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和盖茨比双双暴富后(半只肉球)


不过幸好她做了,不然她们也看不到如此高质量的照片!
心满意足的欣赏完照片后,读者们这才转向阅读访问。
访问的内容不外乎那些——“你成为设计师的契机”、“以什么为创作灵感”、“外界对你的看法有什么要回应”之类的,不过《VOGUE》也有特意设计一些比较特别的问题,像是“为什么要隐藏自己”。
希莱尔的回答是:“隐藏并不是我的本意,而是这个社会还没有准备好去面对我,终有一天等我和这个世界都准备好了,我会跟大家见面。”
社会还没有准备好去面对他?这是什么意思?
希莱尔像是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悬念,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又心痒痒的。
记者接着问他在未来有什么计划,希莱尔“大方”的承认:“我正在筹办我的第一家成衣时装店,这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是我跟我的工作室的一次新尝试,它有别于传统的时装店,至于有什么特别的,大家见到就会明白。”
——希莱尔终于要做成衣了!
对《VOGUE》的广大读者而言,希莱尔的私人定制礼服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遥不可及,买不起也没场合可以穿,可是成衣就不一样了,是她们能买到也能穿的衣服!
一直以来他都只为威尔逊夫人做成衣,现在竟然要公开发售了,读者们迫不及待的看下去——咦?怎么没写时装店的地址呢?
伊莎贝拉没有说明时装店在哪里还有什么时候开幕,那样就有点太明显了,像植入式广告,有机会减少读者的好感。
那么读者又如何知道她的时装店在哪里呢?伊莎贝拉早就跟纽约的一家报社串通好,在她的访问面世后他们也会出一篇报道去介绍时装店的地点以及开幕日期,并且她又留下了足够的线索,不然她为什么要订造一个那么大那么显眼的招牌?
因此部份纽约的读者一下子就联想到第十一大道的那家叫“希莱尔”的店,再对比一下希莱尔的logo——这不是一模一样吗!
所以他的时装店就在纽约!
会卖威尔逊夫人穿过的款式吗?照片上的那件大衣也会卖吗?已经下定决心要去看看的女士们开始期待到时候会见到怎么样的成衣。
当她们看到最后一条问题时,内心的雀跃被一股强烈的认同感取代,露出会心一笑。
问题是:有人批评你令女士开始穿男人的衣服是道德的沦丧,你是怎么想的?
——“我从来不觉得男装只有男人能穿,女人也能穿男装,而我认为很好看。”希莱尔说,“女人也可以强势,也可以充满力量,就像跟我合作的乔丹·贝克小姐,她是一位美丽而强壮的女士,拥有跟男性不相仲伯的能力,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运动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至于威尔逊夫人,她虽然没有一副壮硕的体格,但她的意志、她的精神坚如盘石,她对这个国家的贡献不会输给任何一位男士,所以我乐于在我的衣服里加入男性化的设计,去展现她们强势的一面,因为她们本来如此。”
这一期的《VOGUE》以纽约市为领头,在当天就被一抢而空,其他城市的存货也逐渐被扫光,令《VOGUE》不得不连夜加印。
这样的反应饶是市场部也想不到,而各大时尚杂志及报纸也不认输,纷纷加入对希莱尔于《VOGUE》亮相的点评行列。

《纽约邮报》以硕大的标题吸引读者目光:“希莱尔即将进驻纽约!”
