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夫君的遗腹子自带口粮(将月去)


萧大石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最后只是道:“挺好的,你回吧。”
从街上绕了两圈,萧大石这才回老宅,一进门面对的就是两个弟妹的冷眼。
大李氏叹着气道:“也不知道这中午吃啥呢?吃啥都得用钱,样样都是花销。没钱哪来的好酒好菜,这有些人只管吃不管别的,就在这儿张着嘴等着,真好意思。”
小李氏不由道:“二嫂,你说有的人脸皮也是厚得很,自己有家非住在这儿来,你说侄子侄子,毕竟不是儿子,这有手有脚,哪有让侄子给养老的。”
早先,小李氏和萧大石说,萧寻是捡来的,到底不是亲儿子,可侄子是亲的,以后大事小事还得指望侄子呢。
刚搬进来也说,萧寻把人赶回来,还是萧二郎好,接萧大石过来住。
萧二郎和萧大郎从前对萧大石也不错,恨不得把他当亲爹。
可这回萧大石在老宅住了七天,前几天妯娌二人还能哄着给他做饭,甚至让儿子给他打洗脚水,但萧大石除了他带来的行李,别的什么都掏不出来。
一开始她们也怀疑萧大石是不是装的,毕竟孙氏不喜他们,到京城后说几句,让萧大石回来故意试探咋整。
可是小李氏夜里让萧二郎去翻,把行李翻了个遍都没翻到钱,大李氏小李氏二人觉得,萧大石可能真的和孙氏他们闹掰了,才大过年的灰溜溜回了余安。
这叫什么事儿,大李氏私下和小李氏说,“以大哥的性子脑子,不像是能想出这种法子的。而且,不是去京城过年的吗,我算着初二初三就回来了。”
小李氏点点头,“那就是那头不高兴,大哥被赶了回来。你说他一个上了岁数的,孙秀英要是真不管,完了往后几年十几年,都要赖咱们这儿了?”
萧大石今年都四十八了,这岁数可不小。
是拿了几回钱回来,可过了多久了,而且每次他来都大鱼大肉好酒伺候了。萧寻做了官,林秋然开着酒楼,那么有钱,不管他爹,竟然让他们管,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若是萧大石有钱,他们还能哄哄,可萧大石啥也没有。两床铺盖一堆旧衣裳,料子是不错,可都是用过的。
家里买了宅子,妯娌俩也嫌弃是萧大石用过的。
而且萧大石性子懒散,在家里什么都不管干。
是这几年养的,刚搬来余安摆摊做生意的时候,萧大石还踏实肯干,劈柴挑水,但这几年府里有丫鬟小厮,他就只管盯着地里的活。
地里种地请人,除草抓虫也请人,他是不干啥的,春种秋收就背着手在田埂上盯着。
在老宅也是如此,啥活都不管,吃完饭嘴一抹,就走出去溜达转圈儿,赶着饭点回来,吃完又是一抹嘴,回屋躺着,这谁能受得了。
而且一文钱都不出,大李氏和小李氏不愿意起早贪黑伺候萧大石,这再好,时间一长也烦,何况萧大石就去个吃的,偶尔还嫌饭菜不好吃。
这还没过十天的,妯娌俩就一万个不乐意。
萧大石只能装没听见,进了屋。
大李氏忍不住和小李氏抱怨,“还要在这儿住多久,十天半月还是一个月,大郎马上就要娶媳妇了,难道成亲后还要跟弟弟挤在一块儿住?谁家是这样的!”
小李氏也不乐意,单这伺候人的活儿,她就不想做。二人阴阳怪气几句,指望萧大石自己提出搬走。
可萧大石能搬到哪儿去,二人说这么多,他只能装听不见,在屋里干坐着。
妯娌俩对视一眼,她们也没想到萧大石会装听不见,这人看着老实心眼还挺多。
没办法,二人只能去找白氏。
大李氏说道:“娘,大郎都要娶媳妇了,大哥总在这儿像什么话。短住还好,时间长了家里地方不够,还多一张嘴。谁家愿意把闺女嫁到咱们家,大郎不小了。”
“家里这么多人,有钱不帮衬着就算了,净给咱们添乱。”
小李氏本来想说的是添堵,有钱她们把萧大石当贵客,不拿钱看萧大石哪都不顺眼。
大李氏又道:“萧寻给他养老是理所应当的,赖在这儿算啥事。娘,不然咱们去告?”
