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浮笙闲)


“但是王安石根本性的追求,所谓的‘变风俗,立法度’,没有真正实现。”】
有保守的老学究,在听到女儿和教授一词的时候就差点再次撅了过去。
然而这一次又不是像上回那样,很容易勾引皇帝动了心思的大事,不可能大半朝堂站了出来就为了反对。
于是他也就只能捂着心口,暗地里小声地哼哼唧唧:
“这后世,竟然公然引用女子治学的言论——还教授?会长?”
“荒谬,太荒谬了!”
接着又是什么牝鸡司晨又是什么世风日下的批驳,听得旁边一位年轻文士的眼白翻了几翻。
他也是家里有女儿的人,平日里附庸风雅也没少给孩子读书,此刻越听越听不下去。
“得了吧。平日里吹捧才女佳人的难道还没有你一个?”
“人家女承父业家学渊源,说出来的话可比你深刻多了。”
后方人的争吵打搅不了王安石的心神,他只对着那几行的评价,反反复复看了良久,心里说不出到底是些什么滋味。
遗憾吗?可是他的新法,最后其实还是给这个朝廷带来了不少好的方面的,不是吗?有一些政策,就算是断断续续,难道不也是延续下去了吗?
可是啊,可是啊,
王安石看着最后一行,还是感觉到那种若有若无的怅惘。
他最根本的理想,却没能得到实现啊。
【他们之所以要做出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因为现代很多对于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当初梁启超“借古喻今”的作风,变成了“借今喻古”。
要么滑向历史实用主义,不管肯定还是否定,都要得出譬如青苗法对于现今正反适用性的启发。要么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理论苛求,不符合西方经济理论所讲的大企业、小政府和自由贸易价值标准的,都会被指为失败的原因,超脱了历史研究的范围,变成对历史的拷问。
啧啧啧,只能说老王的先进性最后成为他被苛求的一大原因,也是真的挺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就不要特别出于现代经济学理论,大谈特谈从现代视角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所谓原因了。
咱就从最简单,最直白,也是最直接的理由讲起,讲王安石变法之所以落到这样一个尴尬局面,大家都能听懂的原因。
大怂时代特色异论相搅,或者说,
——党争。】!

赵匡胤“啪”地一声拍在了桌面,暗地里悄悄松了口气。
还行,讲党争他肯定是听得懂的。那后世人前面一连串什么经济不经济,先进不先进的原因,那可是突如其来地把赵大的脑细胞都差点给烧没了。
万一后世人真的讲前面那些个原因,他怀疑自己除了嗯嗯啊啊哦哦这些语气词之外,什么都没办法回应了,甚至说不定记都记不下来,还得找个绝对信得过的擅长这庶务的心腹来解读。
——那也太磨人了。
还是讲党争来得让人舒服啊!
然后这份说不上欣喜的庆幸,很快就被后世人一盆冷水浇在了头上。
【大怂党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特色,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事”。
它不是从王安石变法,甚至不是从庆历新政出现的时候才开始的特殊现象,而是一条贯穿了天水一朝始末的官场脉络。
比之其他朝代,它最为突出的特色,同时也是赵匡胤日常被人嘲讽“赵韵脚”,说与其让他和秦皇汉武唐宗这几个千古一帝并入沁园春组,不如让老朱和朱棣两个明祖取代掉他地位的一大原因。
就是地域歧视,南北分裂之风相当严重。】
“啪啪”
好像有两个巴掌呼得一声就招呼在了在场宋人的脸上,让他们的脸色忍不住青白交加变幻莫测。
这是嘲讽啊,赤/裸裸的贴面嘲讽他们祖宗啊!
“秦皇暴君也!”就算没有明说是那位始皇帝,但是不用脑子也能知道绝不可能指的是那位秦二世:“二世而亡,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天命也!”
这样的皇帝怎么可以被称为所谓千古一帝,怎么可以被后世人接近膜拜般吹捧。
另一位官员也在摇头:“孝武皇帝有亡秦之失无亡秦之祸,比之略佳,然而不过悬崖勒马,穷兵黩武,不及孝文啊!”
