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我爸爸是朱棣!(春有雨)


君子动口不动手?
没有的事,君子气狠了也是要干架的。
大家都是经过元末战乱的,就是没几个功夫在身,那也是能拿着手上东西就跟你过两招的‘猛’男,谁怕谁了。
再往上数,以前讲究君子六艺,儒士也配刀的。虽然他们现在是手无缚鸡之力了点,但先辈们的‘武德’风骨他们也继承了一二。
这次,只能算打个平手!
刘御史他们被搀扶离去,文官这边同样没好到哪儿去。朱元璋一走,就像一座大山挪开,大家都是哆哆嗦嗦爬起来,相互搀扶着走出去的。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吧。
看着这么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孱弱文官,一旁的武臣目瞪口呆,暗暗抽气。
说实话,他们武将这边有不少人到中间根本都听不懂两边人在骂什么了。但他们能从双方粗红脖子和泛白乌紫的嘴皮上看出,杀伤力很强。
一群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们,深吸一口气,摇摇头。
还是皇上说的对啊,书读少了,连对方骂你都听不懂,简直就是双倍侮辱。
哎,可看书实在痛苦。
想想自己年纪也‘大了’,这辈子再把书读好也是没啥希望了。
但是,他们的儿子/孙子还可以啊,年轻啊。
不多读点书,以后儿子/孙子入朝为官了,岂不是被这些柔弱文官骂到祖宗三代,说不定都还听不懂,就眨眨眼,然后一脸白痴地回家。
想想就觉得可怕的武将们:“!”
不行,绝对不行。
回去就压着家里小子们努力读书,不说文章写得多好,至少要听懂别人在骂什么吧。
于是这群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们,往日里,朱元璋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要重视子女教育,多读书,却总是一边耳朵进一边耳朵出的武将们,这次终于深刻意识到了,读会的重要性。
以前就觉得儿子/孙子像自己,不爱读书,压了几次没用,也不管了,反正武将之家嘛,能上马打仗就行。
所以比起压着后代读书,他们更注重培养后代武力值。
这也就导致了,一群从小只被家里长辈教如何打架,却没先生教仁义礼信智的将二代、勋贵二代们,大多是惹是生非的混小子。
如今应天府就有这些二代惹是生非的身影了。
一种是一言不合就干架的粗莽混子二代,一种是像李景隆那样,文不成武一般的纨绔二代。
朱元璋为此也不知口头训斥了武将们多少次了,奈何......哎......自家儿子里还有几个惹是生非的货,他老朱都不好把训斥的话说得太难听。
怕打自己脸。
只能他老朱多费费心,把这些不听话不好学的二代塞入府学,多受点书香熏陶。
至于为何不是国子学。
因为国子学规矩严,还是他老朱看重的人才培养摇篮,当然不会塞老鼠屎进去破坏,只收有真才干的二代。
朱元璋倒是没想到,今日早朝他无意中放任的一遭,居然让武将们‘开窍’了,回去后就拿着棍棒,逼迫家里小子读书,一时间,在应天府养成了一阵好学之风。
在街上鬼混的身影都少了。
事后朱元璋都感叹,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看来以后武将们一松懈,他就可以适当用上一用,事实总是比道理更能劝服人啊。
朱元璋还很气!
这一幕怎么就没让老三和老四亲眼见见,让他们也深刻体验一下不好好读书的可怕后果。
于是这天,晋王正躺在塌上,舒服地翻着兵书,朱棣正勤勤恳恳练武,推演兵法,总之两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演武做着准备。
然后他们老爹就让王太监到府上,劈头盖脸地把他们痛骂一顿。
老子叫你们来上朝,你们全当老子是耳旁风!
老子看你们是皮痒了,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生你们有什么用,老子还不如生个疮!
巴拉巴拉.....
把晋王和朱棣骂得一脸无辜,不懂他们老爹又被谁气着了。
他们两自从成年,可以上朝旁听政事,他们就没去过两天。
一是不感兴趣,二是嫌站久了累。
而且,他们一开始也没当差啊,后面被分派了差事,但是也不用像那些文武百官必须上朝啊,干好老爹交代的事就行。
有大哥帮忙说道,朱元璋一天正事那么多,也懒得管他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模式的上朝旁听。
后面秦王也去得少了。
反正就是闲听,又不会给他重要的事儿干
,有个屁的意思。
倒是周王和楚王比较乖,一般没事儿都是去的,见哥哥们都不去,他们也不想去,但老爹生气又很可怕,那还是去吧。
朱标能怎么办?
