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以李隆基为备选,让太平公主有紧迫感。
必然改之!
太平公主已经在入宫觐见的路上。
当然,她也一直挑帘关注天幕之言。
此时的李隆基年仅十五岁,正在怀疑人生——为何位居昏君下游?
见秦念说自己是皇储的次选,李隆基却并没有感到喜悦。
倘若姑母太平公主继位,能容得下他?
【李世民:次选?】
【秦念:但凡早点死,以他的巅峰时期的文治武功,说不定能排进声誉前十。怎么他就没遗传你的风疾呢?偏偏就遗传了武曌的长寿。】
话是这么说,秦念其实觉得李隆基幸亏没死那么早。
真让他死在开元盛世,位居明君之列,那才是便宜了李隆基。
开元盛世怎么来的?
除了承袭前面三位明君的遗泽,以及李隆基开元时期整顿吏治知人善任之外——
是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设立节镇来减少边防支出。
宇文融括田取得相当大的成效,土地兼并问题得以缓解。
加上命好地遇上难得的风调雨顺,也就有了被誉为封建时代盛世之最的开元盛世。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节度使军财政三权合一,权力迅速膨胀;向既得利益阶层妥协,开元十七年就将宇文融贬到外地,土地兼并问题迅速恶化,此后数次下诏禁土地兼并,处罚却相当轻微。
这节度使坐大、土地兼并问题急剧恶化的后患——
就该由李隆基自己咽下苦果。
【李世民:……】
【李隆基:……】
李隆基只是开始沉溺于享乐,但并不代表他昏庸愚蠢。
他甚至在思索秦念口中的“巅峰”是哪一年。
是之后,还是之前?
自己是否已经处于昏聩之中?
他想到三年前连杀三子,又想起今年借太后忌辰之名敕令寿王妃出家。
李隆基额上沁出冷汗。
【武曌:既是如此,李隆基为何不能为首选?晚年昏庸之事,亦能改之。】
太平公主掩饰好情绪。
她绝不能露出任何对陛下的不敬之色,哪怕现在她还没有抵达皇宫。
如此绝佳的机遇,她绝不能让其因自身的缘故而错失!
武曌此问,并非是不愿立太平为皇储,甚至她内心已经做出了立太平为皇太子的准备。
只是秦念说李隆基有着声誉榜前十的才能,她不问,就必然会有臣子质疑太平是因女子的身份,才得秦念看重。
【秦念:大唐实亡于李隆基。就这么个玩意,但凡有首选,那还是别了吧。】
【李隆基:大唐怎会是亡于朕?!】
李隆基不能理解!
他分明就看到了太子李亨之名,凭什么说他是亡唐之主?
可当问完,李隆基就注意到“实亡”一词。
李世民也是心中一惊。
可仔细看“实亡”二字,就知道李隆基并非真正的亡国之君。
但“实亡”更甚于“名亡”。
正如西汉之亡不在于幼帝刘衎,而在于汉成帝刘骜。
【秦念:你不认?老赵,朱八八,朱棣,你们怎么看?】
【赵匡胤:确为亡唐之主。】
【朱元璋:致使损口近三千六百万,十去其七,亡唐者李隆基无误。】
非让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取一人为储君,就算是朱元璋也只能以太平公主为首选。
哪怕只是守成之君,也不至于如李隆基这般让大唐由盛急转为衰。
【朱棣:藩镇割据之始,宋前乱世之源,皆起于李隆基。】
【李隆基:……】
李隆基脸色惨白。
这三人都是声誉榜前九之君,亦是后世之君。
损口近三千六百万、藩镇割据之始、宋前乱世之源!
他看到了开放历史话题中的“宋太祖赵匡胤”。
藩镇、乱世……
李隆基只觉寒意涌入四肢百骸。
他几乎是立即想到了他所设置的节度使!
他的民心在此刻直跌百余位,其治下百姓皆惊恐于“损口近三千六百万”!
【李世民:割据……竟是如此。】
仅凭朱姓皇帝的两句话,李世民已经猜出李隆基是怎么回事。
唯有战乱能使得“损口近三千六百万”,而起因或许就在于藩镇割据。
而藩镇割据武将为重,就有了宋初的以人为食。
李世民为大唐百姓而恸。
此时的大唐人口还不到三千万,李隆基一朝却有五千多万人口,如此极盛之时,却遇上君王晚年昏聩!
