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不服。
父子二人的心声同时出现,但二人都面无表情。
一旁的朱高燧和朱高煦被这紧张气氛弄的不敢说话,但朱高煦的内心活动还是很活跃。
【朱高煦】:我爹不会废了我大哥吧?我可不想做太子!
朱高燧…
“二哥,你想多了吧,不还有好圣孙瞻基么。”朱高燧白了朱高煦一眼。
“对对对,还有好大侄子。”朱高煦松了一口气,这太子白给他都不要,太压抑了。
【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后,新都京城的补给有了着落,且还可以满足边境驻军的供给。
解决了补给问题,朱棣开始着手解决边境安全问题。
于是有了他五次征北,大大降低了边境外族对北平的威胁。
可以说为了迁都,明太宗朱棣从方方面面做了各种准备。】
“爹这是蓄谋已久,这城府深的,啧啧啧。”朱高煦继续吐槽朱棣。
一旁的朱高燧眼见他二哥如此口无遮拦,忙往边上大跨一步,可别连累了自己。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明太宗朱棣辛辛苦苦准备了二十多年,新建的北京奉天、华盖、谨身三座大殿却因雷击发生火灾。
这场大火将建好不到一年的三大宫殿化为废墟,朱棣的心血也毁于一旦。
且古代迷信,发生如此天灾,第一反应就是上天对君主的惩罚。
当时的明太宗朱棣极其的难受,他连连下诏,并开始自省,如当年面对天灾的汉文帝一般。
朱棣问众臣,新都北平遭遇如此灾害,是不是因为自己在怠慢了神明才造天谴?
是不是自己作为帝王德性有失?
是不是自己在政治决策对百姓不好?
朱棣让臣子诚心进谏,一同挽回天意。】
“天打雷劈,咱爹是缺了什么大德了?难道是因为造反??”朱高煦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哎呀,没想到造反真的会遭天谴,幸好自己迷途知返不打算造反了。
“出去!”朱棣实在忍不了,直接把嘴碎的朱高煦给踹的出去。
朱高煦可怜巴巴的站在大殿门口,好在他耳聪目明,脖子又长,虽不如在殿中听的清楚,但不耽误他看神迹。
【见明太宗朱棣真心发问,作为臣子的自然谏言。
大臣萧仪就当了领头羊,他进谏说,此次大火说明迁都是错误的,是老天对明太宗朱棣的警告。
而且大臣萧仪还举例说明,看看灭亡的元朝,都城也是北京,国祚才多少年。
大臣萧仪提议要顺应天意,赶紧迁都回南京才对。
大臣萧仪这么一提议,其他臣子随即应和,都觉的天灾是上天对大明的警告,应该马上迁都回南京。】
“这大明皇帝真惨,准备了二十年。”赵匡美感叹,“这下是不走也要走了吧。”
“惨,好惨,哥,你说老天怎么不一个雷把赵光义那兔崽子给弄死?”
“三叔,他连坟都没,老天劈哪?劈咱大宋宫殿?”赵德芳接话。
“也是哈。”赵匡美挠头。
【但是明太宗朱棣并没有听劝,反而大怒。
他道,此次迁都是他思虑再三的结果,并不是草率决定。
且北平为都的历史应该从周代召公封国开始,关国祚什么事,定都南京的国祚就长么?是东吴长还是东晋长,还是南宋长??
随即明太宗朱棣又列举了迁都北平的好处,越说越气。
于是他把建议迁都的大臣萧仪逮捕下狱,并处死。
这下谁也不敢再提迁都之事。】
朱高燧!!!
朱高煦!!
朱高炽无奈叹息……
朱瞻基看向他家皇爷爷,果真是他皇爷爷的作风。
【朱高煦】:那爹还问什么问,问了又不让别人说,别人说了还直接处死!
【朱高煦】:虚伪又霸道,啧啧啧。
【朱高煦】:嘿,大哥,造反哇,弟弟支持你!
朱高煦虽然在殿外站着,但一点不耽误他的心声出现的天幕上。
朱高炽……
“滚出宫。”朱棣大声呵道。
朱高煦立马跪下,“爹,我错了,真的错了。”
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了看神迹,跪着也无所谓!
