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皇帝聊天群(九月有衣)


【朱元璋:老四这般的确不妥,可朕这一朝的贪官,又怎能说是不得不贪?】
看到二米八钞,朱元璋狠狠瞪了一眼老四。
这个逆子!
一个知县靠十八石米肯定不能养家,老四一朝出贪官,朱元璋知道这算是“不得不贪”。
太子朱棣:“……”
这又不是他干的。
【秦念:你朝初期用剥皮囊草严惩贪官,洪武三十年定律法贪污八十贯就处以绞刑——那么治贪效果怎么样?】
正史中并没有洪武朝六十两就剥皮实草的说法,“两”也不是洪武年间常用的金钱单位。
但《明史》有“太祖初剥皮囊草,洪武三十年,定枉法八十贯绞之律”。
八十贯,按贬值八成算,属于贪十六两就判绞刑。
秦念丝毫不怀疑朱元璋打击贪腐的决心,问题在于效果呢?
【朱元璋:……前尸未移,后继踵至。】
这话指的是前任贪官的尸体还没移开,新上任的官员又开始贪了。
秦念笑了一声。
不知道为什么,她仿佛幻视老朱瞬间没了底气。
可能是因为这传神的省略号吧。
这八个字应该是化用《御制大诰》中的“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宵昼不遑宁处”。
【秦念:汉唐县令的年收入大约是你朝的2.5倍。且汉唐的县丞主簿典史是能管刑名钱粮的技术官僚,你朝就没有律法算术相关的考试,县丞主簿典史大多是些对律算一窍不通的儒生,所以县令得自己花钱雇佣懂律算的师爷。】
各朝原本不理解明朝的九十石是多少。
如今看到“二点五倍”,汉唐宋三朝的皇帝都不由得皱起眉头。
明朝县令的俸禄竟如此之低——到“二米八钞”的朱棣,县令的俸禄或许只有汉唐的十分之一。
结果县令还要自行雇佣“懂律算的师爷”?
【朱元璋:这、朕……】
看到这话,朱元璋完全就是愣住。
随即就是额上直冒冷汗。
【秦念:知道雇佣懂律算的师爷需要多少两吗?现在你就去问问你那些当过县令的臣子,然后告诉朕答案。】
【朱元璋:……六十两至百两。】
朱元璋看着跪倒一地的大臣,气得浑身发抖。
依秦念所言询问臣子后,他终于明白何谓“不得不贪”!
只要是自己不懂律算的官员,就必请师爷,有的还不止请一人!
【秦念:按米一石折一两算,你朝县令的工资是九十两。结果请师爷至少花六十两,知县付完师爷的工资,他的工资剩三十两,比师爷少一半。事务繁多的县得请两个师爷,知县倒欠师爷三十两。】
【朱元璋:……】
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大明贪官不绝的根源竟然出在科举不考律算!
换句话说,一个县四个有品级的官员。
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却无一人懂律算。
他在给一群废物发俸禄!
【秦念:现在知道你朝的贪官为什么杀之不绝了吗?】
【朱元璋:朕会尽快推行新式科举,也……允许购买国债抵罪。】
如果只是贪官众多,朱元璋不介意全杀了。
可这已经不是贪官众多的问题了。
是只要担任过县令并请过师爷的官员,若非家境殷实,就必然贪污。
朱元璋怎么也不可能把家境贫寒的官员全杀了!
【秦念:你也别以为只是县令会这么惨。曾秉正,一个正三品大员,被罢官后穷到没钱回老家,把四岁的女儿给卖了。你听说后不反省给的俸禄太少,反而觉得曾秉正罔顾人伦,把他给阉了。】
“寻竟以忤旨罢。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帝闻大怒,置腐刑,不知所终。”
秦念看到《明史》这段话时,是真的没法理解。
只能说在洪武年间当清官,确实需要极强的意志力。
【朱元璋:……】
朱元璋曾以为正三品官员的年俸高达四百二十石,曾秉正定是挥霍无度,才会罢官后无钱返乡,故而大怒。
可如今他才明白大明的文官大多不通律算。
需要“师爷”的远不止是县令,凡是涉及律算的官职,必然要雇佣“师爷”。
官至通政使的曾秉正同样要雇佣师爷,或许还不止一两个师爷,这才是他穷到典女的原因。
但没人会上奏科举不考律算的后果。
若是以往,朱元璋只会觉得都是竖儒在愚弄他。
但“反向朝贡”一事上,他被秦念讥讽杀上谏者致使无人敢谏言。
倘若有官员上谏科举当效仿唐朝开“明法”“明算”科,他会如何看待?
