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近日光)


【公元773年,昭义军节度使薛嵩突然病逝,随后由他的弟弟薛崿担任了新的昭义军节度使。
同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又大张旗鼓地给反贼安禄山、史思明建立祠堂。
如此行径,等同于直接挑衅唐代宗李豫的威信。】
“岂有此理!!”李适又被气道了,“这个田承嗣竟敢公然挑衅!父皇!杀了这个逆贼!!”
【面对田承嗣如此行径,唐代宗李豫虽然气恼,但最后还是忍了。】
“父皇,你如何忍的了?!”李适都破了嗓,他知道他家父皇仁厚,但忍到这种程度已然不是仁厚而是怂吧!
唐太宗,唐殿
“竟然忍了。”李泰感叹道,“大唐到底是羸弱到什么地步。”
李泰并没有责怪李豫怂,而是感叹后朝大唐羸弱。
“二哥 ,若你面临的是安史之乱后的大唐,你会如何?”李治好奇的问。
李泰仔细想了想,随后叹了一声气,“反正不当皇帝便是。”
李泰的答案是无解,他认为李豫做的已经不错了,若换成自己不一定比他做的好。
殿下众臣听到后世大唐竟然如此屈辱,一个个痛心疾首。
众臣开始从神迹所述中分析大唐落败的原因,他们既为大唐臣子就要为大唐逆天改命。
【唐代宗李豫如此也是无可奈何,此时吐蕃突袭大唐,郭子仪等人正率兵对抗吐蕃。
朝堂再无多余的力量去应付藩镇,唐代宗李豫只能忍了。
唐代宗李豫不想动武,只能派人劝说田承嗣拆了祠堂。
节度使田承嗣得寸进尺,拆祠堂可以,但是必须让朝堂加封自己为宰相。】
“这佞臣!!!”李适气的浑身颤抖,虽然他体谅自家父皇的苦衷,但是对方着实欺人太甚。
不是还有那么多节度使听朝堂调遣么,打!怎么不打他!!
【唐代宗李豫没有办法,只能加封田承嗣为同平章事,并册封他为封雁门郡王。
不但如此,唐代宗还把公主下嫁给田承嗣的儿子,和田承嗣结亲。】
李适已经不知该怎么说他家父皇,竟然忍气吞声到如此地步。
“父皇,儿臣不明白,您为何如此怂!”李适直接质问李豫,若还成他自己,倾尽国力也要打死他。
李豫不语,他之前一直认为只要隐忍就能维持平衡,等着朝堂有了实力后,后代子孙再除藩镇之患。
如今李豫却觉的自己错了,大错特错,这些隐患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反而会成为大患。
“是朕错了。”李豫道。
李适听他家父皇直接承认自己的错误,一时间倒不知该说什么。
【但是唐代宗李豫如此优待田承嗣并没有换回他的感恩戴德。
公元775年,昭义又发生兵变,昭义节度使薛崿被赶下台,从而投靠朝堂。
田承嗣则趁着昭义兵占领昭义四州,唐代宗李豫发兵准备镇压田承嗣。
与此同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则主动要求一起攻打田承嗣。
倒不是李宝臣他们突然转性为朝堂效力,而是节度使之间本是竞争关系,一方做大作强必定会威胁到周边的节度使。
更不用说田承嗣还得罪过李宝臣和李政己。
对于唐代宗李豫来说这是天大机会,于是他下令让成德、卢龙、淄青、河东、淮西、永平等九路节度使共同出兵讨伐田承嗣!】
“用藩镇讨伐藩镇。”公子扶苏摇了摇头,他不认为唐代宗李豫此次讨伐能成功,神迹之前说过没有没有背叛阶级阶级。
退一万步,就算成功了,朝堂真的能收回田承嗣的藩镇么?
【面对来势汹汹的九路大军,田承嗣自然不是对手,他想要保全自己只能曲线救国。
他开始向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服软,说自己年事已高,儿子侄子软弱无能,自己的地盘迟早是李正己的。
同时田承嗣又派使者劝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使者说就算李宝臣攻打下魏博,那也是为朝堂打天下。
但是如何能和田承嗣合作,那田承嗣不但会把沧州拱手相让还会和李宝臣一起攻打幽州!】
“这哪是什么藩镇,明明是一个个小的王朝。”阿斗觉得唐朝后期的局势比他们三国时期还要乱。
【如此李宝臣和李政己便撤了大军,而田承嗣赶紧和朝求和。
而此时的朝堂已经收复磁州和邢州,且藩镇昭义也构不成威胁。
唐代宗李豫本着见好就收的选择竟然撤兵了。】
“父皇,你如何撤兵了?!”李适再次被他家父皇的举动气到,这时候不该一鼓作气么!
