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汉的国力巅峰,他欲往之!
【李世民:老师学识之问,你以“首先”作答, 是否还有后续?】
李世民亦为那十六字所鼓动。
但他很快就镇静下来。
开疆拓土非一日之功, 国力巅峰亦非一日可成。
时间有限, 他应尽快获知秦念治国之要。
【秦念:其次就是乡试的内容。乡试的目的有二:一为通过后可入乡学,并有资格参加县试;二为人才评级的等次,比如通过乡试才能担任乡学之师。】
【秦念:所以乡试仅用于考核基本的认字与算数能力,试题难度也不应太高。】
【李世民:算数很重要?】
【秦念:你看看不会算数的某朝?】
【朱元璋:……】
【李世民:呃……】
【秦念:语文,数学,是最基本的两项能力,也应是最基础的两门科目。】
说到这里,秦念有了个好主意。
于是敲甲方,确定天幕设定中包括“理解文字”的同时能够“理解读音”。
【秦念:天幕之字,是朕整理的简化字,读音、句读、左右排序是由朕所规范,你们各朝都可以抄朕的作业。】
在群里一片寂静之时,秦念在浏览器复制相关知识发在群里。根据人设,这些应是她带去嘉庆时期,所以只能揽功于己身。群里都是同事,也都知道她是在遵循人设。
【秦念:数字、计算符号则是来自异族,其规范为……后世使用的度量衡单位为……】
从甲方处得知天幕设定,皇帝的发言是说出来再被天幕记录。
秦念刻意控制发送的频率,模拟正常说话的速度。
【李世民:秦皇真天纵英才也!】
令人记录下相关内容,等到秦念不再补充时,李世民才不由得感慨。
他早就发现天幕上的文字因句读而更加容易理解。
本以为这是鬼神之力,天言有异。
原来竟是秦念之功。
那些数字更是简洁易记,虽是学自异族,但秦念”抄“异族,又何尝不是慧眼识珠?
难怪秦念一直不相信天幕是天意。
若真有鬼神,又怎么会去“抄作业”?
【秦念:朕也这么觉得。】
【刘彻:……呵。】
刘彻原本也想赞赏秦念的才能。
但看到秦念对李世民的回答,他就只剩下一声冷笑。
真是不知谦逊为何物。
看得到乌鸦黑,看不见自己黑的刘彻如是想到。
【秦念:接下来要说一下教科书,即由官方统一印制,送至学校指导老师教学的书籍。】
【秦念:初级数学无非是加减乘除,但语文教科书极为重要,甚至关乎国本。】
【李世民:启蒙之书,是否可用《千字文》?】
【秦念:不可以。初级启蒙需要的是最常用的文字,作为教科书也肩负着引导国民思想的作用。《千字文》以儒礼为主体,以其启蒙的后果不堪设想。】
【李世民:当以何文启蒙?朕自幼学儒,若由朕来编纂此书,必然受到儒礼影响。】
大唐儒生欲哭无泪。
他们知道,陛下果然已经不再信任儒学。
但他们甚至没资格指责陛下。
后世儒生所编造的伪史,任何大唐子民都无法容忍。
更别说陛下本人。
【秦念:幼童生性多不喜读书,教科书在教导他们道理的同时,还需要兼顾趣味性,以引导幼童向学。】
【秦念:庄周、韩非的寓言故事都不错,从中挑选与百家思想关系不大的部分,用简单且常用的文字进行描述,就是一本不错的启蒙书籍。】
【刘彻:韩非的寓言故事会与法家无关?】
刘彻怀疑秦念就是想要尊崇法家,才会荐以韩非。
庄周不过是掩饰。
【秦念:那你说说“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跟法家有什么关系?】
【刘彻:……】
【秦念:郑人买履?滥竽充数?守株待兔?】
【刘彻:……】
【李世民:既是要引导国民,为何要避开百家思想?】
【秦念:因为小孩子容易被带偏,不宜灌输百家思想。】
【秦念:但爱国、富强、公正、法治、诚信这些不会错且不独属于学派的思想,可以列入启蒙教科书。】
考虑到封建社会的特点,秦念只说出这五个价值观。
【刘彻:法治,这不就是法家的思想?】
【秦念:历朝历代皆沿袭秦法,你觉得历朝历代是依法家思想治国吗?】
【刘彻:你在诡辩。】
【秦念:朕依法治国,法治当然是核心思想。你要是不喜欢法治,你大可以改成儒礼,始作俑者。】
【刘彻:哼!】
刘彻冷哼。
秦念这话,分明就是被他揭露私心后恼羞成怒。
但冷哼归冷哼,刘彻也知道他的“教科书”必然会包含秦念说的这五点。
再添上忠君、孝道……
等等,这孝算不算儒家思想?
