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
嬴政虽然知道韩信是因为刘邦的赏识而忠于刘邦,如今必定会忠于自己。
但看到秦念此言,他误以为胡亥时期的韩信已经背秦,不愿为秦效力。
韩信先从项梁,后随刘邦。
刘邦项梁,全是反秦的叛贼。
秦念曾言韩信是在项梁渡过淮河之后才追随项梁,此时她只知胡亥残杀手足,就断定韩信心不向秦。
或彼时已是举世反秦之时。
亦或韩信在投项梁之前,还曾追随其他反秦势力。
“采。”
刘邦不由得惊叹。
他当然知道这是秦念的话术。
韩信需要的是赏识他的君王,哪怕是嬴政于天幕拜胡亥时期的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也极有可能效忠秦朝。
但秦念故意说成“彼时的韩信却是心不向秦”,分明就是在误导始皇帝。
她对先祖竟也是这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刘邦不会出言提醒始皇帝,正如此后的各朝皇帝也都保持缄默。
此刻刘邦意识到其实无需隐瞒刘季的年龄。
【秦念:如今天幕现世,若是刘邦入主关中,秦宗室或许还能得以保全性命。大秦若亡于六国旧贵族之手,得知大秦有复国的可能,他们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大秦宗室。】
【嬴政:……】
【刘邦:朕必会厚待始皇帝的后人。】
【刘季:吾必会厚待始皇帝的后人!】
刘季心领神会,立即明白“刘邦”是在提醒自己作出承诺。
他此刻已经明白“秦念”的身份。
这是后世复秦的始皇帝后人!
复秦意味着自己建立的王朝也会覆灭——但刘季看着排行榜上的各种姓氏,就知道没有万世的王朝。
就算秦念复秦,又有何妨?
但他依旧无法接受大秦如此轻易就走向亡国。
原本的历史是胡亥无道,子婴杀赵高之时,刘邦已至峣关, 故而无力回天。
可此番有天幕降世,胡亥已然被诛。
秦念又如何确定宗室中没有力挽狂澜之人?
刘彻让八岁的刘弗陵登基,可以有霍光辅政,难道大秦就找不出一个霍光?
赵光义、李显被诛之后,皆是本朝宗室即位。
缘何到了大秦,却是要将江山拱手相让?
【秦念:胡亥即位仅三年,大秦就亡了。既然胡亥已经杀害所有手足,那么此时距离大秦亡国就只剩下两年。】
【嬴政:!!!】
嬴政怎么也没想到,胡亥竟是即位三年就让大秦亡国。
仅仅三年!
他一统六国也需要十年。
秦国立国至今近七百年, 胡亥仅三年就将其葬送?
他怎会有如此愚蠢昏聩的子嗣!
【秦念:两个时辰后, 彼时的天下之人就能看到此前八个话题的内容。届时只顾自身利益不顾天下百姓的六国旧贵族为了复国, 必会倾尽全力围杀刘季。】
【刘季:……】
刘季收敛笑意。
原来天降皇位的同时,还伴随天降危机。
【秦念:刘季一死,到时候不仅大秦必亡,四分五裂的华夏要如何应对有着三十万精锐骑兵的匈奴?异族奴役华夏的惨剧必将提前上演!】
【嬴政:……】
嬴政时期。
年轻的张良在此刻失语。
“只顾自身利益不顾天下百姓”——这是秦念对六国贵族的评价。
她凭什么说这种话?
凭她正在劝始皇帝为了华夏, 让胡亥时期的刘邦即位。
“朕唯愿华夏永存。”
这不是虚言, 秦念是当真视华夏重于王朝。
有着三十万精骑的匈奴……若各国复国, 能够阻挡吗?
张良复韩的决心,第一次动摇。
【秦念:祖龙,请为后代计、为华夏计!】
【嬴政:……】
自亲政之后,就再无人敢逼迫于他。
可面对秦念的步步紧逼,嬴政却无法怪罪她。
秦念对他向来恭敬, 劝谏之言才会委婉至此, 否则她大可以将话说得更加难听。
胡亥即位, 三年亡国,已过一年。
不改制迟早会亡,改制则内部必生动乱,北边还有匈奴虎视眈眈。
倘若所择秦君未能救世,大秦亡国之后,所有宗室必会被六国余孽诛杀殆尽,秦念的先祖也难以逃脱,大秦将再无复国的可能。
更甚者大秦亡于异族,后世看待大秦,就如同看待宋明两朝。
自己若执意置后代乃至华夏于危境之中,后世又当如何看待自己?