【咱们再来看看明仁宗朱高炽要迁都的心有多么坚决。
等着明太宗朱棣驾崩,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他立马就有迁都的打算。
且朱高炽迁都也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
但是迁都不是一句话就能迁的,像明太宗朱棣迁都也准备了小二十年。
南京虽为旧都,迁回去虽比迁都北京要简单,也是需要时间的。】
【明仁宗朱高炽下令修南京宫殿,毕竟那么多年没管,要迁回去总要收拾收拾。
随即明仁宗朱高炽又将北京六部的印信收回,在新的印信加印“行在”二字。
意思是把京都北平给改了名字,叫行在,这就等于宣告天下,废除了北平的京都之位。
但正在明仁宗朱高炽准备就绪之时,意外又发生了。】
朱高煦???
【朱高煦】:什么意外,南京的宫殿也天打雷劈,发生火灾了??
【朱高煦】:大明这是缺了啥德了!
“老三,你出去,捂住他的嘴。”朱棣下令。
朱高燧寻思他爹这是气糊涂了,捂住他二哥的嘴有啥用?他二哥又不是用嘴吐槽。
【这次不是雷电引起的火灾,而是地震。
虽然南京地震了,但是仍旧没阻挡朱高炽迁都回南京的决心。
于是他先派太子朱瞻基回南京主持大局,而朱高炽则准备来年开春去南京。
先让工匠修复宫殿。
但是万万没想到,天灾后又是人祸,明仁宗朱高炽忽然病重。
终究没迁都回南京。】
【虽然明仁宗朱高炽死了,但是在他死前的遗诰中再三叮嘱太子朱瞻基,一定要迁都回南京。】
天幕中出现卡通鬼魂朱棣和卡通鬼魂朱高炽,中间是卡通朱瞻基。
只见卡通鬼魂朱棣头上两个大字“北平”,卡通鬼魂朱高炽头上两个大字“南京”
听到此处,朱棣和朱高炽一同看向朱瞻基,压迫感袭来。
朱瞻基颇为无奈,不是得罪爹就是得罪爷爷。
【朱高煦】:照我看北平和南京都不行,死磕这俩干嘛。
【朱高煦】:迁都我封地乐安不好么!风水宝地!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高燧:能捂住他哥的嘴,捂不住他哥的心……
“爹我错了……”朱高煦认错认的是相当干脆, 不带嘴硬的。
“哥,你看你的心声又飘在神迹上。”朱高燧指着大殿内的天幕。
【朱高煦】:完了,完了我爹得赶我走。
【朱高煦】:神迹呀!天赐我一个神吧!
朱高煦…
【汉王朱高煦进入直播间】
乐瑶的直播间忽然又加了一个人。
不过乐瑶没有在意,本来朱高煦就在一直发搞笑弹幕活跃直播间的气氛。
因为朱高煦进入了直播间, 他的面前忽然多出一个神迹!
“我有神迹啦!!哈哈哈哈!!”朱高煦激动的, 如此他就不用蹭他爹的神迹看了!
这下朱高煦可不怕朱棣赶他走了, 他可以蹦高走!
朱棣本想把朱高煦这碎嘴子踹出宫, 不想神迹一分为二。
“滚过来。”朱棣让朱高煦进殿。
朱高煦屁颠屁颠的滚进来了。
朱棣指着神迹,“听好了, 神迹出现一条你的心声,朕就罚你抄四书五经一遍。”
“爹…”朱高煦。
“两遍。”朱棣指着神迹的手指头变成两根。
“儿子定会管好自己的心,心无杂念,决对不打扰神迹。”朱高煦猛锤自己心口两拳,听着就疼。
让朱高煦这么一打岔, 气氛倒是缓和了不少, 朱瞻基松了一口气, 向朱高煦投去感谢的目光。
【朱瞻基既不想违背他爹的遗诰, 又不想辜负他家皇爷爷的心血。
正巧朱高炽驾崩,汉王朱高煦谋划造反, 把朝堂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
借着这个由头, 朱瞻基不提迁都之事, 于是被改了名字的都城北平还担任都城之责。
久而久之, 北平最终成为了大明都城。】
【朱高煦】:所以, 北平是因为我才成为了都城!爹是不是得谢谢我!
