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记下了,焦蕙兰也默默听着。
婆婆之前送了她两块带精油的香皂,她洗完澡觉得皮肤没那么干燥,希望她也不要长纹才好。
甄臻就有些感慨,看来不管什么年代,女人都是爱美的,养孩子也都是困难的。
好在孟丽新买的房子靠近学校,送孩子上学也方便。
这时候孟丽就感谢起她婶子来了。
她现在那套房子也有幼儿园,可是离着有两条街,送孩子上学不顺路。
其他季节都好说,冬天那天寒地冻的,俩孩子衣服一层层往上套,还得张罗孩子吃饭梳头洗脸什么的,忙好了再送娃上学,这真是不小的负担了。
新房子的幼儿园就在家隔壁,紧赶慢赶,从家里跑到幼儿园,半分钟也足够了。
这送孩子多方便啊!
孟丽想想都觉得庆幸。
她听说婶子在教孟招弟读书,就更佩服婶子有远见,这次回来还带了点纸笔给孟招弟,鼓励孟招弟好好学习,孟招弟拿着崭新的文具,很珍惜地抱着,跟她姑保证,自己一定向孟华叔看齐的!
所以说孟老太也是个聪明的,知道拿孟华作为榜样激励家族的后辈。
看着只是吃一顿饭,可饭局上,孩子们看着不一样的孟华,那心里还能没一点触动?
说不定梦想的种子就埋下了,这种影响虽然微小,却不可小觑呀!
不管多大的大学生,回来都是要干活的。
刚插完秧,孟大国和孟二勇不用下地,甄臻就叫他俩带孟华一起去捉点龙虾和黄鳝。
大丫拎着水桶要去,二丫这都一岁半了,知道他爹带姐姐出去玩,也要跟上。
三娃整一岁,也不好糊弄了,虽然还不会说话,却经常用手指指外面,意思是要出去玩。
农村野趣多,□□青蛙蛐蛐满地都是,各种虫子别提多新奇!
甄臻就把三个孩子塞给男人,叫他们顺便把孩子给带了!
孟二勇和孟华敢怒不敢言,孟大国拎着孩子和工具就走,还笑呵呵道:
“娘,咱这身子板,带娃打鱼两不误,您瞧好吧!”
自从甄臻去年夸过他后,他就多了一个夏天露肌肉的毛病,不过孟大国这身腱子肉是打便全村无敌手,谁见了都要赞叹两句,连村里那好事的婆娘,都经常往孟家跑。
总趁孟大国脱掉上衣乘凉时,偷偷瞄着,那脸还时不时红一红,可叫甄臻开眼界了!
也难怪后世姑娘都嚷嚷着想跟糙汉去玉米地,看到大儿子这小麦色的精壮身子,她总算知道原因了。
焦蕙兰知道小媳妇们偷偷看她男人,有点吃醋却又不好意思说,经常拿着一个丝瓜瓤在那刷缸生闷气。
孟大国回来时带了一桶黄鳝,一桶龙虾,两条筷子长的刀鱼,一网兜小鱼,可谓收获颇丰。
甄臻把黄鳝养在水桶里,想等后天吐干净泥再下锅。
龙虾刷干净,从空间里拿出一包火锅底料来,这玩意再加点蒜泥做汤底,煮出来的龙虾也是相当不错的。
说到底这年头的龙虾螃蟹没什么人吃,没有对手个头就大,肉质香嫩,叫人口水直流!
刀鱼烧汤,用网兜过滤鱼刺,捏点青菜叶和菠菜挂面,给三个娃娃做晚餐。
小鱼就更好办了,捏干净后裹着鸡蛋面下锅一炸,炸至金黄酥脆再撒点盐,原汁原味就香得很!
这再加个卤味三拼,大人小孩谁吃得不开心?
孟华在学校就馋家里这饭菜,学校食堂的饭菜再好,吃多了也腻人。
回来后,他嫂子亲自下厨,让他感受了一回家的味道,他吃到肚子圆了才放下筷子。
焦蕙兰最近农闲,又炒了两麻袋瓜子,想为这个家出点力。
上次她婆婆发明了咸味瓜子,很受欢迎。
她也觉得比原味还好吃,这次就炒了一大半咸的,一小半原味的。
今年以来,甄臻时不时骑车去县城卖瓜子,频率没有孟华在时那么高,可一直没断过,赚了有几百块钱,在家里吃吃喝喝是用不完的。
孟华看到她推车,就拿着一包东西,说要跟她一起去县城卖瓜子。
甄臻在电影院已经积攒了一批老顾客,有些人经常来这边等着,每次都偷摸着买一大包,怕下次就吃不到这味道了。
咸味瓜子很受欢迎,她两筐瓜子一个多小时就卖完了,赚了足足有八十块钱。
她数钱时眉眼弯弯,喜笑颜开的,简直像个守财奴。
孟华觉得好玩,“娘,我爱钱这一点,肯定是随你。”
甄臻弹他脑门,“臭小子,娘这叫财商,有些人智商高,有些人情商高,你娘我智商情商很高就不必强调了,主要是财商也不错,不然也不能生出你这么个聪明儿子。”
该拍马屁还是要拍的,拍几回就换来一个进口手表,这买卖还不够划算?
