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我的带货直播通秦皇汉武(荔景)


【李氏族谱清理大师:主播你说的所有人包括女子吗?女子也能读书识字了?】
【开局一个碗:这天下那么多百姓怎么可能人人都能够读书习字?况且男女有别,怎可一起读书。】
【Judy:咱爹说得对,主播托大了,怎么可能人人都读得起书?】
姜宛看着一条条质疑的弹幕再次疑惑了,九年义务制教育还能被质疑?
而且这怎么好几个id仿佛那清朝僵尸复活了一般,怎么还不想让女子读书了?

姜宛有些无语, “这怎么可能是假的?现在谁没上过学?”
不过想到这群人多半是在国外,若是在哪个非洲国家,又或者是缅北什么的说不准还真不知道。
她一向是个认真的人, 当即讲解了起来。
“的确中国这么多人口, 想要实现所有人都受教育很不容易,但是经过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了全国范围内义务制教育的普及。”
“义务制教育其实起源于西方, 1763年, 普鲁士颁布了强迫教育法, 而后美、英、法等国家分别在19世纪下半叶颁布了义务教育普及法。”
“至于我国其实在清末民初的时候便已经有了义务教育的初步意识,然而那时国家贫困弱小, 因此义务教育真正得到发展其实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新中国刚成立时, 我国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普及义务制教育,但却一直尽力普及教育,更是开展了好几次的全国大规模扫盲活动。”
“1949年, 我国刚成立时约有5.5亿人口, 文盲率却是高达80%, 不仅老百姓需要教育,同时还成了新中国发展的大障碍。于是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大规模扫盲运动开始, 遍布了农民、工人、士兵等等各行各业。”
“1952年是第一次全国性大扫盲, 1956年周总理再次号召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文化进军,第二次扫盲达到高潮, 1958年陈元帅在会上强调, 扫盲是让六亿人睁开眼睛的工作, 第三次扫盲运动又开始展开。”
“从新中国建立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与了扫盲培训,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现在的文盲率已经降至2%, 基本上做到了青壮年人人都能识字读书。”
“当然我国正式提出九年义务制教育是在1985年,即全国的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小学六年以及初中三年的基础教育。”
“当然仅仅是强制规定儿童必须受教育也是不够的,因为还有不少家庭挣扎在温饱之间,也不是所有的家长都那么有远见,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于是依旧有许多适龄儿童被迫失学。”
“于是考虑到这种现象,再加上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06年时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同时规定对学生免收学费、杂费,大大降低了家长们的经济负担。”
“免收学费、杂费”这个词以极大的冲击力冲击着天幕下所有人的耳朵。
田间地里的农人们皆是一脸不可置信。
一个满头白发衣衫褴褛的老人道,“什么?读书不要钱?这怎么可能?官老爷们怎么可能这么好心?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没听说过”
一个正在浆洗衣服的中年妇女对旁边的人道,“读书可贵哩,听村里的富户说,他们家想要供大儿子读书都需要把牛卖掉,怎么可能不要钱?”
一个身材枯瘦的年轻汉子也摇头,“别说他们了,就我在县老爷那做工,他想送大少爷去最好的书院读书都要犹豫许久哩!”
村口大槐树下,正在带小孩子读书,满头白发的老秀才则是激动地流出了泪来。
“这是真的吗?后世真的读书不用钱了?”
