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被神迹的分析彻底整迷糊,别说朱高燧好奇,连他自己都开始好奇。
以朱高煦自己对自己的了解,他应该做不到这种程度,他是真想当皇帝。
“大哥,你怎么看?”朱高燧问朱高炽。
朱高炽仍旧不语,而是看向神迹,神迹都判断不了事情,他一介凡人,怎搞妄自断言。
【历史已经被掩埋到尘埃中,谁也不知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
汉王朱高煦之所以被大家猜疑,实在是后期的做法太为幼稚。
汉王朱高煦前期的功绩是真的,后期的作死也是真的。
只能说汉王朱高煦适合做大将军,但是不适合做皇帝。
理科厉害不一定文科厉害,武功厉害不一定权谋厉害。】
听神迹说自己不适合当皇帝,朱高煦那不服气的情绪又上来了。
【朱高煦】:我不适合,难道朱高炽就适合么?!
朱高煦就是不服朱高炽。
【今天时间不早了,明天咱再详细说说在位仅仅十个月,但是却当了二十年的副皇帝,朱高炽。】
【路人甲】:副皇帝朱高炽和他的征北大将军朱棣么?
朱棣???
第136章
【大家晚上好, 又准时和大家见面啦!咱们继续昨天的话题,上位十个月太子二十年的明仁宗,朱高炽!
讲真,能当这么多年太子, 最后还成功登基, 能做到这点朱高炽已经不简单了。】
【明太宗朱棣进入直播间】
【唐太宗李世民进入直播间】
【秦始皇嬴政进入直播间】
【宋太祖赵匡胤进入直播间】
乐瑶见还是那几位熟悉的老粉丝, 像是看见老朋友一样, 直播了这么久,乐瑶觉得自己都不社恐了。
听神迹如此说, 李承乾自愧不如,他是如何隐忍二十年的。
永乐年。
朱棣第二次北伐大胜归来,和神迹所述一样,瓦剌势力重创,被重新分成了三个部落。
和之前不同的是, 因阿鲁台在第一次北伐中被俘虏, 至今被囚禁在北平, 因此鞑靼的势力也被打散。
即便瓦剌如今势力单薄, 鞑靼也无力再与瓦剌抗争。
北伐归来的这天,神迹再次出现。
朱棣叫上太子朱高炽以及他的好圣孙朱瞻基一起观之。
当然还有他那个不争气的二儿子。
上次神迹说朱高煦不适合做皇帝, 朱高煦不服, 这一不服就是三年 , 虽没敢造反, 但这三年来他仍旧与太子作对, 不过改成了小打小闹。
比如太子朱高炽被朱棣勒令减肥,因此荤腥不占, 朱高煦就偏偏在朱高炽面前大鱼大肉。
因为吃的多了,朱高煦这三年也圆润了不少。
朱棣看着他当年英勇善战的嫡次子, 心中颇为无奈,明明战场上所向无敌,下了战场却如此幼稚愚蠢。
【咱们先从明仁宗朱高炽的性子说起,相比汉王朱高煦从小不爱读书,朱高炽则是那种爱学习的好孩子。】
朱高煦没想到神迹上来就夸他大哥贬低自己,立马不高兴了,“朱允炆倒是饱读诗书,结果如何,读傻了不是!”
“二哥,你不读书也没精明到哪里去。”朱高燧跟着吐槽。
如今赵王朱高燧坚决的站在他大哥朱高炽一边。
“那也比你不能文也不能武强!”朱高煦一看朱高燧就来气,墙头草两面倒!
