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德宗李适得到了朱泚控制长安的消息。
有的大臣认为既然他控制了长安,迟早要造反,应该早早的防备朱泚。
但是宰相卢杞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朱泚的忠诚是其他大臣都比不了,他怎么会造反,他让唐德宗李适不要听风是雨,伤忠臣的心。】
【阿斗】:这个奸相和朱泚一伙的吧?唐德宗不会信了吧?!
【但是好在唐德昭李适并没有听宰相卢杞, 而是调遣了援兵以做两手准备。
唐德昭李适开始想调遣的是凤翔军,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此时凤翔军的节度使正是被宰相卢杞排挤的前宰相张镒。
张镒接过的凤翔军原受朱泚管辖,因此有大臣上谏, 觉的调遣凤翔军有风险。
果然, 不过两日, 凤翔军变, 凤翔军将李楚琳在夜里作乱,杀死了张镒, 倒向了朱泚一方。】
唐代宗,唐殿
虽然事情还没发生,但是李适却感同身受仿佛现在的他已然是被逼到绝境的帝王。
此时此刻,他终于理解为何自家父皇要隐忍,因为朝堂根本打不过。
“但是, 父皇为何你现在要出征。”李适用力抓住他爹李豫的手臂, 满脸担忧。
“那些节度使怎会让您凯旋归来, 大唐需要您。”李适觉的自家父皇比自己更适合当皇帝, 自己满有一腔热血但却没有能力。
“因为一切还来得及。”李豫自然不会去送死,如今大唐的局势动荡, 但是还有挽回的余地。
只要他和太宗一般立下战功, 然后把那些反叛的节度使收编, 将藩镇割据扼杀在萌芽里。
即便有造反的, 只要手中有兵, 还怕打不回来么!
且原本造反的大将还没有造反,朝中还有那么多忠诚的大臣, 李豫决定搏一局!
【咱们再来看看现在的局势,以朱滔为首的四方节度使称王。
陇州刺史投奔了朱泚, 陇右镇的韦皋杀了凤翔叛军仍旧效忠于朝堂。
令人意外的是,留守的泾州的军官们却没有造反,而是支持朝堂。
而控制长安的朱泚直接在长安称帝,并且自封为大秦皇帝,并改年号为应天。
并册封推他为首的姚令言为侍中,李忠臣为司空,并将已经称王的朱滔封为皇太弟。】
秦始皇嬴政听朱泚封自己为大秦王,不由的皱了下眉头。
秦始皇嬴政觉的朱泚当真是狂妄自大,他以为自己得了都城就能称王么?
他手下的兵有多少,手中的粮草又有多少,有无可用的大将,唐朝旧臣是否肯沉浮。
更不必说还有其他已经称王的节度使。
他当真认为称帝有那么简单?
【朱泚称帝后,首先对李唐宗室下手,没来得及逃跑的七十多李唐宗室全部被赐死。
并且朱泚还派人烧了唐朝的祖庙和帝陵,当真是造反的彻彻底底。】
已经身为皇太孙的李隆基听到大唐后世竟然如此,他断不会再纵容节度使。
太平听着大唐后期的满目苍夷,一下便理解了为何自家母后要让自己来一同听神迹。
她家母后需要自己来制衡她的侄子李隆基,说实在的,太平对权利并不热衷。
但如今被她家母后拉入了局,就算为了自,她也得护住自己的手中的权利。
【称帝仅仅四天后,大秦王朱泚便摔兵攻打奉天,既然他已经登基自然不能让前朝皇帝唐德宗李适活。
在援兵还没赶来的时候,唐德宗李适的处境艰难,好在唐德宗身边还有大将军浑瑊这样的大将可以抵御叛军。
经过大将浑瑊拼劲全力的浴血奋战,终究是击退了叛军,但是唐军也损失惨重,大将吕希倩、高重捷等人接连命丧战场。
面对如此困境,奸臣相卢杞还想着陷害同僚,大臣崔宁被他诬陷与朱泚有所勾结,而唐德宗李适还信卢杞,处死了崔宁。】
说到这,乐瑶就非常不解,唐德宗李适为何如此信任卢杞?!
【路人甲】:也不知道唐德宗李治如何信任这个奸相!
