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皇帝聊天群(九月有衣)


【李太平:他改了什么史?】
对“政敌”落井下石,李太平乐意之至。
【秦念:他把四次死谏阻止李显立韦后之女为皇太女的上官婉儿,改成了劝韦后行武曌事的李唐奸臣。】
武曌:“……”
沉默是因为“行武曌事”,但她还是注意到“四次死谏”。
【李太平:李隆基!你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情?】
上官婉儿是李太平挚友,她当然无法坐视不管!
此时的婉儿正在辅佐陛下接管国政,看到天幕之言,神色并无变化。
武曌看了看婉儿,倒是没有追究。
她只剩下七年寿数,而且已经确定以太平为皇储。
【李隆基(28):……】
韦后死时,上官婉儿一并被斩。
李隆基清楚这是误杀——刻意为之的误杀。
姑母专门因上官婉儿之事,恳求他的父皇允许她将其厚葬。
未来的自己,竟是将错就错,改史称上官婉儿为奸臣?
【李隆基(56):……】
李隆基依旧无法作答。
一旦作答,必然致使自己声名扫地。
哪怕知道秦念不会放过他,他也不能自己作答。
【朱棣:上官婉儿四次死谏?史书上只说她与武三思□□。】
【李隆基(28):?】
【李隆基(56):……】
【秦念:她是李唐忠臣,虽然忠的是李太平不是你李隆基。可你但凡要点脸,也不能这么造她的黄谣。】
【李隆基(28):朕虽然杀了她,但没有造这种谣言!】
此时的李隆基也不认为他会造这种黄谣。
【秦念:你看五十六岁的你有反驳吗?】
【李隆基(28):……】
【李隆基(56):……】
【李太平:卑劣至极,令人不齿!】
上官婉儿是李唐忠臣?!
唐玄宗之后的各朝,几乎都是目瞪口呆。
将忠臣贬为奸臣,还侮辱她与外臣私通,这居然是李唐皇帝做出来的事情?
哪怕上官婉儿忠的是李太平,李隆基也不应如此颠倒黑白!
【朱元璋:秦念,这又是你考古所知?】
【秦念:当然是考古。若不是考出太平公主给上官婉儿书写的近千字墓志,还真不知道上官婉儿忠于李唐,这可真就是千古奇冤。】
【李隆基(56):……】
年轻的李隆基看着未来的自己这般沉默,明白一切都是事实。
【秦念:为了掩盖史实,李隆基,你不仅删改政治文献,居然还把上官婉儿的墓给毁了,致使她尸骨无存。可惜,你没发现甬道内还有太平公主置于其中的青石墓志,将你贬忠为奸的丑事公示于天下。】
【李太平:李隆基,你无耻!】
【李隆基(28):……】
【李隆基(56):……】
“臣拜谢陛下。”
上官婉儿眼中泛起泪光。
近千字墓志,她何德何能,得陛下如此厚爱?
李太平忙道:“你我情深至此,何须道谢?”
【秦念:“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李太平,这是你命人刻下的墓志。也正是这份墓志洗清了上官婉儿的冤屈,于千年之后,得以椒花颂声。】
【李太平:这是朕应为之事,也是朕连累了她。】
【秦念:只是怨恨你,李隆基还不至于做到这个程度。朕猜他是想以抹黑女臣的方式,来阻止以后再现女子干政。】
【秦念:李隆基,自你之后,女子确实不怎么干政了,但你李唐怎么就一路奔向衰亡了呢?】
【李隆基(56):……】
李隆基无话可说。
女子不干政,国家却依旧衰亡。
而且就是在他治下极盛转衰。
在秦念说出吐蕃如何反叛之后,李隆基早就不得不承认皇祖母延续社稷之功。
【秦念:掌权者无能才是国家衰亡的原因。你以为昏庸的君王将责任推卸给女子、奸臣、刁民,就能掩盖自身无能的事实了吗?】
【李隆基(56):朕已知错,将尽快恢复上官婉儿的坟茔,亦将修正史书,为其正名。】
朱元璋想到以祖训阻止后宫干政之后,大明亦亡于异族。
何况……
若无吕雉干政,汉惠帝刘盈将如何应对内忧外患?