朱高炽仍旧主打一个不说话,就默默的叹气。
三年不见,朱高炽已经瘦了不少,但因为基数大,所以看起来仍旧很胖。
【别看明太祖朱元璋没读过多少书,但是他喜欢爱读书的儿子,虽然朱棣不怎么待见朱高炽,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喜欢。
因此朱高炽就被指定为世子。
当然,朱高炽被立为世子也不光是爱读书,他仁善的品格也是很大的原因。
举个小例子,有一日,明太祖朱元璋让朱高炽、朱高煦还有朱高燧三人一早去检阅明军。
结果朱高炽回来得最晚,明太祖朱元璋问他为何回来如此晚,朱高炽回答,现在今早上太冷,他就等将士们吃了饭身体暖和了再检阅。
朱元璋听自家孙儿如此体恤将士,对他很是满意。】
“走的慢就走的慢,给自己找那么多理由作甚,怪不得你长的胖,一肚子心眼。”朱高煦记得那次,他就说怎么朱高炽回来的最晚还得了表扬。
【朱高煦】:我得记下来,下次我也这么说。
朱高煦的心声再次出现,有那么一丝丝尴尬了。
“哎呦,二哥,你怎么和大哥学。”朱高燧赶紧起哄。
朱高煦嘴硬,“那不是我的心声。”
【还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让朱高炽帮忙分阅奏章。
朱高炽特别有分寸,知道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他只把奏章分类挑出来。
朱元璋发现奏章上有错别字,于是问朱高炽为何不告诉自己有错字。
朱高炽道,不能因为这些小的错误让祖父分心,朱元璋听此特别高兴,觉的朱高炽办事能分清主次,自己果真没看错这个孙子。】
“还是个马屁精!”朱高煦眼睛瞪的溜圆,满脸写着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朱高炽。
【朱高煦】:我记下来,我下次也这也说。
朱高炽看着朱高煦的心声,再次叹气。
“我不学你,打死我也不学。”朱高煦继续嘴硬。
“二哥你也学不来。”朱高燧无情吐槽,城府这玩意是想学就能学的么。
【朱高炽虽然得朱元璋欢心,但并不受朱棣待见。
作为英勇善战的马上皇帝,自家儿子胖的竟然连马也上不去,平日又是一副谨小慎微的仁厚模样。
虽朱棣后期信任朱高炽,但是前期朱棣是真的不喜欢朱高炽,不若也不会对汉王朱高煦说,“世子多病,汝当勉之。”】
朱棣……
【有这么一种说法,朱高炽之所以能稳坐太子之位完全是因为他的好大儿,朱瞻基。
据说朱棣当年做了一个梦。
在梦里,明太宗朱棣梦见他爹朱元璋传授大圭给他,那时候的朱棣还是燕王。
梦里的朱元璋拿着大圭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然后那时候朱瞻基出生,朱棣看着他大孙子眉眼中的英气,觉得那个梦说的好子孙就是朱瞻基。】
听到这,朱高煦不可思议的看向他爹,原来自己败了,是因为自己的肚子不争气么?!
【朱高煦】:所以,是我肚子不争气,没法父凭子贵?
朱高炽看着神迹上朱高煦的心声,眼皮抖了抖,所以,这三年朱高煦就白长了个年纪?
朱高炽再次叹气。
“四书五经一百遍,写不完别来见朕。”朱棣对朱高煦大声呵道。
朱高煦的脸瞬间垮了,一百遍,不如让他死了算了……
【虽然不知明太宗朱棣是否做了这个梦,单看朱高炽还是太子的时候朱棣就立了皇太孙,便见朱棣是真的喜欢朱瞻基。
像明太祖朱元璋,他是在嫡长子一脉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立了明惠帝朱允炆。
要是太子朱标活着,朱元璋定不会立朱允炆。
但到朱高炽这,他活的好好的,朱棣便立了皇太孙,即便有了前车之鉴。】
李承乾听朱高炽如此境遇,窒息感再次来临,他想若是这事换成自己会如何。
越想李承乾觉得心里越难受,若他真遇到此等事情,怕是会疯的更加厉害。
明太子如此心态,着实让他钦佩不已。
【但朱高炽仅仅是因为生了个好儿子,才父凭子贵么?
接下来咱们说说最近网上调侃的一句话“副皇帝朱高炽和他的北征大将军朱棣”
这里有个误会,都说太子监国二十年,但实际上朱高炽并没有监国这么久,朱棣虽然五次北征,但不是天天北征。
主播统计了一下,太子朱高炽一共监国六次,这六次监国跨度了永乐七年到永乐二十二年。】
乐瑶放出小动画,只见卡通朱棣在战场上热血奋战,另一角落,一个胖如球的卡通太子小人被埋在一堆文件里。
卡通朱棣头上几个大字,“打不完根本打不完”
胖胖太子头上几个大字,“批不完根本批不完”
【咱们一起算算细数下太子朱高炽监国的时间。
第一次监国一年十个月,从永乐六年八月到永乐八年二月至七月,明太宗朱棣第一次亲征蒙古之时,留朱高炽南京监国。
第二次监国一年九个月,永乐十一年,明太宗朱棣与皇太孙朱瞻基巡幸北京,留朱高炽南京监国。
第三次监国三年十个月,永乐十五年,明太宗朱棣再次巡幸北京,并要定都北平,留朱高炽南京监国。
第四次监国七个月,永乐二十年,明太宗朱棣北征阿鲁台。
第五次监国四个月,永乐二十一年,明太宗朱棣北征阿鲁台。
第六次监国四个月,永乐二十二年,明太宗朱棣北征阿鲁台,并在这次北征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正式结束监国生涯。
加起来,太子一共监国不过九年。】
朱棣听到这一愣,他有让太子监国这么久么?