看的出来粉丝路人甲也相当不解,明明卢杞坑了唐德宗李适好几次。
【对于唐德宗李适为何如此信任卢杞,很多人都不明白。
明明泾源兵变的发生与卢杞有脱不开的关系,他与掌控神策军的大臣白志贞狼狈为奸,在他们的掌管下,本来是紧紧主力的神策军出现了大量吃空饷的现象。
也就是兵册上有一万大军,实际上只有五千,剩下的五千人根本没有参军。
且他们根本不注重训练神策军,导致很多神策军根本不训练而是在城中做买卖,如此才导致面临泾源兵变时,神策军根本无人。】
“这点我始终不明白,为何这些昏庸的帝王都喜欢信任奸臣呢?”赵匡美实在想不通。
“迎合圣意,人哪有不爱听夸赞之词。”赵匡胤道。
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广开言路的皇帝并不多。
李豫看向李适,“你觉的你为何会信任此奸臣。”
李适扪心自问,最后道,“或许是因为二儿臣对藩镇的猜疑,如此让那些奸臣猜透了心思。”
李适看着自己得所作所为,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不愿意妥协以及对武将的不信任。
武将他不信、宦官也不信,自然只能信事事都向着自己的奸臣 。
与其说自己信奸臣,不如说自己只信任自己。
想到自己听杨炎杀了刘宴,随后又杀了杨炎,不听劝告送忠臣颜真卿去死,一桩桩一幕幕,李适都想直接了断了自己……
【咱们言归正传,继续说战事。
听闻朱泚称帝,他之前带领的幽州兵亦投靠了朱泚,而唐德宗李适也终于等到了援兵。
灵武、盐州、夏州、渭北等地联合出兵勤王,大概有数万兵力。
这支部队从北方而来,他们眼前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是奉天西北的漠谷,二是奉天城北的皇陵,也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皇陵。
该勤王大军征求唐德宗李适的建议,于是李适召集众臣讨论。
大将浑瑊否定了奉天成北这条路线,漠谷狭窄,山谷这样的地方易守难攻,若一旦遭到敌方偷袭很难有胜算。
而皇陵那却不一样,但凡建皇陵的地方肯定是地势平坦,并且有山有水,勤王大军可以利用树林来隐蔽自己的行踪。】
唐太宗,唐殿
李承乾他们纷纷点头,虽然他们没有带兵出征,但是也读过兵书,自然知道大将浑瑊的选择没错。
大敌当头前就不要考虑什么皇陵不皇陵的问题。
“但是我觉的唐德宗不会信大将浑瑊之言。”李治道。
一旁的李泰也点点头,他的想法和李治一样,听了这么多唐德宗李适的事迹,也能看出他压根不信任武,且前面神迹也说过他无比信任那个奸臣。
既然是奸臣,定不会出什么好主意。
“大哥,你认为呢?”李治问一直沉默的李承乾。
李承乾叹了一声气,显然他的想法和李泰和李治都是一样的。
【但是宰相卢杞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漠谷离奉天特别近,就算有敌人埋伏那么奉天还可以出兵相助!】
【阿斗】:奉天不都等着勤王大军相助么,他们哪有余力去救勤王大军?
阿斗觉的这个奸相的言论特别炸裂,根本是不过脑子就说出的话。
到底是谁救谁呢?
【而且卢杞还提出一个特别重要的理由,若是让勤王大军从皇陵过,那便会惊动先皇。
大将浑瑊听卢杞此言路十分气愤,叛军朱泚攻城早就惊动了皇陵下的先皇,且如今形式危机,哪里顾得上考虑墓下的先皇。
卢杞立马反驳,他说唐军怎么可以和叛贼相比,叛贼可以对先皇不敬,但是唐军却不行,是违反大义之举。】
武则天听到卢杞此番言论,不禁觉的可笑,王朝面临如此困境,此时还谈什么孝敬先祖。
【阿斗】:唐德宗李适不会听这奸臣的话?他不至于如此昏庸吧?
李适的心跟着提了起来,他觉的自己虽然武断,但不至于会不动脑子听奸臣卢杞之言吧?