你说孝文皇帝千古一帝他们也就认了,怎么能算上孝武皇帝和秦始皇帝,却没有前者的影子呢?!
“唐宗皇帝确实爱民如子,”又有人接话,这位身上倒是指摘不出什么暴戾的毛病来,于是长吁短叹着,他对着别人闪烁其词:“然而玄武之变,祸起萧墙,孝悌有失。且华夷难辨,德行有损啊!”
至于那什么明祖?
就算不知道这两人身上什么缺陷,但只要想到前面明朝皇帝对他们的嫌弃,这波文人更是异口同声:“一朝两祖,不通礼制,荒谬啊!”
反正主打一个自家不好过也坚决不承认别家比自己好。
天幕:。
就连一向不管这些宋人对它做出了些什么评价的天幕,此刻都被这些离谱言论刺激到了一般,本来平稳的,虽然明亮却不刺眼的白光高频率闪了几闪,平等地让所有注视着天幕的人群眼前一花。
被波及者:……
人群中有牵连我们的沙贝,我不说,大家都知道是谁!
侧过身,悄悄揉了揉自己有些泛红的眼睛,赵顼默默记下了那几个跳得最高的人的名字。
赵顼:你说巧不巧,还真的是他所知道的,保守派中坚力量呢。【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向着南方转移,而南方经济的兴起,带来的是南北风气的不同,南方人才的不断涌现。
赵匡胤,或者说赵宋一朝在这点上最为失败的,就是没能成功地弥合这样南北分裂的局面,反而进一步借用这样的对立,试图为自己皇位的稳妥添砖加瓦。
这其中,北方因为经济相对落后,文化受到了五代战乱影响趋向退化。整体文风质朴,给自己的评价叫做厚重敦朴。
可实际上是承五代风气,很多官员入仕的目的只在于安享富贵,政风相较起来也就因循保守,但相对应的,他们也有着稳健务实的传统。
宋朝两次变法中的保守派,因此基本上就都是北人。
而南方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盛行民间办学,经常组织义学,书院遍地开花。文风的昌盛,带动的是思想的蓬勃茁壮,人才的兴旺和才气的洋溢。
故而有“庆历间人才皆出大江之南”这种说法,故而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很多南人官员,向往的是砥砺风气,不求苟安,呼吁对国家民族有责任感、道德感——也就是北宋儒学复兴运动所酝酿出的新的士人风骨。
所以他们的政风相对的就更加追求开新变革,是变法革新派的中坚力量,同样也就成了北人口中南人“轻薄、不厚重、好生事”的一种体现。】
赵祯:嗯?
突然被cue的仁宗皇帝一愣神,对着那句庆历人才,下意识数了数自己看重的臣子的籍贯。
额,范仲淹,苏州吴县人;韩琦,自认相州安阳(河南)人,算个北人但是出生在泉州;富弼是西京洛阳(河南)人;欧阳修是吉州(江西)人;晏殊是抚州临川(江西)人……
还,还好?虽然好像举子的籍贯确实江南人更多一点,但是现在大臣们的比例也没夸张到什么地方去……
——举子。
赵祯的思维微微卡顿,本来有些心虚和迷惑的心理,很快被新生的一种,夹杂着欣慰和微妙的复杂情绪所取代。
也许,这句话的本意,本就不在说明他现在重用的高官。而在于这一批学子,在于他们的未来。
司马光的脸色不是很好看。
后世人这番南北分裂的言论,很自然地让他联想到了英宗皇帝在位时期,他和欧阳修之间的那番争论。
不论政见差异,确实对他有过提携之恩的欧阳修,此刻也想起了那次朝堂上的争议,默然回首和他正对上视线。
他们为的是科举考试录取的方式吵的架。
因为赵匡胤是个北人,还很遗憾的,是个并没有全然意识到南北必须达成糅合统一的,对南人还存在着大量偏见和压制的北人。
所以宋朝科举,南北录取比例之悬殊,一度可以达到北方十中取一,南方百中取一这样的局面。
所以,作为江西人,南方士人的领头人物,欧阳修选择向英宗皇帝提议,说为了选拔出全国真正的人才,应该全国一条线,科举统一按分数划线录取。
而作为山西人,也就是北方士子推出的代表,司马光当初选择抗议——他要求按人口划比例,给各地相应名额以达成一种公平。
但实际上,哪里有什么公平呢?所有的公平不都是相对的吗?