他会认为这是蓄意排挤平民考生,当诛。
唐太宗有人之镜,是因为他容得下魏征。
就连刻薄寡恩的汉武帝,对汲黯也只是外放而不是诛杀。
因谏言杀官,则百官缄默。
【刘彻:正三品?】
【秦念:大概是你朝郡守之上、九卿之下的级别。】
【刘彻:……?】
刘彻本是为了嘲笑朱元璋才有此问。
可当问出正三品居然是郡守之上时,他默然了。
郡守被罢官后,穷到卖女儿才能回家,却被朱元璋阉了?
朱元璋疯了吗?
县令的俸禄为九十两,倘若雇佣师爷需要百两,雇佣一名师爷倒欠十两。
难怪秦念说明朝的贪官需要一次买国债抵罪的机会。
【秦念:国债免罪的机会有且只有这一次,可免今日之前所有罪行,唯有宗室不赦。对于豪富,只需购买国债,日后若是被查出不法,购买国债的部分既往不咎。对于官员,主动上报的罪行方可免罪——就算是十恶不赦之罪,也可免罪。】
大明三朝的贪官都在此刻色变。
不管是想要重新做人的官员,还是已经泥足深陷不想自拔的贪官,都看出这句话的用心险恶。
上报罪行,就必然会供出同党。
任何贪官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人供出来——这是人人自危!
人人自危,就有可能人人缄默。
偏偏却还有一条生路:
主动上报罪行则既往不咎,只没收本金,十年后可以获得同等金额的“正当所得”。
贪官的罪行大概率不只是贪污。
为了让他们安心把钱拿出来买国债,秦念必须强调十恶不赦的罪行也可以免罪。
但她只是说既往不咎,又不是每人发一面丹书铁券,就算是发了——
众所周知,在洪武朝,持有丹书铁券的功臣死亡率更高。
秦念相信扮演朱元璋的同事知道该怎么改剧本。

正如秦念所言“别的朝代发行国债绝对不能这么干”。
明朝皇帝必须如此, 是因为被迫贪污的官员太多,且急需五百万两国债应对停发大明宝钞后的钱荒。
故而不得不大赦天下,还要在十年后兑现国债利息。
本朝若是开此先河, 后世君王就有可能效仿,或者说被迫效仿。
这应是秦念强调“国债免罪的机会有且只有这一次”的原因。
【赵匡胤:秦皇,倘若权贵豪富购买的国债超过五百万两,又当如何?】
赵匡胤觉得以秦皇这般大手笔,愿意购买国债者不在少数。
但发行的国债越多,十年后要还的利息也越多。
又当如何是好?
赵匡胤不打算发行免罪的国债,宋辽之战就算缺钱,也不至于缺到要给官员富豪免罪。
但以他对经济的敏锐度,已经察觉发行利息合理的国债利国利民。
故而有疑问之处就立即寻求答案。
【秦念:发行的国债越多产生的利息就越多, 所以额度必须经过反复核算, 朱元璋身边没有懂经济的官员, 只能朕替他决定额度为五百万两白银。】
【朱元璋:倘若五百万已经凑齐,此后的贪官就不能免罪?】
看到赵匡胤的问题时,朱元璋的想法是权贵豪富愿意购买多少国债,他就收多少。
不是因为贪得无厌, 而是既然要赦免被迫贪污的官员, 那就不能只赦免一部分。
地方官员距离京师甚远。
朱元璋担忧他们上报罪行的折子还没到, 国债就已经全部被购买。
【秦念:贪官的赃款不必计入国债额度,因为实际上不产生利息。】
【朱元璋:……原来如此。】
朱元璋再次意识到自己确实不懂经济。
赃款会被没收,十年后只需兑换收益,不必归还本金。
等等……
朱元璋突然想起除了“钱五”还有“钞五”,也就是说贪官还需要上缴等额的宝钞, 这部分宝钞就不必在三年后兑换为二代宝钞。
难道这才是秦念要求“钱五钞五”的目的?
