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他是那汉安帝,自然也不愿有邓绥这么一个强势的太后。
然而想到姜宛评价没有邓绥东汉就要提前灭亡,他想了想还是觉得大汉的江山最为重要。
最后他总结道,“算了,那汉安帝无能合该有个厉害的太厚看着他,他跟朕这样的雄主没得比。”
明洪武,朱元璋本想继续大骂牝鸡司晨,但他不是傻子也不能睁着眼说瞎话,只能悻悻道,“这邓太后为政的确不错,但这世上这样的女子终究是少数,大多数女子都是头发长见识短,让女子当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马皇后听着姜宛的讲述内心却是不禁激动了起来,她有预感,姜宛会为她展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耳边这时又传来了丈夫的话,让她激动的心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般。
她一向了解自己的丈夫,虽然他如今做了皇帝,但许多思想依旧是当年的农民。
他一向不喜女子干政,对历史上那些摄政太后,武则天等人十分不喜,认为女子就该在家相夫教子。
马皇后是个温柔且传统的女子,她并不愿意与丈夫起冲突,所以心中哪怕有许多不赞同但也不会公开反驳。
只是现在听着丈夫依旧在贬低那些女性当政者的话,她突然间不想忍了。
马皇后抬起头望向丈夫,“重八,你觉得我也是头发长见识短吗?”
朱元璋敏锐地感觉到了妻子的不开心以及话语中的冷意,他看不起其他女人,但是对妻子却十分尊重,因为他知道在打天下这个过程中妻子帮了他多少忙,又受了多少苦。
他连忙笑着道,“妹子,我不是说你,我说的是那些普通女子呢!你那般贤惠、饱读诗书,如若我哪天和标儿都不幸去世,大明迎来了幼主,有你辅政自然是最好的。你可不像那武媚,还会觊觎那李唐江山。”
听丈夫明显示弱的话,马皇后却是并未高兴多少。
哪怕丈夫高看了他一眼,承认她有理政之才,她不过也只是帮幼主打理这江山,等到幼主长大她就得还政于天子。
然而凭什么呢?凭什么女子就不能称帝,有自己的江山呢?
马皇后内心不禁一震,这个念头有些太过大逆不道,是她从前想都不敢想的。
毕竟自武皇之后天下的男子便再也容不得女子称帝,对女性的束缚也愈发的深,武皇在读书人口中是那祸国的妖后,是全天下女子都应该不齿的对象。
可事实真的如同那些男人说的吗?女人就该天生下贱居于男子之下吗?
无数念头在马皇后中的脑海升起,以至于半晌后她才终于缓过神来,对着丈夫露出了一个有些勉强的笑容。
只是那些附和丈夫的话她却再也说不出口,于是只能转移话题道,“继续看天幕吧。”
而这时姜宛讲完了邓绥的故事后,又将话题引向了另一个人。
“除了邓太后以外,我认为历史上还有一位名气也远远小于她的贡献的太后,那就是北魏的冯太后。”
北魏冯太后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朝, 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大概因为那段时间本身政权交替极其频繁,再加上不是大一统王朝, 所以我们大部分人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
“然而这段历史对我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正是由于北魏的汉化改革,才彻底弥合了胡汉, 进行了民族大融合, 惜字如金的历史课本上用了三页纸来描述孝文帝的改革。”
“然而我个人认为将这段改革称之为孝文帝改革, 把功劳全部算在他的头上是很不合理的,事实上在他亲政前, 冯太后便已经开启了改革, 孝文帝本人也是由冯太后养育指导,而后才会有那些改革思想,这一段改革个人称之为太和改革更为适合。”
“冯太后本出生于北燕皇室, 北燕被灭后, 被没入北魏掖庭, 成为宫女。不过好在她有一个做昭仪的姑母,所以她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教育。再加上容貌出色, 文成帝拓跋濬继位两年后选中了十四岁的冯氏, 册封她为贵人,两年后又册封她为皇后。”
“北魏为了防止子幼母壮, 外戚做大, 于是学习汉武帝为了幼子赐死钩弋夫人, 颁布了子贵母死的祖训。两岁的拓拔弘被立为太子后,他的母亲李氏被赐死,作为皇后的冯氏就担任了养育太子的重任。”
“这里我还是要批判下,这种手段极其的残忍, 与禽兽无异,也只有当时还没有汉化根本不懂礼义廉耻的胡人王朝才能搞出来这么离谱的祖训。”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其实也没用,事实上南北朝里唯一出现太后临朝称制的就是北魏,因为你把小太子的亲生母亲杀了,但孩子太小就得有养母又或者是乳母,一来二去还是会有强权太后,而发展到后期,处死小太子生母怎么不算防止新的外戚势力挑战自己呢?”
