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皇帝聊天群(九月有衣)


把辽国干掉后,就不需要再在边境屯重兵防范辽国。
看到“封狼居胥”,刘彻很是得意。
不过看到“燕山山脉封锁”,他就意识到局势不对。
这宋朝竟然是被异族堵在燕山之内?
此时的燕山指的是原燕国的低山丘陵,但联系赵光义毁太原城,再结合“不可能组织万骑去袭取辽国五京”——
不难猜出宋朝的具体疆域。
中原的屏障竟然落在异族手中?
李世民骤然色变。
他此刻才确定宋朝的处境!
此前只知“太原”“幽州”等地名,只当宋辽呈交错之势,不想竟是中原屏障已然变成异族的屏障!
这不就是中原对异族门户大开?
千骑为营?
赵匡胤略作思索,发觉此事大有可为。
只是千骑,远不足以对中央形成威胁,甚至难以攻占小城。
这千骑之兵,也不可能生拥立千骑之将的心思。
以千骑袭扰辽境……
此时正逢大宋收复江南,辽国来使求和。
宋辽已缔结和约。
但天幕一出,宋辽必有一战的消息肯定会传到辽国。
攻灭太原之战必须提前!
赵匡胤已然作出决定。
【赵匡胤:曹彬、党进、潘美……】
秦念懵了下。
她不明白赵匡胤怎么就开始大点兵了。
是打算让这些武将去领千骑精兵?还是要这些武将推荐千骑营的人选?
可越往下看越不对劲。
这是要打太原?!
开宝八年正是大宋灭南唐之战。
赵匡胤不太可能两线作战,那就是江南已定。
但李煜投降的时间已经是开宝八年十一月,所以赵匡胤的时间最晚也就是十二月底。
这是要重演赵光义的作死行为,打完江南就打太原?
赵匡胤的人设肯定不会崩得这么奇怪。
秦念代入赵匡胤的思维,意识到他急于攻打太原的唯一变数就是天幕。
天幕所有人可见。
赵匡胤是担忧辽国一旦得知宋灭北汉后有意攻辽,会全力支援北汉?
是了,北汉是辽国的属国。
开宝元年和开宝二年,赵匡胤两次出兵攻打北汉,都是因为辽国支援北汉而未能攻下太原。
【秦念:开宝九年,辽国命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迪里支援北汉;太平兴国四年,辽国以数万骑支援北汉,宋军击退援军之后才迫使北汉投降。】
【秦念:这是原本的历史,天幕之变下是否有异,不好说。】
【赵匡胤:多谢秦皇告知。】
秦念耐心地等待赵匡胤派兵部署。
七路兵马奔赴太原?
史书记载的是五路。
但有天幕这种设定,也必然会改变历史,若是与史书完全一致,那才是偷懒。
或许是有着天幕的存在,赵匡胤的民心排名上升,可以调离更多禁军去攻打北汉。
也有可能是刚攻灭江南,宋军疲惫,应当再加两路军队。
【秦念:如果北汉降了,或许那里的汉人也能看到天幕。】
【秦念:有一个现在叫做刘继业的武将,如果降了记得给他改名杨业。】
【赵匡胤:……?】
赵匡胤知道刘继业。
北汉之将,骁勇善战,北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无敌”。
但在赵匡胤眼中,刘继业还算不上“无敌”。
六年前他亲征北汉,刘继业率数百骑兵突袭,为党进所败。
若无北汉援兵助他逃回太原,早就被俘虏了。
仅过去三个月,这刘继业又出城夜袭,坠马伤足再退入城中。
此人为何会为秦念所知?
所知也就罢了,为何还一定要改名“杨业”?
【秦念:刘继业本姓杨。他降宋后参与雍熙北伐,被赵光义任命的那个蠢货监军逼迫出战,为辽军所俘后绝食三日而死。杨家将英勇之名流传后世,朕甚敬之。】
杨业之所以会降宋,是因为北汉皇帝刘继元已经降了,是他劝据守的杨业降宋。
秦念认为应该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杨业认同自己是汉人。
开宝二年,赵匡胤亲征北汉。
当时杨业认为契丹人贪利弃信,迟早会吞并北汉,于是劝刘继元归附宋朝,并自荐要袭击辽国的援兵:
“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长享贵宠。”
只可惜刘继元没答应。
【赵匡胤:原来如此,若他此番降宋,朕必会善待于他!】
赵匡胤同样敬之。
绝食三日而死——
如此忠勇的将军,在这个时期尤为可贵!