秀才苍老的手不由得轻微颤抖,年少时他家还算是村中的富户,再加上他很爱读书,于是父母便咬牙送他去了镇上的学堂。
他花费十年终于考中了秀才,然而随着他父亲的去世,家中便再也没有余力供他上学。
于是乎他便只能回到村上,平日里种田维持生计,闲暇时带带村中小孩收些束脩,又或者帮村中的村民写信赚些贴己。
彼时他在镇上的学堂中也是前几名,有几个同窗已经考上举人,还有一个更是在几年年前高中进士,成了贵人。
他常常在想,如果当初他有机会继续读书考学的话,是不是也能像那位同窗一般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只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如今他只能面对着数不尽的农活,教一教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
此时京城中的国子监也是热闹非凡。
能进国子监的大多家境优渥,出生富贵,有的甚至是出身世家高门,皇亲国戚。
一个衣着华贵的年轻男子冷哼道,“哼,胡搞!那些农人上学有什么用?他们种好田不就行了。”
一旁衣着相对朴素的男子连忙帮腔,“小侯爷您说得是啊,那些农人读什么书,不过你放心,那些贱皮子哪怕能读书也是比不过您的。”
被唤作小侯爷的年轻男人这才满意地笑了起来,“这后世也不过就是占了点时代发展的优势,徒有虚名罢了。”
当然国子监中自然不缺有识之士。
一个身穿白衣的年轻男子对着身旁青衣男子道,“这后世着实是有意思,竟然能让所有人都读书识字,也不知道这得花费多少银两。”
青衣男子则是叹气道,“我越看这天幕越是心惊,真是不知这后世究竟发展成了什么样,我家在京中也算是排得上号,但自认过得日子远不如这号称自己是普通人的姜宛。不过这次陛下他们肯定不会放过这次的书的,我们应该也能看到。”
白衣男子点点头,“真是期待啊,从前我一心只想高中状元,天幕出现后才知自己是坐井观天了,原来这个世界这么大。”
此时各朝的宫廷内也俱是震惊不已。
唐,李世民听完姜宛的介绍后,沉默许久后才长长叹了一口气。
“他们不仅能让所有人都吃饱穿暖,竟然还能让所有人都读书识字,朕的确不如这后世的朝廷,甚至差得太远了。”
登位以来,作为想要集中皇权的帝王他并不待见那些世家大族,更是不满他们将那些古籍藏起来不肯轻易示人。
于是乎他心中盘算着继续推广隋文帝创建的科举,提拔寒门士子,寄希望于他手下有更多脱离世家大族的有识之士,减少朝廷对世家的依赖。
然而让所有人都能读书,甚至让读书不再花钱这是他都不敢想的。
而且他想来自诩宽容大度,心中却还是不免提防那些百姓,害怕他们懂得太多会反抗自己。他这思想跟那后世的“皇帝”相比也真是差太远了。
一向喜欢跟李世民抬杠的魏征此时却是语气温和道,“陛下不必太过消沉,毕竟相距一千多年,大唐比不过实属正常。陛下您现在对百姓能有这般愧疚,已经比不少帝王强了。”
能听见魏征的夸奖实属不易,以往的李世民肯定会再夸耀自己一番。
然而想到那犹如天堑的差距,他完全兴奋不起来,只能看向天幕,握紧双拳。
天幕展现了一个更广阔的未来,他也想要将大唐带到一个更辉煌的未来。
明,朱元璋砸吧砸吧了嘴,“全民都能免费去读书?好家伙,比咱之前预计的还要离谱!这得花多少钱啊!”
朱标也叹了口气,“爹,的确,以现在咱大明国库的水平,卖了咱们一家恐怕都负担不起,也不知道这后世如何做到的。”
朱元璋也一向抠门,跟着叹了口气,“哪怕真有那么多钱,怎么花在给那些平民识字上?平民识字有什么用?不如用这钱去打那些蒙古鞑子呢。”
朱标想了想道,“爹,我猜那后世多半也不缺那些打仗的钱,他们的国库收入应当都能负担得起。”
朱元璋:……
大概差得太远,朱元璋最后只能无奈摆摆手道,“罢了,继续看吧。”
然而姜宛接下来的话却是让朱元璋更是有些不能接受。
“不过哪怕是这样,依旧有不少的家长不愿意让自家孩子去读书,在他们看来孩子去读书并不能赚钱,还不如直接打工赚钱。而其中尤其以女孩子居多。”
“不少人依旧保留着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女孩子早晚是要嫁人的,父母没必要花太多的钱培养女孩子,不如早早让她们出去打工又或者嫁人换取高昂的彩礼。”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的广大基层教师做了不少的努力劝这些女孩子重返学校。”
朱元璋有些傻眼,重男轻女这种思想怎的就不好了?这几千年难道不是就这么过来的吗?
