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贾璋传(惊鸦)


而他对待老百姓春风化雨的态度,更是给津海地方官员上了一课。
在贾璋之前,他们从来都不敢相信,戏本中才会出现的青天,居然也会出现在现实中。
虽说在这样的青天治下做官很辛苦,不但不能贪污受贿,还不能懒政怠惰,但张松等人并不觉得煎熬。
他们拿着经略府发放的养廉银子,看着治下百姓越来越好的生活,想到经略使公堂中记录考评的册子,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干劲儿。
做官这么多年,他们就没有比这四年更有激情的时候。
而这一切,都是经略使大人带来的变化!
可如今,贾璋这个经略使即将离任,他们又怎么可能不惆怅呢?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反倒说不出那些客套的奉承话了。
遂转了口风,顺着贾璋的话,讨论一些贾璋喜欢听的话题。
在离开经略府后,不知在谁的建议下,这些津海地方官约定好,每人都要给贾璋写一首赠别诗。
而在贾璋离开前,他们会把这些诗作集成书册送给贾璋。
文字中寄托的情感,远比苍白的话语有力得多。
贾璋收到这份礼物后,就表现得很欢喜。
他还专门做了一首给津海地方官员的赠别诗,以为酬唱,后面在船上鉴赏这些诗词时,心情也十分美妙。
除了这份赠别诗集外,贾璋还收到了另一份极有意义礼物。
那就是津海百姓送他的万民牌伞。
来津海做经略使,是贾璋第一次做牧民一方的地方官。
所以,贾璋他也是第一次收到老百姓送给离任官员、昭示地方官员功绩的万民牌伞。
看着万民牌伞上用彩线绣制的百姓姓名,贾璋的眼睛都有些热了。
虽然他知道,这东西里必然有乡绅做戏的成分在,可他依旧会因为黎庶生民的认可而感动,乃至热泪盈眶……
或许,这就是万民牌伞的冲击力罢。
千里东风,一日之遥。
津海与京城的距离非常,贾璋他们又乘着东风北上,大概用不了几天,就能抵达京都。
在行船途中,贾璋与黛玉在甲板上看着碧玉一般的河水,不禁想到了杜子美的“江碧鸟逾白”白乐天的“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日河景,果真美不胜收。
虽然不是江南,但河水同样青翠。
倒是让他们生出了几分题诗作画的雅意来。
除此之外,一想到他们夫妻即将抵京与家人团聚,他们就不禁生出几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来。
虽说贾璋此世的家乡是金陵,黛玉此世的家乡是姑苏,都不在京城。
但他们在京城生活,又在京城长大成婚,这个城市见证了他们的前半生,已经几近于他们的第二个故乡了。
他们当然会有思乡之念,亦会有别离之忧。
待到四月初,贾璋一家四口乘坐的官船终于抵达通州河岸。
看到贾璋官船上的旗牌后,其他船只都让开了水道,选择让贾璋他们先行。
他们主动避让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贾璋官大爵位高,而是因为贾璋发现、推广金米良种,活民无数的功德。
毕竟,在通州河河道上行驶的船只里面,还有几位王公家的楼船,与外地巡抚来京办事的官船。
这些人的官位与爵位,却是要比贾璋高上那么一点的。
他们愿意让路,也仅仅只是因为他们钦佩贾璋兼济天下的行为。
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
而在看到官船上“三元及第”与“津海经略”的旗牌后,河岸上识字的老百姓惊呼道:“是贾学士!发现金米良种的贾学士回京了!”
书画摊子的老板大声反驳道:“什么贾学士?你们都把人家的官给叫小了!我们家小五是秀才,看过邸报,和我讲过,皇爷要让贾老爷做尚书啦!”
因为贾璋回京一事,在通州河沿岸做事的京城百姓们纷纷议论起来。
而在贯穿靠岸后,更是有不少人欢呼起来。
在老百姓心里,谁能让他们吃饱饭,谁就是好人、就是好官。
所以,发现、推广金米良种的贾璋,在他们心里,就是文曲转世,就是全大盛最好的青天大老爷!