这话把孟华都说无语了,他娘就会捡现成的,敢情他努力学习,奋发上进都是遗传来的,他自己就没一点功劳?
孟华失笑,掏出一包东西说想出掉,甄臻就带他找赵美兰男人,赵美兰男人一见到她就高兴。
“姐,你这次带了什么好东西来?”
他想问挂面卫生纸还有没有,见有外人在就没开口。
甄臻存了点防备之心,也没介绍孟华。
“我这晚辈从外地倒腾了一些物资回来,想问你收不收。”
孟华打开包,里头是香皂、牙粉、钢笔等名牌货,还有不少女士丝巾,非常潮流,这花样都是县城没有的,最受女人喜欢了。
赵美兰男人爱不释手,他老婆就喜欢丝巾,已婚男人耳濡目染也是识货的。
他喜道:“你小子从哪弄这么多好东西来?”
孟华没回答,他去京城后,发现有些东西在京城卖的便宜,在县城反而贵的离谱,就带了一些有差价的东西回来售卖。
女人的钱最好赚,丝巾价格高又不占地方,他带了一大包回来试试水,想赚足下一年的生活费。
国家是有补贴,可那钱对他来说是不够的,上学期他忙于学习,就周末有点时间,赚了几百块钱,都给他娘买手表了,这次回来想多赚点钱备用。
赵美兰男人直说他聪明,带回来的东西都好卖,尤其是这丝巾,有多少他能卖多少。
“兄弟,这些东西我都收下了,你开个价。”
孟华不知道行情,甄臻就替他开了,丝巾给赵美兰男人价格是两块。
别看丝巾不占地方,这一整理竟然有两百条,赵美兰男人跟在甄臻后头赚了不少钱,别的不说,只过年那次卖猪肉,就赚了几百,拿出四百块钱还是不成问题的。
赵美兰男人就吃下了这批货,孟华直接把四百五十块钱揣兜里了。
甄臻就觉得这小子赚钱比她还猛。
从京城到县城这一捣鼓,至少也要赚三百吧?
三百块钱够农村一家人赚三年了,就是京城的职工家庭,也要赚一年多呢,三小子几天就赚到了。
赚了钱,甄臻也没忘记家里那几个小的,买了十包奶粉备用,还带了桃酥、高乐高、大白兔奶糖。
眼看着暑热要来了,她还买了点绿豆和红豆,两个大西瓜,一包糖葫芦。
其实来来回回就这点东西,可是其他家孩子别说西瓜糖葫芦了,饭都吃不饱,一年到头没吃过零嘴,见到孟家孩子吃这么好,别提多羡慕了。
孟来弟就眼馋,她不明白自己哪里比孟招弟差,暗地里记恨她婶奶奶,觉得婶奶奶偏心。
她瞧着孟招弟从孟家回来,吃饱喝足不说,手里还抱着书,那口袋也是鼓鼓的,应该是婶奶奶给她的零嘴。
“你得意了吧?说我有心机,你自己还不是往人家凑!”孟来弟气道。
孟招弟蹙眉,“我是付出劳动的。”
“所以说你有心机!就知道表现自己,你就是知道婶奶奶的女儿被人抱养了,想凑上去占便宜!”
孟招弟还真没这么想,她只想混口饭吃。
她是真的被饿怕了。
可偌大一个家,谁又在乎一个饿肚子的女儿呢?
孟招弟不搭理她,孟来弟气鼓鼓地关上门,她越想越觉得孟招弟恶心。
千万不能让孟招弟占了这么大便宜!
她跑到隔壁村,一番打听就找到了那户人家。
她曾听她太奶奶说过,那孩子给了一户姓苏的人家,取名叫苏秀。
苏秀也十六岁了,长得白皙漂亮,高挑窈窕。
孟来弟长这么大,就没见过这么好看的人,比她都要好看很多倍。
她羡慕又嫉妒,跑上前就搂着苏秀的胳膊,很亲昵地喊:
“你就是我小姑吧?”