【赵匡胤:冗兵一事,是否还有其他缘由?】
花了较长的时间用于安排此次北伐,赵匡胤担忧秦念不能尽道大宋之弊,连忙继续询问。
【秦念:有。如果说其一是赵光义作大死,其二算你迫不得已,那其三就纯属你在发癫。】
【赵匡胤:……】
赵匡胤叹气。
他也没躲过秦念这难听的讥讽。
究竟是做错了什么,才有这等评价?
【秦念:“吾家之事,唯养兵为百代之利。盖凶年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这话是你说的吗?】
这句话不是出自正史,而是出自宋朝的《邵氏闻见后录》。
秦念不确定赵匡胤的人设是否采用这句话。
当然,就算不是也没关系。
这句话与正史的内容相互映证,“凶年饥岁募民为兵”在正史中也有体现。
那就是宋太祖在发癫。
【赵匡胤:……是。】
赵匡胤原本不觉得这话有什么问题。
但这话被秦念于“冗兵”之事提起……
他就知道是什么问题了。
【秦念:遇上灾年,就招募灾民充军,让他们在军队里终身服役——你可真是个人才啊!】
【赵匡胤:朕以为灾民不会太多……】
【秦念:呵呵。】
不用秦念细说,赵匡胤也知道流民的数量必然远远超出他的预计。
秦念此前就提及数十年后黄河水患将会变得极其严重,这必然带来远超他预计数量的流民。
他让流民饥民充军,是认为灾年时流民进入军队至少不会挨饿,就可以防止灾民起义。
而在丰年,只要百姓不叛变,叛乱的士兵也不至于危及国本。
赵匡胤苦笑。
他想起大宋农民起义近乎大唐的两倍。
如此看来,招募灾民充军并不能阻止百姓造反,反倒还造成了冗兵的问题。
【赵匡胤:时逢灾年,又当如何安置流民饥民?】
【秦念:以工代赈:雇佣灾民兴修水利、道路、粮仓、房舍、垦荒等一切有利于恢复民生的工程,直到将灾民安置好。这不比你把人关进军队一辈子强得多?】
早在齐景公时期,晏子就借修筑“路寝之台”来雇佣饥民干活,“台成而民振”。
宋仁宗时期也有以工代赈的做法:
范仲淹任杭州太守时,以兴建寺庙、粮仓等工程雇佣灾民。
当然,秦念肯定不会把“寺庙”加进去。
各朝皇帝尽皆眼前一亮。
这以工代赈之策极佳!
【赵匡胤:灾民原本的住所与田地不一定适合居住,若是涌入他地……】
问题还没问完,赵匡胤自己就已经得出了答案。
他顾虑的是灾民涌入无灾之地,无法为其提供建设“房舍”与垦荒之地。
可秦念已经提及“房舍”,这明显是指要为灾民建造屋舍。
只问出一半,他就知道秦念会怎么答。
【秦念:能把人强征进军队,却不能把灾民引去合适的地方开垦荒地?你大宋不打算开疆拓土?】

当然,为了防止大唐赈灾之法被秦念所嘲,他没有将惊叹道于天幕。
引灾民入他地, 并非秦念独创。
汉高祖就曾在关东□□时,下诏允许灾民就食蜀汉。
不同点在于秦念将此与实边结合。
“合适的地方开垦荒地”——
北漠西域不适合开荒,但也有适合耕作之地,譬如高句丽。
【秦念:再说说你那把大量罪犯刺配充军的离谱操作,好好的军队在你那变成贼配军了?】
【赵匡胤:……罪犯充军,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情吗?】
这事被嘲,赵匡胤就真觉得冤了。
就是秦念“恩宠有加”的汉武帝,也是经常以罪犯充入军队再去攻伐他国。
秦念想要讥讽罪犯充军一事,为何在汉武帝的话题时予以略过?