通州河岸,贾琮与贾环兄弟二人带着荣国府的车队,等待贾璋他们船只的到来。
在小厮看到贾璋官船的影子并向他们禀告时,他们兄弟二人突然间听到人群中爆发的欢呼声。
原来是三哥到了。
贾琮脸上露出了与有荣焉的笑。
而贾环,则第一百次在心中懊恼自己没有早点讨好他这位隔房的堂兄。
船只靠岸后,贾璋拉着贾琮、贾环的手,殷殷勉励了他们两句,又把黛玉母子三人交付给贾琮照料。
在送黛玉母子三人坐上荣国府的朱缨八宝车后,贾璋才翻身上马,带着亲信雪檀直奔宫城而去!
贾璋来到宫城,递上牌子后,没等多久,就被黄宏迎进了乾清宫。
之前绍治帝在给先帝守孝,不忍在先帝尸骨未寒的时候改动乾清宫的装饰,所以才没迁宫。
现在太上皇的三年孝期早已结束,绍治帝的居所,自然也就从玉熙宫换成了乾清宫。
至于绍治帝之前居住的玉熙宫,则被绍治帝指给太子居住。
这一举措,足以佐证绍治帝对太子的忠实,更可以佐证大盛国本的稳固。
而对大盛来说,这件事绝对是件难得的大好事。
走在陌生的路线上,通往陌生的宫殿,贾璋心里颇有点儿陌生感。
但因为出来迎接他的人是黄宏,贾璋那点儿莫须有的陌生感很快就消散殆尽了。
因为,他的好友黄宏,已经开始小声地向他讲述起绍治帝的心情来了。
而在临近乾清宫后,黄宏和贾璋都闭上了嘴,不再多言。
贾璋在偏殿等了一会儿后,终于得到了御前太监的通传。
跟着太监走进乾清宫后,贾璋伏惟敬祝道:“臣津海经略贾璋叩见陛下,伏惟吾皇万福金安,松柏永年。”
看着跪在中庭的贾璋,绍治帝捻须微笑。
贾卿今年也三十岁了,看着他绯袍乌发的模样,绍治帝不禁回忆起对方登科鼎甲、打马长安的往事。
思及此处,他心思一动。
在让贾璋起来后,他问贾璋道:“爱卿的儿子启蒙了吗,书读到哪里了?”
不知道贾卿的儿子,是不是和他一样有才华,一样有能力。
若贾卿之子,能有贾卿三分之一的本事,他就不用担心后代儿孙没有人才可用了。
贾璋没想到绍治帝居然会问他菱哥儿的事情。
不过眼下贾璋也无暇细想,只得立即恭敬地回答绍治帝的问题。
“启禀陛下,犬子已经开始跟着孟允孟先生启蒙了,现在刚读完《孝经》。”
绍治帝笑着赞他:“孟允是实学名家,请他去你家坐馆,倒也合宜。我只盼着你家雏凤之音能清于老凤,到时候我朝就又多一个治世能臣了!”
贾璋连忙道:“臣很感激陛下的期待,臣一家沐浴圣皇教化,感激涕零,不知何以为报。唯有谨慎勤恳,促百姓安乐,解陛下心忧,再献上一颗忠心罢了。”
“臣平日里也是这样教导儿女的,臣不盼着他们多有能力,但却一定要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
绍治帝听了后,心情更加愉悦。
他连着说了三个好字,又对贾璋道:“忠恕二字,是孔夫子都推崇的,自然不会有错。”
“你这样教导儿辈,朕很满意。”
说完这些题外话后,绍治帝才提起了正题。
他先是问了贾璋对津海行省的后续安排,然后叮嘱贾璋道:“景尚书致仕归乡了,你是朕提名,又通过廷推的工部尚书。”
“朕让你去工部,是要让你把海漕一事理顺,再接手推广海漕、修葺河道等事宜。”
“朕相信你能把这些事情做好,你也不要辜负了朕的信任。”
听到绍治帝的话后,贾璋的神态也肃穆起来。
他俯身叩首道:“臣贾璋,谨遵陛下令旨。”

甫一出来,贾璋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他心中暗暗想到,鸿雁乃是吉利之鸟, 或许这是个好兆头。
刚才陛下让他推荐津海布政使、按察使与都指挥使的人选,俨然是要撤掉津海经略这一职位了。
他此前的猜测, 完全是正确的。
经略使一职, 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有唐末藩镇割据的前车之鉴在, 陛下他老人家又怎么可能长期保留经略使的位置、放任地方官员坐大呢?