若无武曌篡位,唐中宗李显又会将唐朝置于何等危境?
掌权者的无能才是根源。
无能,才会让后宫乱政、才会致使奸臣当道、才会让刁民四起。
【刘秀:全部归因于君王,是否有所不妥?权臣当道之时,君王亦无能为力。】
【秦念:如果是皇帝年幼,这时候权臣才是那个“掌权者”。若权臣也无能,那就得问是哪个蠢货君王让无能的臣子变成权臣。】
秦念提及的“掌权者”权臣,指的是霍光这类权臣。
此时皇帝年幼,国家兴亡就与皇帝无关,执掌权力的人是权臣。
如果在权臣的治理下,国家衰亡,那就该追溯是谁让这个无能的人变成执掌大权的权臣。
至于权臣篡位——在秦念看来,赵匡胤篡位就篡得挺好。
秦念不喜欢王莽,不是因为王莽篡汉,而是他篡汉后生民涂炭。
【刘秀:……】
刘秀所描述的“权臣”,当然是说王莽。
见秦念这般讥讽,他竟是不知该如何反驳。
或许本就无法反驳。
王莽若是有能力,就当如赵匡胤这般为新朝奠基,而非举国反新。
可王莽如此无能,却可以成为篡汉的权臣,追根溯源,是哀帝未辨忠奸,是孝元太后不似吕……
【朱元璋:若是外戚干政祸国,难道不是太后之过?】
朱元璋也看出秦念口中的“无能权臣”应是指王莽。
可王莽能够篡汉,分明就是因为孝元太后王政君历汉室四朝皇帝,其外戚世代掌权。
【秦念:太后重用外戚你怪太后,那刘彻重用外戚李广利,致使七万汉军全军覆没时,你怎么不怪汉武帝祸国?】
【朱元璋:……】
【刘彻:秦念,朕没惹你!】
【秦念:举个例子而已,不是针对你。】
【刘彻:……】
刘彻知道李广利之事是自己理亏,也只能生闷气。
冷眼看着秦念究竟想要说什么。
【秦念:朱重八,朕不知道你哪来的毛病,喜欢把过错归咎于性别。】
【秦念:后宫干政有好有坏,正如皇帝也分明君与昏君。你看到有后宫祸国,就禁止后宫干政。怎么看到昏君亡国的时候,就不见你定个祖训禁止男子干政——你国为异族所亡,你打算把责任归咎于谁?】
【朱元璋:……】
【秦念:李隆基,说起来帮你缔造盛世的四大宰相,居然全都是武曌留给你的臣子——你自己提拔的臣子怎么就不能与他们比肩?你是没有选拔人才的能力吗?】
见把朱元璋干沉默了,秦念就换一个话题。
通过指责李隆基来引出这四个丞相,从而引出武则天拔擢贤才的功绩。

到开元二十八年, 李隆基远不止四名宰相。
但他清楚秦念提及的“四大宰相”是哪些人——他自己也知道这四人是才能最出众的宰相。
“你是没有选拔人才的能力吗?”
这句话让李隆基感到愤怒。
纵然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四人皆是皇祖母时期入仕,但他能从诸多臣子中选出这四人加以重用,这不也是他的能力吗?
开元年间入仕的臣子资历尚浅, 才会……
李隆基愣住。
他意识到秦念骂的不是现在的他。
即便时间后延,他所提拔的文臣也远不如皇祖母时期,秦念才会讥讽他“没有选拔人才的能力”。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李太平:秦皇!这四位宰相是何人?】
李太平连忙问道。
这是缔造盛世的能臣!
她一次性就能获得四个——正如秦念此前提及的武将那般,她都能加以重用!
武曌对这四人也很感兴趣。
如今需要做的事太多,需要更多能臣。
【秦念: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
此时已是宰相的姚元崇难掩笑意。
他通过下笔成章举得授濮州司仓,五迁夏官郎中。
两年前得陛下赏识,破格升任为夏官侍郎。
今年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是宰相所加名号。
缔造盛世的宰相——这是对于文臣而言最高的赞誉。
武曌却是有些失望。
不是失望于姚元崇的能力, 而是姚崇已经担任要职, 那她借助天幕获得的重臣就少了一人。
【武曌:姚元崇,陕州硖石人,时年十七岁。】
【李治:召姚元崇入朝。】
十七岁,已经可以征召。
李治直接下诏。
姚元崇连忙接旨, 少年心性的他暗自嘀咕:
“我这算是被哪位陛下提拔?”
