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瑶见粉丝问,她就大概说说宋朝的党派之争。
【以司马光、文彦博,韩维以及高太后高滔滔为首的旧党,维护宋朝的旧制度】
【以王安石、韩绛、杨畏、李清臣等人为首的改革新政党派。】
【当然还有特例独行的党派,比如独树一帜的苏轼。】
殿上的司马光、王安石被以依次点名。
“臣为大宋社稷,没有任何党派。”王安石听自己被定成党派纷争之首大为震惊,他坚持新政,下为百姓,上为大宋,绝无半点私心!
“若臣有私心,天打雷劈,不得好死断子绝孙…”王安石当即发誓,恨不得把所有的毒誓都加在自己身上。
“臣也为了大宋江山,绝无私心。”司马光跟上,谁还不是为了大宋江山呀,就你无私?就你高贵?老臭驴一头!
“你才是老迂腐,就堪比那茅坑里的石头,你是又臭又硬呀!”王安石听司马光骂他老臭驴,怒斥之。
朝堂的两位大员竟然对骂起来,宋神宗倒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没劝架的打算。
苏轼没想到神迹还单独把自己给提出来了,独树一帜,他十分好奇自己怎么独树一帜了?
【李隆基】:苏轼如何独树一帜!
看后世热闹的李隆基问,他觉得后世宋朝很是热闹。
【简单的说,就是在王安石实行新政的时候,苏轼反对新政,他觉得不能如此鲁莽的立马执行新政,王安石乃是纸上谈兵。】
乐瑶这一解释,焦点又转移到了苏轼身上,王安石和司马光也不吵了,二人一并看向苏轼。
宋神宗也看向苏轼。
苏轼因才学被欧阳修赏识,并大为称赞,在朝堂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听苏轼也反对变法,司马光投以赞赏的眼神,不愧是欧阳修赞赏的才子!
“官家,王安石新法就是纸上谈兵,动祖宗基础业,苏轼,你说对不对。”司马光把苏轼拉上。
“苏轼,你过来。”宋神宗让苏轼到殿前,隔着那么老远听他说话费劲。
“以臣所见,新法操之过急,并没从实际出发,正如神迹所言,三冗问题还没有得以解决……”
“新政就是解决三冗之政,你说我纸上谈兵,难道就放之任之,眼睁睁的看大宋国灭么!”王安石情绪激动,直接喷了苏轼一脸唾沫。
苏轼……
他也没说不管呀,没听他方才说的是操之过急过急么…
苏轼抬袖,把脸上的唾沫给擦去,未等开口,乐瑶接着讲。
【因苏轼反对新法,王安石颇为愤怒,于是让御史弹劾苏轼,苏轼不用他弹劾,自己请命,既然说不过,他不在京城做官不就行了。】
苏轼点点头,不错,这的确是他的性子,说不过就不说了,能非让瞎子聋子听你意见么,再把自己给气死了,去哪当官不是当呀。
“心胸如此狭隘!为大宋江山?绝无私心,可笑,不过以新法为名,搞党派之争,动大宋根基,王安石,你个佞臣!”司马光痛心疾首,官家怎么就被这样一个人给蒙蔽了呀!
【宋神宗】:王安石心胸竟然如此狭隘,难不成真是朕看错了他?
宋神宗心里嘀咕的话竟然以弹幕的形式出现在直播间。
乐瑶对王安石的印象还是挺好的,虽然后世把宋朝之灭的原因归于王安石身上,对于这点乐瑶是不赞成的。
就大怂的德行,没有变法只能灭的更快。
【王安石就是性格倔强了一些,也不能说一些吧,拗相公,真是连神仙劝也听的性格,但是不狭隘。】
“犟驴呀。”宋神宗认同,王大人的性格的确如此,有时候连自己的话他都不听。
【咱们还用苏轼举例子。
苏轼得罪王安石离京后,任湖州知州,例行公事,上任后都得给皇帝书信,表明自己定会好好为官。
官场的客套话,众官都写,苏轼也不能不写。
于是他给宋真宗上书《湖州谢上表》,在这表里,苏大居士嘴贱的毛病又犯了。】
苏轼讪讪一笑,他嘴贱?
【苏轼在表里说,自己老了,迂腐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能跟着宋神宗一起变法。
自己这样的,也就在小城小镇的当个小官。
苏轼这一表一下激怒了当时的新政党派,这是明目张胆的讽刺他们,骂他们呀!