女子肩不能提,手不能拿,头发长见识短,怎可能比得上男子?老老实实结婚生孩子打理家务才是他们正该有的宿命!
这后世的官府和夫子为何要去勉强他们去上学,真是倒反天罡了!
无数男性封建帝王与朱元璋有着相同的看法,哪怕是在被朱程理学荼毒之前朝代的帝王也很是不解姜宛的话,至于那些古板的臣子们更是早已经破口大骂。
无数人更是破防到直接发弹幕反对,早已忘却他们之前决定不能轻易得罪主播。
【赵九妹:女子读书有什么用?难不成他们还能做官不成?】
【开局一个碗:男主外女主内,这是老祖宗总结出来不变的道理!让那女子出门读书是倒反天罡。】
【盖章狂魔:女子无才才是德,让女子读书只会放大他们的野心,牝鸡司晨只会为天下招致祸害。】
只有武周一朝的气氛很是不同。
上官婉儿难掩激动,“圣人,后世真的女子可以跟男人一般去上学!”
然而她又很快看见了天幕上那些嘲讽女子的话,心中又是一阵气氛,“果然他们都看不起女子!”
武则天则是比上官婉儿要淡定许多,冷笑一声道,“这群男人还是那样,见不得女人有学识,当政。”
武则天从来不是什么忍气吞声的性子,当即也发弹幕怼了起来。
【李氏族谱清理大师:男人们若是有出息,又怎么会被女人当了家?】
【李氏族谱清理大师:男人们占尽红利,却无才无德,女人若是德行修养样样优秀,又凭什么居于其后呢?】
姜宛看着满弹幕对女性的不屑很是头大,这年头竟然还有那么多人敢大剌剌的说出来觉得女子不必读书这种话。
直到她看见武皇的弹幕,哪怕她心中觉得这只是现代人扮演的武皇,她还是点禁不住地在心中为她点赞,不愧是武皇!
“武皇”都直接出来怼人了,她又怎么能放过这些人?
于是她想了想道,“在我国古代女性的确被各种封建教条束缚在后院之中,但哪怕是这样也有许多女性冲了出来,展现出了自己的价值。”

优秀的女政治家们——邓……
“华夏有名的女政治家有许多, 比如芈太后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称太后的女人,也是她开启了垂帘听政的模式。”
“又比如吕后在刘邦之后临朝称制十五年,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 她奉行黄老之学, 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让大汉修养身息, 为之后的文景之治奠定基础。”
西汉初年, 吕雉此时心中难掩激动, 姜宛虽只是寥寥几句话便让她确定了刘邦死后还是她得到了江山,戚夫人母子终究还是被斗倒了!
只是这天幕提前泄了秘, 也不知道那没良心的刘老三会怎么办?若是他一意孤行死保那戚夫人母子, 那也不要怪她心狠。
刘邦本来还笑呵呵的,然而听见他死后竟然是吕雉临朝称制便有些笑不出来了。
不过他倒是并不担忧戚夫人,毕竟他虽然喜欢戚夫人, 但也只不过是一个女人罢了, 江山和女人他向来分得轻孰轻孰重, 他之所以一直想换太子不过是担心刘盈羸弱罢了。
不过听那天幕之意,老妻似乎干得还算不错?那盈儿羸弱一些倒也无妨了。
刘邦向来豁达, 很快便想开, 然后转过头望向身旁的吕后。
这时吕后也正转过头望向刘邦,两人目光两两相对, 都从对方眼神中看到了一丝的尴尬, 吕后的眼神中还多了一丝警惕。
最终还是脸皮更厚的刘邦先开了口, “你不要那么紧张,朕终究还是更看重大汉江山,既然天幕说你干得不错,朕又何必去改变呢?”
吕雉心中却没有轻松多少, 刘邦这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更何况这几年他宠爱戚夫人的所作所为早已经让她寒了心。
她对刘邦没什么男女之情,当初会嫁给他纯粹是因为父亲逼迫,自然不会对刘邦新宠爱别的美人生气,她不能接受的是刘邦竟然想废掉盈儿改立刘如意当太子!
