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比起皇位来说,还是藏书藏品容易搬走。逃难带不了土地和皇位,但是能带着藏书。
“臣之家,与王谢二家同时发家,家中子弟又代代好文,祖上亦有与二王、谢灵运交好的子弟,家中藏有不少二王真迹和谢灵运手书。”
萧临光看着面前的断壁残垣还有些感慨:“昔日王谢显赫,如今也都没落了,王羲之与谢灵运倘若还在世,必定会气愤子孙无能。”
王羲之的王家不是五姓七望中的太原王氏,而是琅琊王氏。兰陵萧氏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并称四大侨姓,如今只剩下了兰陵萧氏……萧临光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历代祖宗都很会选阵营。
他也没给祖宗丢人,萧临光看着站在自己身前半步的李长安,微微扬起了唇角。
“臣家中藏书无数,自晋以来所成天下之书,藏有十之八九,汉朝四百年典籍,臣家中亦藏有许多。汉之前成书的典籍也有一些,臣之祖昭明太子所编撰《昭明文选》,收录自先秦至齐梁几百年间的七百余篇作品,为编撰此书昭明太子曾收集天下典籍参考……”萧临光侃侃而谈。
李长安:“……”
你才是学古代文学的先天圣体。
我还知道现在王羲之能比他儿子名声大是因为你家祖宗推崇王羲之,梁武帝萧衍把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呢。
谁家当皇帝不想着开疆拓土成就霸业,反而天天琢磨建立文学体系和开创宫体诗啊。
反正我听见你家这么多藏书只想着这些书能够培养出来一大批出身寒门甚至连寒门都不是的人才,正好渐渐顶上世家子弟的缺口。
李长安有心将国子监扩建成一座不论出身只论才华的国有大学,先前国子监中的藏书就不太够了。先前国子监教授只有二十四人,学生三百余人,只招收贵族子弟,李长安有意在三年内把国子监先扩建成万人级别的大学,在东都洛阳和北方范阳再设立两座同等规模的大学。
那扩大藏书规模就很重要了,三百个学生需要的藏书数目和三万个学生需要的藏书数目也得成百倍扩充。
“临光家中既然有如此多藏书,我可否派人转抄一些,以朝廷和萧家的名义在长安城立一座藏书阁,供天下文人研读?”李长安这下来了兴致,兴致勃勃。
“自然也会为爱卿家族记上一功。”李长安思索该给萧家记下这个功绩。
当皇帝也不能强抢臣子家的财产嘛。藏书对古人来说就是私人财产,到了明朝宋濂想要读书都还要“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唐就更封闭了,不是关系亲近都不愿意借书出去,更别提还是拿出来让天下人免费读了。
萧临光听着爱卿这个爱称耳尖微微一红:“文学乃是天下人之事,为一家所私才是可惜,臣家族并无敝帚自珍之心,《昭明文选》为天下人共有,其余藏书也当为天下人共有。”
《昭明文选》是大唐科举必读书目,的确是读书人人手一本。
“……何况殿下对臣还有救命之恩,大恩大德无以为报,藏书不过是身外之物罢了。”萧临光轻声道。
李长安心想,这说话也太好听了,什么叫忠臣,主君一开口他就先给主君找好一系列名正言顺理由,把东西双手奉上,这就是忠臣啊。
分明是她看上了萧家藏书,在萧临光嘴里一转,就成了藏书本就是天下人共有,本就该天下人共享了,连功劳都不要,怕担上“挟恩自重”的帽子,还扯出来一件莫须有的救命之恩。
难怪李隆基的那么多任宰相之中就萧嵩全身而退,后人也都争气呢。
萧临光幽怨道:“是真有救命之恩,臣十三岁时被盗匪所掠,是殿下带兵剿匪将臣从贼窝中救出,臣才能有今日。”
