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蠢钝如猪。
【秦始皇嬴政】:蠢钝如猪。
【唐太宗李世民】:无能小儿。
平行世界的那几位一致对朱允炆发出评论。
【总之,朱允炆再次选择了错误答案,他没有逃,而是派诸王和武臣们坚守各城门。
徐增寿作内应,但是被朱允炆发现,朱允炆亲自诛杀徐增寿于左顺门。
但是让朱允炆万万没想到,守卫金川门的朱橞和李景隆,竟然投降直接向朱棣敞开了都城大门。】
听到李景隆叛变,朱允炆的脑子嗡的一下,眼前一黑差点晕了过去。
李景隆如何会叛变!!!
“燕王朱棣,你手段肮脏如此!!”朱允炆捂着自己心口窝,他就说朱棣凭什么以一郡击败了整个大明,原来从一开始李景隆就是朱棣的人。
【朱允炆】:我不服!我不服!朱棣胜之不武!手段下作!!!
朱允炆的话翻译到直播间变成了“李景隆是朱棣的人,朱棣下作。”
【虽然网上有这种说法,但是主播并不认同。
前面的战役咱已经说过了,李景隆的实力并不差,他的一些策略也是正确的,只是他面对是战神朱棣,朱棣的大纵横战术以及各种心理站着实是牛。
要李景隆真是间谍,靖难之役怎么可能持续四年,怕不是第二年就结束。
白沟河之战咱们也详细说过,朱棣差点被活,若不是朱棣铤而走险带领归附的蒙古骑兵偷袭李景隆的后方,这一仗未必能胜。
至于他为何开城门,只能说李景隆是个很圆滑的人,反正城门也守不住,都是老朱家的天下,还不如投了。】
【朱允炆】:都城固若金汤,怎守不住!
朱允炆不信。
【之前的都城南京可能是固若金汤,但建文年的都城南京却不是。
首先接连大败,士兵的士气早就不在,怎么守城?
再者,守城的前提是有支援,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家底都被朱棣给打没了,谁来支援,等着方泰招募的民兵?
而且建文年的都城南京城的城防,由于城郊拆迁百姓居所的失误,导致了火灾发生,城墙直接被烧出缺口了……】
此刻朱元璋看朱允炆,好似他脸上有个明晃晃的蠢字……
【朱允炆】:我不服!我不服!我不服!
朱允炆仍旧不服,到目前为止,都是别人的错,他自己根本没错。
乐瑶都说到这种程度了,朱允炆还是不服,乐瑶无奈,还真是倔强的粉丝啊。
但眼看时间不早了,再说下去怕是得熬夜。
【今天的直播就到这,明天咱们一起做一个假设,要是朱棣造反失败了,朱允炆会是守城之君么?】
神迹再次消失, 朱允炆听到神迹所说的假设又再次燃起了希望。
“皇爷爷,允炆不服,若论文治,我定会胜过四叔。”朱允炆语气坚定, 他知道他家皇爷爷最吃这一套。
虽然皇爷爷废了自己太孙之位, 但又不是不能重新立。
“求皇爷爷, 孙儿求皇爷爷, 给孙儿一个机会!”朱允炆泪眼摩挲。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倒是心软了。
建文年。
一切正如神迹所述, 朱棣白沟河大捷,彻底扭转了燕军在战场上的局面。
唯一不同的是,湘王朱柏没死,并加入了燕王朱棣的阵营。
而宁王则是被迫加入燕军一方,本来宁王想要中立, 于是朱棣就上演了一场兄友弟恭, 待宁王送行的时候, 直接抓了宁王。
此刻, 朱棣已将他弟弟宁王好生安排到北平。
此时的明惠帝朱允炆彻底慌了,他想不明白, 六十万大军, 怎抵不过燕军区区十万大军。
朱允炆继续派兵, 军令一道道的下去, 原本他忌惮的武将全部派出, 他不信他四叔能赢一次两次,还能赢第三次不成!