刘邦她难道忘了在他打这大汉江山时,吕家和她付出了多少吗?
不过如今的吕雉早已经不是当年刚嫁给刘邦时毫无心机的小姑娘,于是她只是挤出个微笑道,“妾多谢陛下的信任。”
刘邦自然能看出妻子掩盖在平静表面下对他的浓浓不信任,他在心中叹了口气,从前他两也算是相濡以沫、一起度过无数艰难岁月,为什么登上这至高无上的地位后他两反倒成了现在这样?
当然他也只是感叹一瞬,不管是他本身的性格还是如今作为帝王他都是不会反思自己的。于是刘邦只是摆摆手道,“先看天幕吧,有什么事我们看完再说。”
吕后心中不耐烦刘邦,但是却也很是赞同他的这个提议,她想要姜宛能为她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告诉她未来的刘盈是怎么样的,那个汉文帝又会是谁。
然而姜宛接下来的话却很是让她失望,因为姜宛很快跳过了她开始介绍另一个人。
“托电视剧的福,相信大家对他们都很是熟悉了,我这就不多讲了,让我们看看那些没有那么出名的女政治家们,比如被称为‘皇后之冠’的邓绥。”
“东汉汉和帝暴毙后,邓绥抱着年幼的汉殇帝登上帝位,而25岁的她也开始临朝听政,以女君之名亲政长达十六年。”
“她当政之初因为陨石撞击地球的缘故,天灾频繁,多地发生水灾,那时也有不少迷信的人将其归结为阴气过盛,怪罪在邓太后当政上,甚至还有大臣试图发起政变,让邓太后还政于汉安帝,当然他们的行动被邓太后提前察觉,最终政变之人被处死。而回看这段历史,我们要感叹一句幸好当政是邓太后,她夙兴夜寐,推行多项改革,积极救灾,连续十几年打开国库放粮,安顿灾民,在她的带领下东汉平稳度过了这天灾最严重的十年。”
“而在天灾期间,北方的那些夷狄还想趁机入主中原,邓太后命人打造中尚方弩机,拓建大型军马场,提升军备,征服北虏,剿灭海盗,平定西羌,克定南蛮,重新羁縻西域,降服扶余国及高句丽。”
“同时她还十分重视科技,比如命令蔡伦改进造纸术,任用张衡研制浑天仪、地动仪等仪器。”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积极帮助女性争取被男性垄断的教育权,创办了史上最早的男女同校学堂元初学宫,为女子提供学堂教育,这一举措比西方实行男女同校早了一千七百多年。她甚至还为宫女提供教育,她先让中宫近臣去向许慎等人学习,回来后教导宫人,学堂创办于永初年间,所以被称为永初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制度化的女校。”
“除了女性受益以外,平民百姓能受益,邓绥采纳了尚敏‘兴广学校’的建议,广建郡国学校。”
“邓绥白天理政,晚上还会诵读经典,发现不少著作有文字谬误,于是便命令手下许慎等人对诸子百家的著作进行整理校对,世界上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由此诞生。”
“公元121年,邓绥去世,谥号为和熹皇后。史书对她的评价为兴灭国,继绝世,如果不是她,就以之后汉安帝的水平,东汉恐怕撑不过那密集的天灾中提早亡国了。”
“所以我想请问,在座各位是愿意生活在邓太后当政的时代,还是愿意生活在亲小人、胸无大志的汉安帝当政的时代呢?”
秦,因为母亲的缘故嬴政对太后这一职位并没有什么好感,然而在听见姜宛讲述的那些邓太后为政举措后他也不由得眼前一亮,由衷赞叹。
“果然不愧是兴灭国、继绝世的皇后之冠,颇有高祖母的风范!如若我大秦之后碰到幼主、昏主,朕也宁愿先让这邓绥管理国家。”
西汉,刘彻脑海中不由得回想起了窦太后还在世时的场景,真真是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十八岁登上帝位,想对大汉进行改革,正准备大干一场时便窦太后无情镇压了,直到窦太后去世他才能开始一展抱负。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