就是李长安那时候赶时间,他又吓懵了,没来及打招呼罢了。后来他阿爷还带他登门拜访过,只是李长安只顾着跟他阿爷商量合作,没注意到他而已……后来他阿爷去世,他守了三年孝,出了孝期就拜托王忠嗣把他举荐给公主,这才有了长安街头杨国忠挑衅,公主巾帼救美。
“救命之恩,以书相许。”
李长安爽朗拍拍萧临光的肩膀,眨眨眼:“也不失为一桩美谈。”
萧临光轻叹了一声,觉得自己想要以身相许的大业依然遥遥无期。
李长安说到做到,不过三日就把严庄和高尚连带其余数千叛军一起“押”往太原,打出的旗号是安禄山手下的谋士愿意为大唐劝降太原叛军。
只是安禄山手下的贼子品行不端,出尔反尔,半路上趁着看守将士睡着带着叛军跑路了。
太女大怒,下令太原附近郡县调拨军队追捕叛军。
此事一出,不少和李长安不对付的人暗地里看这个新上任太女的笑话。
被叛军背刺了吧,活该。
太原王氏就盘踞在太原,因此周遭不少官员都姓王,听说叛军叛逃之后也不慌不忙,只打发了几个衙役去装装样子。
直到太原王氏祖宅和祖宗祠堂被一把火烧了,人财尽失,这些人就立刻笑不出声了。
三日后,郡望紧挨着太原的赵郡李家也被抢了,祖宅和祖宗祠堂依然被一把火烧了。
严庄和高尚所带领的叛军都是精锐骑兵,弓马娴熟,一大部分都是胡人出身,连汉话都听不懂,更别提畏惧什么五姓七望了。
本来就是匪,披上了一层叛军的壳子也成不了好人。匪,都是要钱不要命的狠人,五姓七望最富裕,虽说在郡望当地有一些家丁护卫,可那些护卫平日只负责保护纨绔,欺压佃户,欺弱怕强,对付百姓足够了,可对上叛军根本就不是叛军精锐一合之敌。
在叛军看来,这些世家就是肥羊,一群家里堆满了金子的肥羊住在一起,抢起来连路都不用走,三两步一家,七八丈一户,随便欺负。
抵抗都可笑极了。
叛军拿出了一个月打到洛阳城的行军速度,仗着弓马娴熟,抢完了就跑。被抢的世家有心报信给姻亲,可惜他们传信的速度根本比不上叛军行军的速度。
博陵郡和清河郡分别在赵郡南北,也挨着赵郡,严庄和高尚商量了一下干脆兵分两路,一南一北分开抢。
“你往南,我往北,抢完了两个崔之后,你去荥阳找郑氏,我会范阳找卢氏算账,如何?”严庄眼中精光闪烁。
荥阳离洛阳很近,这些世家再慢也能反应过来堵截叛军,十有八九有去无回。范阳就不一样了,范阳是他们老家,在北边,他抢完了卢氏之后正好收拾细软往北去逃往契丹,出了大唐以后他就安全了。
什么狗屁世家和李长安,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造反,杀五姓七望,还烧他们祖宗宗祠,轰轰烈烈的大事做完了,要留下的名声留下了。志向已了,要紧之事就是保命了。
高尚抹了把脸上的血,嘲讽一笑:“共事多年,我还不知道你,跑就跑吧。”
有人造反,是因为心里不甘心默默无名一辈子;有人造反,只是单纯为了造反。前者尚且有逻辑可言,后者毫无逻辑可言。
严庄心里嗤笑一声,二人话不投机半句多,就算已经不再是安禄山麾下有竞争关系的谋士了,可严庄依然不喜欢高尚,高尚也依然不喜欢严庄。
长安城中朝堂上臣子难得异口同声起来。
大唐的臣子里面十个有八个出身世家,八个里面又有六个和五姓七望有关系。
何况五姓七望世家子弟遍布天下,就算是老家出了事,祖宗宗祠被烧了,家里子弟也死了一大批,可剩下的人依然也不少。
好不容易上一次朝,朝堂上乱七八糟,姓崔姓王的大臣个个怒急攻心七嘴八舌要求剿灭叛军。
当初安禄山打进了长安城,也不见他们这么急。
一个留着一把柔顺长须的老臣连胡须都来不及打理,红眼厉声:“逆贼祸乱大唐江山,活该千刀万剐,臣乞殿下立刻派军剿灭叛军以安人心啊!”