白氏摇摇头,“民不与官斗,我们上哪去告啊,你忘了李翠花一家了,告状还得挨板子,谁想挨?再说了,人家在京城,咱们去余安县衙告有啥用,说不准县令还包庇护短。去京城得花多少钱,人生地不熟的,没准儿还没到呢,就被萧寻他们给赶出来了。”
白氏不想闹得太僵,她叹了口气,“我和你大哥说说吧。”
中午饭比之前几日,已经简单太多了。
大米掺着红薯米蒸的饭,白菜炖豆腐,菜里没点荤腥,桌上也没个肉菜,更没有酒,一大家子就守着这么一盆菜。
白氏还一个劲儿给萧大石夹菜,“你多吃点,多吃点,就是家里没啥钱,不然能有点肉。”
萧大石心里不是滋味,等吃过饭后,白氏招呼萧大石进屋说话。
没等萧大石坐下,白氏就拿着帕子抹泪,“大石,我这忒对不住你,可是也实在没办法了。你看家里,就六间屋子,住了十几口人。
大郎他马上要娶媳妇了,本来是想着跟家里一块儿挤挤,可是现在你来了,大郎得跟二郎挤一个屋。我这把老骨头住一个屋,你二弟从军去了,没个音信,你弟妹带着孩子住一个屋……家里是真的不够住。
要是有法子,娘肯定不跟你开这个口,但现在实在是没办法呀。”
萧大石抬起头,怔怔地看着白氏。
白氏无奈叹了口气,“大石,要不然你先搬回去吧,不然家里住不开。娘的岁数大了,就想看着孙儿成亲,不然以后到地下,我实在没脸见你爹呀。”
萧大石的脸像是地上铺着的石板,铺得许久,慢慢就坏了,裂了。
萧大石想,现在他们住的宅子,是他拿钱买的呀。
白氏看着萧大石,“你放心,大郎二郎他们都记着你的好,以后肯定会孝顺你的。你先搬回去,等以后再给你接回来。”
萧大石只说了一句话,“娘,这宅子是我掏钱买的。”
大李氏小李氏二人说的话,他不是真的耳朵背,听不见。他又不是傻子,好话赖话还能听不出。只是他没地方去,他花钱买的,住一间屋子还住不得了?
白氏闭上嘴,半响,她看着萧大石道:“那这么着,我出去住,睡大街上,让你在这儿住,成不成?”
“亏你这么大岁数了,你是当儿子的,这么多年自己吃香的喝辣的,你孝顺孝顺你老娘咋了?”白氏骂道,“你可是比不上你俩弟弟,他们知道孝顺我,我真是白生你了。咋也把你养大了,给你娶了媳妇,你就是这么回报的。”
萧大石看着白氏,忽而想起二十多年前,孙氏受磋磨的场景,又想起当年中秋,白氏就是这样,带着一群人进来,要给她做饭,做好吃的。
他往家拿了这么多钱,到头来还比不上俩弟弟?
萧大石搬回了萧家村。

林明帮萧大石搬的东西, 回村前劝他就留在县城。
萧大石怎么说也这么大岁数了,回萧家村住着,那边都多少年不住人了, 又是土房子, 一个人咋过日子。
要是萧大石知道悔改, 好好说一说, 就在余安县城里住着,他觉得林秋然也不会说什么的。
萧大石却摇摇头, “我要是回去住,他们肯定还过来说好话。”
白氏那张嘴他也见识过了, 大李氏小李氏就看见钱高兴, 萧大郎他们也是一个德行。
以为他有钱的时候还来接,没有送都不管送。不过萧大石把驴车牵回来了,这是萧寻买的。
要是回萧家住, 这群人肯定说他以前听错了。萧大郎和二郎会道歉卖好, 反正总之不是他们的错,是萧大石自己没听对,斤斤计较,其实他们没那个意思。
还说自己不体谅, 咋体谅, 他不计较以前的事,还买了宅子,最后连自己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与其这样, 那还不如在萧家村住一阵子,等那边彻底死心了,以后也不会再给萧寻惹麻烦。
萧大石觉得对不住儿子儿媳,也对不住孙氏。他们说这些他还不信, 现在被赶出来了,才信了。
萧大石对林明道:“你回去也不用说啥,就说我在这儿挺好的。”
