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呆了一会儿,兀自点了点头。
她悄悄深吸一口气。人生第一次来游乐场,这里的空气这样丰富而复杂,甜腻的棉花糖香,水果味的冰淇淋,跑道的塑胶,花坛的泥土……
风吹着她额前的发,撩拨着她的眼,应当是刺痛的,但她好似无察觉。
她抬头,望向不远处的摩天轮。
蓝天下,那个巨大的圆环挂着许多彩色的小房子,缓缓旋转着。里面的人应该很开心吧。
今天,她其实想坐摩天轮的。
因为从来没坐过呢。
所以很想很想。
可它那么高,像远在天边,够不到。
明明,已经走到它脚下了……
明明,穿了很漂亮的裙子,还辫了好久的头发。
姜皙仰望了许久,眼中有水光一闪而过,终于对自己微笑了,道:“我哥哥和我说了,喜欢是这世界上最困难的事,只能自发,不能勉强。我虽然很想勉强你,但又不想让你做困难的事。那,我们……就这样吧。”
还是谢谢你,来和我正式地告别。
许城静静的。
这是一段他无论如何也未料想过的话。
夏风吹在树梢上,唰唰作响。
那天过后,姜皙再也没找过许城。也没再打过电话。
只在一个月后,盛夏到来的时候,他们远远见过一面。
那天,姜皙乘车偶然经过许城的学校,执意下了车,站在林荫道对面望着校门。
是放月假的星期五下午,放学时间。住校的、走读的学生,潮水一样往外涌。
少年们勾肩搭背的、挽手的、追打的、笑闹的……生机勃勃。
有的跑进路边的便利店文具店,有的围在炸串摊、炒面摊、水果摊前……青春的响动像流淌的音符。
姜皙那时已换了假肢,但还不太适应,走路仍有轻微的跛足和疼痛。好在她那天穿了裤子,看上去和普通学生没什么分别。
她长久地站在街道这边,也不知在看什么。直到人头攒动中,她看到了许城。
一个男同学搂着他的肩,两人说笑着走出校门。
他一身白色校服T恤,蓝色校服裤子,背着书包,右手还抱着一个篮球。
阳光偏爱地笼着他,很灿烂。
他走出校门不远,跟同学分别了,一个人大喇喇坐到路边的大石墩子上,从校服裤子里掏出手机,摁着摁键,像在发消息。
虽然微低着头,姜皙看见,他是在笑着的。
她好像能看见他左侧脸颊上浅浅的酒窝。这个距离怎么可能看到,没关系,深刻的记忆能补足。
那是很灿烂的夏天,傍晚的清风吹着他的黑发,树梢洒下的星斑在他的白色短校服T恤上滚动。
他的短信还没编辑完,一个和他同样穿着夏季校服的女生飞快从校园里跑出来,冲到他背后,推了他一下。
他猛地向前倾一道,但人没有倒。
是方筱舒,她笑着说了什么;许城回头看她,也在笑,很明朗。
姜皙静静看着。
还有一个和方筱舒长得一模一样的女生跟上来了,随后,两个女生跑去了路边卖蛋糕的小摊前。
许城坐在原地等她们的间隙,心情不错地拍起手里的篮球。拍了没几下,他无意间看向街对面,就看见了姜皙。
他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
车来人往。
他没有半点要起身的意思,也似乎不准备打招呼。
在目光相对的那一瞬,姜皙感受一股后知后觉的,陌生而痛苦的羞耻。
她好像知道自己干了件很丢脸的事。
她瞬间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有点笨拙地打算转身离开。不料假肢踩到了绿化树错结的树根上,人一下摔倒在地。
街上缓慢行驶的来接学生的车辆刚好挡住视线,她跌进了许城看不见的角落。
街对面,许城手中拍打的篮球停了下,球捞进手里,还没来得及想什么,她的身影重新浮现出来——阿武抓住姜皙细瘦的胳膊,将狼狈的她拎了起来。
但她还没走,阿武弯腰拍打着她身上的灰尘,她执拗看着他。
许城没有过来,姜皙也没有过去。