他祖宗的祠堂都被烧了,那可是他亲祖宗啊!
李长安认识这个人,姓崔,不是博陵崔氏就是清河崔氏,平日一向以严肃闻名。
“是啊殿下,反贼罪该万死,我等与反贼不共戴天……”“请殿下立刻出兵为百姓做主啊……”
一群人义愤填膺,甚至顾不上世家子弟的仪态各个唾沫乱飞,此时都成了为大唐江山考虑的忠臣。
李长安却只想冷笑。
百姓死了那么多这些人也没见着急,现在轮到他家祖坟被刨了,开始知道和反贼不共戴天了。
刀不砍在他们身上,他们永远都不知道疼。
“先前叛军在太原附近游荡之时,本宫已经给太原境内所有郡县发了命令,命令各县严格巡逻各处防备叛军劫掠,怎么还会出这样的事呢?”李长安揣着明白装糊涂,露出一副很迷惑的模样。
大臣一噎,这谁能想到叛军会胆大包天敢抢劫世家大族啊。叛军早就占据了太原,可也没杀太原王氏子弟反而以礼相待……谁知道他们忽然就疯了!
李长安看够了热闹,这才不慌不忙道:“本宫正打算调兵收复太原,等太原收复之后,太原百姓就不必提心吊胆担忧再被叛军劫掠了。”
第258章
李长安又磨蹭了几日,直到荥阳郑氏也被叛军劫掠之后,又一次朝会,李长安才应承下来。
她心地善良,还不忘记安慰这些祖宅和祖宗祠堂都被烧了的五姓七望可怜官员,替他们找到突遭横祸的原因。
“唉,谁让五姓七望名声太大呢,那些反贼多出身胡人,粗鄙无知,估计也只听说过五姓七望的名头。如今眼看着叛乱不成,只怕是生了劫掠之心,想要劫掠财物,就盯上了尔等家族。”
李长安明着是安慰,实际上却就差指着这些朝臣的鼻子笑了。
让你们平时把门第挂在嘴边上吧,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下连叛军都知道你们五姓七望有钱,专门劫掠你们。
几个抱团过来请李长安出兵的大臣哑口无言。
谁能想到那群反贼这么混不吝,专逮着世家抢啊?
“看来尔等遇上贼匪,也就是只有一条命,不比普通百姓厉害啊。”李长安还叹息,“罢了,本宫这就派人去攻打太原,再去荥阳看看能不能截住那群为非作歹的反贼。”
“只是反贼有日行千里之能,安禄山起兵时候,二十万大军从范阳到洛阳都只用了二十九日,如今这群反贼都是骑兵,来去如风只怕更快,也不知能不能堵到他们。”
李长安又不着痕迹在这些出身世家的臣子心上捅了一刀。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四家都是河北境内的贵族,安禄山造反得屯粮,得征兵,得打造兵器甲胄,这一桩桩事哪一件事动静能小了,四家子弟遍布河北为官,安禄山想要造反哪里瞒的过他们。
不过是他们认为与他们无关所以袖手旁观罢了。做着大唐的官员,食着百姓的血肉,却能冷眼旁观大唐江山被安禄山祸害,半壁江山沦落战火之中,无数百姓横死乱世,无非就是觉得火烧不到他们头上。
那现在就让火烧到他们头上吧。
这些大臣也又羞又恼,觉得李长安说话太直戳他们伤口,又暗恨早知道自家会被这些叛军劫掠,说什么也不能让安禄山造反。
可惜千金难买早知道。
这些大臣临离开太极宫之前,李长安还意味深长感慨了一句:“叛军零乱,单单本宫这能叫出姓名的叛军将领就有十数人,诸位还是快快写信快马加鞭寄回老家吧,要是再有其他叛军生了歹心,多抢两遍,那就真成了灭门惨案了。”
那就真不受控制了,安禄山手下那群叛军屠村屠县的事也不是没做过,他们丧心病狂,说不准真能把这些世家杀绝种。
领头之人名叫王恒,是太原王氏晋阳一脉德高望重的族老,虽在朝中只担任四品官员,可在王氏族内德高望重极了,听了李长安这番话之后,老脸煞白,险些就晕倒在了殿内,还是身边小辈扶着才没倒下去。
一出殿门,他就握紧了搀扶自己的那只手,手上青筋暴起,嘴唇哆嗦着:“快、快写信给族中子弟,检举那些反贼,当郡守县令的子弟全力配合朝廷剿灭反贼。”
他狠狠一吸气,身上有了力气,气地跺脚:“这是火烧眉毛的事啊,反贼要是不杀干净,百姓苦日子何时才能到头啊!”
