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始皇仅凭此一项功绩,就足以站在这高屋建瓴的架构之上睥睨无数后来者,甚至放在世界帝王的维度中,哪怕评选者大多受着西方思想的影响,他也可以高居世界最具影响力帝王的榜二。
考虑到榜一是东罗的君士坦丁大帝。他开创的拜占庭帝国虽然统治者并不是同一家族的血脉,但从政体宣称来看持续了千年之久,颁布的制度奠定了欧洲中世纪的基础,并且更关键的是堪称一手重塑了世界三大宗教之首,全世界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的魂灵,而宗教文化的影响力确实不可低估。始皇帝这波第二也不算太被辱没。
亚历山大和成吉思汗都只能屈居他之下呢,中国汉人王朝下一个登榜的皇帝孝武皇帝都已经排到13去了,而太宗更惨,只有第29啦。
所以我们先痛痛快快地高呼一声——始皇牛掰!】
——啊?
这是无数个平行时空中光幕的听众,在听见那个名次之后脑海中所能剩下的唯一反应。
说实话吧,他们其实已经习惯了后世人对于始皇帝和孝武皇帝与众不同的推崇,并在反反复复的洗脑中,慢慢也认可了这两位皇帝的地位应该比他们此前所受的待遇更好一些。
但是要真让他们觉得这二位能和太宗皇帝组团龙凤猪(划掉)共入华夏皇帝TOP3榜单相互争斗?
深受儒家道德影响的众人肯定还是会连忙挥手说不的:开什么玩笑,哪怕后世人你说一千道一万,他俩也确实是苛刻民力的暴君啊!
有武德确实是好事,谁都不想被宋化。但是武德像他们那样昌盛,文德都甚至被遮掩掉的程度,那还是算了吧!
但是——“世界?世界?!那么多皇帝,世界上他都还能排第二?!”
很难不酸成柠檬的听众们真的被破防了:他们已经不再是第一次听后世人唠嗑,连西方啊,欧洲啊,这些概念都一无所知的小白了。
世界的维度有多么广阔,以至于后世华夏在一些竞争力上都有所差距,这些个事实他们已经有所了解,甚至连后世人为什么要解释评选者受西方影响他们都能听懂,因为东西方思想上的矛盾,后世时常被迫处于弱势地位这个情况,他们都能从后世人字里行间分析出来。
结果呢?
——在这种情况下,凭什么嬴政他还能拿第二啊,第二?!
哪怕是同样被提到了名次的刘彻,在数了数第二和第十三之间差了多少人,并且更关键其中还有个成吉思汗——在后世中国建立了蒙古元朝的那个忽必烈被开玩笑说有老刘家血脉的祖宗——之后,也黑了脸色。
而李世民更是五味杂陈:刘彻好歹还在前二十,甚至是十小几的数目。
二十九差一点都要掉出前三十了啊?!和刘彻的差距也比他和始皇帝来得大啊?!
隔着时空差异,两个没有任何沟通的人,心里突然燃起了相似的斗志:
——你这西方思想的影响,是不是开了太大的滤镜啊?
后世人你有种把所有人介绍一遍来比一比啊!谁服气这个排名啊!
而被羡慕的始皇帝,其实也会化身柠檬精。
在最初知道这一赞誉——尤其是这赞誉还建立在己身不利的基础上——的欣慰舒爽过去之后,看着那东罗的君士坦丁,嬴政也陷入了一种说不出来的沉郁情绪。
延续千年的政体……那可是千年啊!
秦·二世而亡·始皇:……
他曾经有个“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的梦想,直到后世人告诉他秦朝第三世就又变回了秦王……
李斯看了看上首皇帝的脸色,本想恭喜的话头卡在喉口,就果断变换了说辞:“其实那位君士坦丁亦不如陛下。”
“那拜占庭说是延续千年之久,可是连统治者的家族——如后世人所说,不也换了不成?”
放在中国古代这个一家一姓一王朝的视角下:像两汉两宋,虽然皇帝使得宗族主支旁支换了地位,但是到底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说是延续也就认了。
可是皇帝都不是来自一个家族的了?那你还能叫同一个王朝、同一个政权下的吗?汉承秦制也不能说秦汉一家,隋唐连亲也不能说一脉相承啊!
