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印刷的速度很快,现在已经是蒸汽印刷机时代,一本3,大概2周能全部印刷完毕;熟练工人一天装订10多本,加上等待胶水干透的时间,用不了一个月就能出厂。
一份诗集能卖1作家起印5000本常有,能卖上1万本绝对算是畅销书。《地狱一季》的出版商阿方索先生已经迫不及待跟她签订了出版合同,但谨慎的只约定了2000本的首印数。
没关系,本数其实她不是很在乎,卖得好还能加印。
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段也是要的,之前托人弄到了雨果签名的推荐语,照样来上一打名人推荐不是问题;找人写稿在报纸上吹吹彩虹屁,这就跟后世的网络推广差不多,效果也好,毕竟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互联网。也因为印刷不那么简便、印刷成本比较高,盗版很少。
福楼拜和左拉都说,要是她的第一本能卖出个基本销量,差不多就是每卖出一本,她能拿到1法郎稿费,卖个5000本,收入在5000法郎到8000法郎之间,那就是一夜暴富啦!
——左拉到现在还没有一本卖出超过5000法郎呢。
维塔丽精明的跟阿方索先生签订了阶段性稿费,印数3000本以下拿一次性的固定稿费,超过3000本不到5000本,再加这2000本的版税稿费;超出5000本,再加版税稿费。
作者有话要说: *5英尺7英寸是170cm,一美的身高;6英尺3英寸是192cm,大本的身高。5英尺4英寸是162cm,斯嘉丽约翰逊是160cm,维塔丽的身高不会增加了,就是160,不到5英尺4英寸。
*1874年12月,兰波太太49岁,欧仁妮皇后48岁,伊丽莎白皇后(茜茜公主)37岁;欧仁皇储18岁,茜茜的儿子鲁道夫皇储16岁,维多利亚女王的小女儿比阿特丽丝公主17岁;梵高21岁,王尔德20岁;阿瑟兰波20岁,维塔丽16岁,加百列18岁。
*欧仁要是没有死在祖鲁,应该很可能会跟比阿特丽丝公主结婚,维多利亚女王不想让小女儿嫁到国外;公主28岁才结婚,在王室公主来说相当晚婚。欧仁之死到现在都很阴谋论,因为死的太蹊跷了。
*奥斯卡王尔德1854年10月16日出生,只比阿瑟大4天。王尔德应该跟魏尔伦差不多,也是双性恋,他结婚了有俩儿子。王尔德的另一个情人罗伯特罗斯逃离英国,建议王尔德也逃去法国,但他没走。后来被判入狱两年,高额诉讼费直接导致他破产;出狱后在英国待不下去,去了法国,46岁去世后埋葬在巴黎郊外,几年后移到巴黎市区的拉雪兹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
王尔德入狱后,他的妻子带走了他们的两个儿子,并改姓Holnd。
*左拉直到1876年出版《小酒馆》才拿了9000法郎稿费,一夜暴富。之前他在书店做小职员的薪水是一个月100法郎。
雨果《巴黎圣母院》卖了3万法郎,出版商预付了5000法郎给他。
*查19世纪的文学大佬的稿费把我看笑死了,讲了很多大佬们注水凑字数多赚稿费的趣事。
第51章 巴黎梦
维塔丽早先一直不能确定要写什么。
因为第二帝国的覆灭, 法国掀起了一股“打碎旧阶层”的浪潮, 一批资产阶级新贵崛起,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与劳动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反应在文化领域, 尤其是创作上, 就是很多作家都开始写反映社会现状、阶级矛盾的作品。其实这股浪潮早就开始了, 《包法利夫人》就是取材于真实事件、经过艺术加工的反映现实的作品。
爱玛的命运代表了欧洲一小部分女性的典型命运:她们试图改变命运、提升阶层, 天真又虚荣,愚蠢的相信“爱情”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却遭到社会阶层更高的男性的无情戏弄和冷酷抛弃。
《康素爱罗》有一个童话式的结局,《包法利夫人》却冷冰冰的讲述了一个可悲的残酷的现实故事。《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无不是反映阶级矛盾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影响力是跟整个欧洲全民识字率提高分不开的。
印刷机的出现和发展引发了文化教育的大革命,印刷物变得廉价快捷, 随之出现的报纸这种媒体形式成了最受欢迎的普及读物,大仲马是最早得益于报纸普及的作家,他收入不菲, 产量极高, 与维克多·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是同时代最受欢迎的通俗作家。
写可能会小富,但要做到一本暴富, 为数极少,只有不停的写作才有可能。福楼拜的作品不多,是因为他有庄园的收入,所以经济压力不大;他没有一心想进法兰西学士院的野心,功利心不强, 也不喜欢政治,总得来说是比较佛系的。
说到阶级差异,维塔丽深有感触:历史上的阿瑟·兰波不就是因为经济原因一直折腾不已吗?还有梵·高。兰波家和梵·高家虽然是温饱不愁,但困于社会地位不高导致的经济不佳,两位天才都无法一直专注艺术。
左拉虽然早年在书店做小职员,可100法郎的月薪也足够他一个人在巴黎生活,要知道,1300法郎的生活费足矣维持一家四口在巴黎过上饿不死的日子,就知道这个时代的法郎购买力还是相当可以的。左拉一年有1200法郎的薪水,一个人肯定能过的不错。不过当然了,谁会嫌钱多啊?钱么,当然是多多益善,而当他明白写作可以一夜暴富,怎么可能不为此而努力。
而像家里有点社会地位、经济不错的王尔德、福楼拜、塞尚、德加等人,都能专注的从事感兴趣的职业或行业,成名成家,衣食无忧,艺术生命更为长久。
要是能活到60岁,谁想30多岁就去见上帝啊?