冯劫冯去疾都相信天幕之上的始皇帝就是先帝。
可若是先帝因“秦念”之言而定刘季即位,他们又怎敢轻易听从?
如果天幕为假,那就是他们葬送大秦!
又如何对得起先帝对他们的重用?
此刻天幕的骤然停滞,牵动着所有人的心神。
【嬴政:面对西汉末年的困局,你都能提出重整山河之法。彼时之秦,你当真认为必亡?】
嬴政知道秦念对华夏的重视。
可正因为知道,他才怀疑秦念会为了华夏,刻意隐瞒救世之法。
只要刘邦即位对华夏更有利,她就不会在乎大秦的兴亡。
正如她此前所言:
“若变化对华夏万民有益,朕乐见改朝换代。”
【秦念:救西汉的分田地之法,也需有能力顶尖的明君才有可能功成,否则只是加速亡国。我若身处彼时之秦,自当能救秦。祖龙若还活着,天下也必不会乱。但彼时的秦宗室没有展现任何救世的能力,而是眼睁睁看着胡亥一步步葬送大秦。彼时之秦……必亡。】
秦念推演过无数次,结论是始皇帝一死,秦朝必亡。
赵高指鹿为马的时候,大秦的宗室无一人敢清君侧,包括子婴。
子婴是在胡亥死后,才敢设计杀赵高。
换作是朱棣,面对又蠢又毒的胡亥,他肯定不会放过夺权的机会。
这就足以说明秦朝的宗室无能。
或许是在始皇帝治下,这些宗室已经习惯了顺从。
就算将胡亥入群的时间提前到胡亥刚刚矫诏的时候——
轻易自尽的扶苏,绝对没有救世的能力。
其他被杀时毫无反抗能力的公子公主,他们若是有救秦的能力,早在扶苏被赐死时就该嗅到危险的气息。
就算他们认为扶苏被赐死是皇位之争,等到胡亥将屠刀指向其他兄弟姐妹时,也该放弃幻想。
哪怕不能举家逃亡,自身总能逃出去。
就像公子高原本也想逃,是因为担心妻子儿女,才自请殉葬——既说明公子公主若是想逃,是有逃出去的可能的,也说明公子高救不了大秦,因为任何明君都不会因家人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至于如何藏匿——祖龙还活着的时候,六国余孽也在民间藏得挺好,胡亥时期的秦国宗室怎么会藏不了?
没一个逃出去,那就是没一个能救世。
【嬴政:即便朕将社稷托付于重臣,亦不能救?】
秦念眼睛酸涩。
这明明只是一个扮演群。
可是代入感太强了。
祖龙唤出一个个子女的名字,得到的却是一条条死讯,如今还要亲手断绝胡亥时期的秦朝国祚。
代入之后,秦念也觉得这么做对祖龙太过残忍。
好在祖龙时期诸子女皆在,也还来得及改革,这个时期的大秦不会二世而亡。
所有的意难平,在祖龙时期可平。
【秦念:纵是霍光赴秦,亦不能救。大秦此时的危机远超刘弗陵即位之时,救世的难度不亚于重新建国,重臣救不了世。】
秦念想过迫使刘邦当托孤重臣的可能。
结论是刘邦肯定会试图篡位,秦君也绝对会怀疑刘邦。
君臣不互信,朝中必起党争。
刘邦要救这时的秦朝,比走原本的造反路线还要困难。
【嬴政:……刘邦只不过是个亭长,如何能得大秦文武百官的信服?】
嬴政看了秦念所言数遍,确定她不是以话术掩盖真实意图,而是认定胡亥时期的大秦必亡。
这时嬴政突然意识到:大秦并非仅因胡亥而亡,就像西汉也不是仅因王莽而亡。
彼时的自己将岌岌可危的大秦留给了子嗣,可即便是扶苏,也没有“重新建国”之能。
也并非只有胡亥时期的秦朝是二世而亡。
天榜诸帝,彼时的大秦皆是如此。
所幸之事,是高的后人活了下来,秦念于将来复秦。
嬴政清楚,若是他现在杀咸阳令刘邦,此世就不会再有刘彻。
彼时的各朝皆因天幕改制,也未必会有秦念复秦。
但只要高的后人活下来,大秦就有复国的可能。
若大秦亡于六国贵族,四分五裂的华夏再亡于匈奴……
再怎么百般不愿,嬴政也只能选择保全后人。
彼时,他也只剩这一支后人。
【秦念:刘季,你现在是哪年哪月,李斯还活着吗?】
始皇帝时期的李斯极为不解。
后世秦皇为何点自己的名字?