南方文风之盛,所以南方学子很多比北人来得优秀,却因为名额不够而不能中举——这对于能力更出色的南人学子来说,谁不觉得冤枉眼红,谁不想为自己争取利益?
可对于北方学子来说——多少年的战乱,多少年的动乱。昔日中原盛唐文气昭昭的气象,已经被摧折到萧条,几百年的落后,怎么可能是一朝一夕即可补全之功?
因为外力无法和南方学子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谁又不觉得牙痒,谁又不觉得不公?
所以这本就是一笔烂账,一笔横隔在宋朝南北士人之间,不论私人感情如何,一定要挺身为之一争的存在。
司马光突然就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他目光很平静地扫向一旁,看着那个懒得掺和进他们斗争中,此刻两手揣在袖口之中,不知思考着些什么的人。
王安石是临川人。
一个即将主政,实施新法,将自己主张宣布天下的,南方人。
他会支持哪一种科举录取方式呢?
——答案太显而易见了。
司马光也知道自己为什么,最后会走上一条和王安石对抗的路了。
【总而言之,除了文风差异之外,南人坚定觉得北人政治待遇较优,而朝廷对于南方的经济压榨过于苛刻。
而在北人眼中,南人在政治上势力逐渐扩大,则并非国家之福——他们极厌恶南人当权主政。
这种地域歧视的现象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比如新旧党已经撕起来的时候,当着神宗,一个在坚定变法的时候,坚决包庇王安石激进行径的惯犯,甚至因为太过过分而把王安石在宋朝一些文人心中的形象成功扭曲成为野狐狸精的神奇皇帝的面。】
王安石&赵顼:?
等等,后世人你说什么野狐狸精?
饶是这俩本质一心干大事,对于八卦都有点随便听听心理的君臣,在听到这个离谱形容的时候,都是有些傻眼的。
不是,怎么会有人这样形容他们君臣的啊?!
他们很正经清白一知己君臣啊!
苏·其实也应该在朝堂上·但是我之前没想起来·轼:阿——嚏——!
大苏文士悄悄揉了揉自己的鼻尖,把自己往朝堂人群中再塞了塞。
这个喷嚏来得真不是时候,他只想好好吃瓜,没想成为众人视线焦点啊。
【北方人司马光公然开启了地图炮:
闽人狡险,楚人冲动。如今两相(曾公亮,陈旭)都是闽人,两参政(王安石,唐介)都是楚人,肯定要援引乡党之人,那么朝廷的风气怎么可能会淳厚呢!
——噗,说的好像元祐更化的时候,旧党不都是北人主政似的。
宋史编写的奸臣传,里面一堆南人出没,不论是不是真的权奸还是罪不至此。结果该进去一些人,偏偏因为北人的身份而脱了罪。
啧啧啧,元祐多“君子”啊,北人多“质厚”啊。这些口口声声说北人因为淳朴不能写文章的存在,该怎么解释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星璀璨呢?
地域歧视要不得啊要不得,自己给自己上地区刻板印象可还行。
甚至不止是北人看南人有偏见,南人看北人心不爽——当皇帝的那个也很懂什么叫做刻板印象。
神宗时期,还是司马光,他和吕惠卿都要给皇帝上课。后者谈到变法就激动不已,不高兴的时候就拂袖而去。而司马光总体的表现就比较沉稳从容。
于是赵顼自己就发表意见:一个山西人,一个福建人,怎么能让他俩合得来呢?
真就刻板印象入脑了(。)】!