那个对视像是很漫长,却也很短暂。
方筱舒和方筱仪买好小蛋糕过来,许城起了身。
也就是在那时候,姜皙着急忙慌地展出一个微笑,冲他招了招手,是在无声地说:
许城,再见。
许城看懂了,但未做反应或停留,转身应着方筱舒的对话,走了。方筱舒在他身边,始终在与他说笑。
她脚步轻快跳跃,不停地抬头仰望着许城的侧脸。
他们一起走进了葱葱郁郁、阳光漫天的夏天里。
风吹着他飞扬的黑发和白T恤。他一次也没有回头。
在那之后的一整年,他们再没见过面。
许城一大早就到了陵水码头。
太阳刚从江面上升起,晨雾未散。大大小小、新旧不一的船只停在不算大的码头边,江水缓缓拍打着船体。
长江横穿江州,客运、物流、货运码头沿江而建。不少江州人靠江吃饭,凭着江水涌动讨生活。
江州没有吞吐量较大的港口,只有一些小型码头用于散货和客运。但江州位于誉城和梁城两个重要内河港口间,靠着与往来的船舶做生意,也发展出了一些配套经营。
早上六点半,许城上了姑父刘茂新和姑姑许敏敏的小货船。
他从卫生间拿出拖把和水桶,拎着系了麻绳的水桶走到船边,手掌一捞绳子,往腕子上一缠,同时松开桶子。
水桶口砸进江里,舀了水,沉下去。
许城双手拉绳,三两下将水桶拎起来,一手拉提手,一手掀桶底,往甲板上一泼。江水砸向甲板,啪啦啦冲开。
昨夜大雨过后,甲板上全是泥水。许城往复冲刷了几道,拿着拖把大开大合地拖擦起来。
拖把布条横扫过船栏,几片被太阳暴晒得褪色的油漆掉落下来,露出里头斑驳的锈迹。
许城想,这艘船也开始破旧了。
船是刘茂新和许敏敏买的。
早些年,许城爸爸开船舶公司时,这两口子还有个指望。后来许爸爸的公司被姜家做局,遭巨型亏损,破产自杀,公司被姜家吞并。他俩也没了依靠。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干苦力。刘茂新在采沙场挖沙,许敏敏给人缝衣补鞋,两人省吃俭用,又找亲戚朋友借债,租了艘小型接驳船,勉强维持生活。
等许城读初中那会儿,姑父买了艘较之前稍微大了点儿的二手小货船,自个儿翻新一下,开作江上小超市,给往来的大船卖些食品水果跟生活用品。那时候,两口子满身债务,房子卖了填本钱,以船为家。
至于许城,幼时丧父后,大伯占着剩余的家产以帮忙还债、对许城好的名义,骗娶了当时正处脆弱期的母亲。可他婚后赌博又家暴,离婚不成的母亲苦不堪言,无奈逃走。没过上几年,江州的房子全抵了债务。
到了初中,他无处可去,跟姑姑姑父一起挤在这小船上。
直到上高中,他才住进学校宿舍。那时,班长方筱舒登记住宿生名单时,有些奇怪。私下跑去问他:“许城,你住在市里,又不在县镇上,为什么要住宿舍啊?”
他回:“关你屁事。”
这些年,姑父靠着这艘船,日子慢慢缓过来,置了个不到四十平的旧单元房,又开了个五金店,将生活挪回了岸上。
几桶水下来,擦擦洗洗不一会儿的功夫,许城前胸后背都起了薄汗。
不远处,停着一艘小型接驳船,船主老张叔登上船,见了他,扬声问:“还是这么勤快啊,你姑父他们呢?”
“去吃席了。”
“你高考完了?”
“嗯。”
“考得怎么样?”
“不知道。”许城不想多答。
“还没估分啊?”
两艘船隔了一段距离,加之许城刚从江里拎起一桶水泼出去,没听到。
老张叔往自家船舷上一靠,大声问:“你姑姑说,最近这附近有贼是怎么回事?掉了什么东西?”
许城听姑姑提过一嘴,说是从这月初,船里的货物总好像少了那么几件。不多,都是些方便面,饼干之类的。估计是夜里江边的流浪汉来偷的。
姑姑说:“这贼还挑嘴得很。稍微杂一点儿牌子都不吃,专挑好的。”又道,“还爱喝营养快线,喝掉好几瓶了。居然还挑颜色呢,只喝白色包装纸的,橙的不喝。什么怪人哟!”
