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反向朝贡”是外国人的看法?
【秦念:“中国人知道整个事情是一场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倒不如说,他们恭维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更像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
这句话出自《利玛窦中国札记》。
一个传教士都能看出来的事实,明朝的皇帝却沉浸于“万国来朝”的“盛景”。
秦念也不知道明朝的皇帝是真被骗还是假被骗。
她只能猜测:
明太祖确实有可能被蒙骗,因为臣子就算看出端倪也不敢指出他的过错,否则极易引发杀身之祸,甚至连累家族。
而往后的大明君臣,碍于明太祖的威望,根本没人敢把“太祖皇帝被骗了”摆在台面上。
【朱元璋:竖儒误朕!】
刘彻刚露出的笑容瞬间消失。
甚至他从朱元璋的怒声中想到儒家被秦念讥讽过的主张:柔远人。
这些当诛的竖儒!
朱元璋气得面目扭曲。
看向众臣的目光如同刀割一般!
此前的过错多为他之错,但这“你朝万国”不是——
就是这些臣子在愚弄他!
【秦念:你朝的臣子为什么全在骗你,你心里没点数?只是谏言“分封太侈”的叶伯巨都被你杀了,指出“厚往薄来实则是你朝万国”的臣子不得被你诛九族?】
【朱元璋:……】
朱元璋这才意识到确实不该杀敢于进谏的官员。
洪武九年十一月,平遥训导叶伯巨应诏上言,以汉景帝的七国之乱谏言他不要分封诸王过多封地。
朱元璋却以“间吾骨肉”为由,将其下刑部狱,死狱中。
可叶伯巨没说错。
“分封太侈”的结果,是大明二世内战。
【朱元璋:朕会尽快修正朝贡之政,并厚葬叶伯巨,封赏其后人。往后……朕不会再因谏言而杀臣子。】
洪武一朝的文武百官看着陛下的承诺,心思各异。
能在朝为官活到现在,或许不怎么了解“经济”“数学”,但绝对了解陛下。
“不会再因谏言而杀臣子”。
得罪陛下,就会因为别的事情被杀。
就算陛下真不杀谏臣,也还可以免官、下狱、流放。
但总有臣子不怕死,只怕牵连家人。
既然陛下有如此承诺,他们就敢冒死进谏。
【秦念:说完朝贡政策,就得说你的“不征之国”——竟然还有勒令子孙后代只许挨打不准还手的祖训?】
洪武十四年,明太祖“命礼官移书责其王,并责其征夷将军,示以欲征之意”。
结果倭国回复“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羞”。
随后“帝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
秦念看完这段记载只觉怒火中烧。
《皇明祖训》记载“日本国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绝的居然只是朝贡,倭国依旧位列不征之国。
关于不征之国,有“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的例外条款。
但看倭寇之患就知道:
只要不是以国家名义攻打明朝,那就不算“来扰我边”。
这就是只许挨打不准还手。
【朱元璋:朕所定的不征之国,皆为限山隔海,僻在一隅之地,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远征不过是贪一时战功。】
【秦念:你管百年间能够开采出两亿两白银的倭国叫做“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朱元璋:???】
朱元璋目瞪口呆。
现在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折合白银也不到千万两!
此刻他明白秦念为何说能助他还债,以重建百姓对国家的信任——
这倭国一年就能开采出两百万两白银?
“臣请命,为陛下取倭国!”
李世民看着踊跃请战的武将,想起倭国的遣唐使现在就在国子监内学习。
秦念曾言开疆拓土无需借口,但因两亿两白银开战……
李世民极为意动。
“陛下,楼船不足,尚不能征。”
房玄龄出言道。
李世民暗道可惜,决定从并不富裕的财政中拨款兴建楼船。
【赵匡胤:朕……倭国竟如此丰饶?!】
赵匡胤咽下了欲要攻打倭国的说法。
大宋正在攻打太原,他不能此时言征倭之说。
但赵匡胤已将倭国视为必取之地。
【秦念:这两亿甚至只是百年的开采量,而不是总储量,谁也不知道那岛上究竟还有多少白银。】
【刘彻:倭国何在?!】
虽然白银在如今还不是民间常用的货币,但那是因为白银稀少且昂贵,平民百姓用不起。
桑弘羊说这两亿白银可以作为纸钞的“准备金”!
