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明朝的崇祯帝说什么众臣误我, 错了就是错了, 与其埋怨还不如调整政策。
【像是节度使仆固怀恩造反后, 他的儿子在造反过程中被朔方军所杀,这本是值得庆祝的好事, 但是唐代宗李豫却没有庆祝, 反而痛心疾首。
并且仆固怀恩死后, 他只说仆固怀恩并没有造反的意思, 只是被身边的人所误导了而已。
且在仆固怀恩后, 李豫还把不肯和仆固怀恩造反的娘亲接到长安居住。】
“如此看,唐代宗李豫还挺有度量的, 早这样不就好了。”阿斗有点惋惜,他觉得唐代宗李豫和众臣们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便是一个帝王的成长。”刘备过来拍了拍阿斗的肩膀, 他也希望阿斗能慢慢成长。
【还有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的拥兵自重,不听朝堂管辖,但是在公元778年,他忽然笼络朝堂愿意给朝堂上贡。
但是唐代宗李豫若接受了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的这笔银子,日后便更不好对他指责什么。
于是唐代宗李豫名义上接受了这笔银子,但是却把这笔银子以军饷的形式下发给了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的手下的兵。
这样银子是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出的,但是名声却是朝堂的。】
李旦听唐代宗李豫讨好节度使到如此地步,小心翼翼的安抚他们,他愈发的心疼唐代宗李豫,看着身边李隆基便更加恼火。
“如此局面,你又当如何?!”李旦问李隆基。
李隆基不语,他在认真的思考自己到底该如何,之前的李隆基特别的自信,觉的自己有本事掌控大唐。
但听到自己晚年对朝堂竟失控如此,以至于发生了安史之乱,让大唐国运折腰,从这一刻起,李隆基便开始反省,到底自己有没有能力掌控朝堂。
“可是觉的李豫安抚之策无能。”武则天开口问李隆基。
李隆基果断摇头,他知道唐代宗李豫如此不是无能,而是无奈之举。
【再例如,平卢淄青节度使侯希逸拥兵自重,同样不听朝唐调令。
公元765年,平卢发生政变,侯希逸被他的亲弟弟夺权,无奈之下只能逃到长安。
李豫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加封他为司空。等着他病死后又追赠他为太保。
唐代宗李豫处处显示对节度使的宽容。】
天幕中出现唐代宗李豫的卡通形象,只见他对面前众位节度使笑脸相迎。
作为帝王,他脸上的笑容看起来尤为刺眼。
【可以说唐代宗李豫持续不断地安抚节度使,以至于让节度使成为了唐朝后期的毒瘤。
也正因为如此,唐代宗李豫再次被后人诟病。
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影响唐代宗李豫政策的外部因素,是什么导致他对节度使节节退让。
公元763年,吐蕃进攻长安,结果大家都知道,唐代宗李豫手下无人,唐军大败。
公元765年,灵台之战,吐蕃十万大军再次进军大唐,此战大唐险胜。
公元773年,吐蕃再次大举攻唐,大唐胜。
公元776年,吐蕃联手吐谷浑、氐人等外族共二十万大军远征唐朝,大唐胜。
公元777年,吐蕃再次率十万大军攻打唐朝,大唐胜。
公元779年,蜀之战,吐蕃南诏联军十万,再次攻打大唐,大唐再次打赢。】
听着这一场场战役,赵匡美不由惊愕,他知道唐后期动荡但不知如此动荡。
“唐朝还是厉害,经过安史之乱后竟然还能打败吐蕃,咱大宋当真比不了。”赵匡美叹了一声气。
“哥,你说咱大宋怎么就这么弱?”赵匡美看向赵匡胤。
赵匡胤……
唐代宗,唐殿
听着大唐一次次击退了外族,唐代宗李豫紧皱的眉头终于舒缓开来。
他的妥协是有用的,起码唐朝有能力面对外族,不至于灭国。
唐代宗李豫最害怕的便是吐蕃等外资趁着大唐内乱趁虚而入。
若大唐并外族所灭,那自己则成了大唐的罪人,无言面对李唐的列祖列宗。
听着唐代宗李豫当政期间一次次胜利,李旦跟着叫了一声好。
而一旁的李隆基的眉头却没舒展开,听着外族一次次的攻击,他更加理解为何李豫会放任节度使。
同时李隆基在思考节度使产生的必然性,大唐如此扩大版图,而周围的外族又虎视眈眈,两种因素叠加,是不是才是节度使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