既然如此“那拜占庭帝国,说不定就相当于后世人口中华夏、中华这样一个被称之以文明的主体一样。统治家族的兴亡也就等同于我们的朝代更迭。”
“那么,陛下开创的制度,在华夏流传了两千多年。岂不比那位君士坦丁开创的政体持续了千年来得更为长久吗?”
李斯反问得真情实感。
于是嬴政也跟着舒缓了眉心,因着秦朝灭亡带来的阴影也随之稍微散去。
是啊,这个延续千年的水分确实不算小——如果说君士坦丁留下的东西贯穿了整个拜占庭的始末,哪怕皇帝换家族坐,也愿意承认他的地位,留下拜占庭这个名字。那么始皇帝留下的秦制之于后代朝廷,又何尝不是一种延续。
只要对方不是真的完成了他“万世而为君”的理想,那嬴政就觉得自己确实不输!
君臣二人相处的气氛霎时又融洽起来,相对而坐,脸上都露出了些纯粹的笑意:秦制的内核能流传二千多年,作为开创者,谁能不心生愉悦呢?
嬴政看向李斯。因为他此前的发言,眼神都柔和了三分。
君臣投契,向来不论对皇帝还是臣子而言,都是一种好事。尤其是在譬如郡县制这类开创性的事业上,嬴政能收获李斯这种既能完美体会上意又能落实生根的臣子,都不得不说是他的幸运。
而这样的臣子,未来的风评却不能与他的功绩相配套——这份制度的背后,除了嬴政本人的思考以外,怎么可能少的了李斯的心血。后世人讲嬴政光凭这项功绩就足以睥睨众生,那李斯又何尝不是仅凭这项功绩,就理当为人景仰?
饶是嬴政见惯了大风大浪,心志坚韧到哪怕知晓自己未来会被儒生不齿抹黑也常无谓一笑而过,(当然,后世人念的离谱文学得另算)在知道李斯这样的际遇后,都难免有些不快。
他自己心胸开阔无谓旁人口舌是一回事,他看重的臣子被人轻视则是另外一回事了——他们老嬴家的传统就是护短啊,就是爱护知己之臣啊,怎么了,有什么不服的吗?
所以嬴政顿了顿,出口的措辞便多了几分温和,想着安抚一下对方:“丞相……”
【那么李斯作为这项制度的部分策划者,落地实施者,拥护者维护者,历史评价就算古代和始皇同样凄惨,到了现代怎么着也得沾沾始皇的光,一起得到正视了吧?
可惜啊,斯相您怎么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啊!】
嬴政的话语被天幕不留情面地打断,还没等他反应过来那句话的真相应该是什么,下一刻后世人的话语便似雷霆万钧般有力。
【一被赵高拉下扶立胡亥的浑水,从此亡秦的帽子就再也摘不下来,在不少人眼中和赵高的罪过都差不多大了啊!
您当初怎么想的啊!】
——焯。
李斯的呼吸都跟着后世人的讲述停滞了。
我哪里知道我怎么想的?
我哪里敢这么想啊!!
第163章 番外2 “大秦”
当认知到后世人说了什么的刹那,李斯就感觉自己全身都仿佛失去了气力,摇摇欲坠着。
在过于巨大的震诧面前,他的第一反应,甚至来不及顾惜自己个人的生死——李斯当然不是那样无私的人,可是这个真相太荒谬、太反常识、太诡谲了,以至于让他甚至无暇去思考自己即将面临的遭遇。
他几欲想要伸手死死摁住自己的额角,仿佛那样便能将所听闻见的一切,变作工作过于操劳带来的幻影迷梦,他还是那个普普通通,注定要跟着陛下名垂青史的大秦丞相。
可这当然不可能是在做梦:嬴政投来的同样震惊错愕大过了冰冷的目光,天幕依旧明亮夺目的存在,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李斯他足够清醒的事实。
他,李斯,就是那个,被自己无数次痛骂过,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伙同赵高将胡亥一手扶立上皇位的内鬼权臣。
这个认知终于姗姗来迟在他的心中建立,在思维得以认知的下一秒,便化作尖刀直直刺入李斯的心脏,遍洒淋漓的鲜血。
李斯呆愣着跪坐在原地,恍惚之中辨不清自己眼前嬴政的神色。
是愤怒吗?是惊愕吗?