林明觉得这样也成,不然成日都是伯爷夫人给收拾烂摊子了。划清楚,别后头人三言两语又给哄好了。
回家是好,可过几天人又找上了。萧大石还不是得从家里拿钱,这钱都是夫人赚的,凭什么白给老宅的人拿。
林明从怀里掏了一两银子,“您这总得吃饭,这是夫人吩咐的,您拿着就是。不过这钱您若是给出去了,小人身上也没别的钱,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老夫人让小人送您回来,也是用心良苦。”
萧大石推脱不过点了点头,而且他也想看看,搬去萧家村,老宅的人是不是真的不管他了。
他心里还抱着一丝期望,没准儿就管了呢。没准儿真是因为住不开,才让他走的。
不过萧大石的愿望落空了,的确有人盯着,可却是盯着萧大石回哪儿。
看他没回萧家,而是回了萧家村,这是真被赶出去了。
李氏他们怎么可能回村看他,只恨没早点说,还搭了三四天好饭菜。
萧二郎嘀咕,“这还把驴车牵走了,真小气。”
林明送完萧大石,打点好余安的琐事就回了京城,远在京城,林秋然傍晚又去了趟书院,这是答应汤圆的,晚上要去接他的。
又过了半天,也不知汤圆在书院的生活适不适应。林秋然是担心的,早早就来书院门口等着了。
书院门口停着不少马车,多是过来接孩子的。从书院里走出来的,大多看着六七岁大,都穿着书院的蓝色衣裳,朝气蓬勃。
也有翻墙出来的,一看就是偷偷出来的。
林秋然这般看着,终于看见汤圆了。他身边跟着小厮和林阳,还有个小公子,小公子身后也有书童和小厮。
汤圆脸上笑盈盈的,远远看见林秋然过来,跳起来招了招手。还指给身边的小公子看,“那个是我娘,说来接我就真的来接我了。”
承恩伯府的小公子不由道:“可真好。”
他头一次来,是小厮接的。
汤圆也没说别的,“那我便先回了,明天再见。”
汤圆走到书院门口,等出了书院就控制不住的朝林秋然跑去,“娘,我放学了!”
林秋然伸手摸了摸他的帽子,“走了,回家。”
汤圆使劲点了下头,到了马车上,他先把书袋给放下,然后转转脖子,又揉揉肩膀,长叹了口气道:“可算是放学了,这一天,过得着实漫长。”
林秋然看他状态不错,又是有点累,没有沮丧不高兴,眼角也不像哭过的样子,眼睛亮亮的,说明在书院过得还不错。
林秋然道:“一会儿就回家了,回去先吃饭,先生可留了作业?”
汤圆摇了摇头,“今天先生没讲什么,所以就没留作业,娘,你怎么不问问我在书院过得怎么样?”
林秋然能看出来,不过还是依言问道:“今儿在书院过得怎么样?”
汤圆道:“过得还成,先生很和善,同窗也不错。我们才上课,跟我同学舍那小公子今天还哭鼻子了呢,他可不是第一天来,是我给他哄好了。先生讲了几页书,我都能听懂。娘,我给你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汤圆听过一遍就记下了,背完眼巴巴等着林秋然夸他。
林秋然道:“汤圆可是厉害,上课认真听课,下课也不忘复习。”
汤圆嘻嘻一笑,“娘,你这么说就不对了,我既然去读书了,那好好听课就是应该的,不然还何必去呢,在家玩岂不是更高兴?去了就得读书,不然就白去了,这个不用你夸。”
林秋然倒是觉得汤圆很通透,他才多大,就能想明白这般道理。她点了点头,想着他今日表现得好,决定晚上带汤圆出去吃。
京城可不止老金涮肉一家好吃,光好吃的涮肉铺子就七八家,况且还有别的呢,再说可以去金鼎楼吃呀,府里厨娘的手艺不及林春她们。
林秋然带汤圆回家,孙氏和萧寻都在正院等着。
孙氏围着汤圆问累不累,渴不渴,饿不饿,“学堂的饭好不好吃,先生咋样,同窗可好相处?”