【秦念:前朝刺面也只刺部分罪犯, 谁跟你似的只要是塞进军队的罪犯都往脸上刺青?】
【赵匡胤:朕的军队是终身服役, 刺面只是防止罪犯出逃。】
【秦念:对, 在别的朝代犯罪,服完刑就可以重新做人。在你朝一旦犯罪,哪怕只是被牵连,那就是在军队服刑一辈子, 走到哪都是下等人。】
【赵匡胤:唉, 我朝比较特殊。且刺配之刑只用于重罪犯人, 并非不分罪行轻重。】
赵匡胤看明白了。
秦念是在为被发配军队的罪犯鸣不平。
但他这般对待重罪犯也是不得已。
赵匡胤自认他的《刑统》旨在宽贷轻罪,这些被刺配的重犯放在唐朝基本都是死刑。
死刑折为刺配,于军中服役一生也不会再伤及无辜,这难道不是仁慈吗?
秦念知道“特殊”指的是五代十国的道德沦丧。
乱世当用重典。
宋朝给罪犯刺面,刺的是罪名。
贪赃枉法刺“赃”、僧道惑民刺“妖僧”“妖道”、诽谤朝政等刺“不臣”“谤讪”。
像抢劫偷盗杀人放火这类被发配到军队的罪犯, 在额部刺“劫”“盗”等字的同时, 还要在脸颊刺发配地。
军队内部的犯罪, 则有“逃军”“叛”等字。
秦念一开始看到这些刺字的时候觉得挺好。
犯罪终身追责制,多好。
可当意识到有些罪犯是受牵连、有些罪犯其实是起义后被镇压的农民时,她就开始皱眉头。
在知道宋神宗时期,“自是命官无杖黥法”——对贪官污吏不再处以杖刑和黥刑之后,她就开始反感。
而在读完“贼配军”相关的史实后,秦念就彻底反对宋太祖这个操作。
军人,绝对不该受到歧视。
【秦念:朕知道五代十国时期道德沦丧,也知道乱世当用重典,但朕更知道军人不可辜负。“贼配军”的存在,让百姓以从军为耻,这是民族败亡的开端。】
赵匡胤皱起眉头。
他不理解。
【秦念:你朝,是第一个亡于异族的朝代,也被称为……神州陆沉。】
【赵匡胤:!!!】
赵匡胤脸色煞白。
大宋,因为他设置的“贼配军”,亡于异族?!
“第一个”,这个词更是告诉他,大宋之亡甚至不同于五胡乱华或是五代十国。
而是神州陆沉!
整个中原都落入异族之手?!
大宋已被调动北征的军队中就有许多“贼配军”。
这些士卒地位最低,常被驱为先锋“肉盾”。
即便立下军功也难以升迁,升迁也会遭到排挤。
人生无望,不过苟活而已。
朱元璋闭了闭眼。
大明就是第二个亡于异族的王朝。
天幕出现至今已有一月,朱元璋命人翻遍典籍,也没有找出姓氏为爱新觉罗的异族。
【刘彻:什么叫做神州陆沉?!】
刘彻怒而起身!
他早就发现榜单中有许多异族之名。
看宋辽争锋,只当是异族如辽国般建国,也被天幕认可为皇帝,故而混入榜单。
他万万没想到宋朝会亡于异族,整个中原全部沦陷!
【秦念:中原沦陷,异族统治华夏,汉人称为低等族群。异族杀汉人,赔钱免罪;汉人杀异族,必死。】
【刘彻:哪、个、异、族?】
【嬴政:在何处?】
【李世民:朕亦欲伐之!】
秦念心跳频率加快。
这三个名字放在一块问异族在哪,哪怕知道这只是个扮演群,还是让人难免心潮澎湃。
不过秦念还记得规则:
不能提及话题外具体的人事物。
何况秦汉唐时期,她也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蒙古人和女真人的祖先在哪。
【秦念:规则限制,不能说。】
【秦念:而且说了也没用,异族亡我之心不死,灭完一个异族还有无数异族虎视眈眈。唯有不断进取,华夏才不会落到如此境地。】
【赵匡胤:朕痛悔之!】
赵匡胤红了眼眶。
他万万没想到,只是为了关押罪犯的“贼配军”,最终竟然成了神州陆沉的开端!