贾璋一边琢磨这些问题,一边走到了宫门前,在把绍治帝赐下的赏赐交到雪檀手里并吩咐雪檀收好后, 主仆二人才坐上荣府仆役刚送过来的马车回家去了。
贾璋踩着轿凳下车后, 映入他眼帘的就是荣国府门口既让他感到熟悉、又让他无比心安的大石狮子、兽头大门与“敕造荣国府”的匾额。
除此之外, 还有家中弟兄子侄,在门口等候。
他心中一暖, 连忙走上前去。
贾琮、贾兰他们见贾璋过来, 同样趋步上前, 连忙向贾璋问安行礼。
贾璋笑着拉住他们的手,让他们不要多礼,又与贾琮他们说了几句话。
在这之后,贾璋才被兄弟子侄们簇拥着,走进了荣国府的大门。
按照规矩, 贾璋得先把绍治帝升他为工部尚书的旨意供奉在荣禧堂。
所以,贾璋、贾琮他们这些人的第一站, 就是荣国府的正房荣禧堂。
来到荣禧堂后,只见护送黛玉母子三人回府的黄柏已经带着旨意等在荣禧堂门口了。
见贾璋他们过来, 黄柏立刻迎上前来,将把手中的玉轴织金锦绣旨意转交给贾璋。
“三爷, 圣旨在这里。”
贾璋双手接过黄柏手中的旨意,亲自将之供奉到荣禧堂内。
然后,他又与家中兄弟子侄们一起在荣禧堂内供了两炷清香。
做完这些事情后,他们才离开荣禧堂,前往荣庆堂那边,前去给各位长辈请安。
此时荣庆堂内,贾母与贾赦夫妇正在跟黛玉母子三人闲话家常。
他们谈论的事情,无非是黛玉他们一家四口这四年在津海的经历。
所有事情,都只不过是家常小事罢了。
但因为阔别经年,长辈们对他们一家四口的事情很关心。
即便是黛玉和贾璋在经略府官邸里种树养鱼,葵姐儿学说话学走路这些小事,他们都能听得津津有味。
不过,若仔细观察的话,就能看到贾母与贾赦夫妇的眼角都红了。
就在贾璋面见绍治帝时,黛玉他们母子三人回到了荣国府。
在放好行李后,黛玉带着两个孩子来荣庆堂请安。
见到他们后,贾母与贾赦夫妇全都喜极而泣。
贾母搂着黛玉叫玉儿,又让人拿水晶眼镜来,她要好好看看她们玉姐儿的模样。
而贾赦夫妇在受了儿媳与孙子、孙女的礼后,连忙抱起了菱哥儿和葵姐儿,很是亲香了一番。
他们都很喜爱,也很思念自己的孙辈。
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隔辈亲?
而当贾璋被贾琮他们簇拥着进来,当丫鬟们喊“三爷回来了”,当贾母与贾赦夫妇见到向他们磕头问安的贾璋时,贾母他们三个好不容易止住的泪水再一次翻涌到眼边。
璋哥儿他终于回家了……
这件事让他们感到万分喜悦,也让他们忍不住流下喜悦激动的泪水。
其实,贾璋在外放津海经略前也曾去外地办过差。
他去金陵抄过家,还去茜香国出过使、打过仗,并不是没有过离京的经历。
但这些差事都是短期行程,最多也不过耗费三五个月辰光。
在那些时候,贾母他们即便惦念贾璋,却也有限。
但这次贾璋外放津海,就与出京办差时大不相同了。
一来,贾璋这回并不是孤身一人离开京都的。
他是拖家带口地前往津海,不但自己走了,还带走了黛玉和菱哥儿。
在津海期间,他们小夫妇又生了一个小姑娘,他们这些长辈见都没见过。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能不惦念呢?
二来,贾璋这回离京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贾璋一走就是四年,除了进京述职时短暂团聚过外,这四年里,他们基本上就没见过面了。
虽说两边经常有书信交流,可冷冰冰的文字,哪里比得过活生生的人呢?