【秦念:李隆基,你的盛世不是你一人之功,是承袭李世民、李治、武曌三人的遗泽,亦是透支大唐的未来。】
【秦念:你到晚年却沉溺于享乐,对种种隐患视而不见,透支未来获得的盛世也迅速迎来反噬——大唐在极盛之时转衰,数百年乱世自你而始!】
为何说是透支?
土地兼并问题暂且不谈,光是节度使制度,秦念就可以说开元盛世在武功上有着巨大的水分。
节度使制度,是将边防压力转嫁给边镇地区,以减少中央的财政压力。
军、政、财三权合一的节度使,权力高度集中,政务决策效率与军事指挥效率都得到空前加强。
于是此时的唐朝不仅能收复此前的失地,甚至还能开疆拓土。
但这就是在饮鸩止渴,将地方权力下放给节度使,从而换取短暂的盛世。
后果也极其惨痛——
藩镇军队久经沙场,战斗力远超中央:安禄山造反时,内地“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闻其兵起,朝廷震惊”,“禄山令严肃,得士死力,无不一当百,遇之必败”。
安禄山十一月造反,十二月就攻陷东京洛阳,第二年六月就攻陷长安。
安史之乱带来的直接损失是三千六百万人口,此后藩镇割据成为痼疾,最终演化成惨无人道的五代十国。
从安史之乱爆发开始算,到赵匡胤建国,期间历经两百多年乱世。
【李隆基:朕、朕……】
早在四年前, 他想任命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宰相张九龄以牛仙客“目不识文字”为由极力劝阻,李隆基就罢免张九龄、裴耀卿, 拜李林甫、牛仙客为宰相。
此后监察御史周子谅说牛仙客没有宰相的才能,李隆基就将他杖杀,并将引荐周子谅的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
自那以后,李隆基就很少听到难听的谏言,只能听到李林甫的歌功颂德。
如今天幕点出大唐将要迎来巨变,藩镇作乱十去其七!
藩镇割据……
李隆基此刻想到了张九龄的谏言:“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
如今张九龄已薨, 安禄山却是平卢兵马使。
【李世民:李隆基, 你若继续如此昏聩, 不如早些将皇位禅让他人!】
此前得知宋前乱世竟是以人为食时,李世民就深感愧疚。
当时赵匡胤和秦念都说过错不在于他。
如今李世民总算知道祸起何人。
竟然就是此前民心一直在他之上的李隆基!
想到大唐百姓何等信任这个曾孙,却在他的昏聩之下遭遇“十去其七”的兵祸,更是面临数百年乱世——
李世民怎能不痛恨!
而太宗皇帝这句话一出, 李隆基的民心再度骤降百名!
李白望着天幕, 忧心于秦念所说的“反噬”。
陛下今年五十有六, 显然已经算是“晚年”。
但比起年龄,陛下罢免张相,重用李林甫之流才是真正的昏聩之兆。
“反噬”将起于何处?起于何年?