难道那时的自己已是百官之首,位居丞相之职?
【刘季:秦二世元年四月,左丞相李斯尚……也许尚在。】
此时刘季正因释放了骊山刑徒,藏匿于芒县、砀县的山林大泽之中。
左丞相李斯的死活,他真不知情。
李斯升任左丞相一事,还是吕雉带来的消息。
观秦念之言,李斯定是死于胡亥之手,才有此问。
那刘邦还真就不确定,此时的李斯是死是活。
左丞相?
廷尉李斯大喜。
他竟然真的官至丞相!
【秦念:那就还没被胡亥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刘季时期的李斯震恐。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同赵高一起矫诏助胡亥登基,居然会落得这么个下场。
【秦念:李斯,你协助赵高矫诏让胡亥登基、致使大秦三年而亡,万死难赎。朕饶你性命,是为了让你辅佐刘季稳定政权。】
【嬴政:李斯矫诏?】
嬴政看向已经跪倒请罪的李斯,瞬间杀意沸腾!
胡亥矫诏之后赐死扶苏,将他其余子嗣尽数诛杀。
李斯竟然也参与其中?
看着浑身战栗的左丞相,冯劫冯去疾两人面面相觑。
李斯居然同样参与矫诏!
矫诏之事若是属实,他们就该直接诛杀李斯。
可天幕若是属实,则秦念就是后世秦皇,先帝也已然默认“刘季”为帝。
后世秦皇饶李斯性命,那李斯该不该杀?
【秦念:祖龙,别杀李斯。李斯还算忠于大秦,被胡亥所杀是因为他在举世反秦时,试图劝胡亥做个人。他被权势迷了眼,没看出胡亥是个彻彻底底的畜生,才会矫诏助其即位。】
【嬴政:……】
【秦念:最重要的是他有足够的才能,死了可惜。大秦改制涉及的政务将极其之多,把他杀了,这些政务就得您来处理。】
【嬴政:……】
【秦念:李斯好权势,那就让他勤于政务,终年无休。】
【嬴政:……可。】
李斯感激涕零。
他没想到自己将会犯下如此重罪,陛下还愿意饶他性命。
纵是终年无休,他也心甘情愿。
【秦念: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你们二人在举世反秦之时,劝谏胡亥“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结果和李斯一起被胡亥下狱。言“将相不辱”之后,皆自杀。朕甚敬之。】
“臣愧不敢当!”
冯劫、冯去疾二人连忙向天幕行礼。
他们清楚自己是会因“将相不辱”而自尽之人,也相信以胡亥之昏聩,做得出将他们下狱之事。
胡亥欲建阿房宫,亦是今日方定。
“胡亥,废为庶人,幽禁宫中,成年后徙边。”
嬴政早已对胡亥失望透顶。
但胡亥终究是他的子嗣,年仅十岁,尚幼。
【秦念:冯去疾死后,赵高当了丞相。他献鹿给胡亥,说这是马。胡亥说他指鹿为马之后,赵高问群臣这是马还是鹿。凡是答鹿者,皆死。】
文武百官震恐。
凡是忠于大秦的人,都知道自己必会死在这次“指鹿为马”。
将相自杀、左丞相李斯被腰斩、忠于大秦的群臣被诛杀——
想到胡亥对赵高的信任,甚至在其谗言下残害手足,诛杀蒙恬蒙毅等重臣,待赵高权倾朝野之后,胡亥做得出这种事!
此刻他们终于开始相信若是没有天幕,大秦会亡于两年之后。
【嬴政:车裂赵高,夷三族!】
“唯!”
