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念突然提控制人口,其实是想起一件事。
古人从鼓励改嫁,逐渐演变为鼓励守节,除了儒家思想作祟,也许还有人口过多的原因。
于是顺口提一嘴。
【秦念:商税的征收上,宋时主要征收关税和交易税。后世的税类则主要分为三大类:流转税、所得税、财产行为税。】
参照现代税收,结合嘉庆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进行修改后,就有了长达近千字的税类详解。
好在速读千字用不了多久。
打字当然没那么快,但秦念早就提前在文档中写好,现在复制粘贴就行。
【秦念:各朝应视情况修正,以损有余而补不足为原则,多征富人而少征穷人,在保护农业的同时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李世民:秦皇之爱民,古所未有。】
李世民叹道。
若无天幕现世,自己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轻徭薄赋就是爱民。
但这位后世秦皇,却是提出另一个层次的爱民。
李世民想起自己曾在第一个话题就垂拱而治之说,与秦念产生争执。
当时自己在争论中无言,只是不知如何反驳她,并非信服。
可如今李世民却已心服口服。
“不管以什么方式治国,能强国富民者就是明君。”
垂拱而治者,如何能做到这般富民?
【秦念:今胜于古,是理所应当。今不如古,那叫社会倒退。】
【李世民:朕当谨记此言。】
相比崇古,这句话更能让人为之动容。
今胜于古,则社会前进。
秦念治下之民,必是一直期待着未来,而不是怀念过往。
【秦念:刘小猪,祖龙还有哪些过错?】
【刘彻:……】
刘彻沉默,不是因为找不出始皇帝的其他过错。
始皇帝不立太子就是明显的过错。
但就像刘彻不能指责始皇帝大修陵寝——因为大修陵寝这种事,他也干了。
也不能指责始皇帝求长生,毕竟他不但也求长生,甚至还因笃信巫蛊之术引发巫蛊之祸,牵连全国,死者数万人。
不立太子同样不能指责,因为自己虽然立了太子,但改立,且改立的是八岁的太子。
他若是拿这件事指责始皇帝,秦念必然会先讥讽他。
【秦念:你这是老实了?】
【刘彻:……】
秦念挑衅刘彻当然是在垫话。
但很可惜,这次刘彻居然没有接话。
秦念重新捋了一遍,发现与求长生、严刑峻法、焚书坑儒、徭役赋税、大兴土木相关的过错已经提及。
真要论始皇帝的过错,那就只剩下不立太子,给了胡亥矫诏的机会。
但在立太子这件事上,这九个常驻皇帝里,恐怕只有刘秀有资格指责始皇帝。
其他人在这方面都有点问题。
而刘秀相当谨慎,与自身利益无关的事情鲜少出言。
秦念以为只能自己主动提太子这事时,就看到祖龙主动发问。
【嬴政:朕当以何人为太子?】
见刘彻不语,嬴政就知自己的过错仅止于此。
那就只剩下一个过错——胡亥矫诏登基。
此前刘秀言及扶苏为方士求情,故而被贬去上郡监军蒙恬,此后胡亥矫诏,将其赐死。
嬴政知道自己必是未立扶苏为太子,扶苏才会以为自己被厌弃,因此自尽。
可见扶苏不适合成为储君。
【秦念:公子高不应在候选人之列。】
【嬴政:为何?】
【秦念:因为对于扶苏胡亥以外的其他公子公主,史书只记录了他们是怎么被杀的,我无从得知谁更适合当太子,但祖龙有可能因为偏爱我而选择公子高。】
【嬴政:无需如此。】
嬴政不觉因偏爱秦念,而择高为太子有何不可。
更不能因偏爱秦念,就让高与储君无缘。
【秦念:祖龙,这是我的请求。】
秦念早就想要改变各朝选太子的方式。
当然不能因为人设问题,就让公子高成为大秦太子。
何况在她看来,公子高视至亲重于自身,实在不适合当皇帝。
【嬴政:……可。】
公子高默然。
他知道以陛下对秦念的喜爱,只要她出言请求,自己极有可能成为太子。
现在却因秦念的请求,自己反而与储君之位再无瓜葛。
但他很快就调整好心态。