【最终唐德宗李适同意了奸相卢杞的方案, 他下令让大军漠谷进军。
事情和大将浑瑊联想的一样,唐军果然中了叛军的埋伏,他们将战领山谷高地,利用山谷的地势用巨石和大弩攻击唐军。
奉天的唐军出兵相助, 但是也被叛军打败, 四路唐军大败, 不得已退回邠州。】
李适苍白一张脸, 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为何会同意那奸相的策略。
“儿臣不配为帝。”李适跪在地上狠狠地抽自己耳光,之前他总觉的自家父皇软弱无能不配为帝, 如今看来不配为帝的是他自己。
唐太宗,唐殿
李承乾他们听到李适听奸相卢杞之策,丝毫不意外。
李适的所作所为和他们料想的一模一样,狂妄自大,其实他不是信奸相而是信自己。
可以说李适骨子里的狂妄和那个唐玄宗李隆基一模一样, 不同是, 唐玄宗李隆基接受的不是落败的大唐, 且他自己也有几分真本事。
【此次唐军大败, 对奉天的唐德宗李适是致命的打击。
而大获全胜的朱泚为了羞辱唐德宗李适,甚至把自己的大帐建在皇陵上。】
听到这里, 李适想死的心都有了, 他竟然让祖先如此蒙羞。
“唐朝危在旦夕, 先祖可会考虑自己的陵墓。”李豫问李适。
李适面如死灰, 他摇了摇头, “父皇,儿臣是罪人, 儿臣求父皇废了儿臣!”
“你可曾想过为父要御驾亲征,此时废了太子, 朝堂会如何?”李豫叹气。
李适努力的平复自己的情绪,“是儿臣冲动。”
【叛军朱泚围困奉天整整三十六日,奉天的唐军拼尽全力抵抗住朱泚一波又一波的功绩,甚至太子李诵都亲自上阵。
被围困了三十多日的奉天已经弹尽粮绝,此时的唐德宗李适终于不是之前那个高高在上,不达目的不做休的帝王。
根据《旧唐书》记载,唐德宗李适派兵出去打探,士兵临走前求一件保暖的衣服,唐德宗立马派人去找,但是找遍了也找不到一件衣服。
最后唐德宗李适深深自责,但只能让士兵就这样出城。
要知道之前的唐德宗李适对士兵们从没怜悯之心,让修长城就必须修长城,绝不妥协。】
李适听神迹诉说自己的悔改,不知心里什么滋味,他不知自己会不会真的改正。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面对叛军的势如破竹,在叛军登上城墙厚,唐德宗李适竟然能打着大将哭,要知道以前的他面对失败只会继续派兵。
并且他还会心疼那些为大唐牺牲的士兵,他会因为段秀实之死而痛哭,亦会为普通士兵之死而潸然泪下。】
天幕中再次出现唐德宗李适的形象,只是再无半分的意气风发,而是狼狈不堪。
只见他抱着大将浑瑊嚎啕大哭。
阿斗见到唐德宗李适如此,心里不知什么滋味,虽然他的决策错误,起码他没投降,比自己强。
阿斗不知唐朝会不会躲过灭国之灾,但是他相信,经历了这些事,唐德宗李适一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君王。
“希望不要为时过晚。”阿斗长叹一声气,他在为唐朝心酸。
唐太宗,唐殿
“大哥,你觉的这小子能改么?”李治半信半疑,所谓江山一改本性难易。
但是唐德宗李适经历了这么大挫折,也不知会不会改过自新。
“不好说 。”李泰也不肯定。
李承乾则继续不言,他也不确定,按理说经历了如此大磨难,他应该会改过自新。
【甚至唐德宗李适不再猜疑,并且学会了自省,他甚至对大臣们说都是自己失德才导致如今的困境,和大臣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他甚至全是大臣们投降,以保全自己的家室。
唐德宗李适的改变让大臣们感动不已,他们表示自己不会背叛唐德宗李适,誓死效忠大唐!】
悲凉的音乐响了起来。
李适听着音乐,不由的嚎啕大哭起来,仿佛此时的他正是神迹口中描述的他。
【但是大唐的气数未尽,各地的勤王大军纷纷到了奉天。
赶来的人马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领的五万大军,有神策都知兵马使李晟带领的一万大军,还有河东节度使马燧之子马汇率五千精兵。
最终,唐朝赶来的勤王大军,特别是朔方节度李怀光的五万大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朱泚大败,奉天之困终于被解。】
