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着和诗没有一点关联呢?
卫青和商鞅对视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里的意思。
看来他们用质是取不了胜了,只能用量取胜。
下一个抢到面包的是刘禹锡。
他这次没有念自己的诗,而是看着天幕念出来了一句他也知晓的诗。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一出,徐雪筠就顿感熟悉,不过现在几人怕的不是她不熟悉,而是她只知道诗词却不知道名字。
不过幸好徐雪筠自己翻过来复过去的念了几遍之后就想起来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难得有个她记住的,此时笑得格外灿烂,让曹丕看着心里又酸了一下。
行,就不知道他的诗是吧?
这个仇,他记下了。
而白居易的面色柔和了几分。
嗯,总算是没辜负他上次去天幕的时候陪着她玩了那么好几天。
接下来双方有来有往,卫青他们毕竟是三个人,抢到的次数多,但是李世民的手速也不是盖的,抢到的次数也不少,并且他念出来的诗,徐雪筠一般都能记得起来名字。
“你到底背了多少首唐诗啊?”曹丕都不是嫉妒了,他都开始羡慕了。
虽然他也觉得对面两人念出来的不少诗,挺不错的......但是和他们一对比,这落差也太大了吧。
而且对面可以换着念,那什么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李贺,李商隐,王勃,王维......
哗啦哗啦几十个,一人一个都轮不上。
而他们呢,念唐朝以前的,徐姑娘十个能说出来一个都不错了,念宋朝的几乎就逮着那几个人念,徐姑娘才能答上来。
就比如那个总是刷屏的苏轼。
不过也幸好有辛弃疾,李清照,王安石,柳永之类他们不认识的人能够给他们帮助。
不过天幕也说了,要给他们分钱的。
曹操无奈:“吾也是尽力了。”
但他写湖的诗句还真不多——倒是有写海的,但天幕不让算。
曹植倒是写了不少,可是他的诗,光是念出来让徐姑娘复述一遍,徐姑娘都复述不下来,更别说知晓并且猜到名字了。
曹植很无辜,觉得这不能怪他。
他怎么能想到徐姑娘都念到大学了,却连‘鰕游潢潦,不知江海流’中的‘鰕’都不认识。
这字很生僻吗?
最后,双方心力交瘁的在天幕开心的声音中结束了这场游戏。
卫青三人获得了三百七十元,李世民两人获得了四百二十元。
他们现在也知道为什么天幕这么明显的把他们三个人划分在一起了——因为他们三个人加起来都没打得过对面两个!
听了曹丕问她背了多少首唐诗,徐雪筠撑着脸仰头回忆:“幼儿园的时候开始背唐诗三百首,上学之后......”
但是她还没说完呢,曹丕就忍不住了:“唐诗?三百首?”
还是启蒙的时候背的?
不是,唐诗凭什么啊?
之前他们只是从后世知道唐朝的诗受追捧——但是没有想到这么受追捧啊!
但这能怪谁,唐诗是因为在科举的推动下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也就是说可以专心学习,专心写诗的人更多了。
而在战国乃至秦汉时期,能读的起书的人都不多,也没什么上升的渠道,压根就不是一个孕育读书氛围的环境。
徐雪筠不知道他们的震惊以及各种想法,只想着赶紧把船开回去。
终于解放了。
她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下次再也不和他们玩这样的游戏了,她都多少年没有看过语文课本了——今天算是把她肚子里面的墨水全部都刮干刮净了,再多一点都没有了。
刚好回家到了吃饭的时间,夏末初秋,天气没有热到要开空调,但又没有凉快到吹吹风就能畅快吃饭的地步。
当然这是徐雪筠自己觉得的,而其他的几人,无论是李世民他们还是刘姨他们,都觉得这个天气最舒服了,一边开着窗户吹着小风一边吃饭,不是挺惬意的吗?