是的, 跟伊莎贝拉串通好的就是《纽约邮报》,一份在纽约颇为知名的小报。
像《纽约时报》之类的大报她请不动,那么《纽约邮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主要是小报很看重销量,什么样的报道卖得好就写什么, 跟在近日很有话题性的希莱尔合作对他们而言有利, 所以伊莎贝拉很轻易就说服了他们。
《纽约邮报》的记者先是用一番彩虹屁来夸她, 毕竟是以卖八卦维生, 他并没有把焦点放在她于《VOGUE》上面发布的作品,而是刻意营造了冲突:“希莱尔的工作室从明尼苏达州搬到纽约,并且据可靠的内幕消息, 希莱尔时装店将于本月的二十号开幕,地点位于曼哈顿第十一大道的二十七号……希莱尔在纽约发展的意图非常明确, 不知道他的竞争对手富兰克会怎么想?巧合的是, 富兰克的时装店就在希莱尔的时装店两条街以外的地方,如此相近的距离会让二人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虽然早就知道《纽约邮报》的德性, 但伊莎贝拉在看见这篇报道的时候还是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香水杂志》的点评就比《纽约邮报》专业得多了,始终是一本时尚杂志,关注的自然是时尚方面而非八卦。
它的编辑说:“希莱尔在《VOGUE》的访问里发布了一系列新的设计图以及时尚照,大露背设计大胆前卫, 大衣是他的设计里中性化味道最重的一个……”
《时尚芭莎》——国内地位仅之于《VOGUE》的时尚杂志这次也难得的开金口了:“希莱尔在《VOGUE》那一组照片转扭了模特儿的尴尬地位,乔丹·贝克的演绎向我们证明了模特儿的价值, 希莱尔的衣服因为她而变得熠熠生辉,《VOGUE》这次难得地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模特儿这个行业的结构会因此而改变吗?我们拭目以待。”
《时尚芭莎》和《VOGUE》是老竞争对手了,所以它会夸《VOGUE》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事情, 虽然在夸的同时也不忘嘲讽一把, 但《时尚芭莎》这次的态度无疑是正面的。
也许这是第一次, 人们认为模特儿的形象是高级的,没有一个女孩看了《VOGUE》而不羡慕乔丹·贝克的,然而她们以往会羡慕杂志里的模特儿吗?不会。
因为乔丹看起来特别的高级,跟以往那些只充当衣架子的模特儿不一样,她有明星的味道,让女孩们都想成为她,这不是说别的模特儿都不如她漂亮,而是别的摄影师和杂志都不会刻意去突出她们的存在,《VOGUE》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所以《时尚芭莎》才会抛出这一个问题——模特儿这个行业的结构会不会因此而改变。
事实上,人们都默认这组时尚大片是《VOGUE》的成果,谁都不会想到这原来是设计师的主意。
即使它跟《VOGUE》真的完全没有关系,从模特儿到衣服,再到摄影师和妆发都由伊莎贝拉安排,但《VOGUE》十分乐意把这个功劳揽在身上,而伊莎贝拉对此没有说什么,就当是卖他们一个人情。
如果她冲出来说“其实这都是希莱尔先生的功劳”,这会让她的处境变得尴尬,如非必要她都不能替希莱尔作公开发言——她的客户了解她,但外界未必啊,万一又传起了像“伊莎贝拉·布朗特是希莱尔先生的情人”之类的桃色绯闻,对她的形象的损害事小,损害了希莱尔的形象就事大了。
那么只能顺水推舟的把这个人情卖给《VOGUE》。
大概《VOGUE》也知道自己占了她的便宜,或者是这次的销量让他们赚笑了,他们对伊莎贝拉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还在电话里首次说了“期待我们的下一次合作”这种说话。
下一次的合作自然就是时装店开幕之后的独家采访了。
有记者嗅到了新闻价值,火速找到了乔丹·贝克,问她对这组照片的想法。
“我没想过出来的效果会这样好,我很高兴能参与在其中。”在回家的路上被拦截的乔丹说。
现在的照相机的缺点就是没办法立即看到成品,得把照片冲晒出来之后才知道拍成怎么样。
所以在《VOGUE》出来之前,连模特儿本人的乔丹也不知道照片长什么样。
记者接着问:“是希莱尔先生找上你的吗?”
“是的,他问我可不可以当他的模特儿,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因为我们是很好的朋友。”
“那你有成为职业模特儿的打算吗?”