赵煦笑出了声。
很轻快的一声笑意,带着淡淡的讽刺和辛辣,很快连绵不绝酣畅地响遍屋内,越到末尾越带上了些接近癫狂的偏执。
在很长很长时间的发泄后,喉口喘息着接不上来的粗气,笑得接近整个身子折叠起来的皇帝,才慢慢地直起了上半身。
映着天幕的白光,他原本足够黑白分明的眼睛里,此刻像是燃着一缕无名的幽火,飘摇着闪烁,看似微弱,实则却熠熠不灭。
元佑,元佑。
他的第一个年号,他被摄取权柄,端坐着,被迫静看着那群保守派官员,簇拥在他祖母的身边,冠以大义之名清理异端的时代。
赵煦越想,嘴角的弧度就越忍不住抽搐着上扬。他咬着自己口腔内侧的壁肉,尖锐的齿尖划破了脆弱的血肉,铁锈味的腥甜霎时溢满口腔。
他慢慢舔舐着自己的伤口,借助着疼痛,一点点慢条斯理地回忆着自己的动作。
勤俭廉政,励精图治,人以为女中尧舜……?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
多好笑啊。
因为党争所以便悉废新法,全然恢复旧法,于是新法积攒下来的财富,几年间便“非理耗散殆尽”。
因为收复回来的土地,是新党主政下的成果,所以便将耗资颇丰才收回的土地,悉数割让给西夏,美名其曰君子之风。
新党的人,只要是反对过旧党的存在,只要是批评过对方意见,便悉数贬谪,甚至在贬谪之地都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惹来更不幸的灾祸。
这就是所谓政治清明,国势较强?!
用新法赚取的财富换来的短暂“小康”,同时还要诟病着新法的存在和功绩。
——好一个荒谬又离谱的,元佑之治啊!
赵煦眼神冰冷着,熟练地从旁摸出手帕,吐出一口血痰。
保守派的官员们此时坐立难安。
多少年来他们已经习惯端坐于道德的制高点,习惯于站在既得利益者的身份立场上,对着试图挑战他们权威的存在发起进攻。
然而当他们为自己粉饰包庇的借口,在后世人的嘲讽下被全然剥离,这些突然被暴露在光天白日之下的人,却一时之间失了方向。
司马光的脸色很不好看。
这位对比未来还显得年轻,就算已经通过治史在朝堂上积攒了足够的名望,却尚且没有站在权力的最高梯队的旧党党魁,在心里对于大宋的未来尚且有着自己规划期许的存在,面对着自己未来的举措,心神不宁。
他未来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眼神都带着点想不通的迷离,有些失魂落魄的文官,默然在衣袖中攥紧了自己的手,一遍遍回想着自己的理想和理念。
他,分明也是希望,这个朝堂能够迎来一场变革的啊!
赵匡胤沉默地看着。
他的脸上带着铁一般的刚毅,仿佛后世人所说的一切,都不能在他的眼中掀起什么像样的波澜。
但那只是表象——他在沉思,作为一个政权的最高领袖,他琢磨着那句弥合南北,思考着那短短一句话里头,透露出来的各种讯息。
千古一帝啊,哪个当皇帝的,在看见这样的评价的时候,能够控制得住自己不要心神为之一荡的呢?
最起码赵匡胤自认没有那份定力,于是当知道自己在后世也许本有机会,却最终没能得到认可的时候,难言的不甘和羞恼填满了他的胸腔。
而等到那股上头的情绪缓缓退去,赵匡胤才找回自己的理智。
始皇帝、孝武皇帝、太宗皇帝,包括那两位陌生不知的明祖——这几个选择,在哪些地方有共通之处呢?
如果单独问出这个问题,那毫无疑问是足够让这个时代哪怕顶聪明的人物都能够抓瞎的:前两位皇帝向来的风评是好大喜功,奢侈挥霍。而太宗皇帝偏偏以民心所向取代了天命谶纬的地位。
至于后两者——他都不认识,更没办法分析了。
可是后世人给出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
弥合南北。
听后世人话头,应该就是因为这样的区别,才让不少人觉得,不如让那后面两位明祖来取代他的地位。
他皱着眉头,将前几位帝王的生平在脑海中审视——这几位不论向来的风评是好是坏,知名度向来都是榜上有名,往往是被麾下谋士谏主拿来运用的素材,赵匡胤自然谈不上陌生。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