唐代宗,唐殿
李适听到大唐未亡,他有种劫后余生的喜悦,这次他是喜极而泣。
李适相信自己经过此次磨难,自己定会改变,此后他定会信任忠臣。
“奸臣佞相。”李适攥紧拳头,可看的出他对奸臣佞相的深恶痛绝。
李豫看着李适一副改过自新的模样,其实心中有一丝担忧,毕竟按照神迹所述,自己也经历了长安之难,但是之后的改变……
有时候,经历了过大的磨难后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改过自新当个好皇帝,一个极端是就此摆烂听之任之。
【唐德宗李适还特意下了诰命,说这些反贼也是子民,不要乱杀。
可见唐德宗李适的改变有多大,想当年他绝对不会说出如此之言。
随后唐德宗李适还向天天发布自省令,他反思了自己登基后的所作所为,他将此次的造反全部归咎于自己对藩镇的打压。
并正式宣布停战,并且还赦免了已经称王的赦李希烈、李纳、田悦、王武俊、朱滔等人,恢复官职爵位。
唐德宗李适合他爹唐代宗李豫一般,最终向藩镇妥协了。】
唐太宗,唐殿
对于唐德宗李适的妥协,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责骂李适。
毕竟此时的唐朝已经没有能力再打下去,作为君王,此次宣布停战休养生息是明智的选择。
就像当年汉文帝对匈奴暂时妥协一般,不是不打,而是修养生息有了实力后再打。
听到李适的妥协,武则天和李隆基同样也没有谴责,虽然此行为看起来懦弱,但是按照大唐当前的局势,实属无奈之举。
唐代宗,唐殿
李豫同样也没说什么,他经历过和李适一样的事情,自然知道李适此举的无奈。
只有李适自己心里难受,前面有多轰轰烈烈,后面就有多可笑。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儿臣定会休养生息。”李适发下誓言,自己打不赢藩镇,但是子孙一定可以!
他只要为子子孙孙留下足够的资本,让他们有银子打仗!
【除此之外,唐德宗李适还抚恤死去的士兵、豁免赋税、奖励功臣等。
唐德宗李适唯一没放过的就是朱泚,因为他的确罪无可恕,其他几人只是称王了,只有朱泚直接称帝。
且他还杀害了李唐七十余口宗室,并且对皇陵大不敬,还进攻奉天要杀死自己。
此大赦令一下,王武俊、田悦还有李纳见好就收,他们撤去王号,向唐德宗李适谢罪。
但是李希烈却没和其他之人一样妥协,而是直接称帝了。
而没有被罢免的朱泚又把自己的国号改为汉,自称汉元天皇。】
汉武帝刘彻……
“这逆贼。”汉武帝刘彻满脸嫌弃。
【按理说已经得了人心的唐德宗李适应该很快会平定此次造反,但偏偏又发生了一件事。】
李适听神迹又来了一个转折,心立马揪了起来,自己已经改过自新,应该不会再出什么幺蛾子吧?
此时的李适对未来的自己完全没有自信,毕竟自己已经做了那么多荒唐事……
第324章
【立有大功的大将李怀光认为此次兵变的罪魁祸首就是宰相卢杞和神策军使白志贞, 以及提出间架税让百姓民不聊生的大臣赵赞。
于是李怀光上书要求唐德宗李适重罚这些奸臣们。
谁成想奸相卢杞立马向唐德宗李适提议,如今局势大好,应该一鼓作气让李怀光直接反攻长安,夺回首都。
而不是浪费时间在入城觐见这种事上, 因为李怀光有功, 但凡面圣, 唐德宗李适肯定得设宴赏赐, 如此太耽误时间。】
“这奸相明显的不想让李怀光面圣,唐德宗李适不会看不出来吧?”阿斗急的, 他觉得唐德宗李适经历了这么多磨难,总该看轻奸相的真面目了吧?!
【唐德宗李适觉得卢杞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下令让李怀光赶紧率兵去收复长安。
李怀光得到如此诰命自然气恼,毕竟他解了奉天之难,但是唐德宗李适竟然还向着奸臣。
于是大将李怀光没有立马动身去长安, 反而停兵不前, 一直上书揭发奸相卢杞的罪行。
明摆着, 李怀光直接用手中的兵权威胁唐德宗李适, 唐德宗李适没有办法,只能贬卢杞为新州司马, 白志贞为恩州司马, 赵赞为播州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