维塔丽一直在为如何提高自家的社会地位而苦恼。
这年头,出版诗集实际是很少能赚钱的,像拜伦那样,在英国出版诗集第一版就能卖出1万本,也算是独一份了,在他之前和之后没有再出现类似的现象级作品和现象级诗人。一般诗人能卖出500本诗集就算是热门,卖出1000本算是畅销;法国因为人口数量比英国大,但相对富裕家庭的数量差距不大,《地狱一季》能卖出1000本,出版商都觉得是惊喜了,好歹算是小赚,阿瑟也因此拿到了800法郎的稿费。
稿费多少在初级阶段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一本还算热门的诗集,从此以后,法兰西文艺界的大门就真正向他打开了。
成为诗人和作家,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能提高社会阶层的途径。
而现在流行的题材,也会是反映阶级冲突、人性本质的那种作品。
悲剧,人间惨剧,越悲越好,越惨越好。
*
维塔丽·兰波的第一部 书名为《》。
贫穷的小城女孩米娅16岁来到首都巴黎,正值第二帝国的鼎盛时期,她先是在一位银行家的郊区别墅找了一个女佣的活儿,很快因为聪明能干,跟随女主人去了巴黎市区;银行家在外面包养了情妇,偶尔才回来一次;当银行家发现家里多了一个年轻的女佣,花言巧语引诱了米娅,米娅怀孕后,被愤怒的女主人赶出了家门;
女主人的侄子贵族少爷雷蒙德得知米娅被赶走之后,找到差点走投无路到要去跳塞纳河的米娅,为她租了一间小公寓,金屋藏娇;米娅生下银行家的私生女,雷蒙德将还没来得及取名的私生女送走;
几年后,天真的米娅意识到雷蒙德也只是将她当做情妇,不会跟她结婚,她痛苦的觉悟到“爱情”就是狗屁,有钱人都是没良知的禽兽;她生下了雷蒙德的第一个孩子,雷蒙德十分喜欢这个私生子,给母子俩换了一处宽大的住所;几个月后,米娅当着雷蒙德的面,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并在当晚离开新公寓;
但米娅也并没有投入新生活,她辗转找到当年被送走的私生女,却发现那个孩子早已病死;绝望疯狂的米娅纵火烧掉了银行家的房子,银行家与妻子死于纵火事故;而米娅在天色微亮之时,跳下了塞纳河。
*
-->>
; 这是一出希腊悲剧式的,1875年1月,在《香格里拉》日报上连载。
《香格里拉》日报是一份销量不大的地区性报纸,发行量只有1万左右,跟目前巴黎销量最大的政治时事报纸《费加罗报Le Figaro》6万份的发行量相比,就是个弟弟。
连载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巴黎群众有一半都在说这篇。这部汇集了可怜的美女、纨绔贵族少爷、遭人恨的银行家、具有典型意义的妻子,描写了贫穷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尽管篇幅不多),也描写了有钱人纸醉金迷的生活;
米娅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就像掐死自己儿女的美狄亚,这种激烈的感情只应该出现在古代戏剧中,只允许出现在剧院舞台上,而有人将这桩人间惨剧写到里,女主人翁就不再是一个可爱可怜的美人,而成了一个疯狂的残酷的女人,她就没法获得男性读者的喜欢了。
讽刺这部的文章立即出现在《费加罗报》上,作者大力鞭挞作者维塔丽·兰波塑造了一个“一点都不讨人喜欢的女性角色”,这不符合当代法国人民的普世价值观,过于激烈,过于极端,女性不该有这种危险的犯罪思想,女作者本人的思想大概也很危险;
已经将维塔丽看成“自己人”的左拉马上写了一篇观点对立的批评文章,称此人思想狭隘,思维方式还停留在15世纪,并且太缺乏人生经验,维塔丽选择这个素材不是基于希腊悲剧,而是真实事件:一位母亲不忍心重病的孩子继续痛苦,可又没钱治病,绝望得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最后这位母亲疯了,跳河自尽;贫困人民的苦难远比你见过的任何一部悲剧更为令人悲伤,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位母亲的绝望和痛苦,你就是一个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