苏秀撇开她,“你认错人了。”
“我没认错人,你就是我小姑!我奶说你们村的人都知道你是抱来的,你肯定也知道。你爹娘抱养你没多久就生了个一儿一女,苏家人对你就不好了。我婶奶奶也就是你亲娘,她家现在可有钱了,买了自行车和缝纫机,顿顿吃肉,穿的都是的确良!你就不想回去跟你亲娘一起住吗?”
孟来弟觉得只要苏秀回去了,孟招弟就不可能再留在那边。
苏秀根本不理她,割好猪草,背着背篓头也不回地走了。
孟来弟撇撇嘴,觉得没劲,这苏秀听到婶奶奶有钱,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
蝉鸣阵阵,微风徐徐,树影攒动。
天气是越来越热了,甄臻扇着蒲扇躺在摇椅上,跟张翠花和苟子娘一起坐在树下唠嗑。
大丫抓着一个毛辣子玩,二丫和三娃在一旁给毛辣子浇水切割,搞了个整形一条龙服务,很快就把那毛辣子折腾得爹娘都不认得了。
程素跑过来,“甄大娘!”
她给甄臻做了鸡蛋卷,还带来一盘卤鸡爪,甄臻被她的卤鸡爪馋到了,坐起身,跟张翠花和苟子娘一人三个,就把这鸡爪给啃光了。
程素满脸笑意,端着小板凳往甄臻身边凑,跟个小仓鼠似的。
可别说,这半年来,甄臻动不动就投喂吃的,桃酥、卤猪蹄、瓜子、酸菜饼轮番上阵,程素经常那边在食堂吃过了,这边又被甄臻叫来加餐。
半年下来,这姑娘脸颊有了血色,一点都不像那个风一吹就生病的虐文女主了。
程素这姑娘安静, 苟子娘和张翠花都喜欢她。
苟子娘正在织毛线,“我跟我大姑子学了一种新织法,把黑毛线织成一股股交叉, 中间填上不同的颜色,这样织出来的毛衣别提有多新潮了!”
甄臻想象了一下, 大约就是用黑线勾勒出一个个扁8字,中间填上各种颜色, 她后世看过这种样子的毛衣, 把中间的撞色处理好, 还是很新潮的。
“你有那么多颜色的毛线?”甄臻问。
“那倒没有,”苟子娘很实诚,“我家那土丫头丑小子,要什么好看的颜色?随便找点旧毛线就行了,我纯粹是织毛衣上瘾,顺便给他们织两件。”
张翠花要给外孙女织一件毛衣,想学学苟子娘的织法, 甄臻也跟着学一学。
正巧孟招弟有一道英语题不会来问甄臻, 题目很简单,放在后世可能就小学水平, 但在信息闭塞的年代, 这题目已经算很难了。
甄臻指点了她一下, 程素原本以为甄大娘就是随便教教,谁知甄大娘解题思路清晰, 英语发音标准,比她厉害许多。
甄大娘不是农村妇女吗?怎么英文发音比她的英语老师都要标准?
程素觉得讲题目时的甄大娘,浑身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程素小脸通红,满脸崇拜地看向甄臻, “甄大娘,我能跟孟招弟一起学习吗?我以前成绩很好的,一直都是年级第一,我不会让你丢脸的。”
甄臻还能说什么?
谁能拒绝一个把你当娘的漂亮女孩呢?
更何况对方的眼睛里还有星星在闪烁?
于是,程素就和孟招弟一起来孟家学习了。
程素平时在知青厨房帮厨,坝头村习惯一日两餐,早上又吃得早,厨房九点不到就全部忙完了,下午四千左右才开工,因此程素白天时间还是很多的。
她进度慢,却胜在底子好。
孟招弟跟她上了一节课,就差点自闭了,她这才发现农村学生跟城市学生的差距有多大。
不过两个人一起读书的好处,是可以相互请教督促,俩人互通有无,学得津津有味。
程素每早上完课,见孟招弟帮孟家干活,她也很有眼力见给甄大娘做打杂小妹,于是乎,甄臻一分钱没花,又多了个右护法。
甄臻拆了一麻袋瓜子,程素卷起衣袖,抄起锅铲,软声说:
“甄大娘,你要炒瓜子?我帮你炒吧?蕙兰姐教过我,我炒的比她还好呢!”
焦蕙兰进了厨房,见了程素也没奇怪,倒是陶爱红撇撇嘴,心说这程素是把自己当亲闺女呢。
焦蕙兰边添柴火边说:
“娘,咱家这瓜子真是太香了,你说咱能不能搞个什么东西,证明这是咱们家的瓜子?”