所以,贾母他们这些长辈会有这样的反应很正常,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儿。
而在接风宴上,贾璋眼尖地看到了隐藏在父亲、母亲发髻里的白发,更是注意到了祖母愈发严重的眼花与耳背。
他心里面,忽然生出了几分酸楚之意来。
岁月无情,易催人老。
父亲、母亲渐渐老迈,祖母她老人家更是苍老得厉害。
贾璋想到了《孔子家语》中的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他当初太年轻,看到这句话时感触不深。
阔别经年,想起这句话时,他却心神一颤。
他垂下眸子,心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得好好孝敬、陪伴父亲、母亲与祖母了。
否则,他真怕自己有朝一日生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意,更害怕自己再也没有弥补的资格与机会了。
夜半时分,贾璋和黛玉好生在提前打扫、粉刷、修葺好的鹤鸣苑里休息了一晚。
待到翌日清晨,他们一家四口吃过早饭后,换了大衣裳前往落英巷林府探望林如海。
与贾赦他们一样,林如海看起来也老了不少。
他也长白头发了。
不过他身体很健康,甚至比年轻时还要康健许多。
毕竟,他这些年在京中做礼部侍郎,生活顺遂,心情轻松。
在这种条件下,他的身体自然要硬朗许多。
黛玉见父亲身体康健、气色上佳,才放下了心里悬着的石头。
与此同时,林如海看着黛玉莹润的面色,一颗心也放到了肚子里。
大概是因为他在扬州做官时,早就有过与女儿分别的经历,早就习惯了离别,所以这次黛玉离京,他虽然有些不适应,但情绪还算稳定。
而且,抛去自己的思念不提,林如海还是很为女儿跟着贾璋去津海赴任一事感到高兴的。
贾母这个外祖母对黛玉再好,也是玉儿头顶上的太婆婆。
更何况,除了贾母外,玉儿头顶上还有邢夫人这个亲婆婆。
就算贾茂行他把玉儿保护得很好,玉儿也需晨昏定省,虽说不是很辛苦,但也繁冗得厉害。
能跟着璋哥儿赴任,出去松散两年,总是一件好事。
至于他自己的思念与不习惯,本就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只有玉儿过得好,过得轻松,过得幸福,林如海才会感到喜悦。
在贾璋、黛玉他们行礼问安后,林如海笑着把他们扶了起来。
他爱怜地摸了摸黛玉和两个孩子的发顶,又顺手把奶声奶气的葵姐儿抱到了自己怀里。
这孩子,长得与小时候的玉姐儿一模一样。
林如海一看到这孩子,心就跟着软了下来。
他忍不住想多宠爱葵姐儿一些。
但这并不意味着,林如海不喜欢菱哥儿这个外孙。
可是,他心里清楚,以女儿、女婿的脾气秉性,他们一定会把一碗水端平,绝不会偏袒兄妹两人中的任何一个子女。
这是一件很好的事,但他们两个能做到公平公正,不代表别人也能做到公平公正。
就比如说他那位舅兄兼亲家公,就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以他对贾恩侯的了解,对方是不可能像喜欢菱哥儿一样喜欢葵姐儿这个孙女的。
所以,还是让他这个外公来当最喜欢葵儿的人吧!
这样,他玉儿的骨血就都会拥有最爱他们的长辈了。
无论是菱哥儿,还是葵姐儿,都会在亲人的关爱与呵护中长大。
而他的玉儿,日后也不会因为哪个孩子觉得委屈,而感到伤心难过了……
在家里休息的这些日子里,贾璋和黛玉都收到了不少请柬。
贾璋的好友、同年与前同僚们都要邀请他赴宴,黛玉的手帕交们也要邀请她去赏花拜佛、踏青吃茶。
不过,对贾璋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杨府的小宴。
“你在津海做得很好,为师很欣慰!”
“如今你年不过而立,就升任司空,乃我杨门之大喜。你师祖说了,要专门设宴与你为庆,到时候你来家里,和我一起去小松径街。”
听到叶士高的话后,贾璋轻轻点了点头。
他搀扶着叶士高走过带着苔痕的石子小路,走到小园深处,看到梨树上开得正盛的梨花,他连忙叫人拿梯子来,又亲自攀爬上去,给叶士高折了一枝梨花下来。
“师父,你刚才说了,你想要梨花插枝的。”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