能为妻儿子女主动赴死,比起自身,他更在意家人。
包括秦念这个不知道多少代以后的后人。
【秦念:在选择太子上,应该让公子公主入各级官学就读,体验科举选官的全过程,甚至去地方就任官职。这个流程走一遍,祖龙就知道谁更适合当太子。】
【嬴政:善。】
【武曌:公主亦当为候选?】
武曌不是反对此事,她的太子就是太平。
但太平是因其四个兄长尽皆无能,才被立为皇储。
始皇帝子嗣众多,秦念却将公主也列入候选,其意义显然不同。
武曌认为此言不能一笔带过。
应让秦念详细说明,其余各朝才更有可能考虑以公主为储君。
【秦念:太子之位本就该有能者居之,朕若是公主,难道还有皇子比朕更适合当太子?】
【武曌:秦皇所言极是!】
各朝看着秦念如此张狂的言语,竟是无人能反驳。
就连刘彻,在想到若秦念是自己的子嗣时,都下意识认可她应为太子。
【秦念:朕这一朝,男女可以分到同样面积的土地,也都可以成为户主,男可嫁女可娶,有平等的继承权与赡养父母的义务。阴阳平衡,所以国力为各朝中最强。】
秦念也看出武曌想要强调公主的继承权。
那她就再助力一把。
各朝不可能因为她这句话,就让女子获得平等的地位。
但这话可以成为各朝女子努力的方向。
从天幕设定来说,民心居首、国力第一的皇帝说出的这句话,也能成为各朝女子争取权利的大义——
阴阳平衡以强国力。
【武曌:朕若早日看到此言……如今也不晚,谢秦皇!】
武曌笑容满面。
许多女子可能还不知道秦念这句话的重要性。
但无妨。
终有一日,天下皆知。
【朱元璋:为何是各级官学?既然各级官学以国学为最,应在国学就读才是。】
朱元璋很是不解。
新科举制已经开始试点,朱元璋清楚乡学的老师能力极差,如何能够教导皇子……皇女?
此时太子是朱棣,朱棣之后必为朱高炽、朱瞻基。
朱元璋已无选择储君之忧。
但以后的大明需要。
至少不能再选出朱祁镇这等太子。
【秦念:让皇子皇女读官学,是为了让他们了解民情与人性,这才是明君的必修课。就像现在群里能发言的十个人都在民间待过,知道人性复杂,也都知道民间究竟是何模样。】
刘季疑惑一瞬, 才想起自己和刘邦算同一个人。
其他人他不知道,但始皇帝和自己肯定了解民间。
始皇帝曾在赵国当过质子,应该吃过不少苦头。
秦历前七年, 王翦、羌瘣平定赵地,始皇帝亲自到邯郸,将与他母家有仇怨的人全部活埋。
刘彻想起自己即位后,因施政被大母所阻,开始微服出行。
他让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在殿门等候,等到夜里过了十刻就微服出宫。
一开始是晚上出去,第二天傍晚回宫;后来就变成带着五天的粮食出宫,需要去长信宫拜见太后的时候才回来。
经常自称平阳侯,天亮就入山驰射鹿豕狐兔, 徒手搏击熊和罴, 在庄稼地里驰骋。
引得百姓呼喊叫骂, 聚集在一起向鄠县和杜县的县令告状。
当地县令派属吏前来喝止,刘彻就带着人跑了,但随从中有数骑被抓。
被县令扣留的人暴露了刘彻的身份,南山下的百姓才知道是他经常微服出行。
想到那段岁月, 刘彻难掩笑意。
【朱元璋:民情与人性才是明君的必修课?】
朱元璋怔然。
此时他遍历声誉榜前九, 赫然发现这才是九帝的共同点, 甚至排在前列的皇帝,也多是如此。
【秦念:你看声誉榜前列的那些皇帝,去掉几个有重臣辅政的幸运儿之外,其他人要么去过民间甚至长于民间,要么遭受过巨大挫折甚至面临过生死之危。】
刘弗陵:“……”
有霍光辅政的自己, 显然就是秦念所指的“幸运儿”。
而刘病已就是既长于民间也面临过生死之危的明君。
其实刘弗陵也想出宫去看看, 无奈他身体不好, 实在不宜出行。
罢了,现在也挺好。
朝臣有霍光,储君有刘病已。
【朱元璋:的确如此,多谢秦皇相告。】
此刻朱元璋终于明白,为何他延请名儒教导子嗣,诸皇子中却仅有几人成材。
自己出身寒微,反倒强过自幼得到良好教育的子嗣们。
原来竟是忘了教导他们民情与人性。
诸侯王亦是王,这些为非作歹的藩王,不就是一个个昏君?
