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他不确定当时的史实如何,才会被天幕以规则二限制。
刘彻得出结论。
当秦念笃定地说出舜禅让禹为假时,他才能将此事道出。
由此可见,并不能借助天幕规则判断史书真假。
各朝儒生皆震恐。
圣王禅让居然都是“故事”,而不是史实?
那基于圣王之说的儒家经典算什么?
孔子是否知道真相?
儒家该何去何从?
秦念疑惑。
刘彻怎么成复读机了?
很快秦念就反应过来。
刘彻回的不是自己,他是在回答李世民那句“禅让之说并非只有尧舜”。
应该是网络波动导致刘彻的回复晚了一步。
看群里的没人再说“禅让”的问题,甚至没人再搭话,秦念贴心地选择转移话题。
在皇帝聊天群聊禅让,确实有点超纲。
太容易背离人设了。
【秦念:至于努力治国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董仲舒的回答是努力的方向错了,应当以仁德治理天下。】
董仲舒无奈。
他答陛下此问的策论很长,绝非“努力的方向错了,应以仁德治理天下”这么简单。
但细想之下,秦念之言却极为精炼。
将他引用的经典全部剔除之后,剩下的也确实是这样一句话。
再想到他的引经据典引据的极有可能是错误的经典,董仲舒再叹。
儒家之道,前路渺茫。
【秦念:当然,这里没人真信以德治国。真信这话的皇帝,在声誉榜上的排名都相当难看。】
虽然看不到声誉榜排名,但群里这十二个皇帝的排名肯定不会低。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的第二策,为了论述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还花了不短的篇幅贬低秦朝的依法治国。
还以周朝有四十年不用刑罚的成康之治,证明用仁德教化万民才可以使天下大治。
要不是担心再次犯规,秦念非得把“成康之治”拿出来嘲一遍不可——
21世纪都做不到犯罪率归零,周朝却能四十年不用刑法?
这分明是这四十年里不管谁犯罪都不会受到惩治!
董仲舒又说秦国以法治天下,使得周朝传导下来的仁义遭到破坏,以至于奸邪不止,简称:
周朝不用刑罚就没有犯罪,社会风气真好。
秦朝以法治天下,刑罚不止犯罪不息,社会风气真差。
对此秦念的评价是:
【刘彻:有人真信?】
刘彻惊讶。
怎么会有皇帝真信“以德治国”?
外儒内法,法才是治国的关键。
严法都压不住的贪官污吏,以德治国之下只会更加猖獗!
看到陛下这句疑问,董仲舒默然许久。
但更令董仲舒绝望的,却是秦皇所说的以德治国的皇帝,在声誉榜上的排名“很难看”。
天幕禁止谎言。
《春秋》是“春秋笔法”,圣王不是真的圣王。
董仲舒早就知道改史有错,可直到此时,他才发现改史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
史书有如此多的谬误,何以观往以知来?
【秦念:规则限制下朕不能细说,但——刘秀,你怎么看?】
刘彻看得出秦念点名刘秀, 实则是说有大汉的皇帝相信“以德治国”。
刘秀不言,则是认可秦念所言。
他看向声誉榜排名靠后的刘姓皇帝,无法判断出究竟是谁如此蠢笨。
刘秀沉默以对, 秦念也没有继续为难他。
她这句询问就只是想表示“真有汉朝皇帝以德治国”这一点,并没有一定要刘秀作答的意味。
根据聊天群的规则,刘秀也没法说出汉元帝刘奭的具体史实。
【秦念:话又说回来,以德治国虽然是个笑话,但董仲舒提议完善察举制与兴办太学却是你刘彻文治上的极大功绩。】
此刻看到后世秦皇的赞赏,董仲舒却是没有多少喜悦。
正相反,秦皇如此表现,反倒体现他对儒家的贬斥不是出于私心。
【刘彻:朕以为你会将儒家贬得一无是处。】
文治上的极大功绩!
刘彻暂且抛开“哪个蠢人以德治国”的疑惑,先为秦念的褒赞而得意。
【秦念:等到后世某些帝王的话题, 你会知道朕为何如此厌恶儒家。】
【刘彻:朕要听察举制。】
过错看得太多了, 刘彻现在只想看功绩。
就算是汲黯, 也不会愚直到连续说他那么多的过错!