唐代宗李豫自己也不原谅自己,若之前他在休养生息,之后的这些举措当真是养虎为患。
【正因为朝堂的退让,让其他藩镇觉得造反也不会怎么样。
公元776年,汴宋节度使田神病逝,汴宋都虞候李灵便田承嗣发起兵变,夺取了汴宋八州。
唐代宗李豫赶紧派出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去平叛乱。
叛乱虽然平息了,但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却瓜分了五州。
唐代宗李豫的努力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公元779年5月21日,唐太宗李豫病重。
他任命大将郭子仪为顾命大臣后便驾崩,在位一共十七年。
以上就是唐代宗李豫的一生,不知大家觉得新旧唐书对他的评价到底中肯不中肯。】
“朕对不起列祖列宗。”唐代宗李豫自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他虽然勉强为大唐续命,但是中间几个错误决策差点葬送了大唐。
若不是有大将郭子仪扭转乾坤,他怕早就是亡国之君。
但是直播间前其他帝王对唐代宗李豫的评价都是及格的帝王。
【接下来咱们一起唠唠唐朝第九位皇帝,唐德宗李适。】

李适听神迹开始讲述自己登基之后的事, 整个人忽然紧张起来。
不过方才神迹说过,唐朝后面的皇帝都不错,应该也包括自己吧?
作为嫡长子的李适,看过大唐的繁华, 亦经历过安史之乱。
因此李适一直有一颗光复大唐的心, 他对节度使厌恶至极。
若他登基, 绝不会对节度使听之任之!!
李适特别看不惯他家父皇软弱的政策, 对那些不听朝堂指令的节度使就该杀鸡儆猴,打击到底!
【这次咱们从唐德宗李适重用的大臣, 一起来看看唐德宗李适的政策变化 。
唐德宗李适登基后,先加封大将郭子仪被为中书令,但同时免去了郭子仪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职务。
还是老套路,明升暗降,夺了郭子仪的军权。】
听到大将郭子仪再次被罢免, 李豫不知该说什么, 好的不学学坏的, 自家儿子倒是把自己的“小心眼”学的淋漓尽致。
“郭子仪是可用之才, 他对咱们大唐忠心不二。”李豫对李适道,“等之后为父和你说说郭子仪之功。”
李豫太怕李适重蹈覆辙, 他想等着神迹消失后和李适仔细讲讲大将郭子仪的功劳。
若是能好好重用郭子仪, 能避免很多麻烦。
【赵匡美】:这是老李家的传统么, 有事大将郭子仪, 没事闲人郭子仪。
赵匡美觉得郭子仪真的太能隐忍了, 若换成其他节度使早就造反了。
这么一想,大唐后期也不是没有能臣只是被帝王猜忌罢了。
【随后唐德宗李适又贬黜了大臣崔祐甫, 把他贬为河南少尹。
咱们一起来看看崔祐甫被罢免的经过,罢免风波的两位主人公分别为宰相常衮和崔祐甫。
宰相常衮是唐代宗一手提拔的寒门宰相, 唐代宗李豫死后,常衮念唐代宗李豫的提拔之恩,想按照礼制进行丧礼。
而唐代宗李豫驾崩前曾留有遗诰,一切从简,只发丧三日即可,因此崔祐甫反对按照礼制发丧。
常衮和崔祐甫二人因此丧礼之事发生冲突 ,身为宰相的常衮直接上书弹劾崔祐甫,要求把崔祐甫贬为潮州刺史。
但是唐德宗李适觉得处罚太重,于是把崔祐甫贬为河南少尹。】
天幕中出现唐德宗李适的卡通形象,只见他指着大臣崔祐甫,头上两个大字,“你走”
【但是宰相常衮此举却犯了个错误,按理说谪崔祐甫的诏令需要所有宰相签字,但是常衮却代替了中书令德郭子仪和朱泚签字走流程。