李隆基再想,后期自己如此放纵节度使,是不是那时候朝堂对大唐边境的掌控已经失控。
“可是想清楚节度使失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武则天再次问李隆基。
其实也是在问自己,通过神迹的学习,武则天也一直在反思自己在政治上的失误。
【咱们来做一组数据的对比。
在唐肃宗李亨时期,吐蕃一共向大唐发起了四次攻击,西北地区三次、关中腹地一次。
在唐代宗李豫时期,吐蕃对大唐发起的攻击多达三十多次,西北地区十多次次、西域三次、关中腹地十多次。
可见唐代宗李豫在位期间面临多严重的外患,而大唐的兵力要应对这些外患已经足够吃力,根本没有余力再应对唐朝内部的矛盾。
所以唐代宗李豫对于节度使的妥协更偏向于被逼无奈。】
看着触目惊心的数据,阿斗越发觉得唐代宗李豫不容易。
“果真新旧唐书对他的评价是中肯的,这种局面若换成我,怕不是灭国。”阿斗道,他特别有自知之明。
【虽然唐代宗李豫对节度使妥协,但是并不意味着放弃抵抗,接下来咱们看看唐代宗李豫妥协的这些年都干了什么事。】
【首先唐代宗李豫流放了宦官程元振, 算是解了众臣之怒。
但是随后他又重用了宦官鱼朝恩,因为吐蕃攻陷长安之时,唐代宗李豫身边只有有宦官鱼朝恩率兵勤王。
站在唐代宗李豫的角度,宦官鱼朝恩起码真心护主。】
唐代宗, 唐殿
听到自己后续继续任用宦官, 唐代宗李豫无奈的叹气, 若身边有忠心的大臣自己何必任用宦官。
唐代宗李豫心里清楚的很, 只有宦官的利益和自己是一致的,重用宦官不过为了集中手中的权利皇权罢了。
不过, 听神迹所述大将郭子仪如此忠心,唐代宗李豫心中想法有所改变。
若有人可用,哪个帝王愿意让宦官专政呢。
【长安之功后,宦官鱼朝恩被封为天下观军容使,并掌管京师神策军。
神策军是继安史之乱后朝堂军的核心军, 也就是唐代宗李豫直接掌管的军队。
可见唐代宗李豫是多信任宦官鱼朝恩, 但是最后宦官鱼朝恩的下场竟还不如宦官程元振。
宦官程元振尚且还没被处死, 但是唐代宗李豫却对宦官鱼朝恩下了死手。
咱们一起分析分析, 宦官鱼朝恩到底触及了唐代宗李豫什么利益,才落得如此下场。】
“难道其中还有隐情?”赵匡美一脸惊讶, 他一直觉的唐代宗李豫处死宦官鱼朝恩只是要结束宦官专权罢了。
“扶苏, 你来说说唐代宗李豫为何杀此宦官。”秦始皇嬴政问扶苏。
“儿臣以为是宦官鱼朝恩越了界, 触及了唐代宗李豫的底线。”公子扶苏道。
“唐代宗李豫最忌讳的便是节度使, 宦官鱼朝恩怕不是和节度使有所勾结。”公子扶苏分析, “若两股势力结合,天下危矣。
秦始皇嬴政点点头, 显然公子扶苏最近的表现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
“三郎,你说说李豫为何不重用宦官。”武则天问李隆基。
“怕不是宦官与藩镇勾结。”李隆基道, 看的出李隆基的确有当君主的天赋,他做事想事都是从君主的角度。
但是也正因如此,李隆基对权利的把控到了痴迷的地步。
“那你觉得宦官可否信任,他们的利益当真和帝王一致?”武则天继续问。
李隆基再次沉默,再次之前他一直认为宦官是最好的爪牙,因为他们是依附于帝王的存在,虽然他们会作威作福但是不会篡权。
“宦官是不会篡权,但是他们会乱国。”武则天似是看透了李隆基的心声。
武则天看的出李隆基的确是可塑之才,但是要好好的塑造,改掉他的劣性。
身为帝王,武则天自然是想留下好的名声,前提是她的后人得争气,不然后人作乱败坏的却是前朝皇帝的名声。
【长安之乱,宦官鱼朝恩和他率领的神策军解唐代宗李豫于危难之中,因此宦官鱼朝恩于唐代宗而言的确是功臣。
且在众节度使不听令的情况下,重用鱼朝恩和培养神策军乃是唐代宗李豫的无奈之举。
但随着神策军的重用,神策军已然成为了天子的直属军,并且在大历四年接管长安西、北方的军镇后,势力越发壮大。
而掌管神策军的官宦鱼朝恩则跟着水涨船高,他的心腹亦被安排要职。
皇甫温任陕州节度使,周皓任丹延都团练观察使,宦官鱼朝恩本身的职位就更多了。
可以说中央禁军和藩镇军中都有宦官鱼朝恩的势力。】
“我知道他为何要杀这宦官了。”李旦难得发言。
自打知道后朝之事后,李旦比之前多了几分责任感。
“说说看。”武则天道。
“太子的直属军队由宦官鱼朝恩掌管,若他有二心,李豫危矣。”李旦道。
武则天没回应李豫,显然李豫看问题还是只看表面。
李旦见自家母后不回应自己,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说的对还是不对。
这是不对的意思?那自己哪里理解错了?