【刘邦:为何无忠孝二字?】
【秦念:朕造反起的家,说忠不是搞笑吗?】
【刘邦:……】
【李世民:……】
【武曌:……】
【赵匡胤:……】
【朱元璋:……】
【朱棣:……】
刘秀不认为自己是造反。
王莽才是乱臣贼子。
但看到高祖之名,刘秀很是无奈。
这秦念真是……
怎么这话就不被天幕视为违反规则二?
造反起家不算史实吗?
应是没详说如何造反,故而未被视作史实。
如此一来,声誉榜前九的九个皇帝,竟有六人自认行造反之举!
李世民正感叹之际,又想到朱元璋是朱棣的“父皇”。
这朱棣的登基方式竟是如他一般?
【刘秀:不倡忠君,就不怕反贼四起?】
在刘秀看来,王莽这样的人就是因为不忠君,才会成为乱臣贼子。
故而他也会优待王莽篡汉后选择隐居的官吏与名士。
【秦念:哪朝哪代不提倡忠君?哪朝哪代没乱臣贼子?上面那群刷省略号的,不是乱臣就是贼子。】
【刘邦:……】
【李世民:……】
【武曌:……】
【赵匡胤:……】
【朱元璋:……】
【朱棣:……】
秦念笑得很大声。
这捧哏捧得真好啊!
但凡有得选,朱元璋一定会想办法让秦念别再说话了。
这个疯子大约是因为秦二世而亡,走向另一个极端。
不仅不再相信王朝能够万世,甚至认定王朝无需设法尽量长久。
故而如此肆无忌惮地自认反贼!
【朱棣:倡导忠君尚有反贼,不倡导岂不是反贼更多?】
虽然自身也是“乱臣”,但朱棣还是不由得发问。
【秦念:看看朕的民心,你觉得以上那些造反成功的皇帝来到我朝,有造反的资格吗?】
【朱棣:……】
朱棣不知道秦念的民心究竟有多稳。
但李隆基排在第二。
这个第二,应是开元盛世的极盛之时。
在极盛之时,造李隆基的反,难度有多高?
“其时频岁丰稔,京师米斛不满二百,天下义安,虽行万里不持兵刃。”
如此盛世,尚不及秦念之民心。
无怪乎秦念如此自负。
【秦念:所以朕不需要倡导忠君,你们需要的话大可以在教科书上加“忠君”。】
刘彻冷着脸。
秦念这话说出来,他必然不会刻意在“教科书”中加上忠君之说。
明知这是激将法,他也不可能不中计。
他若是加上忠君之说,岂不就是承认自己不如秦念,需要借此来阻止臣民造反?
何况正如秦念所言:
各朝各代都提倡忠君,实则该反还是会反。
大汉亦亡。
【朱棣:但民心易去。】
现在天幕之上的唐玄宗,其民心甚至高于唐太宗。
此后却奢靡享乐,在极盛之时迎来安史之乱。
朱棣确信:如果唐玄宗加入群聊,若大唐百姓得知安史之乱,其民心必然陡降。
【秦念:前明后昏才会先得民心再失民心。朕若是变得昏庸,那朕不介意百姓造反换个皇帝,一姓哭总好过华夏家家哭。】
【朱棣:……】
果然,这就是个纯粹的疯子。
朱元璋虽暗骂数次疯子,但看向民心榜首之名时,却早已不觉疑惑。
除却秦念,无人有资格占据榜首。
倘若他为民时,有秦念这样的君王……
应不会“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李世民再度看向李隆基之名。
他早就注意到这个奇怪的李姓皇帝。
民心排名比他还高,声誉却在昏君之列。
如今答案出来了。
前明后昏。
贤明之时民心所向,昏庸之时……家家哭。
与李隆基声誉排名相仿的皇帝,皆有民不聊生之时。
【刘彻:既然“忠君”无用,又何必“爱国”?】
刘彻不是乱臣贼子。
他很不喜欢秦念否定忠君之说。
要知道他重用儒家,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倡忠君!