就在朱允炆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 都城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大片的天幕。
然后一个黄头大妖怪出现了。
朱允炆大惊,明朝众官员也是头一次见到如此天向, 有一人惊道出面前的天幕好似是隋朝史上所记的神迹。
传说中,神迹有眼无鼻,有嘴无耳,可预知天命。
当年神迹预知杨广为昏君,但隋文帝不忍心废太子,最后果真如神迹所述,隋朝二代而亡。
明朝众臣没想到神迹会降临大明,不知神迹会预示如何未来。
有臣子带头跪下,将臣纷纷跪下。
“陛下,是神迹,神迹降临咱们大明,定是为了平定叛贼!”黄子澄激动道。
朱允炆听此也激动起来,他直接跪下,“求神迹助我大明!”
“求神迹护佑大明!”众臣随声道。
此刻,正在休整的燕军面前也出现神迹。
朱棣没想到今日的神迹会以如此形式出现,不过朱棣无所畏惧。
若天下人知天命,他便逆天改命。
【大家好,咱们又准时见面了,今天继续昨天的话题!】
【秦始皇嬴政进入直播间】
【唐太宗李世民进入直播间】
【宋太祖赵匡胤进入直播间】
【明太祖朱元璋及众藩王进入直播间】
【建文年全体进入直播间】
乐瑶已经习惯粉丝们奇奇怪怪的名字,上次是唐朝君臣,这次又成大明君臣了。
昨天朱元璋一夜没睡,不想今日一早神迹再先,还在早朝之上,众臣之前。
朱允炆昨夜亦是一夜未眠,他脑中全是自己登基之后的治国之策。
若是给他机会,他定会成为第二个汉文帝!
见到神迹出现在自己眼前,朱允炆第一时间冲到神迹面前 ,他等着神迹对他的宣判,他相信自己定是一代明君!!
【昨天咱们说道假设燕王朱棣造反失败,朱允炆会不会成为一代明君。】
朱允炆没想到开头神迹就预示燕王朱棣会失败,他激动的直接热泪盈眶。
心中的堆积已久的抑郁一扫而散,他就知道老天爷会站在自己一边,乱臣贼人怎会成功!
激动的明惠帝朱允炆似乎没听到乐瑶说的“假设”二字。
【咱们不说朱允炆压根就没有的武德,咱们就说朱允炆的文治,史称建文新政。
要是没朱棣推翻朱允炆的政权,建文新政定会执行下去。
咱们就假设大明一直执行朱允炆的政策,大明会变成什么样呢?】
朱允炆听到神迹提到建文新政,整个人激动的颤抖起来。
【首先,作为文治皇帝,朱允炆即位之后立马改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政策。
都说三年不改先帝之政,但明惠帝朱允炆刚盖上他皇爷爷的棺材板就立马改政。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武治天下、重用武将的传统,而朱允炆则重用文人士大夫。
这个开局,大家觉的熟不熟悉?像不像自废武功的大怂?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
“这后朝小儿真有意思,好的不学坏的一样不拉。”赵匡美惊叹不已。
赵匡美转头看向赵匡胤,“难不成,是咱们大宋的粉丝?”
粉丝这个词是赵匡美和神迹学的。
赵匡胤也纳闷,这后世小儿怎么想的?果真是蠢顿如猪??
赵匡美一拍大腿,“哥,我知道了!你说是不是咱们大宋是不是因为太憋屈,被后人从历史抹杀了,不然这小蠢蛋怎能重蹈覆辙!”
赵匡胤……
洪武年,朱元璋
听到自己刚驾崩他的好圣孙就改了国策,竟然自费武功?
朱元璋气的牙根痒痒,他昨日竟还对朱允炆抱有希望,此时的朱元璋气呀,他不气别人他气他自己。
作为帝王他明□□眼如鹰,怎么就选了这么个败家子作为新帝?!
【朱允炆】:重文轻武如何,大明天下已定,该是休养生息,与民休息。
朱允炆觉的自己的政策没错。
【问题是,此时的大明并不太平。
北方还有外族虎视眈眈,如今的太平不过因为明太祖的余威罢了。
等外族修养生息,必定会卷土重来,到时候已经自废武功的大明怎么办,学大宋割地赔钱么?