唐代宗,唐殿
听自己给宦官加封如此多的职位,唐代宗李豫自嘲的笑了笑。
身为帝王的猜忌到自己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知是可笑还是可悲。
【咱们再来看看唐代宗李豫在突然处死宦官鱼朝恩之前又做了什么。
根据《李过折墓志》记载,唐代宗李豫安排他另一个心腹宦官骆奉仙担任神策军监军。
并且在永泰元年,宦官骆奉仙又被唐代宗李豫提拔为军容使,掌管内兵。
明显,唐代宗李豫所作所为是分官宦鱼朝恩的兵权。
《全唐文》中记载,神策军的粮草和木炭等刚需并不是掌握在鱼朝恩手中,反而是掌握在朝臣手中,唐代宗李豫此举明显制约了神策军,毕竟军队是离不开物资的
所以一代宦官鱼朝恩之死,真是的唐代宗李豫的临时起意么?】
【阿斗】:所以唐代宗李豫一直在提防鱼朝恩!他不是从开始就盘算着从他手中夺权吧!!
阿斗惊呼,若真是这般,唐代宗李豫还真不是昏庸之君,从重用官宦那天起就想着怎么制衡他的权利。
“倒是我小看了他。”阿斗觉得自己应该改改自己这性子,遇事多想想。
看到阿斗的发言,李旦沉默了,这一刻他觉的自己的智谋实在不适合当皇帝……
【宦官鱼朝恩之事咱们就分析到这,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在灭官宦鱼朝恩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另外一个大臣,宰相元载。
唐代宗李豫一共在位十七年,元载却担任了十五年的宰相。
但众所周知,宰相元载并不是一位良臣,他本就依附于宦官李辅国,再除掉了官宦鱼朝恩后便开始在朝中作威作福。
这样一个人,为何唐代宗李豫能忍他十五年呢?】
“说来奇怪,唐代宗李豫为何一个接一个的任用奸臣。”赵匡美想不明白,你说他是个昏君吧,但是他做得决策都是对的。
你说他是明君吧,他接二连三的任用佞臣,虽然最后都铲除了。
“说到底,还是经历了安史之乱,不敢信任武将。”赵德芳分析。
“有道理,就和…”赵匡美看向赵匡胤,“您说对不对,大哥。”
即便赵匡美没说完,赵匡胤也知道赵匡美说完的话。
自己黄袍加身后,的确忌惮武将,但那是之前的自己,如今的自己已然不会这般投鼠忌器。
【在宰相元载在位期间,唐代宗李豫先后重用了宰相元载提拔的刘晏、杨炎等人
大臣刘晏可谓是唐朝后期的经济能手,他先后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兼京兆尹、转运使、盐铁使、铸钱使等有关经济类的职位。
咱们简单看看大臣刘晏的功绩。
第一,在治理漕运方面。
根据《旧唐书》记载,因为安史之乱导致运输不通常,也就是运输费高,如此导致大唐的米价斗至一千,禁军和百姓都买不起粮食。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刘晏根据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响应的建造不同的船只。
长江的船只运送到扬州,黄河的船只无奈送到渭口,渭水的船只运送到太仓,并且在各地段之间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如此合理规划路径。