弟弟们偷懒不听话,他还不是只能帮着让老爹消消气。
反正分派给几个弟弟的差事他们还是干得挺认真的,您老就放他们一马。
朱元璋翻个白眼,也懒得说了,只是偶尔心气不顺的时候,还会下口谕,让王太监上府骂几句。
老子就是看不惯他们偷懒,老子要起个大早上朝。
说回御史和文官对骂结束这天。
刘御史他们痛定思痛,回到家觉得自己文学功底还不够深厚,居然没能完全赢过对方。
要知道,他们可是专门告状...不对,是专门引古论今、痛斥弹劾官员错处的御史啊。
怎么能‘骂’不赢呢!!!
于是一群御史回到家就又开始了刻苦学习,决心下回要说得对方毫无反击之力,只能惭愧流涕,痛悔自己犯下的过,走错的路。
而朱元璋回到谨身殿,坐在龙椅上,太监宫人都听话退了出去,没人能从他毫无波澜的一张脸上,看到不用隐藏的嗜血凶光。
告病不朝?
与御史对峙?
如今这朝上站着的人,还有多少是他老朱,是这大明朝的官.....
王太监退出门外,没人看见,他拢在袖子里的手心微颤,全是冷汗。从太子转道回了东宫,皇上给人的感觉就格外森寒可怖。
即便皇上面上无事发生,看起来还挺平和。
王太监却是吓得腿发软,咬着牙才一路跟到了谨身殿,直到被命令守在殿外,他才能缓一口气。
当天下午,朱元璋就召告病的胡惟庸进宫。
胡惟庸倒是也做足了准备,一张脸白得吓人,眼底青黑,腿发虚脚发软,下跪行礼都颤巍巍的要摔了,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大限将至,而不是生病了。
按理说,臣子都病成这样了,朱元璋意思意思,也要大方地说一声:免礼。
但朱元璋就坐在那,沉默不言地看着胡惟庸颤颤巍巍跪下,然后又虚弱无力的起身。
朱元璋也不赐座。
他半天不说话,倒是让底气十足的胡惟庸有些绷不住,用一阵激烈的咳嗽声打破令人窒息的沉默后。
胡惟庸虚弱道:“皇上,臣自知有罪,因幼子遭遇,臣痛彻心扉,一时失去冷静,犯下这等低级错误,身为大明丞相,臣很羞愧,臣本想一早来像您请罪,可臣因为担心幼子,害了病,不敢把病气过给皇上,臣就不该病,臣怎么能病呢,不能为皇上和大明多做一天的事,臣惭愧啊。”
朱元璋:“......”
此时大殿内就三个人,朱元璋,胡惟庸,还有站在角落没啥存在感的王太监。
胡惟庸一番感情充沛的表演,换来的不是打破沉默的话语,而是令人更加窒息的尴尬。
因为朱元璋还是不说话。
胡惟庸其实敢做出今天这事儿,不是说他多狂妄无知,而是他心里也是有一定底气的。
自李善长退出一线,在家养老,又斗败刘伯温,把浙东集团压下去,经过这几年经营,他胡惟庸早已不是当初的胡惟庸了。
当明朝第一丞相,百官之首,就是他胡惟庸。
此时虽然还有些忌惮朱元璋,但胡惟庸已经没那么畏惧他了。
但到底是被朱元璋手段吓到过的人,此时气氛有如此肃杀,胡惟庸还是有些站不住了,但他不担心因为这么一件小事朱元璋就动他。
沉默——仿佛是刽子手拿着屠刀,迟迟不落下致命一刀的空白沉默。
胡惟庸没发现,自己额角有冷汗一颗一颗冒出,从他敷了厚厚白色/粉末的脸颊滑下,形成一道粉泥痕迹。
就在胡惟庸忍不住掀了下眼皮,想瞄一眼龙椅上人的表情时,好巧不巧就撞上朱元璋一双被烛火映照的眼睛。
胡惟庸心脏重重地撞了一下,咕咚一声,吞咽一口口水。
他垂下眼皮,手背有些轻微颤抖。
这时,坐在上首的人终于发话了,语气平静无波,乍一听甚至还有些随意。
“杀人,就该偿命。”
胡惟庸:“!”