【李隆基:朕、我会立即改过!】
【李世民:但愿如此。】
天幕禁止谎言,李世民再怎么厌恶李隆基,也知道他这话不是谎言。
虽然不知道是真心要改过, 还是因为不愿意禅让而承诺改过。
从目前所知的情况, 李世民推测李隆基必是将军权下放“藩镇”以应对异族, 在换来短暂的盛世后,藩镇坐大引发兵祸,大唐因此转衰。
李隆基既然处于极盛之时,藩镇之危恐怕已然形成。
李世民不能勒令他禅让。
——李隆基不愿意交权,勒令他禅让就极有可能引发社稷震荡,使得藩镇兵乱提前发生。
【武曌:隆基,你初入群时民心第二,定是鼎盛之时。此时改过,为时不晚。你务必以社稷为重,延续盛世,以护百姓平安。】
李隆基算是武曌颇为宠爱的皇孙。
四岁时被她过继为弘儿之子。
七岁时李隆基就敢呵斥金吾大将军:“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
得知此事后,武曌觉得李隆基甚异,对他颇为宠爱。
虽然这种宠爱也算不上深。
现在为李隆基解围,是武曌知道太宗皇帝爱民心切,才会对李隆基如此冷漠。
恐怕此时,房玄龄等人就在劝谏太宗皇帝。
“既然武曌已经说了,朕就不必再说。”
李世民知道臣子们劝谏,是因为李隆基不愿禅让已成定局,民心太低对彼时的大唐不利。
倘若武曌不言,李世民再怎么不情愿,也得用类似的话助李隆基提升民心。
房玄龄等人看到李隆基的民心恢复到中上游,这才停止进谏。
【李隆基:臣谨遵诏!】
皇祖母于李隆基有杀母之仇,亦有幼年幽禁之恨。
正是因此,他执政后严格限制后妃干政。
可此刻他却是再度以臣自称。
【秦念:李旦李显,你俩是在装死吗?】
见这个话题告一段落,秦念主动开启下一个话题。
可惜,李隆基的剧本居然不是立即禅让。
不过也能理解,愿意主动禅让的皇帝才是少数,绝大多数的皇帝都是以权势为重。
唐玄宗李隆基显然不是愿意交出权势的皇帝。
【李显:朕……】
【李旦:朕已欲将皇位禅让太子!】
【李旦:太子是李隆基!】
怕先祖们不知太子是谁,李旦连忙补充道。
至于太子晚年昏庸之事,现在群里的“李隆基”已得到先帝的认可,他当然就没必要废太子。
出言后,未见先帝们反驳,李旦更是松了口气。
其实之前的禅让,李旦想的还是只让渡一部分权力。
如今他不能这么做——
太平公主被阿耶和阿娘定为储君之后,就会威胁到皇位。
可他就剩太平公主这一个同胞妹妹,李旦又实在不忍杀她。
万分为难,又为声誉榜的缘故更加清楚自己的平庸,李旦决定彻底禅让。
不掌权就不必考虑诸多事情。
他已经习惯了逃避。
【秦念:李治武曌,这两个时期太平公主的性命,你俩不管管?】
【李治:?!】
【武曌:?】
【李显:……】
【李旦:朕绝无伤及妹妹性命之意!】
李旦确实无此意!
他此前一心想要在妹妹与太子间寻求平衡。
如今想要彻底禅让,也是不愿意对妹妹下手。
【李治:显儿,你要杀太平?】
【李显:……】
李显不敢作声。
其实早在太子李重俊谋反时,他就有杀李旦和太平公主的想法,只是御史中丞萧至忠泣奏:
“陛下富有四海,贵为天子,岂不能保一弟一妹,受人罗织?宗社存亡,实在于此。”
他这才放过他们。
“阿耶!你先前放过相王,结果却是相王篡位!你不能再姑息他们了!”
安乐公主再度进谏,欲杀李旦三人!
【秦念:因为李显废物,他的皇后是废物,他想立的皇储安乐公主也是废物。】
【秦念:李治,赶紧想办法救一下。不然太平和李隆基都死在这三个废物手中,这个时期的大唐怕是要亡得更快了。】
“万骑军!你们要助纣为虐,杀吾与李隆基,致使大唐早亡吗?”
太平公主突然站起,厉声喊道!
羽林军许多军卒面露茫然。
“诛逆贼!速诛逆贼!”
见禁军竟有迟疑之色,安乐公主顾不得先求阿耶,连声勒令他们动手!
秦念判定废物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拿着什么牌打出了什么效果。
李显就不说了,史书认定的废物。
韦后和安乐公主这母女俩,有着李显的极度偏爱,还能在李显死后秘不发丧一日,以令韦氏家族掌控禁军。
结果十九日后就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诛杀。
先机占尽,结果惨败。
这不叫废物叫什么?
至于为什么说李显想立安乐公主为皇储,则是出自上官婉儿的墓志铭:
“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
上官婉儿冒死四谏来阻止李显立安乐为储,第四次“饮鸩而死,几至颠坠”。
饮毒后差点死了,是李显怜惜她的才能与坚贞,让太医将她救了回来。
这就说明李显必然有立女儿为储君的念头,上官婉儿才会如此死谏。
太平公主为上官婉儿书写悼词“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显然,上官婉儿是太平公主的人,忠于李唐。
不过李隆基篡改历史,《旧唐书》的记载是上官婉儿劝韦后行武则天之举,还与武三思私通弄权。
【李治:李显!你不得……】
“陛下,应直接择定太平为皇帝!”