“不,我是一位运动员,没办法兼顾模特儿的工作,但我很乐意跟希莱尔先生再度合作。”
乔丹的说话被记者原封不动的放上了《路易斯维斯日报》,而且被其他报纸转载,于是那些本来不认识她的读者们就知道了原来那位模特儿就是乔丹·贝克,一位崭露头角的女高尔夫球手。
起初乔丹在答应伊莎贝拉的时候压根没有想过自己会因为这些照片而名气大增,除了销量大增的《VOGUE》,直接的利益既得者就是乔丹了,报纸杂志找上了她想要进行一次访问,甚至有的想请她做模特儿再拍一辑照片,除了个别一些有信誉的纸媒的邀请被她接受之外,拍摄的邀约都被拒绝了,这个聪明的女孩儿明显知道宁缺勿滥的道理。
报纸跟时尚杂志的关注点不一样,后者的焦点多在于希莱尔的设计图及时尚照上面,前者则侧重她的访问内容,例如以严肃闻名的《今日美国》。
“威尔逊夫人的设计师是女性主义者?”光是这个取题就非常政治化了。
之所以用“威尔逊夫人的设计师”而非她的名字来称呼她,是因为《今日美国》的大部份读者都不知道希莱尔是谁。
你得承认关心时尚的只有少数人,像《VOGUE》和《时尚芭莎》的读者加起来都不足《今日美国》的三分之一,可想而知如果写稿的人以她的名字来取标题,恐怕都只会得到一个反应——Who?
但是“威尔逊夫人的设计师”就不一样,就算你不知道这个设计师是谁,第一夫人总认识了吧?
如果她不是沾了威尔逊夫人的光,是不可能被这种权威报纸关注的。
《今日美国》的报道的大意是说,她的访问引起了一些值得深究的问题,唤起了人们对妇女的穿衣自由的关注,并且探讨了她是一名女性主义者的可能性。
《今日美国》的政治立场一向颇为中立,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对各种时事议题的冷静客观,所以就这件事上,它没有表示支持还是反对。
奉行自由主义的《纽约时报》则对她采取了正面的态度,认为她的发言非常勇敢,除了部份支持女权运动的报纸大力赞赏她以外,大多数的媒体的态度跟《纽约时报》差不多,没有狂夸但至少是欣赏的。
人们对希莱尔跟女性主义的讨论随着又有一篇跟希莱尔有关的报道面世了而达到了巅峰。
外界知道希莱尔要开时装店后,有记者顺藤摸瓜的找到了他背后的供应商,也就是跟伊莎贝拉合作的制衣工厂,看不看能不能挖到什么新闻。
结果还真的被他挖到了。
工厂的其中一位员工匿名向记者爆料跟希莱尔有关的事,原来希莱尔曾经向厂长争取过提高女工的薪酬待遇!
那位员工在受访时表示,希莱尔先生的助理(这是现在伊莎贝拉对外声称的身份)来工厂检查进度的时候得知女工们的待遇并不好,于是要求厂长提升她们的薪水,由工作室来贴钱,并说这是希莱尔先生的意思。
报道一出来,立即获得一众女权运动支持者以及在职女性的注意。
男女平等是一个她们争取了很久的权益,女工人的待遇差不是一天半天的事情了,但雇主显然不关心她们的利益,现在竟然有一名算得上是半个公众人物的人表态了!
这位员工并非跟伊莎贝拉串通好的,所以她看见报道的时候也很惊讶。
即使不在意料之中,但这篇报道来的非常及时!
伊莎贝拉每次回看访问中最后的一条问题都会觉得特别的别扭,虽然她说的那些都是她的真正想法,但她故意说得比较煽情,以牵动读者的情绪,因为她现在非常需要中下阶层女性的支持,她们都是希莱尔的潜在客户。
而事实证明,社会很受这一套。
女人的社会地位跟战前相比有了飞跃的提升,她们勇于争取自己的权益,一名设计师公开赞扬女性正正就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东西。
她在《VOGUE》的那些支持女性的发言本来获得了她们的好感,加上她为工厂的女工争取更好待遇的新闻曝光了,让她狠狠的出了一次风头。
全国各地的妇女协会得知这件事后,都选择公开表扬希莱尔,有的表示“时尚界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设计师”,有的说“希莱尔先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也是一位很好的榜样”,连带对职场上的男女平等的讨论再次被掀起,到这一刻,大风向基本上已经定下来了。
时尚是小众的玩意,那么女权运动就是大众的事情了,事关每一位美国的女性,因为这件事希莱尔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里,刷了一波存在感,被更多的人认识。
于是,希莱尔的时装店开幕日自然就成为了近日的焦点。
“富兰克先生要举办小型发布会?”伊莎贝拉惊讶道。
贵妇说:“对,以我所知很多我认识的人都被邀请了。”
伊莎贝拉正身处一场聚会里,这个贵妇刚刚告诉她,富兰克要在希莱尔时装店开幕的那天在自己的时装店里举办一场小型的时装发布会,而且许多纽约的贵妇名媛都被邀请了。
富兰克这是在要故意扛她吗?