【秦念:国债购买期限为四个月, 前两百万额度银钱先入国库者得;后三百万两额度优先择取清官、其次豪富、最后为宗室, 超出额度的银钱应尽数退回。豪富的钱即便退还,这部分钱依旧既往不咎。】
【秦念:财产距离京城太远的权贵富豪可上书表明想要购买国债的数额,得到准许后再上交银钱。】
当即就有豪富家族召集族人,商讨分散购买国债。
额度总共就五百万两,超出额度的部分会直接归还,不法所得也会既往不咎。
他们要确保只有一部分被选作国债,另一部分过明路后被退回。
如此一来,就算国债不能兑现,收益也远大于损失。
“此次陛下必会兴商开海,甚至允许商户科举——这些钱只有过了明路,才能安心经商赚钱。”
【秦念:对了,清官购买国债的上限为五百两。】
【朱元璋:这是为何?】
大明豪富更加不相信国债能够兑现。
限定清官的购买额度,或许就是指十年后只兑换清官的国债!
故而上限仅五百两。
【秦念:就你朝这点俸禄,家境清贫的清官没钱买国债。不设定上限,这三百万额度可能都属于家境殷实的清官。届时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朱元璋:可清贫者依旧无钱购买国债。】
【秦念:自有家境殷实的人会借钱给这些清官买国债——如果清官借不到钱,那就由你借钱给他们,利息五五分。】
【朱元璋:?】
大明的清官很罕见,家境清贫的清官就更加罕见。
清贫还能当清官,这种官员必然自己懂得律算,才能省下请师爷的钱。
陛下没看懂,但他们看懂了。
后世秦皇知道他们清贫,故而设法让他们也能购买国债。
“利息五五分”,实则是指倘若他们在民间借不到十年利息低于二百五十两的钱,就去找陛下借钱。
这是低则二百五十两高则五百两的收益。
七品知县年俸九十石,这等同于三至六年的所得——有时一两银值两石米,这便是六至十二年的所得!
【秦念:在你朝敢自认清官的人,品行与能力都必然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你可要好好查他们的底细,千万别被骗。】
【朱元璋:朕定会让锦衣卫彻查。】
朱元璋目光犀利。
秦念这么一说,他就懂了。
说是借五百两,实则是在十年后赏赐二百五十两银子。
若是品行与能力皆备之臣,他也必会予以重用。
敢自认清官,就得经得起锦衣卫的彻查。
那可是二百五十两银子!
【秦念:至于既不上报罪行,也不敢自认清官的人,那就可以着手准备抄家。】
明朝的官员:“……”
如果说之前他们还迟疑于陛下是否真能既往不咎。
如今倒是不必迟疑了。
面对这等避无可避的阳谋,上报罪行是唯一的生路。
好消息是,罪臣必然极多。
多到陛下不能追究。
而此时的豪富们发现设置上限实则是赏赐清官时,他们反而开始相信国债能够兑现。
【朱元璋:皆依秦皇之言!】
【朱棣:朕亦皆依秦皇之言。至于朱允炆一朝,待朕登基之后,也会采用此策。】
燕王朱棣很是无奈。
被未来的自己作主,这感觉实在诡异。
他也明白“朱棣”是为自己着想。
因为身为燕王的自己不能发言,那就只能是未来的自己替自己宣告天下。
朱棣的民心跃升数十个名次!
此时的大明宝钞已经贬值九成八以上,新钞都不值二十文,旧钞更是形同废纸。
可如今依陛下之言,三年后宝钞就可以兑换五十文!
他们如何不喜?