见没有人支持自己,徐雪筠就把家里边许久没用的风扇给搬出来,放到了自己座位旁边,把风扇打开一档,对着自己呼啦啦的吹。
几人还是第一次见这个东西,因为来的时候正值盛夏,农家乐里是不缺空调的,所以只以为后世就是用空调神器纳凉。
这风扇......瞧着外形好像要做出来不太难啊。
几人开始蠢蠢欲动了。
风能够带来凉爽,这是几乎在人类诞生之初就明白的道理,所以从古至今的纳凉工具都不少,最早的扇子被称为‘翣’,仅看这个字就能看出来这个扇子的原型,‘妾’拿着羽毛给人扇风,而她手中的羽毛就是扇子了,目前中国被挖掘出来的最早的扇子出现在商代。
并且经历了多种演变,从‘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障扇,再到汉朝的纨扇——也就是我们现在也依旧在用的团扇,再到十一世纪左右的折扇。
不过,这些都是上层人士使用的东西,又比如官家小姐或者文人雅士,电视剧中常出现的形象也是由此而来,但要知道最热的可是底层劳动人民,他们所用的扇子没有羽毛,没有‘纨’,也不需要遮尘或者题诗,能够扇风就是最大的用处。
最好还是不用花钱,可以白来的,天生地养的。
那会是什么呢,就是树叶。
这里就要回到‘翣’字上了,和它同时期被指代扇子的字,还有两个。
‘萐’和‘箑’。
中国人造字,在最初的时候向来都是象形文字,而这两个字上,一个草字头,一个竹字头,就能说明一般人用不起羽毛的扇子,用的都是植物所做成的扇子。
这三个字代表了三种材料,蒲草,羽毛和竹子。
比如,传承千年仍旧在使用的蒲扇,东汉时期电视剧经常出现的羽扇,以及现在不常见,但是在古代还算是比较常见的竹扇,有圆形和刀状,有长柄和短柄。
但——还是不够解热!
因为明末有小冰河时期,再加上现代因为科技的发展,天气总是越来越热,所以便会让不少人下意识的认为古代就一定要比现代凉快。
但其实并非如此,古代有凉快的时候,但大多数的天气还是和现代差不多的。
就比如被称为古代最热的一个夏天。
乾隆八年。
那一年究竟有多热呢,在山西的《浮山县志》中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有不少人热死在路上,而且北京更热,有可能买着东西,上一秒还在跟你说话,下一秒就热死了。
不仅只有这一处记载,因为太热了,所以这一年留下来的记载非常之多,比如《天津县志》,‘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续东华录》,‘六月丙辰,京师威暑’等等。
人被热死了,土地也被热的烤焦了。
因为这个记载让不少人好奇那一年的夏天有多热,所以也有专家曾经根据其他的记载换算过当时的温度,平均高于40℃,最热的气温达到了惊人的44.4℃!
因为太热了,所以各地官吏纷纷上奏,请求帮助热到引发百姓的大恐慌,但是天气这种事情,哪怕是皇帝,也无法掌管,乾隆急的晚上睡不着,却也无可奈何,因为他用的法子,该用的都用了。
就比如中国最古老的祭天,早就记过了,甚至还有野史传闻祭了不止一遍,但从五月就开始进入的高温,一直到九月份才退去。
在这其中甚至还引发了大干旱,有的地区一杯水都要十钱,比之前的米粮还要贵。
除了这个被称为古代最热的夏天之外,其他的朝代的夏天也不像现代想象的这么凉快——不然许多大旱也不会那么难熬了。
比如向来心怀百姓的杜甫,‘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还说自己热的饭也吃不下。
如果有经历过没有空调与风扇时期的孩子,应该能够知道在夏天最热的时候,用蒲扇扇出来的风其实也是热的。
不过他们倒不是指望着这一个风扇能够解决干旱暴热的问题,这也太难为它了,他们只是想过来看看后世的纳凉工具。
能够多一些灵感都是好的。
不过一看,李世民便失望了起来。
不是因为觉得风扇的效果不好,而是因为他看到了后面的电线。
又是要用电的。
这电怎么就那么神奇,什么都能干。
但这却给了他一个启发,虽然他们可能不能完全还原出这个后世的风扇,但是说不定徐姑娘能有其他纳凉的法子呢。
但他觉得自己表达的挺清楚的,到最后不知为何落在徐雪筠脑袋里面,就认为他在问古代有没有什么智慧的避暑方法。
朱元璋此时正在哗啦啦的用奏折扇风。
他们今年也不怎么凉快,而且刚吃完饭,人正是最热的时候,朱元璋盘腿坐在榻上,和马皇后一起看天幕当饭后消食。
“这说的话正合我意。”朱元璋不耐烦宫女给他扇风,总觉得那风扇出来都没劲,还没他自己扇的凉快。