董仲舒按了按眉心,聚精凝神。
儒家之过往不可知不可追,前路却总要有人去走。
【秦念:元狩四年,察举制早就成型, 没什么好听的。】
【刘彻:……】
看着这串省略号, 秦念后知后觉。
【秦念:你是想听朕夸你?】
“非也!”
被判定为谎言, 违反规则三。
刘彻恼羞成怒,民心的上涨都无法安抚他。
但他再怎么愤怒也无用,毕竟秦念不在此处,甚至看不到他的愤怒!
刘据紧抿着嘴,知道此时不能笑。
【刘邦:何谓察举制?】
刘邦既是为后代解围, 也是想知道察举制究竟为何物, 为何被称之为极大功绩。
又能否用于此时。
【秦念:建元元年, 刘彻继位的第二年,他下诏让列侯与高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其实汉高祖刘邦才是开察举制先河的人。
只是规则限制,秦念不能说。
刘邦已然从此言中看出刘彻所为是沿用他的制度:
他立国的第二年就下令“诏举三老”,此后又要求郡国按“品行、仪表、年龄”举荐人才。
也对,秦念所说的功绩是“完善察举制”。
“察、举……”
刘邦点点头,等待秦念继续谈刘彻完善后的察举制。
此项政策不同于先前需要足够的国力及君王威势,他可以直接借用。
【秦念:刘小猪,虽然你想听朕夸你,但是好端端的察举制,你为什么要听从卫绾的建议,不取法家与纵横家?百家凋零的根源就在于此。】
抑黜百家的开端其实不是董仲舒。
是刘彻即位的第二年初次举贤良,卫绾就上奏“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刘彻采用了。
这意味着儒家此时就已经凌驾于百家之上。
很多人认为独尊儒术有利于思想上的大统一,秦念承认这一点。
但她不认为百家争鸣就一定会导致社会分裂。
如今没有“尊崇儒术”,却是融合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时代。
谁也不知道汉武帝若是选择百家争鸣,华夏会走向更好还是更差。
人有喜恶,秦念就是讨厌儒家的诸多糟粕,惋惜百家争鸣变成百家凋零,华夏文明从璀璨走向腐朽,到这个时代才得以浴火重生。
何况这只是用于娱乐的聊天群,又不是什么严肃的正式会议。
秦念当然凭着喜好说话。
反正甲方给的人设不包括公正客观。
【刘彻:……】
刘彻总不能说是为了争权。
他登基后,朝堂诸事都要上奏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崇黄老之学,所以他重用忠于君王的儒家。
卫绾此议看似针对法家与纵横家,实则是假二者之名针对黄老之学。
他当时找借口罢免卫绾,也是因为卫绾相对其他儒者太过忠厚,不能助他争权。
改任敢于与太皇太后相争的窦婴为丞相,又任舅父田蚡为太尉,再任儒者赵绾为御史大夫。
三公皆崇儒术,负责护卫宫内的郎中令也是他任命的儒者王臧。
刘彻本以为可以与太皇太后一争。
结果惨败。
窦婴田蚡被罢免,因外戚身份方免于一死。
赵绾、王臧二人死于狱中。
正是因为这份刻骨铭心的教训,刘彻清楚地知道只用儒家会是什么后果。
尊崇儒术只是他认可天人感应中的部分内容、也需要借助董仲舒之策论助他集天下之权。
实际上他依旧重用百家——如法家张汤、纵横家主父偃。
但秦念说百家凋零始于这次“罢法家纵横家”,刘彻恼怒却无法反驳。
身为优秀的君王,刘彻知道秦念何出此言。
他虽然只是禁各家被举贤良,依旧会重用这些学派。
但如此施为,就已是扬儒抑各家。
非他所愿,却实为他之过。
【秦念:不过看在你当时年仅十六岁,朕就不骂你了。】
其实是刘彻两次提醒她犯规,秦念不好意思太过迫害他。
而且看建元新政的内容,也不难猜出年轻气盛的汉武帝是怎样积极地想要争权。
然后被无能但资历够老的窦太后轻松送走。
【刘彻:你可以直接不说。】
先前刘彻就已经决定要复兴百家,就算秦念不说这个问题,他也不会再只取儒家贤良。
【秦念:那不行。不把你们干的那些遗祸后世的事情都说出来,朕心里不痛快。】
【刘彻:……】
想起秦念的处境,刘彻竟无言相对。
儒家独大,百家凋零,华夏不断衰落。
衰落到以“夜郎”之弱,面对三境强敌。
山河重整、百废已兴,亦可称之为山河破碎、百业皆废。
怎能不怨祖宗留下这种基业……
等等,秦念这语气怎么像是怨恨先祖?