于是新政之官员集体上书,告苏轼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讽刺朝堂,以下犯上。
宋真宗下令把苏轼逮捕,入押京城,这就是“乌台诗案”】
苏轼砸吧砸吧嘴,叹了一口气。
“你叹气作甚?觉得朕冤枉你了?你是不是讽刺朕吧。”宋神宗问。
“对对对,官家您说什么都对。”苏轼不解释,反正解释没用,等他回去就请辞。
看苏辙这样子宋神宗就来气,“你不服气是吧,苏轼!”
“臣没有,臣不敢。”苏轼双重否定,双重否定代表肯定。
【当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还上书为苏轼说情,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并不是什么心胸狭窄之人。】
听王安石还为自己求情,在场的苏轼大为感动,“王大人。”
“祸自他出,如今又虚情假意求情。”司马光语气不屑,觉得王安石沽名钓誉,收揽人心。
【对了,中间还出了一段小插曲。】
乐瑶发了个小动画,一卡通小人被关在大牢里,抱着一条鱼大哭,头上一行大字,“我不想吃鱼!”
“鱼多好吃呀?”苏轼不解,怎么能有人不喜吃鱼。
【原来苏轼和他的长子约定,送菜就代表没事,若是送鱼就代表他死定了。
一起苏轼长子有事,又让人代为送餐,那人一看,苏轼这伙食也太差了,于是就想着给苏轼改善一下伙食,就送了一条鱼。
苏轼见到鱼,以为自己死定了,于是在牢中挥泪写诗给他弟弟,让他弟弟照顾自己家人。】
苏轼……
“哎呦,苏大人,以后还吃鱼么?”有同僚官员打趣苏轼。
“吃,如何不吃,鱼多好吃。”苏轼道。
【这真是一场误会,但是宋神宗已经打算原谅苏轼了,还冲重启了他的案子,派人重新审问。
但是吃了鱼的苏轼误会了,都让我死了,还弄这些作甚,对对对,他有罪,有罪行了吧!】
苏轼又笑了,这真是自己能干出来的事!
【如此新政党派继续弹劾苏轼,好在苏轼大牢写的诗救了苏轼。
宋神宗看苏轼诗里情真意切的,又想他之前功绩,于是原谅了苏轼,但是苏轼又被贬了。】
朝中同僚看向苏轼,心道,苏大人,以后还敢不敢嘴贱了!
【话题又点偏,咱们继续说说苏轼怎么特立独行的。】
【后宋神宗在三十八岁驾崩,王安石变法没了最大的依靠。
新帝宋哲宗登基,当时宋哲宗只有九岁,朝堂由旧党司马光和高太后把持。
司马光再次为相,支持旧政的苏轼机会来了,节节高升至礼部贡举。】
宋神宗听自己三十八岁就驾崩了,微微一愣,没想到自己如此年轻就…唉,壮志未酬,壮志未酬呀。
司马光听到变法失败方才心安,王安石之变法动朝之根本,官家从一开始就不该取之。
【旧党上位后,自然要废除变法,全部废除,一条不留。】
“司马光,你这狭隘心肠。”王安石把刚才司马光说他的话又还了回去。
“你新法之荒谬,我自然全部废除。”司马光不以为然,觉得未来的自己做的一点没错。
【这时候,苏轼又不同意了,其实新法有些政策还挺好的,不该全部废除。
旧党如此激进,和之前的新党又有什么不一样,苏轼反对,于是他又被弹劾。
苏轼再度要求掉离京城,不干了不干了。】
王安石…
司马光…
宋神宗…
的确,很独树一帜。
苏轼,哈哈哈哈哈,不愧是我呀。
秦始皇嬴政那正携众臣自己皇子听神迹,秦始皇还让公子扶苏他们把自己听神迹时候的感想全部都记下来,回头他一个一个检查。
“新政旧政。”秦始皇嬴政又记重点花画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神迹态度,嬴政的儿子们各不相同。
公子扶苏认真记下来,晚上会找自己夫人仔细的讨论,听夫子的意见。
而公子将闾则认真的记下一字一句,不发表任何言论,不说不错。
公子高则能记就记,记不下来的地方就直白的写没听懂…
胡亥则什么不记,总之,父皇说什么都是对的,他听父皇的,父皇比神迹厉害!