他性子本来就急,这人一急就燥,夏天的时候就难熬。
马皇后看着他捏在手里的请安折子,知道朱元璋这是大中午大热天看着耽误他时间的请安折子不耐烦了。
许多人都以为古代的奏折一定是非常要紧的事物,但实际上有不少偏远的官员,他们。不能经常出现在皇帝的面前,但又想要在皇帝面前刷刷存在感,于是就会经常写一些来请安的折子。
比如关心一下皇帝的身体,或者是汇报一下自己所治理地方最近的天气,又或者是说些别的。
当然因为主要就是为了让皇帝想起自己,并且能够看到自己的才华,所以无事也能写出来非常繁复的字句。
有的时候空闲看看里边的马屁其实也不错,但是如果人本来就不爽的时候看到,当然就更不爽了。
我都这么忙了,你还在这里给我写一堆狗屁不通的东西。
朱元璋其实偶尔也爱听听马屁,但很显然,现在不是那个时候。
“有啊,怎么没有。”徐雪筠一说这个就想拍大腿,“其实可多了,只是因为古代消息比较闭塞,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而已。”
因为直到近代有许多人住的也是家里边的老房子,这些房子里边半点也没有那些古代风扇的残留痕迹。
压根就没有传开。
听她此言,武则天按了按眉心,问上官婉儿:“朕让他们收集的民间工艺,种植,医学技巧,现在收集到哪了?”
这还是徐雪筠给她的启发,因为后世好像很惋惜他们如今朝代许多未流传下去的东西或者未推广开来的事物。
但这事对于皇帝来说也算是好办,让人登记拿赏就行。
肯定也有不愿意说出来的,但是在奖赏下只是小部分。
如今她所治理的大周,这些奖赏还是能够动用得起的。
武则天准备让收集上来的方法都送入朝廷专门的部门进行实验,若是当真,便就收录进她准备要编的一本书中。
最近她闲下来的时候也会翻看一下送上来的纸条,不得不说,有些法子她瞧着都觉得不错,甚至还有她苦恼已久的有关于农具的改革。
“已经都张贴下去了。”上官婉儿替她倒茶。
“再让人多宣传宣传有人拿了赏的事。”武则天知道,普通百姓生性胆小。最怕的便是和官府扯上关系。若是虚无缥缈的大饼,他们不一定会心动。
所以此时便要宣扬有人已经拿到了赏,并且安全的回家了,此时他们才敢尝试。
上官婉儿笑着应下来:“这事您就放心吧,已经安排妥当了。”
徐雪筠之前在旅游的时候还特地去参观过一个古代专门的避暑胜地,当时就让她大为震撼,感叹有智慧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有智慧的。
“现代我们会利用土地来平衡屋内的温度,虽然中国因为都是楼房,所以这项技术不怎么重视,但是在像是日本韩国又或者是其他有许多小房子的国家在装修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利用地面来进行温度的交换。”
也就是在地下填上保温材料,并且埋入管道,将地下的空气排到室内。
无论地面再热,地下的温度其实都是相对比较恒定的,白天吸热,晚上散热,通过管道就可以让整个一楼的温度相对平衡。
但这个方法可不是现代就出来的,在中国古代早就有人这么干了。
“把地下挖出来一个空室,然后在地面上留一个孔,靠近那个孔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明显的凉快,把手放在孔上,也能感觉地下的冷风在不断的通过那个孔往上面吹出来。”
这是利用天然。
其二,便是利用人工。
每个人扇扇子,每个人都热,但如果一个人扇扇子,整个屋里面都凉快呢。
“在屋顶上挂几个大的扇子,用绳子穿过他们下方的孔,将绳子牵到旁边,这样一拉,几个扇子就会跟着这个绳子一起扇动。”
“甚至还有更简便的不把绳子挂到墙壁上,而是拴在躺椅上,这样你自己使力摇躺椅的时候,扇子就会随着你的摇椅而扇动。”
其三,便是利用天然。
“可以用水车把水浇到亭子上面,做成自雨亭。”
就像是人工给亭子下雨一样。
能被利用的,全部都被利用了个遍。
有水泡水,没水扇风。
自雨亭在唐朝时期就有了,所以李世民准备让人回去琢磨琢磨第二个法子,但往前朝代的人就把这三个方法都给笑纳了。
不过:“看来还是大户人家才能用得起这三种纳凉方法啊。”
刘禹锡感叹道。
毕竟这又是亭子,又是让人扇风扇的,哪里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徐雪筠不知道几人的真实目的,也还在旁边和他一块感慨:“是啊,所以还是得发展科技,要不然哪有现代的好日子过呢?”