他姓刘,又不姓嬴。
华夏……
刘彻再度想起秦念多次提及的华夏二字。
他曾以为秦念是以此避开规则限制,但现在想来,竟更像是视过往朝代皆为华夏?
难道这就是秦念于南越一事言“收复”的原因?
别说其他年长的皇帝,就连年纪最小的刘弗陵都察觉出不对劲。
“朕应该……没做错什么事吧?”
虽然他才十五岁,但仔细想想,秦念是后世之君,此刻其祖先的祖先都尚未出生。
辈分比他小太多了。
刘弗陵年纪轻轻,竟是有了害怕被“后人”指责的担忧。
即使他很有可能没有后代。
刘病已:“……”
比起体弱的陛下,他才是更应该担心遗祸后世的那个人。
连声誉榜第二的武帝都被秦念冷嘲热讽,他这样没能排进前九的只会更加危险。
嬴政第一次直面被后代指责的境遇。
虽然并非直接指责于他。
但思及大秦二世而亡,秦念是在数百代皇帝之后才得以复国……
嬴政:“……”
竟有种微妙的心虚。
【秦念:元光元年,董仲舒答天人三问,第二问中提议“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
【秦念:从这一年开始,刘彻让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察举制自此成为汉朝重要的选官制度。】
【刘邦:大善!各郡国听令,每年亦举孝廉各一人!】
刘邦当场就采用了刘彻的政令。
【刘启:朕亦然。】
秦念等了一会,还是没看到嬴政的消息。
这也太高冷了。
察举制虽然算不上最好的制度,但比起秦朝的军功爵制与荐举制还是有所进步。
不过也可以理解。
大秦崇法,举荐也不能是举孝廉。
不过没关系,一天一个新话题,应该很快就会轮到更适合法家的科举制。
科举制显然是察举制的上位替代,秦念没有就察举制的优化进行说明。
不如一步到位,直接优化科举制。
【秦念:察举制有助于打破世袭制,给朝堂提供了大量相对高素质的人才。而兴办太学,开华夏官立大学制度的先河。】
秦念知道稷下学宫也非常出名。
但稷下学宫更像一个提供给百家的学术平台。
而太学是用于官员选拔。
二者并不相同。
难得见到秦念说几句好话,刘彻却没有像之前那般大喜。
因为他知道秦念总喜欢在夸赞之后加转折。
【秦念:但是察举制倾向儒家、太学也不向百家开放,使得儒家不断挤压百家的生存空间。】
【刘彻:朕将改之。】
果然,但是来了。
五年前他下诏令公孙弘兴办太学,主要教导五经,目的是劝学兴礼。
既然是兴礼,当然就只教授儒家经典。
但百家凋零的后果过于严重,太学又被视为他的极大功绩。
刘彻已经决定扩张太学。
正如秦念所言,法家张汤就可以于闲暇时间到太学教授法家弟子。
唯有法家治得了那些贪官污吏。
其余纵横家、道家等,只要有才能足够的人,也可以令其入太学教导学生。
这倒是越来越像稷下学宫。
不过稷下学宫并非为朝堂培养官员之所在。
【秦念:天人三问的最后一问,问的是长久不更改的才是道,为什么以往朝代的教化各有不同。】
【刘彻:……为何?】
刘彻其实已经不想再论天人三问。
他不想再看到诸如“要这个君王有何用”这等惊世之言。
然不必他问,秦念自己就总结了第三问。
而在这个问题上,董仲舒并没有给出可以自洽的回答。
第28章
董仲舒认为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教化之道不同, 是因为继承的道有不同的缺陷,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弥补,从而更加接近上古圣王的道。
却又以“禹继舜, 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说禹继承自舜的道没有问题,所以不需要补救,来佐证“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明显的自相矛盾。