这些都是赵高教他的,作业又不用做,还能得父皇喜爱,真好呀。
【当然,还有一类人,像是蔡京】
“蔡京是何人?”宋神宗又问王安石和司马光。
两人同声道, “不知。”随后两人又同时冷哼一声,别过头去不看对方。
如今是熙宁二年,蔡京还是个学生,未通过科举踏入仕途, 王安石和司马光自然不知道他是谁。
先不谈蔡京,王安石和司马光同时问苏轼,“你到底支持谁?!”
正好苏轼被夹在两人中间,进退两难。
苏轼叹了一口气,要不,他还是请命出京做官吧。
【路人甲】:主播已经说到东坡居士苏轼了,哈哈哈,提到苏轼, 怎么能不说说他弟弟苏辙!
【路人甲】:我和我的冤种哥哥,哈哈哈哈!!
熟悉的粉丝路人甲出现了, 乐瑶笑了笑,既然说到苏轼, 那就顺便把苏辙也说说,正好他也是宋朝新旧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隆基】:苏轼的弟弟又怎么了?
李隆基赶紧问, 方才神迹说后朝大臣苏轼所为,让李隆基挺喜欢这个有个性的臣子。
“这苏轼不错。”赵匡美被苏轼的牢中趣事逗的哈哈大笑, 听神迹扒了他们老赵家这么长时间的老底, 除了丢人就是丢人,难得遇到这么一段让人开心的。
一旁的赵德芳点点头, “要说这心态真是不错,一次两次的被贬低,还能直言不讳,可为好官。”
“对!”赵德昭同意,“父皇,儿子为苏轼请命,让他为我大宋所用!”
“你伸出手来。”赵匡胤让赵德昭伸处手。
赵德昭???
虽然不知他爹让他伸手作甚,但是赵德昭还是老老实实的把手伸出来了。
“你扒拉手指算算,现在苏轼多大。”赵匡胤道。
赵德昭手僵住,对呀,苏轼是宋朝第六代皇帝宋神宗的臣子,现在应该还没出生…
“父皇,咱们可以找苏轼祖宗,苏轼如此,他祖宗也差不了。”赵德昭道。
赵匡美摇头,“此言差矣呀,驴神和封禅的那个玩意和你父皇不也是一个祖宗生的?”
赵匡胤瞪了赵匡美一眼,这嘴,神迹是给他开了光了么。
【赵匡胤】:苏轼弟弟如何。
【好吧,那咱们就先说说苏轼的冤种弟弟苏辙!】
听神迹提到自己弟弟,苏轼立马眼神放光彩,他弟弟怎么了,他弟弟可比自己要靠谱多了呀,看来苏轼很有自知之明。
王安石和司马光同时看向苏轼,他弟弟又怎么了?
【要说苏辙当年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科举会试的时候,苏辙竟然在试卷中大骂宋仁宗老年昏庸。】
这事当时可是轰动一时。
苏轼想起他弟弟当年的事情,一脸自豪,不愧是他的弟弟呀,哈哈哈哈。
“你又笑什么?”宋神宗盯着苏轼看,对苏轼他真是又气又喜欢他的才学。
“官家,我觉的我弟弟真不错。”苏轼直言不讳,光明正大的夸弟弟。
“宣苏辙上殿。”宋神宗道,宋神宗要看看苏轼的弟弟怎么不错。
如今的苏辙不过是个修订书籍的小官,谁的让他当时大骂宋仁宗呢。
不让苏辙通过会试吧,显得宋仁宗不大度,让苏辙过吧,心里又不得劲,最后折中…给了个最低成绩,苏辙当了个小官。
“殿下宣我作甚?”苏辙问传唤的宦官。
“您快去吧,我可什么都不知道。”宦官不敢多说。
苏辙皱起眉头,第一反应不是他家哥哥出什么事吧?
到了殿中,苏辙连神迹都没看见,第一眼就看他家哥哥杵在王安石和司马光中间,苏辙心里咯噔一下,他哥,不会是当着官家的面,把这两人都给骂了吧?
见自家弟弟来了,苏轼笑着介绍,“官家,这位便是下官的弟弟,苏辙。”
“嗯,过来。”宋神宗让苏辙过来。
苏辙遵旨走到殿前,众臣的目光都在上下打量苏辙,弄的苏辙心里发毛,这是作甚?