如今却是不必了。
至少可见天幕的汉人,绝无可能相信忠君之说。
高祖已被秦念定论为乱臣,且高祖未能反驳。
刘彻知道高祖为什么不能反驳——
天命异象皆为秦念所否,高祖代秦就是造反,而不是天命在汉。
没有天命,就是乱臣贼子。
【秦念:忠君的反面是造反,爱国的反面却是卖国。在华夏一统的情况下,卖国就是向异族乞怜。宣扬忠君无用,爱国却是华夏存续的基础。】
既然秦念不认为“诚信”是儒家的思想,那么“孝”也不应算是儒家思想。
【秦念:二凤杀兄囚父上位。他若是孝顺,早就死在他哥手里, 又怎会有惊艳古今的大唐盛世?】
【李世民:……】
若是只有后半句,李世民必然极为欣喜。
但加上前半句,分明就是在说他不孝。
一时间,李世民竟然不知该喜该忧。
倒是李渊给儿子倒了杯茶。
“不孝也好。”
不是讥讽,是在看到如今的大唐之后,李渊发现当初不更易太子才是错误的选择。
建成并非无能的太子,但世民太过出彩。
这是千古一帝。
“阿耶……”
李世民再度红了眼眶。
【刘秀:国在家前,李世民为国舍家,不孝情有可原。若因此不倡孝道, 岂不是罔顾人伦?】
【秦念:你们所在的朝代, 都将子女视为父母的附庸, 就连秦法都认为父母打死子女无需报官。但朕不这么认为,可孝,却不可顺。】
【秦念:子女应有独立的思想,应胜于父母, 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唯有如此, 华夏才能不断进步更加富强, 而不是沦为孱弱的夜郎国。】
【刘秀:……受教。】
夜郎国这三个字一出,刘秀就明白秦念的所思所想是痛定思痛。
强盛如华夏,却有朝一日沦为异族眼中的“夜郎国”。
“应胜于父母,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刘秀已有所悟。
比起孝顺,他也更希望太子胜过自己。
看着面露茫然的扶苏, 嬴政按了按额角。
扶苏虽孝, 但嬴政并不希望他这般孝。
子女应胜于父母……
秦念所言, 深得他意。
若有秦念这样的子嗣,大秦的太子早就定下了。
【李世民:县试又当如何?】
秦念的科举制与此时的科举制殊异巨大,且明显优于此时。
李世民继续询问。
【秦念:通过县试的学生十六岁之前可以在县学就读,十六岁之后则可在乡学教学。】
【李世民:若通过县试时已高于十六岁,就不能入学县学?】
【秦念:已经十六岁,就不该留在里学与县学浪费教育资源。若是大器晚成,可设法请人私下教学,或自学成才。】
【李世民:朕明白了。】
李世民已明白原委。
里学是为幼童启蒙,乡学应是更进一步。
十六岁……
就不会影响徭役。
通过乡试可入学乡学,可于里学任教。
通过县试可入学县学,可于乡学任教。县学学生限龄十六岁。
嬴政看着天幕,推导剩下的郡试、国试、殿试。
国试可推导为通过国试可入学国学,于郡学任教。
这殿试又是什么?