许城说,少了一点儿吃食,没丢什么大件。
老张叔道:“我问了其他人,大家倒没丢什么东西。怕不是许敏敏自己记账糊涂了。”
许城在桶里洗着拖把,没应声。
手机响了。是李知渠,问他估分了没有。
许城说,昨天一早就买了报纸估分了。李知渠问:“能去你之前想去的学校吗?”
“按往年的分数线,应该能。”
“那你今天去学校填志愿?”
许城要报提前批次,从今天开始往后三四天都可以填志愿。他目标院校明确,不需要多斟酌。
他说:“我九点去学校。”
“行。我刚好去你们学校附近有点事,你办完了和我说一声,跟你说个事。”
“好。”
李知渠是校场路派出所的警察,前年夏天从警校毕业后入职,成了方信平带着的徒弟。
许城就读的实验初中和江州一中都在校场路派出所辖区,由于方信平长期对许城的关心,李知渠也连带认识了他。
更巧的一层是,许城高中班主任肖文慧是李知渠的母亲。肖老师跟方信平一样,都是许城的恩人。
李知渠年纪轻,爽朗又爱笑,像个大哥哥;比起长辈般的方信平和肖文慧,许城跟他更聊得来。
这几年,他们相处得像亲兄弟,许城什么事都跟他讲。包括去年方筱舒异想天开让他去接近姜皙的事儿。
李知渠听了,笑他“以色.诱人”,许城当时翻了好大一个白眼。
许城锁了门,下了船,坐公交去学校。
他坐在最后排。车窗外,繁盛的绿枝时不时伸过来,拍打着车窗玻璃,偶尔几片撩过他的鬓角。
他再次意识到,高中生涯就此彻底结束了。
面对别离,这些天,同学圈子里一派热闹兴奋又夹杂着忐忑惆怅的离别情绪。但许城像是从其中抽离开了,无法融入,仿佛一切热闹与他无关。
到学校时,正是上课时间。高三楼空荡荡的,高一高二的教学楼里偶尔传来老师的讲课声。
他去了肖文慧办公室,很快填了志愿。班上除了他,没人报提前批,许城让肖文慧保密,他不想别人知道。
肖文慧应允,又说:“你知渠哥找你有点事,你先别走。”
许城说:“他跟我说过了。”
他走出学校,想着肖文慧看他的眼神——压抑着的紧张与悲伤。许城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他走向校门外马路边的石球墩,还没坐下,见李知渠的车停在路边,他对他招了下手。
哪里是刚好来办事,分明是特地来的。
李知渠一改往日的笑颜,表情沉默,道:“上车说。”
许城上了副驾驶,李知渠也不开车,深吸着气,像不知道怎么开口。但那句话终于还是说了出来:“我师父死了。”
是方信平。
许城的脑子嗡地一下,一阵天旋地转后,听见满世界刺耳的知了叫声。
还没到正午,树上的知了已扯着嗓子叫得昏天暗地。
车里很热,但他的心像不断下沉入冰湖:“出了什么事?”
“车祸。对方肇事逃逸了。”
“什么时候?”
“三号。”李知渠说,“不想影响你们高考,所以没告诉你们。但今天是他头七。”
难怪考前没见到他人,说出差了。
许城空白了好一会,问:“方筱仪呢?”