朱棣敢作出承诺,是和太子及朝臣商议多时作出的决定。
虽然洪武二十五年才发行五亿贯,而到了永乐十九年,就已超出七亿贯。
但只兑换“看得清贯伯”的大明宝钞,此时需要准备的二代宝钞其实不会比洪武年间多太多。
因为大多数宝钞已然朽烂。
也有臣子建议将宝钞兑换率改为五十比一,因为太祖时期宝钞只贬值八成,此时却已经贬值九成八。
经过深思熟虑,朱棣还是决定皆依秦念所言。
朝廷得利,则百姓吃亏,如此只会让百姓更加怨怼,必然不利于二代宝钞的发行。
【朱允炆:……】
朱允炆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他甚至不希望自己的沉默现于天幕。
【秦念:那么大明宝钞只剩下一个问题:如何重建百姓对二代宝钞的信任。】
【朱元璋:请秦皇直言。】
朱元璋清楚,虽然秦念才华惊人,竟能兼顾朝廷缺钱、民间钱荒、如何还债三大问题。
但大明实在还不起五亿贯,秦念的对策也只能是降低债务。
欠债还钱却只还一小部分,换作他是债主,他也不愿再借。
【秦念:二代宝钞发行之后,你朝不得再强迫百姓使用宝钞,也不能限制百姓用金银铜交税。信任这种东西只能逐步恢复,只要每代宝钞都不贬值,十年二十年之后,百姓自然会开始使用携带起来更方便的宝钞,到那时才能减少铜钱的铸造。】
【朱元璋:朕必会如此。】
其实朱元璋都没想要继续使用大明宝钞。
十七年就欠下五亿巨债,使得国家信誉崩塌,朱元璋已经对发行宝钞感到恐惧。
反正百姓也不会再信宝钞,那就直接都使用金银铜钱,何必再用宝钞?
印制宝钞也要钱,还得防止奸民伪造宝钞骗取朝廷的金银。
但看到“信任只能逐步恢复”,为子孙后代计,他还是决定照做。
发现自己的民心开始缓慢上升,朱元璋微怔。
民心……
【秦念:现在就要说到纸钞第五利,当王朝足够强盛时,就能迫使异国使用本国纸钞——借本朝百姓的钱需要还,借异族的钱可不用还。】
【刘彻:此话怎讲?】
【李世民:如何迫使异族用本国纸钞?】
朱元璋也想问这个问题。
但他方才怔然于民心的上升,反应慢了一些,就见汉武帝与唐太宗已经问出。
【秦念:武力与运输量。海军为本国和异国的商船护航,护航费用只接受纸钞结算,确保航线及商船的安全。】
【秦念:商船运输货物,运输量要大到足以左右小国市场,宝钞结算可享受优惠。】
【赵匡胤:如此便可迫使异国使用纸钞?】
赵匡胤未能从这两句话看出秦念的真正用意。
他不怀疑秦念的能力,只是他真没看懂。
只是护航费用,还不足以让异国使用本国纸钞,只能让异族船只兑换部分纸钞备用。
【秦念:假设甲国粮食增产五倍,多出的四亿吨粮食经商船向外售卖。只要售价够低,乙国百姓将改种甲国需要的桑麻。因为用种桑麻赚到的钱能在甲国商船处购买更多粮食。】
桑弘羊激动得几乎握不稳笔。
以他对经济的敏锐度,已经知道后世秦皇是何意。
【秦念:当乙国不再种植粮食,粮价就完全由甲国操控。此后甲国只支持纸钞交易,那么乙国的百姓就会使用甲国的纸钞——这种左右市场的货物,不只粮食一种。】
【朱棣:若是乙国强令百姓种植粮食,又当如何?】
【秦念:那你的海军就该帮当地百姓换一个遵从民意的国王。】
【刘彻:采!】
各朝皇帝已经完全明白什么是“武力与运输量”。
足够霸道!
但这种做法存在前提:“粮食增产五倍”。
想要粮食增产,就得兴工商。
【秦念:说回禁海——朱八八,你禁海既是为了防范倭寇,也是试图垄断海外贸易的收益?】
【朱元璋:亦有抑商固农、阻断反明势力相互勾结之意。朕已知不应禁海,将尽快重启各地市舶司。】
仅是海外的无主之地,就足以让朱元璋放弃禁海。
更别说还得知海贸之利不仅可以富国,甚至还能借助贸易迫使异国使用大明宝钞。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