但刘彻还是用了董仲舒的策论,因为其虽不能自圆其说,却给出了刘彻想要的结论——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 用夏之忠者”。
大汉应宣扬忠。
这个结论, 刘彻喜欢。
【秦念:过往的朝代都在求变, 都在进步,新生的朝代也都比过往的朝代更加强盛。唯有儒家崇古,才会使得华夏走向衰落。】
崇古,就意味着固步自封, 甚至不断倒退。
从汉至清, 孔夫子的地位越来越高。
孔家的衍圣公也从宋仁宗首次册封的正八品、到元朝跃迁至正三品并再度晋升从二品、最终被朱元璋升至正一品, 班列文官之首。
清朝延续明制,继续定衍圣公为正一品,进一步扩大特权,祭祀礼仪接近亲王规格。
而与孔家地位持续上升相对的,是华夏面对外敌入侵的越发孱弱。
因为外敌在求变, 在革新。
唯独华夏在儒家治世下以古为尊。
现代人都知道“创新”意味着先进生产力。
在儒家治世下, 却因崇古而推崇“创新”的反义词“守旧”。
秦念不赞同“儒家本意是好的, 只是被皇帝们异化成了统治工具”的说法。
从孔子以“春秋笔法”修史并推崇上古圣王开始,儒家就已经走错了路。
【刘彻:儒家经典皆以过往为盛,往后为礼崩乐坏。】
其实根据之前的讨论,刘彻已经猜出儒家的问题出在哪里。
他只是需要后世秦皇给出确定的答复。
刘彻也很疑惑:
秦念是如何得知上古时期的史实?
难道是秦念身为秦皇后人,秦国的史书记载了真实的历史,避开秦末之乱藏于后世,为其所知?
这或许就是秦国历代君王均崇法的原因。
刘彻只能如此猜想。
新生的朝代也都比过往的朝代更加强盛?
李世民沉思。
秦念所说的过往,显然是指儒家治世之前的夏商周秦汉。
商强于夏?周强于商?秦强于周?汉强于秦?
前两者已不可知,上古圣王的禅让被秦念认定为伪造,夏商周的相关史书显然不可信。
而后两者——
不难得出答案。
哪怕只是看疆域,也应知汉强于秦、秦强于周。
刘邦大喜过望。
他历经始皇帝吞并六国的时代,清楚强秦铁骑之可怖。
始皇帝的后人却亲口承认,代秦之汉强于秦!
嬴政冷冷扫了一遍大秦诸位公子。
先前“官商勾结,当如何改之”的问题,他的这些子嗣都没有给出让他满意的答复。
【秦念:根据伪造的历史得出荒谬的理论,以荒谬的理论带着华夏走向错误的道路,这就是儒家治世致使华夏衰落的原因。】
董仲舒只能苦笑。
他答陛下第三问时,其实就已经发现谬误之处。
圣王之治若是完美无缺,又怎会逐渐缺失?
他无法解释这种变化,只能强行得出汉应以忠为教化的结论,用以迎合陛下的喜好。
原来答案竟是如此简单——
伪造的历史。
根据就错了,又怎么得出正确的解答?
如董仲舒这般大悲的儒生很多,越是熟读经典的大儒就越是悲痛。
【刘彻:儒家全然不可取?】
十二朝儒生皆觉冰寒彻骨。
千古一帝、声誉榜第二、兴儒之始的汉武帝,在询问后世秦皇儒家是否全然不可取。
相似小说推荐
-
仙魔情动山河乱(点点温柔) [仙侠魔幻] 《仙魔情动山河乱》作者:点点温柔【完结】简介:在灵霄仙界,若璃是天赋出众且心怀悲悯的仙子,立志守...
-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白阿伏) [BG同人] 《(综漫同人)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作者:白阿伏【完结】晋江VIP2024-09-03完结总书评数:360 当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