问题是,大明不如人家大宋有钱。】
众武将听神迹所述,不由叹气。
他们虽忠于大明王朝,对抗反贼燕王,但新帝重文轻武的确是事实。
此次若陛下不是听文臣蛊惑,大明如何会内战如此。
而朝堂中的文臣听神迹如此说,他们却是不服。
【士大夫为何不可治理天下!】
文臣的心声以弹幕的形式出现在直播间。
【当然,也有能治国的士大夫,前提帝王得听,就像朝堂也有反对削藩的臣子,朱允炆他听么?】
这句话,让朝堂的部分大臣沉默了,特别是原来反对削藩的大臣们……
【咱们继续之前的假设,以治国的朱允炆若是以举国之力平定了燕王朱棣的叛乱。
按照他之前的政策定会继续削藩,削到一个不剩位置。
如此,大明北边的防线全部打开,但时候朱允炆以什么抵挡外族,八股文么?】
提到这,朱允炆一愣,他当真没有想过北面防线的事,不过大明又不是没有将军,派将军去驻守便是!
【朱允炆】:派其他将军去!
【长期的重文轻武,谁还想当兵?士气一旦低落,怎么驻守边境。
倘若北面防线崩塌,外族便直捣黄龙,宛如当年的大宋一般,对外族丝毫没有抵抗能力。
到时候大明面对的可不是燕王这样的自己人,一旦败了,就是灭国之灾。
所以,从重文轻武这来看,朱允炆开局就是一个败笔。
纵观华夏五千年,但凡放弃武力,没一个能得善终,毕竟拳头才是硬道理。】
众将看着天幕中他们陛下的发言,不知该说什么,轻飘飘的一句派人去守,他们陛下可知守边疆是多么不易之事么?
【咱们继续说建文新政的第二条,朱允炆直接废除了南北科举,让所有的文人站在同一平台考试。
看似是很公平,但是南北长久以来贫富差距巨大,导致北方学子接受文化教育的水平大大落后于南方。
不仅如此,朱允炆还停办了北方各省的官学,所谓的精简机构。
这一改革,约等于直接放弃了北方学子,如此朝堂全部由南方文人占据。
如此南北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差距也会越来越大,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就是贫富差距么,长此以往,北方的百姓岂能不反?】
卡通朱允炆上线,只见他搂着头上标注南方的文人,而对头上标注北方的文人看偶不看。
【要说朱允炆这政策真相互矛盾,一面众文轻武,一面又在“文“中分化,不知他到底想干什么。】
此刻北方学子也在观看神迹,听神迹说新帝取消南北分考制,北方的学子们心里说不出的绝望。
朝堂是多看不上他们北方的文人。
【咱们继续说朱允炆的第三条政策,恢复井田制,没错,就是商鞅时期废除,已经被废除了一千多年的的井田制,大开历史倒车。
这个咱就不多说了,被众朝唾弃的井田制。】
听到这,朱元璋的脸色已经不能用难看来形容了,他当年怕不是瞎了眼,觉的自己选了个好储君!!
【对于税收方面,朱允炆全面减免江南地区税收,这条看似很贤明,对百姓好。
但是自古以来,富足的江南就是税收大户,而朱允炆偏偏在和燕王朱棣打仗得时候减免税收。
最后导致朝堂要打仗了,但是没银子,要直达打仗中断了军饷是大忌。
幸好对面是自己的亲叔叔,换成外族试试,怕不是第二靖康耻。】
“相似,真是极其的相似。”赵匡美再次感叹,“哥,这小蠢皇帝,和雪乡二圣有没有血脉关系?”