“昨天估完分后,她妈妈告诉她了。”
去墓园的路上,许城脑子里持续混乱着。他想起第一次见到方信平的时候,他穿着蓝色的警察制服,看着他,目光锐利却含着一丝友善。
那时许城还是个初中生,跟一帮混混搅在一起,几乎快辍学了。是他把他从街上捞回学校的。
是他在那帮富二代混混想推罪给许城去顶时,扛着压力保了他。
是他在许城返校后遭遇那帮大混混报复时,护了他。
是他找学校减免了他的学费,还凑了他的部分生活费。
也是他,隔三差五地来观察他的情况,生活上有无所缺,心理上有无所失。
他说:“小子诶,我知道你很孤单,但那帮人不是你的朋友。”
还说:“别让我再看见你跟那帮人混在一起,我绝对来收拾你。”
也是他,在他青春期突然想一了百了去报仇时,和他说,生活不是古惑仔电影。该警察做的事,就交给警察。
许城曾有个很幸福的童年,在家庭骤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非常思念父亲母亲。而方信平的出现和陪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心里的缺口。
他顺利地成人了,他却突然离世。
到了墓园,方筱仪和她妈妈袁庆春也在。
方筱仪刚把香插上,扭头看见他们,呜咽着喊了声:“许城——”
她扑到许城怀里嚎啕大哭。
许城搂着她,眉心紧拧,下颌直颤,两行泪飞速砸落下来。
墓碑上,方信平身着制服,戴着警帽,面容正派而精神十足。可照片却是黑白色的了。
李知渠也哭了一场。
许城磕了三个头,蹲下给他烧纸。青烟裹着灰烬上升。风过,一阵浓烟扑向许城,熏得他眼泪直涌。隔着烧红的灰烬,他看向旁边的墓碑。
方筱舒的笑容定格在大理石碑上。
去年十一月,他看着方信平亲手将她的骨灰安放在下面。
是啊,方筱舒也去世大半年了。
是一种所有人根本无法想到也难以接受的方式。
可那确实是阳光般热烈正义的方筱舒会做的事。
他们班一个叫杨杏的女孩跟外校几个混混谈恋爱,招惹了情债,被人报复。
路过的班长方筱舒想保护她班上的女孩。
她被捅了十几刀,当场死亡。
杨杏一句道歉或道谢都没有,全家搬离,至此消失。
那时,离许城刚知道方筱舒一直喜欢他,才过去不到两周。
那时,他们说起去同一个城市读公安大学。她多年的暗恋尚未表白,而他对她隐约的朦胧好感还没来得及成形。
很荒谬,荒谬到有很长一段时间,许城在想,是不是这世上所有对他来说美好的事物,最终都是不告而别,戛然而止。
从墓园出来后,许城和李知渠陪袁庆春和方筱仪回家,晚饭后才返程。
许城不想回姑姑家,房子太小,他一个行军床挤在客厅不方便,不如一个人住在船上自在。何况,他心情差到极点,只想一个人待着,最好谁都不要见。
他独自在江边坐了很久,看着黑夜中的江水,想一头跳进去一了百了。
方信平,那个像父亲一样陪他护他度过青春期最艰难晦涩时光的人,明明说好了等他考上大学,他要风风光光帮他办升学宴的。
这一想,就又想到死去的爸爸和下落不明的妈妈。
他忍不住了,抱头痛哭;哭这天地之间,只剩了他一人。
回到码头时,已近夜里十点。
船舶都已停靠码头,零星几艘船上,有人做着最后的清洗收尾工作;大部分船静悄悄,像熄了灯的大模型。
许城跳上船,朝船舱走去。
这艘船的前身是辆小型沙船。改造后,甲板占三分之一,船屋占大头。甲板可以掀开来做货仓,船屋是个小型的两层建筑,二层是驾驶室和露台。
一层靠近甲板是仓储区,也就是超市区。
后侧是生活区。
左侧开了两个小门,一是卫生间,一个是起居室。起居室和超市区中间也有道门相通。
许城没从超市过去,直接走船侧。
才走几步,不知怎么忽想起姑姑说的贼。他四下看了眼。
一轮弯月挂在夜空,聊胜于无。除了江面上的引航灯和远处的货船灯,一切都静悄。
他的鞋子踏在甲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他走近船舱,掏钥匙时,似乎听到了急促的响动,像黄鼠狼刺猬之类的某种夜行小动物。
声音是从里头传出来的。
许城推开舱门,开了灯,舱内除了静物,什么都没有。
起居室不大,靠门窗的地方摆着小柜子和电磁炉,厨房功能有了。
往里是藤椅、凳子、桌子、茶几和沙发,这算客厅。再往里是排大衣柜,衣柜侧面贴挂钩,墙上拉条绳,绳上挂条帘子。
帘子里头摆张一米五的床,便是卧室了。
他慢慢走到侧门,推开,开灯,超市内置放着的货架和箱子也都一览无余,无处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