武照却是想到李显的数次沉默,果断谏言道。
李治早就习惯采纳她的谏言。
【李治:李显无能,当以太平为帝!】
太平公主大喜:
“先帝诏令、以吾为帝!万骑军,为朕诛逆!”
羽林军为禁军主力,本为太宗时期的百骑,后为阿娘扩至千骑,又被李显置万骑。
她此前没有阿耶诏令就敢站起来策反他们,是因为她知道羽林的将领与李隆基暗中结交,而羽林军的士卒们出身多为六郡良家子。
太平公主就是在赌他们更忠于太宗与高宗,而不是登基未满四年、纵容妻女跋扈虐下的李显!
李隆基看着万骑士卒皆应姑母之言,心绪极为复杂。
他暗中与羽林军中上层将领结交,但只要李显还活着,他就很难鼓动羽林军弑君。
如今姑母得皇祖父诏令,得位极正。
又不像李显三人那般无能,不可能给他登基的机会。
他甚至不认为姑母会放过他。
秦念看着李治前后两段截然不同的话,很快就猜到原因。
李治的扮演者真是个天才!
这是在扮演被武则天劝说后改主意?
太细节了。
【系统:检测到嘉宾组成员“李显”已死亡,检测到李治已确立李太平为皇帝。】
【系统:相关皇帝加入群聊:李太平。】
就是系统太出戏了。
完全辜负了李治的好演技。
上次赵德昭杀赵炅也是这样,简直就是现杀。
不对,赵炅好歹还挣扎了一下,假装正在被杀。
这李显死得也太迅速了吧?
演都不演了!
比这更让秦念无语的,是太平公主被起名李太平。
太扯了吧?
史书没有记载太平公主的原名,李令月之说是对“伏见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嫔公族”的断句错误。
“妾李令月,嘉辰降嫔公族”是错误断法,“令月嘉辰”其实是固定句式。
但随便编个名字,也好过李太平。
秦念摇摇头。
估计甲方是重金请人扮演历史人物,却忘了系统管理员也得找个合适的人。
秦念的思绪相当飘忽,念头又转到了——
这“系统”该不会是金主本人吧?
金主显然不会缺请专业人士的那点钱,那就极有可能是金主自己在充当“系统”。
秦念迅速放弃找甲方提议换“系统”的想法。
太平公主茫然了一瞬。
她不叫李太平。
但很快她就目光坚定——她现在就改名李太平!
【李太平:祖父!阿耶!阿娘!】
进群先拜见先帝。
李太平现场提拔方才最先响应的士卒, 命他们迅速前往皇宫各处接替左右羽林军的中上层。
原本的将领皆软禁于宫廷,待事后再予以调任。
包括方才助她诛逆的羽林军将领——
她在皇宫中耳目不少,当然清楚李隆基与这些将领的勾结。
【李治:……】
在李治看来, 他的太平还在襁褓之中。
突然看到女儿喊他,有点不知道该作什么反应。
尤其是太平这么快就杀掉李显……
李显是他已经十一岁的嫡子。
【武曌:朕竟是不知你如此“有能力有魄力”。】
武曌不是不知道太平有能力。
但真不知道有能力到这种地步。
这也太快了。
雉奴刚下诏,数息之后太平就已经接替李显入群。
【李世民:太平,当戒骄奢,勤勉治国。】
李世民同样惊异。
他本以为武曌、秦念二人就已经是女子中的异数。
相似小说推荐
-
仙魔情动山河乱(点点温柔) [仙侠魔幻] 《仙魔情动山河乱》作者:点点温柔【完结】简介:在灵霄仙界,若璃是天赋出众且心怀悲悯的仙子,立志守...
-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白阿伏) [BG同人] 《(综漫同人)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作者:白阿伏【完结】晋江VIP2024-09-03完结总书评数:360 当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