他不知道。
他只能带着一脸焦躁不安并困惑地匆匆抬头,期盼的目光仰望着光幕,等待着它做出最后的裁判。
嬴政也只是无言。
本因为后世人创人功夫和排行刺激而放松和缓下的面庞重又冷峻起来,他拧着眉,目光锋利而几乎阴鸷地凝视光幕上的字样,再一次确认了那番话的真实性。
如果说赵高和胡亥的勾结,哪怕没有后世人为之讲解,嬴政都能从眼下的形势中窥见一二悲剧的逻辑:赵高是胡亥的老师。
当他知道未来秦亡的罪魁祸首,准备处理掉二人的时候,后来一步,没有看见天幕的始末,被侍从粗暴对待于是一路上生气恼火着,还认为自己有着父亲稍微的厚待,被带到嬴政面前都委屈着准备告状的胡亥,在看见赵高跪着的下一刻,第一反应都还是为对方说话。
——这孩子已经开始养歪了,不能救了。
不知道历史上胡亥哪怕被赵高的女婿带人打到内寝,小命悬于一线的时候,都没对赵高破防说出什么恶毒诅咒,甚至还第一时间祈求询问他能不能再见赵高。可嬴政依旧敏锐捕捉到了对方对赵高不正常的信任,心底残存的一丝,因着胡亥尚小而生出的微小怜悯,此刻也全然散去。
所以他们师生最后的下场都称得上凄惨,因着秦亡带来的思想动荡需要淋漓鲜血作为震慑,因为秦亡而生的怒火炽热,需要罪魁祸首的死亡作为偿还的部分代价。
嬴政心里很清楚他们为何会步上谋逆的道路:赵高曾经是他看好的人才,直到对方开始触及嬴政的底线。
当在他的授意之下,蒙毅公正地给出了赵高确实该判死刑的结论之后,哪怕出于对对方才能的需要,嬴政罕见地赦免了赵高的死罪。后者也已然从前途光明,有望成为外朝高官的存在,沦为了嬴政心里一把合宜的刀。
而刀,是可以被舍弃,可以被毁灭的。
在他死后,正常登基的本该是扶苏,而他必然会继续重用向来和他关系和睦融洽、但与赵高有生死之仇的蒙氏一族。
甚至出于秦国连着几代君主,甫一上台就将先君的得力臂膀出卖以平息改革带来的政治动荡的“优良传统”,在赵高眼中,恐怕即便扶苏向来表现得足够宽仁,但顺手牺牲一个他本来就颇为不喜的烂人,应该也不是那么艰难的抉择。
所以赵高会在他死后铤而走险,把对他堪称精神依赖的胡亥扶上秦皇之位以换取自己的身家性命乃至荣华富贵。饶是嬴政痛恨他们二人祸害大秦,都不得不承认有迹可循,可以理解。
但、李斯是为什么呢?
始皇帝一动不动地端坐在原地。他将目光落回到面前的丞相,在时隔多年之后,对着这位亲密合作了很久很久,甚至可以被称呼为知己的近臣,露出了审视的目光。
他是帝国饱受皇帝信任与重用的左丞相,作为一个没有亲身上过战场挣来军功的文臣,他在大秦的军功授爵体系下依旧得到了最高级别彻侯的尊荣。
嬴政让他的儿子娶自己的女儿为妻,让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为媳。这份比之亲近宠信,更多满是维护之情的待遇,哪怕是秦国前几代的重臣如商君张仪都不能相比——因为嬴政确信,扶苏哪怕真动了卖先帝之臣以平民怨的心思,以他的性格,也不会干出杀害宗亲的举措来。所以必然能够保全李斯的血脉,不受大秦“优良传统”的残害。
李斯比嬴政年长了二十岁多,在这个平均年龄太过短暂的年代,他们甚至可以成为两代人。
于是在后世人揭穿事实之前,不论是李斯还是嬴政,他们从没考虑过有嬴政先走一步,反将年长的臣子留下的情况,更没想过李斯掺和篡位的可能。于是就连嬴政的维护,所构想的都是保全李斯血脉,不让对方死后族灭的情况。
但、嬴政反驳自己内心朦胧生出的一个不忍:哪怕李斯活过了他,他也没理由一定要弃扶苏而立胡亥。害怕自己身死的借口,不足以在嬴政这里洗脱他的罪名。
亲近之人的背叛向来更为人不齿:嬴政自认对李斯投入的感情远比赵高来得真挚,所以李斯的参与在他眼中比赵高更加可恨。
但也正因为他对李斯的政治生涯已然精心保护了太久,哪怕怒火在他的胸口沸腾,始皇帝还是只克制地等待着解答,不甘将多年的心血投入一朝全然废弃,如对待赵高一般将李斯斩首示众。
——但天幕永远不按着他们所设想的步调走。
仿佛对李斯结局的难以理解不过随口一提的插曲,它的话题依旧落在始皇帝的制度先进上。
【要理解始皇这种制度的牛逼之处,我们可以把目光横向放宽一点,去看看西方。比如那颗常被誉为和东方华夏文明交相辉映的明珠,罗马。
汉朝人因为罗马的强大和风范,“有类中国”,便将它从普通的外夷中单拎出来,认可了它作为文明和自己可以相对平等的地位,于是给予了它“大秦”的称呼,用以表彰它和自己很像。】
“噗哈哈——!”