【秦念:你所在时期,“刺配”还只用于“特免死罪”的重犯,虽然其中有些“重罪”朕并不认可。可没过多久,你朝的刺配条款就已经高达两百多条。】
【赵匡胤:……为什么会骤增至于此?】
此时的刺配重罪不过不到五十条,怎么到后期竟然会激增至此?
“贼配军”的后果太过惨重,赵匡胤绝不可能继续施行。
但刺配条款的激增,其中必然还有他没有发现的隐患,所以他必须问。
【秦念:你制定折杖之制,将笞、杖、徒、流折算为杖刑执行。】
宋太祖在建隆年间颁布折杖法。
其目的在于“递减流徒杖笞之刑”——减轻流刑、徒刑、杖刑和笞刑的刑罚:
笞刑、杖刑折算为数量更少的臀杖,执行后就即刻释放。
徒刑是指坐牢或者在当地干苦役,折算成脊杖后也立刻释放。
流刑是流放,折算成脊杖后可以在当地服苦役,不会被流放几千里。
只有免死的死刑犯才会被刺配,终身服役。
看起来是不是很人性化?
事实上却隐患重重。
【赵匡胤:有何不妥?】
【秦念:你还记得你搞贼配军的初衷吗?】
【赵匡胤:重罪应用重典,但轻罪……慎刑轻罚有何不妥?】
【秦念:事实却是原本只是徒刑几年的中罪,十几、几十的脊杖打下去,对于或死或残的那批犯人,你还不如让他们服徒刑。】
【赵匡胤:朕不知此事!为何无人与朕道说?!】
赵匡胤惊怒交加。
这话甚至是对赵光义所说,这还是他第一次直接质问弟弟。
赵光义任开封尹多年,不可能不知此事!
赵光义却只能沉默,无以作答。
此前他的储君之位本就不稳定,他又怎么会说出折杖法的弊端,去得罪众多权贵豪富?
【秦念:被打残打死的都是些平民。跟达官显贵沾亲带故的人,臀杖脊杖都不过是走个形式,官吏们怎么可能告诉你折杖法的弊端?】
【赵匡胤:……】
赵匡胤一向自诩极懂人性。
而在此刻,他才发现他过于自负。
他自认是爱民、施行十几年都为百官称颂的折杖法,居然成了虐民之举,还成为如“赃罪从宽”一般利于贪官污吏的政策!
十几年来,他对此一无所知。
“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阶级间的利益不会完全一致,有时候还会截然相反。”
赵匡胤终于切身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残酷的真实。
光义既然知道此事,为何登基之后也没有作出改变?
【秦念:对于大多数没被打残打死的平民,折杖法也是“善政”,也就不会激发民愤,甚至会加以称颂。】
其实不只是得益的平民。
就连有亲友残疾或死亡的大宋百姓,他们也不会责怪陛下。
因犯罪受刑本就低人一等。
陛下的折杖法又确实有许多人受益。
他们只会觉得是自家运气不好,又或者说是天意惩恶,亲友才未能挺过来。
怎么会去反对折杖法?
但那是之前。
在看到“跟达官显贵沾亲带故的人,臀杖脊杖都不过是走个形式”时,大宋的百姓们终于发觉不对劲。
【秦念:只要身体素质够好,或者背后有贵人撑腰,再或有足够的金钱贿赂官吏,笞、杖、徒、流四种罪行这些人想怎么犯就怎么犯,你还想大宋的道德水准能提上来?你做什么梦呢?】
在秦念看来,宋太祖的本意是好的。
但本意好有什么用?
事实就是折杖法以□□刑罚替代自由刑,催生了巨大的腐败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常能见到大宋的“衙内”们横行霸道,带着仗势欺人的走狗们欺虐百姓。
归根究底,就是宋法对这群人根本没有威慑力。
【赵匡胤:是朕思虑不周。此次天幕结束,当即刻修改《刑统》。】
【秦念:宋法对权贵的纵容助长虐民,虐民使得“盗贼蜂起”。面对盗贼蜂起的乱世,宋帝就不断加刑,将被迫起义的农民刺配充军,防止他们再造反。】
【秦念:冗兵愈重,大量的贼配军及其后代被视为“贱籍”,这些“贱籍”的生存环境恶劣,最容易当逃兵再聚集为匪,使得“盗贼蜂起”更加严峻。于是宋帝不得不继续加刑以应对“乱世”,造就更严重的冗兵。】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