郭子仪和朱泚觉得为了此事不至于将崔祐甫罢免,于是上书。
唐德宗李适认为宰相常衮欺君罔上,于是将衮贬为潮州刺史,而崔祐甫则被召回,继续当宰相。】
李豫再次看向李适,眼神变的深邃起来。
之前李豫一直觉的李适冲动,方才神迹所述仿佛也是冲动之举,但是细细想来却是暗藏玄机。
“宰相常衮违背朝纲,应罢免。”李适道,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 。
李豫没有说话,继续听神迹所述。
“唐德宗李适前后的反差真的大。”赵匡美感叹,“前期真是说一不二,眼睛不揉一点沙子的雄主。”
“太子,你如何认为。”赵匡胤问赵德芳。
和秦始皇嬴政一样,赵匡胤也十分注重培养太子赵德芳。
“儿臣倒觉的唐德宗此举不是意气用事的冲动之举。”赵德芳道。
“哪里不冲动了?”赵匡美问。
“李适可是当了这么多年太子,怎会不知朝堂的潜规则,郭子仪不过是挂名的宰相罢了,平日都是由宰相常衮执行指令。”赵德芳找出疑点。
赵匡美眼神一亮,他觉的自家侄子分析的很有道理。
赵匡胤也赞许的点点头,示意赵德芳继续说下去。
“且开始唐德宗也同意罢免崔祐甫,那时候他怎么不说宰相常衮不合规矩。”赵德芳越分析越觉的唐德宗故意为之。
“那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赵匡美有点想不明白。
“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是为了改朝换代。”
【从罢免任用崔祐甫这件事,咱们便可看出唐德宗李适的“真性情”。
但是唐德宗李适此举真的是冲动么?宰相常衮可是直接被贬潮州,早知道古代的潮州可是想当偏僻,贬官去那里的人多有去无回。
并且郭子仪虽然为宰相,实际上只是挂名罢了,唐德宗李适并没让他掌握实权。
宰相常衮此举虽然不合规矩,但实际上也是约定俗称。
且常衮还是为了先帝唐代宗的丧礼,即便有错,也不至于贬到如此偏远的地方。】
【阿斗】:宰相常衮和唐德宗有仇?
【宰相常衮和唐德宗李适并没有太多交集,咱们不妨从政治的角度来考虑。
唐代宗李豫对藩镇的政策是制衡安抚,而唐德宗李适对藩镇的政策则是强硬打击。
那作为前朝宰相,常衮会支持怎样的政策呢?】
乐瑶觉的唐德宗李适并不像史书上记载的那么冲动无知,一个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太子能单纯到哪里呢。
李豫早知道李适对藩镇的态度,但是没想自己一死,李适就要实现他的抱负。
李豫长叹一声气,“可是觉的父皇窝囊。”
李适犹豫了一下,最后点点头。
“儿臣不明白,父皇为何对藩镇姑养生息,听之任之。”李适显然不赞同李豫的政策。
之前李豫的想法一直是休养生息,因此才采取怀柔制衡的政策。
但如此他发现自己此举虽然为大唐续命,同时也埋下隐患。
【唐德宗李适任命崔佑甫为新任宰相后,又重新重要了大臣杨炎。
提起杨炎大家应该不陌生,两税法的推行人,在经济方面,杨炎的成就和刘晏不相上下么,但是同为能人的二人却不怎么对付。
杨炎成为宰相后,立马上书弹劾刘晏,说刘晏在唐代宗李豫在位时参与过谋反之案。
因此唐德宗李适罢免了刘晏,将其贬为忠州刺史,收回了他手中的财政大权。
随后司农卿庾又跟着上书弹劾刘晏,说他对朝唐不满,因此唐德宗李适便赐死了刘晏】
听到能臣刘晏被赐死,李豫大为震惊,若赐死常衮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政策,但是赐死刘晏又是为了什么?!
【阿斗】:竟然赐死刘晏,唐德宗李适是个昏君!!