不但朱棣楞了,朱高煦和朱高燧也惊呆了,他们虽知道他们大哥监国,但竟然有这么久么?
这下他们理解什么副皇帝了,还有他爹北征大将军的名号。
“二哥,就这样,你还敢和大哥斗么?”朱高燧问朱高煦。
朱高煦闭嘴不言,装作淡定,但是他内心的想法却出卖了他。
只见天幕飘过朱高煦的心声。
【朱高煦】:我爹的权利被架空了?!
【朱高煦】:这我还造什么反?!
【朱高煦】:我大哥他怎么不反?
【朱高煦】:让我就反了!
朱高炽再次无奈叹气。
原本朱棣看向的是朱高炽,朱高煦心声一出,朱棣的目光转向了朱高煦。
此时的朱高煦真想拿一块布把天幕蒙上。
怎么只有他一个人的心声啊啊啊啊!!
朱高煦使劲盯着他哥朱高炽,神迹都说道这份上了,他哥是如何做到没一点心理波动的,他是睁着眼睛睡着了么?!
朱高煦不解,大为不解,之前他还瞧不起朱高炽,今日他竟然有一丝佩服,就一丝丝,不多的佩服。
朱高炽继续淡定的看神迹,稳如泰山。
【路人甲】:你当明太宗朱棣是什么,和你一样的傻子吗?@朱高煦
朱高煦!!!
【太子朱高炽虽然监国这么久,但并不意味着他架空了明太宗朱棣。
刚刚咱们也列举了朱高炽监国时间,间隔不短,且多在南京。
由此可见,明太宗朱棣在朝的时间并不短,并且军权全在朱棣手上,此时的大明还是以武压文,明太宗朱棣是掌握了绝对话语权,若他敢如此,明太宗朱棣怕不早就废了太子。
咱们可以看看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便可知皇权可不是那么好架空的,特别还是明太宗朱棣这样的虎狼之君。
接下来咱们具体分析分析太子朱高炽的权利到底有多大,当真的是大明的副皇帝?】
【咱们先从朱高炽得太子之开始分析朱高炽的权利之路。
首先, 朱棣登基两年才立朱高炽为太子,还是在文官四次上书要请求册立皇太子,朱棣才定了朱高炽。
第一次,永乐元年, 群臣上表求立太子, 明太宗朱棣拖延的理由是, “国家建储, 自古所重”,言下之意, 这是件大事,得好好想想。
明太宗朱棣还说,“今长属当进学之时”,意思是朱高炽正是学习的时候,不着急立太子, 关键此时的朱高炽已经二十五岁了, 就放在现代也大学毕业独立工作了。】
朱高炽听神迹说当年之事, 面上仍旧没有波澜。
“太子可是怨朕。”朱棣问, 同时目光未离开天幕。
“父皇说的都对,儿子何来怨恨。”朱高炽道。
朱高炽说这话的时候, 天幕上仍旧没他的心声。
“不是, 这天幕就欺负我一人?”朱高煦不高兴了, 凭啥就显示他一个人的心思!