就在他瞳孔剧烈一颤时,朱元璋又吐出了后半句话:“谁杀的人,就让谁偿命,朕也要给众人一个交代,丞相不要舍不得一个家仆,让朕难做。”
胡惟庸立即额头点地,大声道:“臣不敢。”
“行了,朕叫丞相过来也是没办法,早朝上的事你也应该听说了,哎,朕也不想让丞相拖着病体跑这一趟的,丞相可不要怪朕折腾你啊。”
胡惟庸:“臣不敢!”
“丞相还是先回去养病吧,朕看你是病得不轻,这样,朕给你放三天假,你就在家安心养病。”
朱元璋此刻就像一名真正关心臣子健康的圣君。
胡惟庸嗓子发紧,用力磕头道:“臣谢过陛下隆恩,臣一定好好养病,不负陛下所望。”
朱元璋眯了眯眼,笑了一声,太短促,落在耳边更像嘲讽。
“下去吧。”
胡惟庸再次磕头行礼,然后起身退了出去。
等到了殿外,胡惟庸才察觉自己后背一片潮湿,内衣早被冷汗穿透,一阵微风拂过,不受控制地打了个冷战。
胡惟庸袖笼的手微微颤抖,他紧握成拳,再抬眼时,眼底也是一片血丝,怒意狠色惧意交织。
看来,要想屹立不倒,让朱元璋再不敢轻易动他,现在还是有些不够....
....
终于,在夏天进入最热的时候,演武场修建完毕,而朱棣几兄弟的演武比赛也正式提上日程。
虽说有为马皇后贺寿之意,但在寿宴当天打打杀杀也不好看。
于是日子就定在了马皇后生辰前一天。
很快,这一天就到了。
一大早,蝉鸣就吵醒了整个应天府。
但今天百姓们也很激动兴奋,早早起了床,比那树上爬着的大蝉还要精神百倍。
幸运被抽中,能去演武场外围观看诸王演武的百姓,早早就收拾妥当,去排队等候入场。
没那么幸运的百姓也有不少跑来这看的,或蹲或站在路边。
这一天注定是应天府这个夏季,最热闹的一天。
第37章 第37章 朱棣:吓死,差点就要收了他……
燕王府的小糯米团子今天也穿得相当喜庆, 绣有锦鲤戏水的大红色裙袄,头上的小揪揪都吊了一串小玉珠,趁得朱高炽格外白嫩灵秀。
真的就像是观音座下的神仙童子下凡了。
看得燕王府众人都心生喜爱,恨不得把他们小世子抱在怀里, 沾点福气。
用了早膳, 满心期待的朱高炽就和一身亲王妃礼服装束的徐妙云手牵手, 娘两一起坐上马车去演武场。
朱棣不和他们一起,提前一个时辰先去做准备了。
这次朱棣几兄弟领的五千兵都是在拱卫京师的护城卫里挑的, 不说比得上边军勇猛,那也是经过筛选,挑出来的精兵。
曹国公李文忠带领的兵却不是护城卫兵,而是跟着各大将领南征北战过的兵, 专门从前线各卫所抽调的兵。
这些兵自带血煞气, 一看就是经历过不少生存厮杀才活下来的猛人。
毕竟是和京师兵演武比赛,各卫所的指挥官一接到旨意, 挑选的都是好兵。要不是要留点防备敌军, 他们是要把好兵强兵全部派去京师的。
这可是打赢了长脸,输了不止丢脸, 说不得还要被治罪的比赛啊。
将领是曹国公, 如果还能输, 那就是他们这些兵太无能了。
只是这次从各卫所抽调的兵, 不止五千, 足有一万多。
没人知道朱元璋准备在这次演武怎么玩, 但提前到场准备的朱棣、秦王等人, 看看分站两边的兵马。
啧啧,这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
虽说都是精兵,可长期在生死厮
杀中浸泡的兵就是不一样, 即便是看起来瘦一些的,都比一旁的护城兵不好惹。
朱棣有些安耐不住体内的热血因子,看着这些强悍边军,仿佛能看见他们在草原上和残元奋勇厮杀的场面。
好想.....好想快点就藩啊。
然后朱棣眼神在扫见一张笑嘻嘻的脸时,嘴角一抽,假装看不见跟他挥手手打招呼的李景隆。
李景隆:“?”