“比如冯太后下令杀死了孙子拓跋宏的生母和外祖一家,而冯太后之后北魏子贵母死的政策执行不下去后反倒没再出现冯太后这样的权后。”
西汉元朔元年,刘彻本来乐呵呵听着天幕上的讲述,然后便冷不防听到自己晚年赐死了自己的嫔妃。
刘彻了解自己,并不觉得姜宛在诽谤自己。
从前他受够了窦太后的压迫与管束,自然不愿意自己的继任者再经历一次。如若继任者太过年幼* ,他会想杀死继任者的母亲也很是正常。
只是看了这么久的直播他了解姜宛,知道她肯定要骂自己了。
然而在听见姜宛骂这种行径与禽兽无异时,他还是难得有些尴尬,怎么用得着骂得这么严重?这都是正常的政治手段罢了!
北魏,已经升为太皇太后的冯氏正一边教导12岁孙子拓跋宏,一边观看天幕,脸上却是没有任何心虚之态。
从前少女时她也觉得这手段很是残忍,不明白为什么儿子被立为太子后母亲反倒还会被杀。
然而如今她却很是感激当年先祖定下了这条规则,不然她又怎么能上位,并且牢牢把控朝政呢?
况且这条祖训又不是她设立的,她只是没有去反对罢了。
不过这后世的女子果真是与众不同,竟然这般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她的目的,也是有趣。
只是她这孙子已经12岁,还自幼聪慧,听到这天幕的话不知道会作何想。
这般想着她望向了身旁的拓跋宏,便见拓跋宏已经恭恭敬敬地跪了下来。
“祖母,孙子知道您是按照祖制办事,更加感念您辛苦养育我的恩情,孙子一定会努力学习继承您的理念,继续改革。”
冯太后顿时笑了,不管这个孙子到底是不是真的这般想的,但至少是个聪明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就够了。
她摆摆手道,“起身吧,不用这么紧张,你是哀家一手养大的,哀家还不了解你吗?继续看下去吧。”
拓跋宏毕竟还是个12岁的少年,稍微顿了顿,又仔细观察了下祖母的脸色,他才站起了身来,再次坐到祖母身旁继续看起了天幕。
“当然吐槽归吐槽,南北朝的奇葩事实在是太多了,什么人相食,神经病都能当皇帝,北魏这个规定也不算太离谱,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谈冯太后。”
“公元465年,文成帝英年早逝,年仅25岁的冯氏也成了寡妇,12岁的太子拓拔弘继位,即献文帝,冯氏也就成了皇太后。”
“孤儿寡母的情况下,朝中难免有权臣作威作福,太原王乙浑就是这么一位反派。然而冯太后沉着冷静,手段高超,密定大计,诛杀了准备谋反的乙浑,然后宣布临朝听政,成了实权太后。”
“三年后,拓跋弘有了第一个儿子拓拔宏,现在看来这两个名字同音不同字,但史学家猜测在北魏时,这两个字读音应该是不同的。为了区别,所以之后喊爹献文帝,喊儿子孝文帝。”
“27岁就当了奶奶的冯太后很高兴,再加上献文帝年纪也大了,于是她便还政于献文帝,自己专心抚养孝文帝。”
“同时冯太后也是一个年轻的寡妇,她自然也会寂寞,于是便常常找相貌英俊的男宠进宫,其中有一个名叫李奕,很是讨得冯太后欢心。然而这却遭至了献文帝的不满,认为冯太后这是**后宫,找了个理由把人给杀了,这使得冯太后很是不开心。”
人都是八卦的,说到这姜宛自然免不了想起之前看到的八卦,然后话题也不由得拐了拐。