刘姨在旁边听了一嘴:“其实也不用那么担心,大热的天气又不是年年都有。”
她小的时候家里边也没空调,也没风扇。
一般比较热的天他们都会自己想办法解决的,有河的在河里待着,没河的提井水泼地,又不是傻的,非得大中午最热的时候出门,夏天天亮的早,她小时候夏天下地的时候四五点都出门了,中午回来睡觉,傍晚再去地里边呆着。
就只有农忙的时候躲不过,农忙农忙,就是因为没有一刻空闲的,得从早上干到晚上。
但那个时候就算有风扇又顶什么用呢?又不能在地里吹风扇。
他们是穷了点,又不是傻,个人有各路,实在没法子的时候——老天故意和你作对,那谁能有办法呢?
被刘姨这么一开解,他们也就不再纠结了,总归还是得到了些灵感的。
刘姨过来可不是只和他们说风扇的。
“小筠啊,刚才你奶奶和你打电话,你没接着她就打我这来了,让我告诉你一声,下午去给丹丹开家长会。”
徐雪筠掏出来手机一看,发现还真是,她没开声音。
因为家里面的中间力量平时都比较忙,所以小辈的家长会基本上都是徐奶奶或者家里边保姆去开的。
但徐奶奶今天顾着打麻将呢,估计还打上头了,实在抽不开身,再加上徐雪筠已经放假了,就让她过去。
可是......“刘姨,要不然你去吧。”徐雪筠的脸都皱起来了。
可是,她不想去给丹丹开家长会啊,那孩子上课的时候老是和别人说话,上次徐奶奶去开都被说了一通。
“丹丹?”卫青几人还记得这个讨人喜欢的小姑娘,所以一点也不理解徐雪筠害怕面对她老师的恐惧。
刘姨可不敢同意:“我去算怎么回事呢?”
徐雪筠觉得幸好已经吃完饭了。
要不然她都没有胃口了。
不想去是不想去,总不能到最后没一个人去给孩子开家长会吧。
徐雪筠唉声叹气的,明明在楼上化妆,结果叹气声一声比一声大,都传到楼下来了。
几人疑惑,这开家长会到底是什么形式?
问刘姨,刘姨怎么好意思把家里边对于孩子学习的烦恼就这么揭出来,只含糊道:“小筠可能对丹丹的学校和老师不太了解,比较害怕。”
学校有什么可害怕的呢?这个回答不仅没有给几人解惑,反而让他们更加困扰了。
最终,商鞅开口询问:“能让我们陪同,一起去观摩一番吗?”
正常来说开个不是期末的家长会,是不需要那么多人过去的,但是一听要有冤大头,不,是有好心人陪着自己过去一起挨骂,徐雪筠当即眼睛一亮,半秒都没犹豫:“好啊。”
相似小说推荐
-
花信风/解霜雨(眠风) [现代情感] 《花信风/解霜雨》作者:眠风【完结】晋江vip 2024-09-16完结总书评数:2679 当前被收藏数:28313 营...
-
恶毒后妈不好当(纪闲) [穿越重生] 《恶毒后妈不好当》作者:纪闲【完结】晋江VIP2024-10-28完结总书评数:3500 当前被收藏数:10805 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