如此大不敬之语, 当然只能在心里嘀咕。
他将要去缔造盛世!
【秦念:宋璟。】
【武曌:邢州南和人, 时年四岁。】
【李治:……】
武曌笑出声。
凤阁舍人宋璟无奈,当然更多的是深感荣幸。
他十七岁时于先帝调露年间进士及第。
没过多久先帝崩,宋璟得陛下重用,数次升迁至凤阁舍人,于中书省掌制诰。
【秦念:张说——这个喜欢安排亲信升官, 不要给他吏治相关的权力。】
【武曌:尚未出生。】
【李治:……】
武曌下令召张说入朝。
张说弱冠应诏举, 其对策为天下第一, 因近古以来,未有甲科,武曌让他屈为第二等,授太子校书,数次转任后担任右补阙。
如今才三十二岁,武曌暂未委以重任。
去年张说担任节度管记,王孝杰死后,正是张说驰奏其事,武曌才得知其兵败是因苏宏晖怯战。
既然秦念说他有宰相之才,武曌当然要予以重用。
【秦念:张说,你喜欢给人写传记散文没关系,但不要瞎编得那么离谱:编郭元振治理凉州时征调陇右兵马一百二十万,打到吐蕃赞普牙帐,逼得吐蕃赞普屈膝请和也就算了。】
【秦念:你还编造宗楚客因那一百二十万人告发郭元振有异心,“则天惶惧,计无所出”,在你与狄仁杰、魏元忠、韦安石、李峤、宋璟、姚崇、赵彦昭、韦嗣立等二十五人抗表请保下,“则天由是稍安”?】
【武曌:……哦?】
三十二岁的张说汗如雨下。
先前被后世秦皇指出“喜欢安排亲信升官,不要给他吏治相关的权力”也就罢了,未来的他编写的传记散文中对陛下的不敬竟也现于陛下眼前!
张说此刻心中已无被誉为“缔造盛世的宰相”的喜悦,只觉前程一片黑暗。
比他更眼前一黑的是被带上大名的郭元振、狄仁杰、魏元忠、韦安石、李峤、宋璟、姚崇、赵彦昭、韦嗣立。
“起来吧,朕不会追究你们。”
看着跪倒一片的大臣,武曌笑道。
她现在就好奇张说入朝之后,要如何面对这些同僚。
李太平时期。
郭元振决定待张说服丧期满,务必要去请张说高抬贵手,他郭元振担不起这么“离谱”的传记散文。
全国军队加起来都不到百万,张说竟然抬手就是“陇右兵马一百二十万”?
当初他担任凉州都督,只是“于南境破口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他何德何能带着百万军打得吐蕃赞普屈膝请和?
张说编的这些就没一个字是真话!