反贼没有劫掠世家之前,王恒从来不担心自家安全,以为没人敢得罪自家,可被反贼劫掠过一遍之后,王恒终于知晓了世家子弟也就一条命,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就死了。
如今刚刚横遭大祸之后的这些人都像是惊弓之鸟,看谁都是想要来捅自己一刀的反贼。
没过多久,李长安就知道了这些世家大臣的谈话,满心无语。
“你听听咱们大唐的好臣子,终于开始为大唐尽心了。”李长安向李明锦吐槽。
世家大臣前脚刚走,李明锦后脚就到了。
李明锦身上穿着一身浅绯官袍,腰间系着十銙金带,也已经是风度翩翩的青年女郎了,气质比李长安更柔和沉稳一些。
“我打算让你随军去一趟,安抚这几个世家,保护他们。”李长安笑吟吟。
不过李明锦从还没换乳牙的时候就跟着自家小姑母混了,自家小姑母有多少“善心”她一清二楚,于是也不应承,只是侧耳等着李长安往下说。
“顺便去清点一下这几个郡的土地,该是他们的咱们也不能不讲理强占,可无主之地和来路不明的土地,就合该归属朝廷。”李长安不急不慢说出了自己的真正目的。
“此事只有你亲自去做我才放心。”李长安拉起了李明锦的手。
这事听着不难,可做起来那些世家子弟必定百般阻挠,需要一个既有手段又有底线的人才能担此重任。
李明锦笑着应承:“小姑母还不放心我吗。”
“太原如今还在反贼手中,我已经给樊宁下了军令,让她与郭子仪合兵一处从北方攻打太原,朝廷这边则再从南方攻打太原,一并把太原以及周遭六郡都收复。”
李长安有些苦恼:“只是朝廷这边派谁领兵,我却还没找到合适人选。副将可以让严武顶上,主帅却需择一沉稳之人。”
如今的时间线比原来提前了太多,八年的安史之乱也因为没有李隆基李亨父子微操加上她用兵得当一年就快结束了,年轻将领都还没磨砺出来。
历史上大唐被打得国力所剩无几,可她不是啊,现在大唐虽然北方战乱,可到底乱世时间不长,没伤着根骨,休养生息几年就能恢复。吐蕃趁着大唐内乱占领了整个北庭,虽然还没来及占领陇右河西地区,可也对二地虎视眈眈,还趁机抢夺了大唐对西域各国的控制权。
收复失地得有名将啊,如今大唐开元年间那一批名将死的死老的老,年纪最小的李光弼也四十岁了,郭子仪年纪更大,王忠嗣和哥舒翰腿脚不行了,她得培养下一批将军,省得大唐将领青黄不接再被吐蕃欺负到头上。
李长安采用的是一老一少的将领搭配,李嗣业给李光弼做裨将,樊宁给郭子仪做裨将,她自己则学于王忠嗣,本来打算让严武跟着哥舒翰,可哥舒翰回禀说生了病,只能悉心养病,不能再征战沙场了。
如今李长安倒是不再需要老将给她传授经验了,但是王忠嗣腿瘸,她也没到压迫可怜义兄长途奔袭出征的份上。
“封常清如何?”李明锦思索片刻,举荐一人。
李长安:“……”
忘了封常清还活着了。
都怪她背过的《封常清谢死表闻》给她印象太深,她就一直想着封常清死前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谏言书了。
她上次回洛阳脑子里一心想着把安禄山史思明一网打尽,反正有李明锦替她管理这些杂事,李长安也没来及的查看洛阳多了那些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