫人送到京城。
叮嘱他们本钱她出了,算是赏他们这些年忠心耿耿。至于什么时候卖,卖多少银子,她就不管了。反正你们只要记住俩口子无儿无女,将来养老的问题也是你家姑娘包就行了。
不过为了不引人注目,楠笙不建议他们弄得太招摇。
至于清温这假道姑,楠笙利用一个女人‘为女弱,为母强’的本能和心理很认真的告诉她,只要她做好份内之事,她的儿子七载就会有个好前程。
七载是奴籍。奴藉是贱籍,便是赎身也是三代内不得科举。楠笙让她看看赖家的赖尚荣,再想想如何能让七载过上更好的日子。
士农工商,一个好出身,不是多少银子就能换来的。
楠笙说只要清温‘懂事’,她会教七载读书,教七载画写实画,给他一个良人籍贯,再给他说一门好亲事,说不定将来还有更多的好处等着他。
面对这样的条件,一个当娘的,为了自己的孩子鲜少会有不同意的时候。
其实对于七臷的安排,楠笙心里已经有了打算。
她手握乔家这一支的族谱,往上面添个人名还不是简单的事?
古人重香火,更重承传,她若不想成亲,又想要离开这个时空,那么她这一支总要有个人来接捧传家,给乔父乔母上坟烧香,四时祭拜。
至于血缘且将就些吧。
带着七载回扬州,一来是为了制约清温这个假道姑,二来也是见了七臷这小孩聪明机灵,带在身边时常教导一二后,越发姿仪不俗。
这一次回京城,楠笙便准备送七载去学堂。至于身份,先赐乔姓,其他的到不着急。
毕竟——好饭不宜过饱。
为了儿子,清温忽悠凤姐儿就更加卖力了。她在接到楠笙那边的消息后,转天便又去见了凤姐儿。
此时凤姐儿见清温过来,再想到清温和秦可卿都说的天大的喜事,便以为说的是元春封妃。
然后正喜不自尽呢,清温一句,“这与奶奶,与大房又有什么干系?”
“岂不闻‘一人得道,全家得道’。这是阖府的喜事,怎么没干系。”凤姐儿笑得张扬,可见是真心为元春封妃而高兴。
清温面无表情的念了一句道号,声音更是平平无奇:“奶奶若能一直这般想,也是一场造化。”
什么叫能一直这般想?
凤姐儿闻言眉头微蹙,眼底闪才一抹狠戾,一双单凤眼注视清温,竟带着一股说不出的压迫感。
然而清温得到的指令并不是现在就说透元春封妃与大房的矛盾,让凤姐儿或是反感不信,或是现在就与二房离心。她要做的是先在凤姐儿心底种下一颗种子,发芽时的生长时,浇浇水,松松土。
装神弄鬼了来了这么两句,勾得凤姐儿心里长草一般的清温这才道出她此次入府的来意。
大妹纸,发财的机会来了。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呦。
清温的任务是让凤姐儿相信省亲之事,并且毫不迟疑的立时做准备,以免错过最佳时机。
凤姐儿是个连丫头月例银子都敢拿出去放贷的狠角色不说,前儿净虚那三千两银子,凤姐儿后来不但拿了银子,她还没缺德的放了净虚一回鸽子,让净虚里外不是人。
所以在钱财方面,就没有凤姐她不敢干的事。
因为元春封妃这桩喜事打底做保,凤姐儿略有迟疑的便相信了清温的话。
京城的铺面她有,银子和跑腿的下人她也有。再加上荣国府的面子路子她也不缺。说来说去,不过是拿银子出来做点小生意罢了。
先按着清温给的消息办上一批货,若是省亲确有其事,那她就狠狠的赚了一笔。若最后压根没有省亲这档子事,也不要紧,货在她手里,怎么都能折腾出去,总之不会叫她自己赔到。
清温记得石玖的交待,一定要凤姐儿这边做好保密工作。
这可不仅是几两银子的事,还是掉脑袋,泄露天机,影响后世子孙,自己命运的大事。
被忽悠瘸的凤姐儿自是照章办理,不敢跟银子做对。
然后此事过去没多久,平儿就一脸神秘兮兮的走了进来。她打发了所有人,然后凑到凤姐儿耳边小声嘀咕了一句。
“林家那边悄悄派人进京,偷偷到找我,说是给他们家姑娘捎句话。”
“什么话?”