【秦念:祖龙,公子公主在各级官学就学时,只需确保人身安全,应限制其他特权。】
【秦念:比如可以自己换学校就读,但不能要求更换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遇到任何事情,都应该通过普通人可以采取的正常途径解决,除非是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才能求助于你修正制度。】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隐藏身份入学。
但考虑到帝制时代夺嫡的残酷性,秦念觉得这么做危险性太高。
如果安排护卫,很容易被发现身份;如果不安排护卫,那就容易遭受刺杀。
那还不如直接明牌入学。
【嬴政:可。】
看到秦念与朱元璋的对话,嬴政也明白自己对子嗣的教导有何不妥。
安排博学的老师,赐御府之衣,中厩之宝马,入则赐食,出则乘舆——
却唯独没有让他们经历挫折。
故胡亥矫诏之时,扶苏竟然不怀疑诏书的真假,轻易自尽。
其他子嗣被胡亥屠戮之时,也无一人有自保之力。
六国余孽都能藏身民间,这些子女却只有自请殉葬的高得以保全子嗣。
秦念言限制特权,就是欲要让他们经历挫折,了解民情与人性。
【秦念:确定太子之后,其他人也依旧应该入学。作为宗室,他们必然衣食无忧,那就更应该学有所成,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享乐到死。倒也不必从政,工商百业都可尝试。】
【嬴政:太子既定,其余人安然享乐有何不妥?】
嬴政不解。
大秦不会分封诸王,宗亲无需治政,为何还需要学有所成?
何谓“为社会做贡献”?
【秦念:只吃喝不做事,那是被圈养的猪羊,遇到危险连逃都不知道该往哪逃;自行觅食的野猪野羊警惕性更高,也熟知山林环境,生存能力比前者强太多。】
【嬴政:!】
嬴政心中大震。
他的子嗣在胡亥的屠戮下无人逃脱,是因为被“圈养”之故?
此时目光扫过诸子女,嬴政意识到六国余孽能藏身民间,这些子女却不能。
因为纵然逃到民间,他们也没有生存的能力!
让子女安然享乐,何尝不是一种惯子如杀子的做法?
【嬴政:朕知道了,必会让他们皆学有所成。】
大秦的公子公主们顿觉后背发凉。
总觉得安逸的生活将一去不回。
但看着那句“遇到危险连逃都不知道该往哪逃”,想到若无天幕,他们都会惨死在胡亥手中。
“安逸”似乎也不是什么好事。
【秦念:帝王对子女有着更高的容忍度,对兄弟姊妹则不然。为防从事各行业的宗室借身份特权牟取私利触犯国法,惹怒下一任帝王从而引来杀身之祸,秦法应当确立皇子皇女犯法与庶民同罪。】
【嬴政:……可。】
不久之前,嬴政还不理解秦念的“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如今他却是在犹豫片刻之后,认同秦念所言。
人性如此。
他若是包庇子女的过错,子女就会犯下更多过错。
若太子不能容忍这些过错,则他此前对子女的包庇,实则就是在“杀子”。
其余各朝的皇帝尽皆陷入沉思。
秦念此言虽然有理,但各朝国情不同。
各朝法家没落,纵然有意改作以法治国,一时半会也改不过来。
秦念时期的法家虽然同样没落,但她自己就精通法家之学,甚至能反向指出数千年前法家的过错,才能轻易改制。
【刘彻:就读国学者,皆为从政。皇子皇女就读其中,必然会结交日后的重臣。】
刘彻此时还是郡国并行。
他清楚一旦允许太子之外的子嗣入国学,朝中重臣与诸侯王结交,必然生乱。
这如何使得?