朱棣的眼刀再次落在朱高煦身上, 朱高煦闭嘴。
【朱高煦】:天幕就是欺负我人老实。
“二哥, 你若老实,还有老实人?”朱高燧无情吐槽。
【到了永乐三年, 群臣再次上表求立太子,这次明太宗朱棣推辞的理由是“长子德业未建”。
瞧瞧明太宗朱棣这话说的, 朱高炽身体肥胖根本不可能去战场,武上是无法建功立业了。
至于文上,一个皇子怎么建功立业?】
朱高炽仍旧很淡定的听着。
但是另一时空的李承乾却替朱高炽心酸,明摆着大明皇帝看不上他这个太子。
那时的明太子朱高炽是多委屈呀。
与之相比,李承乾觉的自己之前的委屈算不上委屈了,起码自家父皇承认自己的太子之位。
“倒是我生在福中不知福。”李承乾感叹。
【到了永乐二年,群臣再次上表求立太子,这次连藩王们也一并上表。
可是明太宗朱棣还是犹豫,最后他询问解缙的看法,解缙先说了朱高炽仁厚,随即又提了一嘴好圣孙,朱瞻基。
终于,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尘埃落定,相比太子李承乾还有太子朱标,同为嫡长子的朱高炽这个太子之位得来的真不容易。】
【李泰】:那他也是长子,占尽先机!
李泰的心声以弹幕出现在神迹上,虽然他如今不是太子了,但是心里还有点想法。
同样都是胖子,命运竟然如此不一致,李泰感觉自己生不逢时,他若生在大明朝便好,一出事就是嫡长子,下面的两个弟弟还蠢钝如猪,丝毫没威胁。
见自己嫡次子李泰的心声,李世民心中默默的叹了一口气,将李泰从储君之位的名单里给划去了。
【虽然明太宗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但咱们来看看明太宗朱棣对朱高炽多为严苛。
明太宗朱棣下令,任何官员都不能私下见太子,以防官员和太子结党营私,可见此时的朱棣还是很防备太子朱高炽的。
这条指令朱棣可不是随便说说,有次武官李谅早朝后私见太子,立即受到弹劾。
可见朱棣提防太子之深
除了方才的指令,朱棣还下了一条指令,朱高炽下的任何命令说了不算,明太宗朱棣可随时改之。
如此看,朱高炽这个太子之位坐的,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太多权利。】
【朱高煦】:这么惨,还不如我。
【朱高燧】:大哥真能忍啊,这太子,我当不得。
二人齐刷刷的看向朱高炽,之前是只见朱高炽的风光,但未见他背后的隐忍心酸。
在朱高煦和朱高燧印象里的太子是朱标那样的。
朱高炽还是不说话,甚至表情都没有多大的变化。
朱高煦特别想知道他大哥怎么忍的,难道因为胖?
【朱高煦】:父皇如此小心眼。
朱高煦又看见自己心声被挂在天幕上,他整个人也是一个大无奈。
【倒不能说明太宗朱棣小心眼,毕竟坐到一国之君这个位上,自然要防备。
历史上又不是没造反的先例。】
“说的不是咱们唐朝,吾可是正八经的禅让。”李渊立马跟上一句。
李世民……
大可不必掩饰,为大唐天下,他李世民不怕留下污名。
【而且明太宗朱棣的情况还很特殊,他御驾亲征,时常不在京城。
如此自然要对权利多加管束,若是后方起火,大明王朝便要葬送于此。
自古皇家多凉薄,既然为帝为储君,就不是简单的父子关系,更是君臣关系。
作为父亲可能不会防备儿子,但是作为君主就必须防备太子,要不说最是无情帝王家。】
朱高炽点了点头,对此无异议。
朱高煦不可思议的看向朱高炽,“大哥,你当真一点怨念没有?一点都没?”
“没有。”朱高炽回道。
“我不信。”朱高煦立马否定。
朱高炽叹气,一副你不信你还问什么的表情。
【刚刚咱们唠的是明仁宗朱高炽刚得太子之位,权利的第一阶段。
可以看出这个阶段所有的权利全把握在明太宗朱棣手上。】
天幕上蹦出四个大字,予以总结。
一旁被众人忽略的皇太孙看着天幕上几个大字,心疼他家爹爹。
每次朱高炽回东宫总是乐呵呵的模样,朱瞻基从不知皇爷爷如此讨厌爹爹,明明皇爷爷对自己特别好。
虽然此时的朱瞻基只有七岁,可他自幼聪慧,心智可不止七岁。
【接下来咱们开始说明仁宗朱高炽为太子的权利的第二阶段,明太祖朱棣第一次出征,也是太子朱高炽第一次监国。
在这个阶段,太子朱高炽的权利比第一阶段有所提升,朱棣开始放权,由此可见之前太子朱高炽的表现不错。
这个阶段,朱棣下令,除了朝贡还有边境调令,其他的可以问太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