“来人说,我们姑娘日前梦见先太太,先太太让我们姑娘准备一船木料悄悄的送与二奶奶。说是二奶奶看了便明白。姑娘不敢多问照着办了。”
这话自然是假的。
不过是林如海去逝前想要卖掉姑苏的一座山。而那山上有许多成才的树,楠笙知道后,便让人砍了两船。
一船先悄悄的送到了一处私宅,一船则进了楠笙的空间。
后世木头辣么贵,多存点没坏处。
而林如海之所以想要脱手那座山,主要原因还是得到消息说那山下面可能有金属矿。一但消息传出来,无论是黛玉还是荣国府都未必护得住那山不说,还有可能反受其害。所以林如海当机立断将那山头以个人名义送给姑苏府衙,只请府衙的人看在他送了一座山的份上,以后善待姑苏林氏的族人。
既将烫手山芋送出去了,还卖了林氏宗族一个人情。
那一船木头在让清温忽悠凤姐儿的时候,就已经安排着北上进京了。等到了京城再以黛玉的名义悄悄的联系平儿和凤姐儿,坐实黛玉‘贵人’的身份。
如此慷慨的贵人,你还能不好好捧着?
平常时候一船木头,根本拿不出手,也没这么送礼的,但此一时彼一时,那木头送进京城的时候,洽好是清温忽悠完凤姐儿后
楠笙想,她一定是所有穿越红楼的他乡客中第一个放着大把银子自己不挣也要帮着贾家挣钱的穿越妹子了。
而且她既不姓贾,还跟贾家没半文钱关系。
╮(╯▽╰)╭
第38章
世人都说荣国府建大观园的银子多半是黛玉那笔遗产,到了这里后, 楠笙在注意到荣国府的收支情况后也不得不说这种猜测还是有事实做依据的。
主子多, 下人更多。太太奶奶们,每个月有二十两月钱的, 有十两月钱的, 而姑娘们是二两银子的月钱, 侍候姑娘和太太奶奶们的丫头,有一个月一两银子月钱的, 有一吊钱的,也有五百钱的。
可以说,身份越高,侍候的下人就越多,花出去的月钱也就更多。大致算下来,每个月每房下人的月钱都是主子的三倍左右,贾母和宝玉房里则是五倍还有余。
除了月例银子,一年四季衣服首饰还头油脂粉, 各种赏银这些林林总总加起来, 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荣国府的收入却只有三部分。
一部分是由爵位官职诰命而得的朝廷俸禄, 这部分银子会按名头发放到个人手里, 不算公中的。
另一部分是荣国府名下的产业。铺子不多, 主要还是田庄这类。这类的收成管家的, 管事的刮一层油, 再来点天灾自然耗损后, 近年来的收成以一种逐年递减的规律进入公库。
最后一部分便是宗族岁末年底的分红。
这一部分其实和荣国府名下的产业也差不多,就是产业属于贾氏宗族,东西先入宁国府,然后再按族谱花名册分到各家。
得脸的人家分的多些,不得脸的人家分得少些。
其实细细算下来,整个荣国府最有钱的不是公库,而是各房的主子。
成了亲的那种。
太太奶奶带着十里红妆出嫁,嫁妆里有田庄,有铺子,可以钱生钱。然后借着管家之便再得一份‘劳务补助’。吃着府里的,用着府里的,那银子几乎是尽攒下来了。
哦,这种算法要排除大太太邢氏。因为相较于李纨当年还管家数月的经历来说,这位一天家都没管过。
所以总结下来,荣国府的财务情况就是府中公库虚空,各房主子丰盈。
╮(╯▽╰)╭
原著中林家进入荣国府的财产应该是一整份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入府了三分一,还是和那两份相比最不值钱的那些。
如果之后真的会用林家家财建大观园,那这就是一个极大的财务缺口了。
不及时将这笔银子补上去,指不定荣国府要作出什么妖呢。
若累及旁人,那绝不是楠笙想要看到的。所以凤姐儿都能为了元春当自己的项圈了,想必真等建大观园子出现资金缺口的时候,她应该会乐意拿出来。
若她不乐意,那她借省亲挣了一笔银子的消息也会传出去。
也不用往远了传,只要王夫人听说了就可以了。
这也许就是红楼版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
真到了那个时候,相信不用清温再说什么,凤姐儿也应该知道元春封妃跟她有没有关系,能不能全家跟着飞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