阿斗气的不行,如此有才能的大臣说赐死就赐死,这样的皇帝不是昏君是什么。
唐太宗,唐殿
唐太宗李世民却没急着发表言论,方才神迹也说过,后世李适合他父皇的执政理念不同,先是对掌握权利的宰相动手,随后又是对掌握财政的臣子动手。
唐太宗李世民想看看李适到底做何打算。
【目前根据史书记载,刘晏全因为杨炎对其打击报复。
但是刘晏对大唐的功劳众人皆知,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子李适难不成一点不知,他就昏庸到如此地步么?
既然昏庸,那么唐德宗李适为何还大力支持杨炎日后的“两税法”呢?不知大家有何看法。】
乐瑶分析史料,总觉的刘晏之死太过突兀,甚至史书上都没提审讯之事。
好似唐德宗李适特别着急让刘晏死一样。
“三郎,你如何看。”武则天问李隆基。
如今离着神迹出现过去三年,李隆基已经十岁,武则天立李隆基为皇太孙。
虽然李隆基晚年昏庸,但是从目前的子孙后代来看,李隆基的确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人选。
这三年,武则天完全按照培养帝王的标准来培养李隆基。
武则天最担心的就是李隆基飘,因此除了培养李隆基外,武则天同时加封太平为镇国公主。
有权利制衡李隆基,才不会让他发飘。
【李隆基】:什么两税法?
李隆基没有急于回答武则天提出的问题而是求问神迹什么是两税法。
【唐朝之前一直实行的是租庸调制。
所谓租庸调制度,是以人头为基准收税。
但是随着土地兼并,大量的百姓失去了土地,交不起税的他们只能逃亡成流民。
两税法则是户为户为单位收税,且以贫富分等征税,土地越多交税越多,一年收两次税。
并且交税必须要交银子,不能以粮食布匹代替。
两税法的实施充盈了唐朝的国库,但同时也触及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
可以说要没有唐德宗李适的支持,两税法很难实施。】
阿斗没有想到这个杨炎也是个有本事的大臣,但是再有本事也不该陷害同僚。
【李隆基】:刘晏可否支持两税法?
李隆基再次提问,没想到他的心声又以弹幕的形式出现在天幕上。
【这个史书上并没有提及,但是掌管赋税官吏却是集体反对。
这些官吏很多都是刘晏的门生,若是按照这个逻辑推断,刘晏应该也是反对的。】
【路人甲】:所以刘晏之死是唐德宗李适为了实行新的经济政策。
路人甲还第一次听到这种观点,其实之前他也很纳闷,贤臣刘晏怎就因为一两人的诬告就被赐死。
若是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刘晏之死好似成了必然。
唐代宗,唐殿
“为了新政便杀能臣。”李豫看向李适,“作为皇帝果断并没错,但是半分退路不给自己留……”李豫再次叹气。
“你当真觉得你做的决定不会错?”李豫问李适。
李适没说话,起码就目前而言,他做的决策都没错,想要实行新政就必然有杀戮。
【从这几个官员的任用,咱们可以看出唐德宗李适的果断和狠厉。
一旦被他厌恶的臣子,下场就是死。
接下来咱们一起看看他对节度使的态度。】

第317章
【丞相杨炎上任后, 随即提出要在派泾原兵去塞在修原州长城,此提议造到了泾原节度使反对。
但是朝堂铁了心的要修长城,于是把反对的修长城的泾原节度使段秀实调回朝堂,让邠宁节度使李怀光兼任泾原节度使, 并负责修筑原州之事。
而泾原士兵听朝堂要把他们派到边境修长城, 直接造反, 带头造反的是一个叫做刘光喜的人。
他直接霸占泾州城, 拒绝李怀光赴任节度使
于此同时上书唐德宗李适,要求把原来的节度使段秀实派回来, 或者让朱泚担任节度使。】
李适冷笑,在他看来这个刘光喜是自己想做节度使罢了,李适握紧了拳头。
“太子可否会妥协。”李豫问。
“对于造反之贼怎能妥协。”李适道,语气特别强硬。
【但是刘光喜此次造反的目的是自己当节度使,他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吐蕃做人质, 企图让吐蕃给自己做后盾。
唐德宗李适大怒, 于是派朱泚、李怀光率军前去平定叛乱。
但是朝堂大军打了两个月竟然没有攻破泾州城, 更倒霉的是关中地区还遭遇了旱灾。】
李适听朝堂军攻打了两个月, 竟然打不下一个小小的泾州,整个人大为错愕。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