若不是林秋然从前叮嘱过孙氏不能娇惯,孙氏都乐意中午让厨娘做好了,她给送去。
汤圆道:“尚可,不错,好相处!祖母,我一切都好,您就不必担心啦。”
孙氏心里怅然,才一天,就感觉孙儿长大了。
林秋然张罗着出去吃,“今儿吃汤圆第一天读书,我们出去庆贺庆贺。”
孙氏今日没扫兴,收拾一番就出去了,找了一家味道不错的菜馆,这是云氏推荐的,一家四口人点了六道菜,汤圆和萧寻都是饭量大的,也能吃,六道菜正正好。
汤圆一直吃到最后,喝了碗鱼丸汤才收尾,吃完后拿出帕子擦擦嘴,满足地笑了笑。
萧寻是看出来了,虽然他说书院饭菜尚可,可他心里还是觉得不太好吃,不然晚饭也不会吃这么多。
林秋然没说什么,头一日得适应,慢慢中午吃得就多了,毕竟一日都在书院,不能饿着自己。
汤圆道了声畅快,摸着圆鼓鼓的肚子在椅子上坐了一会儿,才打道回府。
三人对汤圆上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萧寻觉得孩子长大了,但是对他还有点心疼。
孙氏则觉得这么大一个娃去上学辛苦,中午饭都吃不饱,不然晚上不会吃这么多,以后府里早晚饭弄得好些才行。
恐怕日后汤圆在书院,孙氏都舍不得中午吃好的了,桌上摆着,就会想孙儿没吃上。
林秋然则是觉得,以后孩子会一天比一天懂事。这么小就出去读书,偶尔也得犒劳一下。但就像汤圆说的,读书不是去享福,他自己都明白,家里人不必太过矫情。
晚上没有课业,汤圆回府之后就去花园和林阳玩了。天气是暖和了下来,府里湖面还有冰,林秋然不让他溜冰,但还有其他好玩的东西。
赏花扑蝶,在府里玩蹴鞠。林秋然乐意他走走动动,不希望他只会在院子里读书。
看着他和林阳欢快玩闹的样子,她不禁想,日后有了更多玩伴和同窗,或许汤圆会邀朋友来府上玩,都是这么大的孩子,估计到时候很是热闹。
晚上给汤圆讲完故事,林秋然留了一盏灯,就和萧寻回正院了。
晚上有风,不过不似冬日那般冷。风吹在脸上,反而让人头目清明。
萧寻牵过林秋然的手,“汤圆适应得比我想象中的好。”
白日上职,萧寻就担心,但是他回来晚,林秋然早早就接孩子去了,萧寻只能回来在家等着。
林秋然点点头,“也比我想象中要好,他是长大了,不用大人操心照顾了。今儿还哄了学舍的小公子,你说,他还是个孩子呢,就能照顾别人了。”
林秋然看了萧寻一眼,萧寻眼中有两分笑意,“是长大了,这也是你从前教得好。能照顾别人,比被别人照顾要好。”
二人一边说话,一边走回正院。正院屋里点着灯,二人回来丫鬟们就退了出去,汤圆不在屋里显得有些冷清,其实满打满算,他也才自己睡了半个月。
出门一日,又担心孩子,林秋然有些累。
梳洗过后,她抬头间发现萧寻在看她。
萧寻的目光很温柔,见她看过来还笑了笑。
烛芯摇曳,屋里光都晃了晃。林秋然记着有天夜里,是汤圆先睡着,萧寻问她,汤圆何时搬走自己睡。
到如今汤圆都搬走半个月了,林秋然要忙府里的事,要忙生意上的石,二人同屋同塌,却没更近一步。
以后天暖和,林秋然打算搬到西屋,那边是床,比炕软一些的。
她想,萧寻也要搬过去。
林秋然不由道:“我月事前几日刚走。”
她说得并不含蓄,萧寻应该也能听懂的。林秋然倒是不排斥,毕竟决定过日子,俩人又年轻,总不能一直盖两床被子睡觉吧。
她今年二十三岁,萧寻大她一岁。
往后几十年的时光,这事躲也躲不过,萧寻现在对她还有愧疚亏欠,若是一直拖着,其实也不好。
萧寻看她笑了笑,说道:“你这几日有些累,才接了汤圆,晚上还哄他睡觉,先休息吧。”
林秋然怔了怔,这是拒绝,萧寻这是拒绝了她?
林秋然点了下头,爬上炕,萧寻等林秋然上炕之后,才吹灯,汤圆不在,二人也不用留盏,随着轻轻呼的一声,屋里陷入黑暗。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