两人的时装店不过相隔了两条街,位置非常接近,但伊莎贝拉并非故意为之,她首先看中了这个位置然后才知道富兰克的时装店也在附近。
富兰克不知道开幕日的时间的可能性很小,有一个小有名气的同行搬到他的附近他不可能不关注,再者他那天跑来视察被伊莎贝拉抓正了,所以他很可能是故意为之的,为了给她一个下马威。
伊莎贝拉从来没想过要主动找麻烦,不过既然对方主动撞上来了,那就不要怪她不客气。
富兰克肯定不是傻子,希莱尔现在人气旺盛,他硬碰捞不到一点好处,那么他可能是有秘密武器?
——就看看谁能在当日抢到更多的焦点吧。

◎开幕日。◎
其实富兰克的处境十分进退两难, 眼看希莱尔要进驻纽约跟他抢生意了,如果他什么都不做了,到了开幕日所有风头都会被希莱尔抢去, 他就会变得黯淡无光。
可他是什么地位,希莱尔又是什么地位?富兰克成名已久, 希莱尔才进入这个行业不到一年呢, 被新人踩下去他岂不是很没面子?
可是如果他要去跟希莱尔争呢, 又未免自降身价了, 他在时尚界里横纵多年,去跟一个新人争好像在欺负人似的。
他却不得不争,而且还要把希莱尔狠狠的压下去, 让人知道他富兰克才是纽约甚至是全国最好的设计师。
不过,两者的时装店走的是两个路线, 富兰克卖礼服, 目标客户群是上流社会,她卖成衣, 目标客户群是中产至中下阶层,本质上是斗不起来的,就好像在同一个商场里面开了一家新的宝格丽,也跟施华洛世奇无关啊?
富兰克显然并不是要跟她争客户, 他争的是曝光率,否则让希莱尔再这么抢风头下去, 人们会渐渐忘了他。
但不管怎么样,伊莎贝拉已经捞到了好处——人们会拿富兰克来跟她比较,代表在外界的眼中他们的地位是平起平坐的, 可别忘了她红起来只是近半年的事情, 所以其实是她占了便宜。
哪怕富兰克的发布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对她的打击不会很大,她究竟是个新人,何况她并不认为自己会输。
谁知道富兰克也是这么想的,伊莎贝拉还真没猜错,他的确有秘密武器,而他非常有信心这次一定能压希莱尔一头。
伊莎贝拉跟这名贵妇多聊了一会儿,得知她打算出席发布会——富兰克在纽约还是有很多忠实客户的,而且对这些富婆而言,肯定是富兰克的发布会比较吸引,毕竟是一场上流社会的聚会。
这些有钱到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的富婆其实是不常去逛街的,因为她们在家里就能买到一切——想要买新衣服新珠宝,店家直接送到家里任她们挑选,难不成要去时装店里跟平民一起挤吗?这明显不符合她们的身份。
有钱人的购物方式在这百来都没什么变化,现代的富婆要买名牌根本不用出门,会去实体店逛的多半都是中产。当然,在家里挑是无法体验逛街的乐趣,所以也有的富婆喜欢去实体店。
在这点上伊莎贝拉无可避免地吃了亏,会去富兰克那边都是纽约的名流,在阵营上她输了。
——不知道威尔逊夫人会给她助阵的人都会这么想。
“布朗特小姐!”
伊莎贝拉看见叫她的人,只有一个想法——怎么又是你?
这个男人正是近日对她死缠烂打的追求者,出于礼貌,伊莎贝拉不能无视对方,挤出一个微笑:“真是哪里都能见到你啊。”
“这就是缘份。” 男人冲她眨眼,“你今天真美。”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