不知朱棣是不是会谢谢朱高煦,反正朱瞻基是好好谢谢他二叔。
“二哥, 两遍。”一旁的朱高燧小声道,作为朱高煦的好弟弟, 他得帮他哥记下罚写的数。
朱高煦……
只有他一个人受伤的世界达成……
【就着这个话题,咱们把明朝迁都这件事展开唠唠,先说说明太宗朱棣为何要迁都。
有人说明太宗朱棣迁都北平只为心安,毕竟他皇帝之位得的名不正言不顺。】
“也是,朱允炆那昏君活活烧死在宫中,不免化作厉鬼,换我也得迁都。”朱高煦忽然理解他爹为何迁都了!
朱高煦还煞有其事的点点头,一副他懂了真的懂了的模样。
“四遍。”朱棣道。
朱高煦!!!
“爹!天幕上可没出现儿子的心声呀!”朱高煦指着天幕,干干净净,没一条心声的天幕。
“说话也算。”朱棣道。
“您开始可没讲说话也算呀。”朱高煦急眼了。
“这大明,谁说了算?”朱棣问朱高煦。
“自然是爹您说了算。”朱高煦想都没想回道。
“六遍。”朱棣道。
朱高煦……
【若只因这个原因就迁都,未免太小看心有宏图大志的永乐大帝朱棣。
咱们一起分析分析靖难之役后明太宗朱棣面临得如何的困境,才让他如此执着的迁都。
宁愿遭受天谴,也要天子守国门。】
朱高炽见天幕上“天子守国门”这几个大字时,心底还是带着对他爹朱棣的崇拜。
【首先靖难之役后,打破了原本明太祖朱元璋对边境的布局。
之前咱们就分析过,大明边境的压力很大。
蒙古虽被打败,但野心还在,北有瓦剌、鞑靼还有兀良哈,原本的边境是由朱元璋的儿子们镇守。
可靖难之役,朱棣自己成了皇帝,其他的藩王兄弟也不可能再重用,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且,靖难之役这场内战让明兵力大降,折损了不少大将。
问题来了,那该由谁驻守边境?】
【朱高煦】:我呀!
“二哥,你可是忘了你死皮赖脸的不离京了?云南你都不去你还能去驻守边境?”朱高燧灵魂发问。
最后朱高燧又轻声说了句,“八遍。”
听到神迹分析,朱高炽眉头微皱。
朱棣则轻叹一口气,神迹所述全中他心中所想。
【并且,自宋朝以来,北方已经失守两百多年,这两百年多全都由外族统治。
文化的侵蚀是根深蒂固,不是说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这也是为何边境多叛乱的原因之一。
不说北方的百姓,就连朝堂的官员,一提到北方就会想到外族,觉的是外族之地。
可想而知官员如此,其他的百姓又如何想,若放任不管,南北方定会再次分裂。
如何掌控北方,又是一大难题,且是相当棘手的难题。】
“哥!哥!神迹又提到咱们大宋了,果真,神迹讲什么都要提一嘴咱们大宋。”赵匡美转头看向赵匡胤。
赵匡胤……
【若还定都南京,又无能人驻守边境,那大明对北方的领土的掌握会越来越弱。
不说别的,光是距离就是最大的问题。
北方一旦有战乱,等传到南京,即便朱棣立马派兵,等到了边境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其实迁都之事,并不是从明太宗朱棣开始得,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之时就有迁都的计划,他还拍太子朱标去考察北方都城。
可惜随着太子朱标的去世,迁都一事不了了之。】
朱高炽仔细听着,谁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且从历史上看,一个王朝想要长久,必须要掌握北京、太原、西安这几个要地。
再此形成一道牢固的防线,才能保中原地区的平安。】
乐瑶放出一张地图,把这几个的确连成了线。
看到神迹放出的地图,秦始皇嬴政迅速的把图纸画下。
整个大殿都是笔刀的刷刷声。
同时李世民也十分仔细的听着,虽唐朝无大明志忧,但居安思忧准没错。
【一旦此防线被攻破,仅仅靠着长江这道天然屏障防护。
那么大明就是第二个大宋。
所以为了大明长久的国祚,北方的屏障不能丢,再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明太宗朱棣只能自己上。
亲自守住北方的国门,明太宗说道也做到,五次北征,牢牢的守护大明边境。】
天幕中,卡通朱棣带领着大军驻守在城门口,天子守国门,君王社稷死!