“其实不少人都很奇怪献文帝为何要杀死冯太后的男宠,毕竟北魏民风开放,那时候也没有程朱理学对女性贞洁的束缚,只要不搞出大事来大部分帝王都对太后找男宠争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所以有人猜测,献文帝是吃醋了,他恋上了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继母,甚至还有人猜测孝文帝其实是献文帝和冯太后生的孩子,所以孝文帝出生后冯太后才会心甘情愿退居后宫养孩子。”
“当然也有部分正经的专家认为献文帝杀李奕本质还是因为政见不合,史书上对于这段历史的描写也很是有些语焉不详,我们现在唯一能确定的是献文帝这一遭举动不仅为自己敲响了丧钟,也彻底改变了华夏的历史走向。”
“因为情人的死,冯太后决定再度出山重新掌握朝纲。她先是利用自己的声威和势力逼迫献文帝传位给了不到5岁的孝文帝,18岁的献文帝成了太上皇。”
“献文帝成为太上皇后却依旧没有放弃权力,亲自处理朝中大小事务,还多次御驾亲征,而献文帝和冯太后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五年后,献文帝在平城突然驾崩,无数史学家猜测应当是冯太后毒杀了献文帝,这之后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再次正式临朝听政。”
北魏,已经执掌大权数年的冯太后早已经习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对于那些所谓的绯闻她只是轻轻一笑,她从来不在意自己所谓的名节,她已经站至权力巅峰,凭什么不能跟那些男人一样左拥右抱呢?
然而在听见“献文帝”三个字时还是不由得手轻抖了一下,献文帝也是她亲自养大的,他们也曾相依为命度过了十几年,甚至她对献文帝的感情比之身旁这个孙子还要深。
只是她从来不是愿意将自己命运完全交到别人手上的人,她还政于献文帝时,自然也是留了一手的。
她将哥哥冯熙提拔成了太傅,时刻监督献文帝,献文帝年少时也听话,大小事务也都愿意听取她的意见。
然而随着献文帝年岁渐大,他开始想要逐步摆脱她的控制,彻彻底底成为北魏的主人。
她对李奕算不得有多少感情,那只是她男宠中的一个罢了,甚至觉得李奕有些愚蠢,不过是仗着她的一点宠爱竟然便那般的嚣张,甚至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给了献文帝诛杀他的借口。
然而打狗也要看主人,献文帝杀她的男宠本质是想灭她的气焰,打压她手上的权力,她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毕竟若是听之任之,那她可真要成了后宫里普通的老太太,说不定什么时候等着她的就是一杯毒酒,她自然要先下手为强。
想到这她转过头望向一旁的孙子拓跋宏,少年依旧是一副低眉顺眼的模样,看不出有任何喜怒变化。
她唇角一勾,不错,比他那个父亲也沉得住气多了。
随后她继续望向天幕,她现在推行的改革在鲜卑贵族内部阻力不小,无数人反对汉化,认为汉人低贱。
然而如今朝中官吏贪污横行,水旱灾难频发,那些鲜卑贵族也只顾着继续兼并土地欺压百姓,大肆敛财,继续沿用鲜卑旧制只会让他们的统治更加不稳定。
长久以来她接触到的汉文化教育让她意识到,北魏只有进行汉化改革,才能让北魏更好地统治这片原本属于汉人的土地。
只是她也没有想过这些举措竟然会得到后世那么高的评价,她真的改变了整个华夏走向的历史进程吗?