甄臻笑笑:“蕙兰越来越有想法了,你说说看,可以怎么搞。”
焦蕙兰被婆婆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在婆婆信赖的眼神下,她硬起头皮说:
“我寻思着能不能在包装纸上画个图案,或者写个名字,证明这是咱们家独创的瓜子,一家独有,别无二家了的,这样顾客买瓜子时可以认准咱们家,不会买错。”
焦蕙兰想的简单,他们下地干活时,李德成经常编口号鼓励他们。
别说,有些口号一喊,那效果真不一样!
原来只能种八分地的,喊完后直接一亩地打底。
要是她家的瓜子也搞个类似口号、名头的东西,那别人是不是会更认他们的瓜子?
甄臻没想到焦蕙兰会说出这么有创造性的话,这不就是后世的产权商标吗?
只是这年头还没有这意识而已。
甄臻赞许地瞥了眼焦蕙兰,“蕙兰觉得可以起什么名字?”
焦蕙兰一时没想好,陶爱红说了几个。
“金鸡、啄木鸟、孟家瓜子。”
甄臻觉得这几个名字都还行,但又不是特别响亮顺口,这年头的老百姓更喜欢接地气、简单好记的名字。
焦蕙兰沉吟:“我有一个名字。”
程素眨眨眼,“我也想到了一个。”
焦蕙兰深情地看向瓜子,她想到往日和婆婆嗑瓜子的美好时光,想到婆婆对她的期许、鼓励、教导,小小的瓜子里包含着浓浓的婆媳之情。
“我想的是好婆婆瓜子,素素你想的是什么?”
程素又是小脸一红,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我想的跟你有几分像,我想的是好妈妈瓜子。”
俩人都不好意思地盯着甄臻,等着她给出反应,甄臻只得露出一个自以为慈祥的笑容。
好婆婆就算了,好妈妈都出来了,她真是谢谢了!
陶爱红撇撇嘴,以前怎么没看出来,焦蕙兰这么会拍马屁呢?
还好婆婆瓜子呢!怎么不干脆取名叫孟婆瓜子呢?
无论甄臻多咬牙切齿,但她无法否认,好婆婆是个非常好记的名字,也很适合做其他食品。
以后品牌做大了,这个名字还可以继续用。
她拿出空白的包装纸,用毛笔蘸着墨水在纸上DIY,没有激光打印,也没有专门的工具,做不到后世那么精细,但她还是在包装纸的右下角画了个侧影——
高挺的脸颊、轻抿的薄唇、微收的下巴,半垂的发髻。
这是一个非常温柔贤惠的中年女性形象,符合品牌的定位,包装纸中间用毛笔写下“好婆婆瓜子”五个小字,不算显眼,不会特别引人注目。
取了名字,卖瓜子都变得正规了不少。
晚上孟华看了他娘设计的包装纸,连连惊叹。
一是叹他娘的字,以前娘总叫他们代写信,他还以为娘不会写字,谁知娘竟然写了一手好字。
二是叹他娘的想法,他娘的主意比他还多,他还在倒卖物资赚点差价,她娘就想着做大做强了。
孟大国和孟二勇也觉得好,反正就是一张纸,有了这张纸,大家口耳相传,好婆婆瓜子很快就能出名。
而这纸上没有任何关键信息,就算被人盯上,也没人能通过这张纸找到他们。
从这天起,好婆婆瓜子就在县城流行起来,本来瓜子就卖的挺好,包装纸改良后,看起来正规不说,还非常新奇!
再说好婆婆的名字也好记啊!
以前别人问起瓜子哪来的,都说在电影院那买到的,现在就可以改口了,说买的是好婆婆家的瓜子。
好婆婆家的原味瓜子和咸味瓜子都很好吃。
口碑是毋容置疑的。
孟大国不忙了,就把山上的养猪场又利用起来了,有了去年的经验,这次他足足养了二十头小猪。
原本年初也可以养一批猪的,可是天气热后,猪肉的宰杀贩卖都不方便,一旦遇上严打,猪肉卖不出去,又没有冰箱可以储存,就很容易亏得血本无归。
相似小说推荐
-
我家娘子打江山(麻辣香橙) 遭逢乱世,谢让从流民中寻回了自幼定亲的未婚妻,小娘子温顺柔弱,懵懂可爱,两人成婚后便隐居乡野,日子倒也和美。
只...
-
你更胜春朝(或扉) [现代情感] 《你更胜春朝》作者:或扉【完结】晋江VIP2025-02-19完结总书评数:565 当前被收藏数:1686 营养液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