【迁都北平,让北方的百姓看到了希望,皇帝都来了,希望也跟着来了。
自古以来南北贫富差异巨大,多少起义是因此而起。
迁都北平后,经济的杠杠终于朝着北方倾斜,如此减少了南北贫富差距,也促进文化交流,以防重蹈唐朝安史之乱的覆辙。
明太宗朱棣用行动告诉天下人,他不是南方人的皇帝,而是天下百姓的皇帝。】
突然被提到的安史之乱,一下让唐太宗李世民警觉起来。
安史之乱?
“太子,你可还反对迁都。”朱棣问朱高炽,有了神迹的支持,此刻的明太宗朱棣可是气场大开。
他用事实告诉朱高炽,你爹永远是你爹。
朱高煦拍马屁般的鼓掌,“爹,您果然是最明智的!”
“大哥,怎么还不服?”朱高煦挺佩服朱高炽的,这时候还不说软话。
【以上是迁都北平的好处,接下来咱们说说迁都北平的弊端,弊端之一。
首先是太子守国门,朱棣在世的时候,这个政策无疑是正确的,让外族闻风丧胆的永乐大帝。
但是朱棣的后代呢?他们是否有能力守住国门?
若国门一旦失守,大明面临得就是灭国。
像是咱们之前盘点的土木堡战神,差点断送了大明江山,完全没能力守住国门。
自于谦的北平保卫战之后,大明经历了起码八次围城,也就是在鬼门关门口走了八趟。】
断送大明江山?
朱棣和朱高炽得表情一下变严肃,之前神迹是提过土木堡战神,但万没想到竟然是大明后朝帝王。
“看来北平不行,太危险。”朱高煦变脸变的那是相当快,刚刚还说他爹朱棣的决策英明。
【弊端之二,维持北平都城的运转需要耗费了明朝大量的财力。
虽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但是每年维护运河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不用说用在运输上的费用。
海运河漕运的问题咱们后面再详细说。
政治中心远离经济中心,长此以往便失去了对南方经济的控制,一个国家经济崩溃也是件很可怕的事。】
听到神迹提到钱的问题,朱高炽的心再次波动起来。
【朱高炽】:钱。
“大哥,你是钱串子么?”朱高煦吐槽。
“十遍。”朱高燧则在一旁计数,朱高煦的饿罚写次数。
【刚刚咱们说了明太宗朱棣为何要迁都北平的原因,以及迁都北平后的利弊。
接下来咱们说说为何明仁宗朱高炽要迁都回南京的原因。】
听神迹提到自己, 朱高炽表情难得严肃,平日他总是一副和善模样,自带亲切感。
【朱高煦】:大哥怎么一提钱就严肃成这样,真抠啊。
朱高炽没有理会朱高煦的吐槽, 他脑中全是神迹说的话, 有些道理他不是不明白, 只是…
朱高炽又叹了一口气, 是真没钱。
虽然如今的朱高炽还没像神迹所述监国那么多年,但也经历了他爹三次北伐, 郑和下西洋两次下西洋,以及漕运疏通。
建造北平宫殿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可以说朱棣所有的功绩朱高炽都参与其中,并且负责协调各方面,协调就需要钱。
虽然在军权还有赏罚任职官员上,朱棣对朱高炽多有防备, 但后勤这却对他信任有加。
朱棣对朱高炽多信任, 朱高炽的压力就有多大。
但不当家便不知柴米油盐贵。
朱高炽一直隋炀帝杨广为反面教材, 就怕大明的经济崩在自己手上。
如今才第三次北伐, 还有两次……
【明仁宗朱高炽迁都南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钱”。
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太宗朱棣显然是完全相反的理念, 明太宗朱棣更注重于宏图大业, 而明仁宗的目标则是守城。
接下来咱们具体分析分析。
第一, 自唐宋以来, 王朝的经济中心就在南方, 若迁都南京,也更容易掌握江南, 要知道江南地区可是纳税重点地区。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江南熟, 天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