【刘秀:倭国可是倭奴国?】
刘邦欲言又止。
可惜,如今的大汉急需修生养息,绝无可能对外征战。
这倭国所在,更是朱元璋所认定的“限山隔海”之地,刘邦心知此时不得奢望。
【秦念:就在朝鲜半岛东南处,隔海不到两百公里,确为倭奴国。】
【刘秀:多谢!】
【刘彻:朕欲取朝鲜,再取倭国!】
刘彻眼睛立即就亮了。
朝鲜在他看来已是囊中之物。
嬴政同样意动。
只是匈奴居河南地,为大秦之患。
必须先逐匈奴,再取朝鲜。
朱棣清楚现在的大明欠下的债远不止两亿两白银。
但秦念也说了,那只是开采出的白银,或许储量还有数亿。
朱元璋亦有此问。
见朱棣已然出言询问, 他就不必再问,只需要等待秦念的回答。
元朝两次远征倭国皆告失败,这是朱元璋将倭国定为不征之国的主要原因。
但在两亿两白银面前,不征之国也得变必征之国!
尤其此时大明还背负着巨债。
秦念搜索了一下石见银矿的位置,以秦汉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了大致描述。
刚好石见银矿北部临海,可以沿海搜寻。
【秦念:能开采多少银矿看你们各朝的本事。但短时间内白银大量流入,必将使得白银迅速贬值,正如大明宝钞一般。】
【朱元璋:白银怎么会和大明宝钞一般?】
【秦念:因为白银也是货币的一种。只是金银铜有其稀缺性,不会像纸钞那般想发多少发多少, 所以不像大明宝钞那样贬值得飞快。真正决定国家贫富的, 是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实物。】
【朱元璋:受教。】
朱元璋初看时并不能理解。
但再看一遍, 他就想起饥荒时粮价飞涨。
粮食足够,金银才会“值钱”。
这应该就是金银铜的“贬值”。
既然倭国的银矿不足以还债,秦念的对策究竟是什么?
【秦念:不征之国已经很愚蠢,可还比不上海禁这种遗祸后世的灾难性政策。海禁之祸冠绝前朝所有皇帝, 绝宋朝一统希望的赵光义都不配与你并论。】
赵光义:“……”
秦念骂明朝的皇帝, 何必提及他?
【朱元璋:何至于此?!】
朱元璋脸色再变。
瞬间他就想到了秦念的“夜郎”之说。
海禁虽然使得大明失去海外贸易可以带来的巨额税收。
但他未禁万国“朝贡”, 大明亦知外国之事,秦念如何能将“夜郎”之患归罪于海禁?!
【秦念:洪武二十五年,全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是明朝。】
【朱元璋:……】
朱元璋一直以为秦念面临“夜郎”之危,是因为三境“强汉”处于大明所未知的疆域之外。
可秦念却说现在的大明就是世界最强之国?
【秦念:朕先说一个地方,澳洲。】
【秦念:澳洲在你定的不征之国爪洼国的南方, 与爪洼国隔海约三千公里。】
【朱元璋:……如此之远?】
爪洼国距离大明已是极远之地, 澳洲却在更南方?