英明的女皇还是昏庸的男……
“二次执政的冯太后已经三十多岁, 政治手段早已经比之之前高明不少,面对如今的困局,她开启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首先是给官员们发俸禄, 之前北魏官员是没有工资的, 保留着鲜卑人的习性,打仗的时候抢敌人, 不打仗了就只有抢百姓, 所以贪污腐败十分严重, 北魏农民起义极多。冯太后效仿汉人朝廷开始发俸禄,同时严查贪污腐败, 肃清朝堂。”
“第二则是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她将田分给百姓,鼓励他们种地,并且种得越多, 每亩地交的税便越少。一时间大量胡人南迁至中原, 而北魏王朝也终于有了稳定而庞大的税收来源。”
“第三, 在实行均田制的过程中,荫附户的问题十分严重, 于是推行三长制, 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 五里再设一个长, 提高了基层的效率。”
“公元490年, 49岁的冯太后去世,而继承了她的遗志的孝文帝,继续进行着汉化改革,通过一系列行为譬如迁都洛阳, 在朝中禁说鲜卑话,改说汉语,同时鼓励鲜卑人与汉人大族通婚。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可以说大大加速了鲜卑人与汉人的融合,为之后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汉化政策激起了鲜卑军人的反抗,认为其救了华夏,但却加速了北魏的灭亡,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很不对的,彼时北魏胡汉矛盾严重,汉化是当时他们解决矛盾的唯一选择,但任何政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能管个几十年就不错了,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事。与其甩锅孝文帝,不如批判孝文帝继任者水平太次”
唐,李世民对修史很是重视,登基后便着手让手下大臣开始编撰前朝的历史,再加上他李家本就是发家于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对这段历史不可能不熟悉。
北魏算得上是南北朝中国力强盛的朝代,他对孝文帝的诸多举措也很是赞赏,他的祖先更是崛起于北魏八柱国,他大唐如今也借鉴着北魏的“均田制”、“府兵制”等政策。
而且他的妻子与大舅子长孙氏的姓氏便是发源于北魏拓跋氏,因其是拓拔第一个嫡子,在改汉姓时便改为了长孙。
但因为时代的局限,任是他如何雄才大略也无法从整个民族的角度看这段历史。
他对着身旁的大臣感叹,“朕之前只觉之前三百年天下大乱为天下百姓带来了无尽痛苦,但却没注意到,这后世的史观果真有趣。”
贞观群臣的祖上也难免与南北朝各国有些瓜葛,甚至不少直接出身皇室,对这段历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此时也是连声感叹。
姜宛讲完两个优秀女人的故事后心情才终于舒爽了一些,然后总结道,“当然历史上优秀的女性还有很多,我不可能通通详细介绍一遍。”
“譬如北宋的刘娥,她垂帘听政之时终结了宋真宗在位时长达十年的天书运动,结束党政,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办州学,还为宋仁宗留下了一批人才。然而她死后宋仁宗亲政,空有一个仁字,却没什么大建树,米价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当然还有我们武皇陛下,武则天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她在位十五年,进一步推广科举制,提拔重用寒门,打压世家门阀,可谓是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当然有人批评她在位期间手段残忍,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屠杀了许多李氏宗亲,但从我们民众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个大好事,躺下民众头上吸血的蛀虫没了啊!毕竟看看明朝末年时朱家高达二十几万人的宗亲真是直接压垮了明朝财政。”
“这些女性的当政者,我不敢说他们是最最顶尖的政治家,但却比大部分只靠着性别继位的皇帝们厉害多了。”
“我就问大家是想生活在一位平庸甚至昏庸的男皇帝手下还是愿意生活在一位英明的女性当权者手下呢?”
姜宛的这句问话可谓是振聋发聩,直插人心。
唐武周朝,武则天听到姜宛的问话直接拍掌表示赞同,这真是说出了她心中所想。
“说得好,朕也早就想问问那些想要光复李唐的大臣们这些问题了!”
她不敢与太宗这等雄主相比较,但她自认比她那两个儿子可强上太多了,凭什么她的儿子就因为是男子,还投了个好胎从她的肚子里爬了出来就能够获得皇位呢?
那些朝中大臣支持她还政于李家真的是因为她那两个儿子多么的贤明吗?
他们只是因为他们姓李,是李家的皇子罢了。
如果她的两个儿子真的有才华,哪怕她有再大的野心也只能困居后宫,当一个没什么实权的太后。
相似小说推荐
-
丹妮斯的重生(不如闲) 晋江2024-10-29完结
总书评数:8371 当前被收藏数:8510 营养液数:10269 文章积分:65,874,064
不沉溺过去。
不恐...
-
饥饿下的产物(获繁) [仙侠魔幻] 《饥饿下的产物》作者:获繁【完结】晋江2025-02-02完结总书评数:539 当前被收藏数:1972 营养液数: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