“神迹让提到你,朕便让你来了。”宋神宗上下打了苏辙,只觉的苏辙比苏轼多了一份稳重,好似苏辙才是兄长。
宋神宗提到神迹,苏辙这才发现神迹的存在,真是一门心思全操在他冤种哥哥身上。
【要说苏轼和苏辙二人真是兄友弟恭,绝对的亲兄弟,特别是苏辙,堪称好弟弟模范。
之前说过苏轼因为嘴欠入大牢,作为弟弟的苏辙急的不行,他上书请命,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换哥哥无罪。】
听此,苏轼的眼圈一下红了,“弟弟呀。”
“哥,在殿上。”苏辙的言下之意是让苏轼别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哭,他哥哥的性子就如此坦率,别人对他好,他就对别人使劲好。
别人诬陷他,他也坦然接受,做事也是对事不对人,向来没想着要扳倒谁 。
如此性子,让他哥好友众多,但是为官时树敌也多。
“又哭又笑,苏轼,你小么?”宋神宗吐槽。
苏轼擦干眼泪,没觉的不好意思,“官家,我弟弟真是个好弟弟呀。”
宋神宗…
行行行,就你有个弟弟是吧。
【但是此时的苏辙位低言轻,不过好在结果是好的,苏轼只是被贬,没性命之忧,苏辙苏轼兄弟二人一同被贬。】
听到这,苏轼眼圈又红了,他对不住他弟弟呀。
【等着宋神宗驾崩,苏轼兄弟再次被启用,只是苏轼因为嘴欠又被贬,此时苏辙想和他哥共进退,但是四次请命都随他哥哥一起被贬。
但由于苏辙能干少言,朝堂不放,只有苏轼被流放。】
【虽然大家经常开玩笑,说苏辙是因为捞哥哥才一路升官,虽然有这个原因,但是苏辙的能力是真的强,且为人低调但立场分明。
无愧于唐宋八大家之一。】
“官家英明,下官的弟弟的的确有能力。”苏辙立马夸苏辙。
宋神宗…
“你听好了,那时候朕已经驾崩了。”宋神宗再次觉的苏轼嘴欠,他是不是故意这么说讽刺自己?
苏轼嘿嘿一笑,“下官忘了您…”
苏辙上去捂住他哥的嘴,他哥这个嘴呀…
【要说苏轼和苏辙这两人性子真截然不同,苏轼是那种和河边洗衣的老太太都能拉呱半天的人,苏辙则稳重少言,最喜欢宅。】
苏轼点点头,的确,他话比他弟弟多很多。
【但是吧,苏轼看似洒脱的性子,也有细心的一面。】
乐瑶想到苏轼的一个小故事,正好说到这,就给大家讲讲。
乐瑶放了个小动画,一轮明月挂空,一个小人一直在外面敲门。
“怀民呀!”咚咚咚
“怀民呀!”咚咚咚
“怀民你亦未眠呀。”
“对对对,没睡没睡…”
宋神宗??
苏轼看着小动画上的明月,“的确是好月亮。”
【当时张怀民也被贬官到黄州,苏轼担心张怀民抑郁,想开导之。
于是半夜拉着张怀民一起出门赏月。】
苏轼听完神迹的话,哈哈哈哈大笑起来,这的确也是他能干出的事。
苏辙无奈的叹气,他这个好哥哥呀。
【苏轼虽然嘴欠,但是的确是好官,二次被贬的时候,他见惠州百姓穷苦,于是想自讨腰包给百姓借钱。
无奈囊中羞涩,于是和苏辙借。
利于百姓的事情苏辙自然支持,变卖家产的支持。
所以,有了弟弟的支持,苏轼更是一心为了百姓,写诗给弟弟表示思念,顺便跟弟弟借钱。】
“大宋如此冗官,苏轼,你如何这么穷的?”宋神宗问。
“官家,我又不和那些人一般贪墨。”苏轼实话实话。
大殿众臣沉默,这说谁呢?谁他们?
【后来到了宋哲宗,因为之前支持旧法,加上写诗嘴欠,苏轼连续被贬,最后一次被贬到海南,那时候的海南可是荒芜之地。
苏辙再次求和他哥哥一起被贬,如此能看出兄弟之情来,有难同当。】
“弟弟。”苏轼已经被感动地痛哭流涕,也不顾是不是在大殿上,“我不配为兄长呀。”
宋神宗点点头,“不若,苏轼你以后叫苏辙为兄如何?”
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