朱元璋不解秦念为何突然提及距离大明如此之远的地方。
【秦念:那里有一片大陆, 此时上面的原住民是些连青铜器都不会冶炼的小野人,军事实力约等于无。】
【朱元璋:秦皇此言何意?】
即便这片大陆上军事孱弱,但距离大明也太远了。
朱元璋依旧无法理解秦念提之何意。
【秦念:那片无主大陆的面积,比此时明朝的疆域更大,约七百七十万平方公里。】
【朱元璋:你说什么?!】
【秦念:你若是不搞禁海,去鼓励民间探索大海,都不需要派遣海军去占领。只要有一支小船队抵达这里,你明朝的疆域在当时就能变成两倍。】
【朱元璋:!!!】
朱元璋望着天幕目瞪口呆。
随后他就感到一股寒意贯穿四肢百骸。
“其祸冠绝前朝所有皇帝”。
难道这无主之地……
【秦念:像这样的无主之地,在大海之上有很多。】
【秦念:你在明朝的船舶有能力探索大海的时候搞禁海,明亡之后的异族更是闭关锁国。于是华夏错过了这绝无仅有的扩张机遇,这些地方就成了“番邦小国”成长为“强汉”的绝佳之地。】
【朱元璋:……】
朱元璋可以有无数的理由解释为何要禁海。
可在“华夏错过了这绝无仅有的扩张机遇”面前,所有的理由都显得极为孱弱。
而他也终于明白,秦念为何称华夏为“夜郎”。
仅爪洼国下方的那片大陆,疆域就超过大明,此地显然也为异族所据。
然而秦念所言的“三境”却并不包括南方。
可想而知,秦念面对的那些“强汉”都有着何等可怕的疆域。
“其祸冠绝前朝所有皇帝”。
朱元璋双手颤抖。
竟是如此……
竟是如此!
【刘彻:这些无主之地皆在何处?】
刘彻迫不及待地问道。
他记得秦念说过,儒家治世之后,华夏不断衰弱,
既然明朝是世界最强之国,那么此时大汉也当如是。
朱元璋禁海,他刘彻可不禁!
若是找到这些无主之地,大汉的疆域必将扩大数倍。
这声誉榜的榜首,必然是他!
秦念再度敲甲方的窗。
她想直接发地图。
【甲方:不可。】
秦念只能尽量描述几个大陆的位置。
顺带把指南针、航海图、信风带、远洋气象等大航海相关的知识复制粘贴到群里。
朱棣时期。
已经五次下西洋的郑和如获至宝,将秦念所言尽数记下。
那些无主之地,他必要为陛下寻得!
【刘彻:大地是个球?!】
秦念给出的大量“知识”,刘彻都只能“理解”其词意,却不明白究竟是何意。
只能让臣下尽皆记录,日后再深究其根本。
因为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刘彻连询问都不知从何问起。
直到发现秦念竟然提到“地球”之说。
大地怎么会是个球?
【秦念:去海边看船,你会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这是大地为弧形的证据。有外国的船队一路向西航行,最终回到原点,这是大地是一个球的证据。】
【刘彻:……】
【刘秀:海中之水,为何不会向下倾泻?】
秦念认为这是同事在配合她水时间。
她也就顺势将三大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天体与地面运动规律等物理学定律发到群里。
——都是十九世纪初就已经发现的定律。
之前就在科举制话题时把单位和符号都发过一遍,秦念不需要对公式作太多解释。
【李世民:原来这就是日升月落、四季交替的缘由。秦皇,这都是异族所发现的“科学”?】
【秦念:是。在异族研究科学,探索天地本质,预测各种天象,在国力上赶超华夏的时候,我华夏却还在儒家崇古思想的指导下沉浸于所谓的天命叙事。】
【李世民:……】
如今再看“天命”一词,李世民竟是心中一寒。
难怪秦念面对如同“鬼神之力”的天幕,却始终坚决否定天命。
并非是这位后世秦皇固执己见,而是曾被华夏视作天命的种种事物,被异族找出了本质。
日升月落,不是周天围绕大地旋转,而是地球自转。
四季交替,不是太阳沿黄道进退,而是地球绕太阳旋转。
大地不是世界的中心。
灾异祥瑞可以预测,非天命亦非帝王功过。
想必在秦念看来,纵然现在无法理解天幕的本质,可若因此而视其为“天命”,就如同曾经的华夏不识天象与灾异,故视其为天命。
曾经的华夏视未经教化的异族为蛮夷,可等到秦念时期……
【秦念:各朝的儒生们,现在知道朕为何将你们视为华夏衰落的根源了吗?】
董仲舒怎么都止不住双手的颤抖。
竹简上的文字又糊成一团。
半晌后,董仲舒放下了笔。