赵匡胤……
【对了,还有一件事,朱允炆和他们的士大夫们推崇周礼。
于是朱允炆上位,着实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地名,典型的形式主义者。
他在短期的时间内,把全国各地的地名都改成了古地名。
上至大的府名小至就县城的城名,一个不拉,全部更改。
而且有些地方改一次不行,还要改第二次,浪费了朝堂大量资源,很多地方新官章来不及刻。
而且改后的名字众人反应不过来,只好在后面加上备注,写上之前的名字,如此画蛇添足。】
【综上,这只是开国之初,明惠帝朱允炆实行的政策,可惜政策实行不到一年,燕王朱棣造反。
可想而知,若燕王朱棣造反失败,大明朝继续这些制度,大明的将来会是如何?】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首先,削藩成功,北方的门户大开,无人驻守,外族借此机会休养生息,并开始南下。
随后因为重文轻武,明朝武力值大降,抵挡不住已经强大的外族。
因南北贫富差异,中原分裂,北方起义,加外族南下,大明朝必定往南偏移。
因减免赋税,外族欺压到国门,无钱赔偿,只能拼命压榨百姓。
到时候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南北方大战,外族入侵,明朝分裂。
最后,历史车轮继续前进,明亡,朝代更换,假设完毕。】
整个建文王朝都沉默了。
神迹历史的推演,大明仿佛第二个大宋…
【朱允炆】:难道反贼朱棣就能做的比我好么!
朱允炆不服,他还是不服,一切都是假设,都是假的!!!
【说完假设,咱们接着说说,得位不正的明太宗朱棣,做的有多好。
首先,咱们先从他的五次北伐说起,没错,五次北伐。御驾亲征的那种。】
【提到明太宗五次北伐, 永乐大帝的戎马一生,不由的让人想起一句话。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五次北伐,踏平了蒙古, 明太宗朱棣成为了第一个病死在北征征途上的帝王, 从马背开始亦从马背上结束。】
恢宏的音乐响彻整个大明。
天幕上出现一行大字
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
朱棣仰头看着天幕中这句话, 这句话直击朱棣心口。
为君者,开拓疆土, 亦为江山守到最后一刻!!
这辈子,值了。
朱棣的这句话以弹幕的形式发到了天幕中,铁血的红字。
【嬴政】:好一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李世民】:好一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赵匡胤】:好一个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赵匡美激动起来, 他上次这么激动还是在神迹说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
虽然神迹还未开始说这位后世太宗Judy的事迹, 单凭这句话,就足以让人敬佩。
赵匡美如此, 大明的武将更是如此。
特别是那些经历了南征北战的将领们, 仿佛又回到了金戈铁马的明初。
嬴政感叹之后, 不由的又看了公子扶苏一眼。
他还记得大明出了叫门天子那个败家子, 本以为能出这样昏君的朝代, 先祖定也不如何,但神迹今日所说的这位太宗却让嬴政刮目相看。
显然, 这位造反的太宗教育也不行。
洪武年,朱元璋。
朱元璋没想着他的四子朱棣竟做到如此地步。
反观自己的好圣孙, 平日对自己孝敬至极的好圣孙……
朱元璋心中冒出一个想法,自己的嫡长孙怎么就死的那么巧?
天下真的有那么巧的事情?
随着天幕中恢宏的音乐。
大明的地图慢慢展开,北至大漠以北,南至安南。
只要一看见国土地图,秦始皇嬴政的眼神就会一亮。
普天之下,该都是华夏之地!
赵匡胤的眼神中带着羡慕,总有一日,大宋的疆土也会如此!
偏偏有人却不以为然。
明惠帝朱允炆眼见面前浩大的地图,满心不屑,以武治国,有何可赞扬?
【明惠帝朱允炆】:国已安稳,为何要打,劳民伤财,不予苟同。
【明惠帝朱允炆】:五次北伐,与隋炀帝有何不同?!
在朱允炆的儒家思想中,以文治天下才是根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大明已经把元朝打败,何苦再发动战争,安安稳稳国泰民安不好么。
就算对面来袭,和平的议和不好么,为何打打杀杀。
明惠帝朱允炆的心声也以弹幕的形式发到了天幕上,紧跟在明太宗朱棣的后面。
二人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文臣自是站在朱允炆一般,江山已定,该是发展文化的时候,以文治国天下太平。
【众文臣】:支持以文治天下!
【赵匡胤】:支持个屁。
赵匡胤一看文臣发言,火气立马上来,何以文治,有足够的底气才是文治的基础。
【这样的气概这样的心境是朱允炆体会不到的,生于大明鼎盛时期,在他的眼里他的敌人不过是自己的叔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