哪怕是郡县制治国的始皇帝时期,皇子皇女与未来的重臣结交,又允许从事百业,难道就不会兴勾连谋逆之意?
【秦念:所以需要开办不同种类的国学,就读国学不只是为了从政。】
【刘彻:?】
刘彻本以为秦念会给出让其余皇子皇女不能谋逆的办法,却没想到她会这么作答。
就读国学不为从政是为何?
若是为百工,认字即可,何必一路考进国学?
【秦念:师资不够,所以现在的官学只能用于服务科举。可随着各行各业的进步,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只是认字远远不够。】
【刘彻:工匠除了认字,还需要学什么?】
刘彻甚至认为工匠都不必学认字。
当学徒即可,何需认字?
【秦念:你的工匠只是会认字的话,造得出火枪生产线?朕之前发在群里的相关理论,你朝的工匠看懂几分了?】
【刘彻:……】
刘彻是真把那些理论给忘了。
因为完全看不懂的东西,就不可能记得住。
如此看来,秦念说得没错,工匠不能只会认字。
【秦念:能研发火枪生产线的工匠,其实应该叫做科学家。能制作国之重器的科学家,其地位不会低于国之重臣。以国学培养科学家,这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刘彻:火枪确为国之重器,可这如何能与国之重臣相提并论?】
想到后世的火枪可以轻易击溃冲锋的骑兵,刘彻承认这是国之重器。
科学家再怎么珍贵也只是工匠,又如何能与重臣相比?
现在大汉是无人知晓秦念所提的那些理论,但日后大汉定会有许多“科学家”懂得其中深意。
然国之重臣,一朝之中屈指可数!
【秦念:一支配备制式火枪的十万人军队,能把你朝平推了。这时你朝纵有十万个国之重臣,有什么用?】
【刘彻:……】
理解“平推”一词的含义后,刘彻本欲反驳,又想起秦念面对西域之西的沿海抗登陆战是一场惨胜。
“热武器军队对战冷兵器军队,是单方面的屠杀。”
那时秦念的军队,应当配备了火绳枪、火炮等物。
却依旧是惨胜。
若是现在的大汉面对那样的西域之西……
【秦念:石庆这种能力不足的人能在你朝当九年丞相。但科学家靠的是天赋,纵有名师教导,没有天赋,终其一生也看不懂朕所说的那些理论——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理论只会更加晦涩难懂,只有天才才能学会,并研究更先进的理论。】
【秦念:别低估科学家的重要性,顶尖的科学家是活着的国宝,一人可抵十万军,再往后,或是百万军也说不定。】
【刘彻:……】
刘彻此刻才意识到,他其实也深受儒家学说影响。
比如士农工商。
明知科学家改变了后世的战争方式,甚至能够预测天灾。
他居然还下意识认为,能制作国之重器的工匠,不配与国之重臣相比。
一人可抵十万军——
如此科学家,确实是活着的国宝。
【秦念:你要知道,这种科学家是不碰政治的十万军。】
【刘彻:!!!】
【刘彻:是当以国学培养科学家!】
惊愕之后,刘彻终于明白秦念为何如此重视科学!
科学家当然应该入国学,且必须入国学!
不仅是刘彻,其余各朝的皇帝也在此刻对科学有了崭新的认知。
【秦念: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其中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天文学……】
这部分内容可以直接在网上复制粘贴,秦念只需要掐着默读的时间发到群里。
第169章
【秦念:学科之间并非泾渭分明, 往往相互交叉。比如医学的发展就与物理、化学、生物都有关联,届时医学院也当并入国学。国学可以不必只在京师,也能遍及全国, 而每所国学可包含各种科目。】
相似小说推荐
-
仙魔情动山河乱(点点温柔) [仙侠魔幻] 《仙魔情动山河乱》作者:点点温柔【完结】简介:在灵霄仙界,若璃是天赋出众且心怀悲悯的仙子,立志守...
-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白阿伏) [BG同人] 《(综漫同人)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作者:白阿伏【完结】晋江VIP2024-09-03完结总书评数:360 当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