原来这才是秦念极厌儒家的根本原因。
故而甚恐甚悲。
此前秦念提“男降女不降”时,董仲舒原以为是后世儒家在不断改史中变得面目全非,带着华夏走向错误的道路,不断衰落最终为异族奴役。
可如今他才明白,儒家最大的过错,竟是……
【秦念:将华夏先祖无数岁月中与天斗、与地争、与异族厮杀换来的地位,视作上天的赐予,美其名为“天命”。将儒家的道理视作天理,可耻地捏造一个个“儒家圣王”佐证错误的道理。】
历史上华夏文明长期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但秦念不觉得这是天命所赐。
打开华夏史,分明就是一部战争史。
扩张的疆域不是上天的赐予,也不是柔远人的回报。
儒家却是从孔子这个创始者开始“柔远人”,对外要求怀柔。
到孟子就是“善战者服上刑”,扬言只要施行仁政就可以用木棍抗击坚甲利兵,对内贬低武功。
这种内斗内行、外战外行的学说在春秋战国不会被任何国家重用,或者说在群雄争霸时谁用谁死。
现实不符合儒家的学说,那就无视现实,从“古”中挑选“合适”的故事来佐证学说。
先有理论,再把圣王往里套,装不进去就“修剪”圣王的故事——于是就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二但至德”的笑话。
打着克己复礼的旗号,忽略史书中与学说不符的部分,美其名曰“春秋笔法”。
再用“崇古+孝父+尊师”三重枷锁封死儒家自我革新的可能。
秦念不否认儒家对华夏文明的正面作用,但儒家就是从根源就出了问题。
不是儒家一开始清清白白,被君权改得很扭曲;而是本来就有问题的儒家和封建帝制相互塑造,一起变成怪物。
【秦念:欺世盗名、篡改历史、崇古贬今、抑黜百家、固步自封——视孔子言论为至理名言,这分明是指几千年过去都止步不前甚至不进反退,各朝儒家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董仲舒怔然许久。
华夏的地位是厮杀得来,而不是因为“天命”。
故而自天幕出现以来,后世秦皇一直在否定天命之说。
略过华夏先祖与异族的厮杀,编造圣王的故事将华夏的强盛归功于“仁政”与“天命”,故曰欺世盗名。
春秋笔法,剔除历史对儒学不利的部分,这不是在导人向善,而是在篡改历史。
尊崇周礼尊崇古圣王,视孔子言行为至理,故曰崇古贬今。
融百家之学入儒学,却谏言“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是他董仲舒在抑黜百家。
异族在探索天地本质,在大航海中崛起赶超华夏,华夏却仍在相信天命,故曰固步自封。
已然知耻,董仲舒终于知道该如何从根源修正儒学。
【朱元璋:秦皇,朕如此祸及后世,为何还能居于前九之列?】
朱元璋几乎是颤着声问出这段话。
越想“大航海”与“禁海”,他就越是想不明白。
他需要得到一个答案。
否则他往后余生、甚至死后都不得安宁。
【秦念:一是延续海禁的明帝皆有过错,二则你朝好歹还有反向朝贡政策,三为你是无心之失,异族却是明知外国正在大航海,却因为防汉甚于防洋而闭关锁国,过错远在你之上。】
【朱元璋:……】
朱元璋没想到在海禁面前, 反向朝贡竟然都成了他的“功绩”。
秦念认为异族的过错在他之上,朱元璋却难以释怀。
大明亡于这“防汉甚于防洋”的异族……
亦是他的过错。
这个问题本来可以顺势延申到朱元璋的功绩,但秦念现在不能说他的功绩。
因为朱元璋的人设太过特殊。
其他皇帝的意难平很好解决:说出前因后果, 他们就会主动求变。
相似小说推荐
-
仙魔情动山河乱(点点温柔) [仙侠魔幻] 《仙魔情动山河乱》作者:点点温柔【完结】简介:在灵霄仙界,若璃是天赋出众且心怀悲悯的仙子,立志守...
-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白阿伏) [BG同人] 《(综漫同人)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作者:白阿伏【完结】晋江VIP2024-09-03完结总书评数:360 当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