四哥没看见我?
正想动作幅度再大一点挥动,一道刺人的目光扫来,熟悉的威压让李景隆瞬间老实如鸡。
李文忠看着缩脖子,眼珠子乱转的儿子,就心累。
他觉得今天可能是自己的受难日,还没开始,他就已经‘输’了。
自家这不成器的儿子,肚子里有几斤几两他还是知道的。文不成武不就,从小就被他娘惯坏了,后面想教,才发现他脑子空空。
想他李文忠,大明朝开国大将,打仗本事不算太差吧,后面他勤奋读书,也把文化知识补了上去,脑子也不算太差吧。
但是.....他竟然生了个笨蛋儿子!
啥法子都用尽了,终于承认儿子不是那块好料。行吧,那就守好这份家业也成,没准能给他生个能干的孙子出来。
谁知他连守个家业看起来都不行,成天跟人在外面鬼混,那不学无术的纨绔作风倒是天生就会。
屁点本事没学会,全靠他李文忠硬塞,撑撑场面而已,看着有些花架子,可禁不住细掏,一掏就露馅。
李文忠能不心累嘛,想他堂堂曹国公,大都督府都督,大明开国论功行赏,他的贡献值也是能排在功勋前五的人。
平时还能遮一遮羞,今日这一场演武,说不定他李文忠的脸皮都要被自家不成器儿子给丢完了。
还不是他舅舅朱元璋突发奇想,居然下旨让这些勋二代也加入这次军演,表现好的,他重重有赏。
朱元璋也是被近来武将之家的劝学风给‘感动’了啊,于是大手一挥,让他们的儿子也都加入进来,一起热闹热闹。
旨意一下,李文忠不遵旨都不行。
除了他,当然还有很多不太开心的勋贵武将。
说白了,有出息的二代早就入了朱元璋眼了,像是徐达元帅家的长子徐辉祖,去年成婚朱元璋还亲自到场祝贺。
徐辉祖有多得朱元璋青眼自是不用多说,就是年纪还小的次子徐增寿都被收入国子学了。
总之,朱元璋看上的,不是被他安排了小职位实干历练,悉心培养,就是被他吸纳进国子学培养个文武双全人才出来。
剩下的,都是他看不上眼的。
自家儿子几斤几两重,自家知道,这一上去,还不是让同僚笑话吗?而且,还是在老朱家、文武百官、各家女眷、 还有百姓的眼皮子底下丢脸。
我滴娘诶,想想就要臊得钻地洞了。
于是朱元璋旨意一下,应天府某个勋贵武将家族比较集中的街区,那是不分白天黑夜的,时不时就响起几道‘狼嚎’声,直冲云霄。
半夜打更的更夫都被吓到好几回,不知道是谁家弄出这么惨绝人寰的动静。
呜呜呜,杀猪都叫得没这么惨。
一番紧急‘训练’,此次有儿子/孙子加入演武的武将们,各个心情不一。
一半武将家里的小子还是有几分真功夫在身的,只是平时太混不吝,不干正事儿,不爱读书,但好歹还是能打的,只要听令行事,表现也不会太差。
说不定这次演武还是个机会,表现好,还能得个小差事。
但像李文忠这样‘心如死灰’的武将也不少,他们耳提面命的不是争取表现机会,而是,都给老子老实点,让你干什么就干,不要自作主张,不要偷奸耍滑,更不要.....
在这么多人面前丢尽老子的脸!
这些人不知道的是,朱元璋结束一天繁忙工作,半夜躺上床,一想起秘奏上写的这些武将家的动静,就要笑出公鸡打鸣。
哈哈哈哈哈。
老朱觉得,自己这一招真是太妙了。
果然,最能让家长对子孙成才教育上心的,就是要用残酷的现实刺激。
经过上次‘读书人对骂’的刺激,武将们发了狠督促儿孙读书这一事,老朱灵机一动,举一反三,一道圣旨就下去了。
那些二代几斤几两,他老朱大致也知道些。
哈哈哈哈哈哈,想到有好些人要丢脸了,老朱就笑得直捶床,笑出了眼泪。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