根据《新唐书·刘晏传》记载,刘晏为了保证漕运的安全,还训练漕卒。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江淮便往长安一下输送了四十万旦粮食,解决了粮食的问题。】
听到大臣刘晏,唐代宗刘豫的目光终于有了神采,心中的闷墩似乎少了一些。
他记下了刘晏的名字。
“听了这么久,大唐终于出了一个能干的大臣。”阿斗为唐朝松了一口气,神迹接连讲述了一个接着一个的佞臣反臣,听的阿斗心口发闷。
秦始皇嬴政这边也难得拿出唐卷,开始记录唐朝相关政策。
前面神迹全部讲述的唐朝之乱以及唐朝内部的权利纷争与制衡,基本没提什么大唐的政策。
不过秦始皇嬴政也理解,光是内忧外患已经让唐朝皇帝应接不暇。
【第二,改革了盐政。
盐有多重要咱们在这就不重复了,在刘晏之前,唐代宗李豫实行的是盐的贩卖权归于朝堂,设立了很多盐官,并且盐的价格提高了几倍。
虽然此举在短期内增加了朝堂的收入,但是官员增多,腐败也随之而来,最后倒霉的是老百姓。
刘晏则将原来朝堂收盐、朝堂运盐、朝堂卖盐的模式改成朝堂收盐、商户贩盐、商户卖盐。
朝堂便成了中间商,赚钱差价,并在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并在盐铁转运站。
但是若盐商故意抬高价格,朝堂也会出手,把低价收到的盐直接卖给百姓。
如此百姓、商人还有朝堂都获得了利益,只有贪官的收入减少,实现了三赢。
根据《盐铁论》改革了盐政后,大唐的税收增加很多。】
“好。”唐代宗李豫难得眉头舒展开,这正是他需要的人才。
如今大唐经过安史之乱,不但军力匮乏,国库也无余银,唐代宗李豫太需要刘晏这样的人才了!
这已经不是汉武帝第一次听盐政,如今汉朝的盐还是民间自由买卖。
“盐政。”汉武帝刘彻喃喃道。
【第三,知人善用,培养人才
刘晏上任后,大将的认用新人,并让他们到全国各地巡查,及时的掌握各地的物价,不会再出现特别大的价差。
比如哪里的物价低,他便让人收购,哪里的物价高,便把低价收的东西卖出去。
朝堂赚钱的同时,又实行了宏观调控,稳定了物价。
大唐的经济走上了正轨,朝堂的财收入也从四百万增加到千余万。】
天幕中下了钱币雨~~
唐代宗则现在下面哈哈大笑。
【阿斗】:那管宰相元载什么事?
阿斗提问,这不都是刘晏的功劳么?
【总体来说, 刘晏实行这些政策的时候,宰相元载并没有多加干涉。
除了刘晏外,宰相元载还推举了理财能手杨炎。
在宰相元载当政的十五年,虽然他他弄权和贪婪, 但是大唐局势的确在一点一点变好。】
【赵匡美】:当时要重用李泌不是更好?
赵匡美想不明白, 李豫看起来是有政治头脑的, 也不是不会识人, 为何放着李泌这种能臣不用而用元载呢?!
唐代宗,唐殿
看到神迹问自己为何不用李泌, 唐代宗李豫不由叹气,不是他不想用而是李泌不肯为相。
唐代宗李豫本想请李泌为相来制衡元载的权利,但是李泌却辞相,虽没有归隐,但是不肯立于朝堂之上。
唐代宗李豫想不明白为何李泌不愿为相。
【唐代宗李豫】:李泌为何不愿为相。
唐代宗李豫的心声以弹幕的形式出现在天幕上。
【阿斗】:李泌是谁?
见到众粉丝的话题一下到了大臣李泌, 乐瑶就顺着粉丝的话题说一说大唐后期难得的忠臣李泌。
【既然话题讲到到, 咱们就顺便说说历经四朝的白衣宰相李泌。
李泌在唐玄宗时期被任命为翰林待诏, 辅佐东宫太子。
可惜因为杨国忠谗言, 唐玄宗李隆基不再重要,并将李泌遣送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