【秦念:县试的试题是语文数学历史,语数难度会更高,历史按教科书出题,旨在让考生粗略了解华夏史。】
【秦念:郡试则由律法替代历史。通过者二十岁之前可以在郡学就读,可在县学教学。】
考虑到封建王朝的局限性,秦念认为考试科目不宜过多。
太多了就对平民不公平。
历史是加强华夏归属感。
而律法,在不能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时代,唯有知法才不会轻易被官吏欺瞒。
【李世民:法……?】
虽然知道秦念是依法治国。
但看到律法替代儒学,李世民还是不由得想到大秦的二世而亡。
有点慌。
【秦念:你朝考的是经文填空、杂文写作、时政策论,这些都可以归纳进语文考试。无非是经文改为百家经典、杂文别考诗赋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
华而不实。
李世民欲言又止。
但秦念说得没错,诗赋的确不能治国。
【朱元璋:若是考百家经典,平民学子如何考得过世家子弟?】
正是出身贫寒,知晓平民不易。
朱元璋才会限定考试范围为《四书》《五经》,须以朱熹注解为准。
如此平民考生方能与世家子弟相争。
【秦念:县学的语文教科书,每个学派只能取一定比例的内容加入其中。教科书可以按照朝廷的需要在当年的郡试结束后修改,郡试试卷与教科书同步。】
【朱元璋:这倒是不错。】
朱元璋这才明白教科书的重要性。
如此一来,学生学什么,还是依照朝廷制定的内容而来。
虽含百家学说,亦不会掺入异端邪说。
考试只考教科书的内容,也就无需担忧平民学子过于弱势。
【李世民:法家单开一科?】
因秦念没有回答律法一事,李世民再问一遍。
真的要将科举,变成法家之学的依仗吗?
虽说秦念的民心足以说明严刑峻法之弊可解,但李世民还是觉得不太稳妥。
事实上,也不仅是李世民感到不稳妥。
除了本就以律法取官吏的大秦,各朝各代都觉得难以接受。
就算儒家不可取,法家……
就可取了吗?
朱元璋却是已经猜到秦念为何将律法作为郡试内容。
他于洪武八年要求各地官府在乡社间兴办社学以教导民间子弟,除基本的识字之书外,便是教学儒家经典,兼读《御制大诰》和明朝律令。
【秦念:一个不通律法的官吏,无法成为优秀的官吏。】
【李世民:有明法科学子相辅即可,应无需精通律法。】
明法科,就是唐朝科举制中为大理寺、刑部等司法机构录取官吏的科目。
李世民这么说很有道理。
现代也没要求所有公务员先考个律师资格证书。
但秦念设想的“法律科”也没要求官吏精通律法。
【秦念:精通律法,是指所有具体案例都要知道该怎么判刑,但郡试的法律只需考核与百姓相关的律法管辖范围。】
【李世民:原来如此。】
既然只考核“管辖范围”,考核的内容就不会太难。
这门科目的作用不大,正常的考生都能拿到满分,依旧是语文与数学……
李世民突然明白秦念设立这一科目的具体用意。
通过郡试不一定能够成为大唐官吏。
但只要想参加郡试,就一定会去学“律法管辖范围”。
这是……以民监官?
【刘彻:怎么还有数学?若只是算十几代后有多少宗室,需要从乡试考到郡试?】
【朱元璋:……】
【秦念:桑弘羊这种人才,可以通过数学考上来。数学也是能治国的大学问。】
【刘彻:哦。】
刘彻想起让他和张汤一起被秦念所讥讽的白金三品。
此前他私下找桑弘羊询问此事。
在他说完白金三品的设想后,桑弘羊那想笑又不敢笑的表情,刘彻现在都忘不了。
按桑弘羊的理论,秦念所说的“全民盗铸潮”是必然会发生的情况。
经济学,确实是能治国的学问。
桑弘羊接手币制改革才二十日,如何整治混乱的币制就已经有了章程,并开始实施。
【李世民:国试又是如何?】
【秦念:国试在京城举行,通过者三十岁内可在国学就读。国学汇集百家顶级教育资源,当朝重臣亦可在其中讲学,学生三十岁后可到郡学教学。】
相似小说推荐
-
仙魔情动山河乱(点点温柔) [仙侠魔幻] 《仙魔情动山河乱》作者:点点温柔【完结】简介:在灵霄仙界,若璃是天赋出众且心怀悲悯的仙子,立志守...
-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白阿伏) [BG同人] 《(综漫同人)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作者:白阿伏【完结】晋江VIP2024-09-03完结总书评数:360 当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