冯去疾冯劫奉诏。
赵高虽死,但死后亦可车裂。
【秦念:刘邦率领起义军占领武关之后,赵高怕胡亥怪罪,就杀胡亥,立子婴为秦王。子婴引赵高入斋宫将他刺杀,为秦王四十六日后,刘邦已到霸上,子婴投降。】
【刘邦:朕入咸阳后秋毫无犯,可惜朕当时的兵力不及六国贵族,未能拦住他们入关屠咸阳。楚国旧贵族项羽坑杀二十余万秦降卒,所过之处无不残虐,动辄屠城,天下人都怨恨他。】
刘邦清楚这是为刘季获取民心的好时机。
果然,他这段话说出来之后,刘季的民心就从下游飞速上升,已至中游。
甚至自己的民心也上升数名。
刘季时期。
大秦百姓怨恨秦之暴政,但更恐惧于六国旧贵族“所过之处无不残虐,动辄屠城”。
他们不是文武百官,不会怀疑天幕的真假。
此时咸阳的满朝文武正在商议,是否接受天幕之上先帝的诏令。
“若天幕为假,将军岂不是行弑君之举?”
冯劫瞥了此人一眼,没有多言。
最不愿接受天幕之言的是六国旧贵族。
“这必是妖物!”
他们清楚此时秦人皆欲反秦,是因为秦朝无道、民心尽失。
刘邦此言,却是让他们这些六国旧贵族同样失去民心!
此时的张良眉头紧锁。
他知道哪怕天幕为假,为“刘季”刻意为之。
在这天幕横空之下,一旦秦朝当真迎立刘季为帝,六国贵族也难以得到百姓的依附。
【秦念:冯劫,你即刻挑选两支精兵,一入沛县迎刘季入咸阳,二往淮阴迎韩信。】
“……唯!”
满朝文武其实还没有商议出结果。
但看到后世秦皇的诏令,冯劫等候片刻还是领命。
先帝不语,就是默认。
冯去疾叹了口气,已经作出决定。
将军冯劫是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左丞相李斯是得后世秦皇之令才得以保全性命。
太尉之职空悬,三公中的三人,已有两人奉诏,冯去疾也无意引发内乱。
“先迎……入咸阳,再谈其他。”
冯去疾不知该如何称呼刘季,只得囫囵略过。
【嬴政:冯劫,将高的后人送入民间。】
嬴政清楚刘邦杀韩信,是因为韩信是汉朝的极大威胁。
而高的后人,应能得其善待。
但嬴政不敢赌。
与其寄望于刘邦及其后人的善待,不如让高的后人如原本的历史那般匿于民间。
“唯!”
此为先帝的托付,冯劫立即出宫,亲自执行此令。
他不会将先帝后人藏匿某地,而是决定择忠于先帝的秦人世代相护。
冯劫知道此事必须要快。
他要确保在刘季入咸阳之时,就连自己也不知道先帝后人的下落。
陛下居然答应了。
咸阳令刘邦惊叹于陛下的魄力。
天幕降世,自己与一干汉臣成了秦臣,将不会再有汉朝。
如今胡亥一朝,却是秦臣为汉臣。
这倒是公平。
【嬴政:刘季,你不得追查他们的下落。】
【刘季:吾必不会追查此事,也必会善待其余秦之宗室!】
刘季连忙答应。
冯劫因忠于大秦而冒死劝谏胡亥,又因“将相不辱”而自尽身亡。
如此忠烈之人,刘季清楚就算他想追查,冯劫也绝不会听从。
假如冯劫因忠秦而自尽,所有旧秦臣秦将秦人都将怨恨他。
刘季自是不会做这么亏本的买卖。
何况被后世秦皇笃定无法救世的秦朝宗室,威胁也远低于六国旧贵族。
——等到刘季看到秦念并非亡汉,而是于数千年后在华夏危难之际复秦,他就更不会为难她的先祖。
【秦念:刘季,祖龙将大秦社稷交付于你。朕有一个要求,你肯不肯应?】
让刘季改姓嬴,这个要求肯定不行。
秦念清楚以刘季的性格,绝对会第一时间答应改姓。
但祖龙不会承认有刘邦这么个儿子,也不会相信刘季掌权之后,不会再把姓氏改回去。
最重要的是“嬴季”会继承天下百姓对秦君的怨恨。
保留刘姓,改朝换代,反倒可平民怨,有助于刘季改革各项制度。
尽快完成改革,刘季才能抽出手去对付匈奴,这于华夏有利。
相比一朝一姓的得失,秦念更在乎华夏的得失。
相似小说推荐
-
仙魔情动山河乱(点点温柔) [仙侠魔幻] 《仙魔情动山河乱》作者:点点温柔【完结】简介:在灵霄仙界,若璃是天赋出众且心怀悲悯的仙子,立志守...
-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白阿伏) [BG同人] 《(综漫同人)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作者:白阿伏【完结】晋江VIP2024-09-03完结总书评数:360 当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