【秦念:最后是张九龄,韶州曲江人,一说生于咸亨四年,一说生于仪凤三年。】
这个秦念真没法确定,干脆直接问,看同事们的剧本是怎么写的。
【李隆基(28):生于仪凤三年,长安二年登进士第。】
【秦念:那在武曌时期,张九龄现在二十一岁,四年后登进士第。】
【武曌:不必等四年,张九龄,朕现在召你入长安。】
武曌很是满意。
姚元崇、宋璟二人都是已经得到重用,但张说、张九龄二人却是新增的重臣,可以分担许多要务。
【李太平:召姚元崇、宋璟、张九龄入京;张说,朕知你已多次推辞征召,待孝期满,速入长安。】
此时姚崇正担任常州刺史。
三年前的神龙政变,姚崇参与其中,因此封梁县侯。
“则天移居上阳宫,中宗率百官就合起居,王公已下皆欣跃称庆,元之独呜咽流涕。”
姚崇因辞别旧主而悲泣,并认为这是臣子的本分,就算因此获罪也心甘情愿。
不久后他就出京担任亳州刺史,现在已转为常州刺史。
见新帝召见,姚崇心中百感交集。
宋璟如今任职相州刺史,当初则天皇帝在时,他已升任吏部侍郎。
如今在外,是因得罪武三思而为李显所不喜。
张九龄和其他三人不同,他尚未得到重用,以至于新帝根本不认识他,才会召他入京——
事实上,他现在就在长安,担任校书郎的职务。
【李隆基(28):召姚元崇、宋璟、张说入京;张九龄,即刻入宫。】
姚元崇、宋璟二人,是因为得罪了太平公主,才被分别外贬为楚州、申州刺史。
此刻看到陛下禅让太子,两人却没有喜色。
他们都没忘记太子登基后的结果,
盛世转衰。
张说同样是因为不肯阿附太平公主而被罢去宰相之职,被贬为东都留守。
他离京前还献佩刀于太子,请求太子尽快铲除太平公主。
如今却是不知自己当初的举动是对是错。
张九龄此时是唯一就在长安的人。
他在则天皇帝时期入仕,拜校书郎,但未得重用。
太子于东宫“举天下文藻之士,亲加策问”时,他对策高第得以升任右拾遗。
如今太子即位,张九龄深呼吸,然后整肃衣冠,前去觐见。
他会尽全力改变“盛世转衰”的未来。
【秦念:李隆基,现在想明白为什么你朝选不出李治武曌时期入仕的那些宰相了吗?】
【李隆基(56):……出身寒门的官员太少。】
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四人,唯有张说出身高门士族。
也只有张说被秦念指出“喜欢安排亲信升官”。
李隆基终于发现问题所在:
他科举取士时并未想过偏向高门士族,可他的朝堂中担任要职的寒门却越来越少。
【秦念:科举制相关,朕在二凤的话题已经说过,之后你自行观看。】
【秦念:武曌,“拔擢贤才、扶植庶族”就是你在文治上的功绩。除了这四个缔造极盛之世的宰相外,狄仁杰同样是非常杰出的贤相,老赵就曾说过:“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
狄仁杰:“陛下,臣……”
狄仁杰现在只求天幕不要再提及他了。
上次提他,是张说谣诼陛下时捎带上他。
这次提他,是后世宋帝借他诽谤陛下!
“你无罪,无需请罪。”
武曌打断贤相的请罪。
此事本就与狄仁杰无关,武曌怎会因赵匡胤的话怪罪于他?
【赵匡胤:朕错了,朕不该说则天皇帝刑罚枉滥!】
【秦念:也就是错在不该说,而不是说错了。】
【赵匡胤:……】
赵匡胤当初说这话的时候,是真没想到武则天本人会知道!
早知如此,他绝对不会擅加评议!
【武曌:朕确实曾经重用酷吏,刑罚枉滥之事,是朕之过。】
武曌清楚,若是没有天幕,再来一次她还是得重用酷吏。
得位不正加女主天下,就只能以酷吏重刑稳定朝政。
【秦念:你发明的武举,在李隆基时期选拔出一个给唐朝续命的武将——郭子仪,时年两岁,华州郑县人,其父郭敬之。】
时间差不多了,秦念开始收尾。
可惜郭子仪是在天宝年间才崭露头角,除了说出他的身世以外,一概不能说。
不然秦念一定要把唐肃宗李亨和唐代宗李豫怎么给郭子仪拖后腿的事情说一遍。
李世民一怔。
“续命”一词用得极重。
若无郭子仪此人,大唐或将于李隆基一朝亡国?
十去其七的乱世……
再看武曌之名,李世民心中再无芥蒂。
倘若她没有篡位,大唐交给昏君李显,必危。
若无武曌提拔的文臣武将,大唐也不会有后世的“极盛”。
就连她发明的武举,也挽救大唐于将倾之危。
【武曌:华州刺史,朕命你亲自护送郭家入京。】
郭敬之震惊不已。
他的子嗣郭子仪是为大唐“续命”之将?!
问题是他如今在外就职,家眷也不在华州。
想必华州刺史很快就能找到他就职所在,这不是他应该担心的事情。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