刘彻一下子没忍住,直接破功笑了出来。
作为胜利者汉朝的君主,孝武皇帝对后世人关于李斯结局的叹息表示心态良好,丝毫没有破防老秦人类似的心理负担,于是在听见这段满显汉朝狂傲姿态的调笑时,他的痛快也是直白爽朗的。
等到刘彻顺手抹去他眼角因为狂笑溢出的盐水,志得意满的孝武皇帝脸上的满意没有任何的损耗:就是如此的狂妄又能如何呢?就周边这些存在,难道他们说的不是事实?
当曾经嚣张一时的匈奴也为皇帝击溃,仅此一方土地,又有何谁能与汉朝这轮皓月争光?
于是很自然的,他对那个“大秦”——罗马,也生出了不小的好奇,和一定的好感。
竟然能被后世人称呼为,和他们华夏“东西交相辉映的明珠”?
有点意思。
刘彻笑意盈盈。
如果他的记忆力还没衰弱到听过就忘的地步,那么他记得那位被认为比之始皇帝影响力还更大一步的“君士坦丁大帝”,可是被称呼为东罗的吧?就跟他们两汉有西有东一样,那东罗,应该也是罗马的一个时期吧?
比起听后世人为他剖析秦亡原因,他果然还是想听点新鲜玩意啊……
【但这个“大秦”和秦朝在制度成熟度上相比呢?
——啊这,那就有点尴尬了。】
刘彻:?
不是,后世人你什么意思?
说好的旗鼓相当的存在呢?怎么听你这意思,这“大秦”掺水分啊?!
嬴稷那因为李斯的事生出的火气,此刻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那当然了!”
老秦人不服输的倔强当场上头:他们家政儿就是这么厉害怎么了,有谁不服吗!
震怒.jpg
【用暴言一点的话说就是,在古罗马共和国、帝国、乃至于拜占庭前夕时期,罗马的强大基本上和他的制度都没有什么不可分割的关系。
治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需要靠运气抽选天选之子,比中国古代所谓受皇帝本人素质影响很大的人治弊端还要大——因为罗马的政局和皇位传承远比华夏来得动荡。
只不过偏偏就靠这样离谱的抽奖机制,它却在欧洲维持了几百多年的霸权。
每每可能有国家覆亡的危机,便不愧它和华夏东西并称的名头。别人说我们“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而罗马也同样总有神人,甚至自己人不行也有“精罗”,自带干粮也要争着抢着挺身而出继承罗马名号,给它强行续命。】
“啊?”
李世民直接一个战术后仰,不太确定地再看了看“精罗”那一行。
你这个精是什么意思,最好别告诉我不是精英,而是精神之类的词汇……但都和前面“自己人”相对应了,哪还能是精英啊!!
太宗文皇帝满脸复杂:竟然能够让异族都心甘情愿成为精神上的自己人,甚至在危难之际帮忙复兴,这罗马的文化影响力……
——好像确实不是绝无仅有呢!
甚至都不用多远,只要想到距今不远的北朝各国,为了争夺天下逐鹿中原先后汉化,最后慢慢各自宣称正统的局面,李世民原本惊讶错愕的心一下子就平静住了。
相似小说推荐
-
风雪不归人/暴雪将至(我见青云) [现代情感] 《风雪不归人/暴雪将至》全集 作者:我见青云【完结+番外】晋江VIP2024-1-3完结总书评数:790 当前...
-
哥谭翻车图鉴大赏 (Aak ) [BG同人] 《(综美英同人)[综英美]哥谭翻车图鉴大赏》全集 作者:Aak 【完结】晋江VIP2023-11-30完结总书评数:2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