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夫妻俩深思熟虑之后,觉得还是要革命。
第一步,便是借东风。
趁着周边各国都在动乱,而民间起义也层出不穷,谢飞联络了一批他从前培养的人手,也扯起了起义的大旗。
第二步,便是劫富济贫。
如今乱起来的地方,在南方沿海一带,那处因为濒临港口,所以建起来许多工厂。
这里本就人多地少,再加上工厂的工钱高,许多农民为了多赚点钱,便纷纷进厂打工,更有甚者把家中良田都变卖了,此消彼长之下,农田便进了地主的手里。可这些日子东洋、南洋和西洋动乱不休,这些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没了去处纷纷倒闭,厂里的工人们就没有了工作。
民以食为天,没有工作的工人们填不饱肚子,自然要闹起来。
因为离着海城近,所以谢泽领了镇压刁民的旨意。
不过在谢飞的暗示下,他倒是没有对这些老百姓下死手,只是象征性地放了些空枪,把人吓跑了就不管了。至于拨下来的枪支弹药,还有军饷粮草,留足基本的量后,都被谢泽暗暗扣下来,悄悄运到了西南山区。
那里地广人稀,丛林广袤,藏着谢飞这些年训练的数万私兵。
这些兵可都是吃钱的大户,陈昭夫妻俩赚得钱,一多半都投进练兵和组建根据地上去了。如今有了朝廷这个冤大头,谢飞算是狠狠地薅了一次羊毛,给自己补充了不少物资。
至于第三步么,便是占山为王了。
自从儿子和儿媳出息后,谢飞的父亲为了不挡了他们小夫妻的路,早就卸任不干了。前些年谢泽护驾不利那事儿发生,谢家上下都处在灭顶之灾的恐慌中,虽然最后平安渡过,但是老两口提心吊胆之下,索性出海转了一圈,大大开了眼界。
后来谢飞借着出使的由头,和父母碰了面,废了好大力气,才说服老两口跟着他“造反”。
谢父一辈子从县令做起,卸任之时已经是正二品的总督,政权兵权都抓在手里,治理地方的经验十分丰富。谢父便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直接把父亲忽悠到了西南,帮他去管理根据地去了。
事实证明,谢父干得十分不错。
根据地的基本制度,谢飞直接照搬了他第一世经历的,谢父又因地制宜改动了一些,就更适合当地发展了。至于根据地所属的地方官员,也都是谢飞和陈昭精挑细选的,属于他们组织的第一批骨干成员。
历经几年的发展,根据地如今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工业体系,完全能实现自给自足,而且防御体系也建的差不多了。
趁着全国起义的风,他们也拉起了革命大旗,宣布从夏国独立。
夏国到处都是战火,在这样四面楚歌的时候,云若华宣了陈昭入宫。
从前无话不说,引为知己的师☆仙☆女☆整☆理☆徒俩,如今见面却良久不言。
陈昭在心中暗叹,权利真是腐蚀人心的毒药,如此轻易便叫人面目全非。
从前的云若华骨子里有勃勃生机,有不屈的野心,有想要改变世界的壮志。可是现在的她,眼睛里的光彩消失了大半,反而充斥着欲望和蔑视,对下位者的蔑视。
如今的陈昭对于她而言,就是下位者。
尽管云若华刻意做出一副和气的样子,陈昭还是能敏锐地察觉到,和当初柳轻眉给她的感觉一样,这婆媳俩最终还是走向了同一条路。陈昭想着自己和柳轻眉见的最后一面,觉得对方真是有先见之明,早早的便看到了今日之景。
“老师,你说为什么百姓要反呢?”
面对云若华的询问,陈昭迟疑片刻才回道:“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太后娘娘早前在学院上课的时候,咱们学过的。‘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云若华凝视着她,满心不悦地问道:“老师的意思是本宫无道,所以百姓才纷纷起义造反?本宫虽然不敢说自己励精图治,但是这些年也算是勤勤恳恳,夙兴夜寐丝毫未曾懈怠,又不将就吃穿用度,不曾叫百姓纳贡增税!”
她越说越是愤怒,可陈昭的面色却丝毫未变。
半晌,等到云若华情绪平复下来,陈昭才说道:“太后娘娘,您是励精图治了,但是夏国疆土何止千千万,为官者又岂止千千人?您怎么能保证每个人都如您这般?多得是搜刮民脂民膏,逼得百姓卖儿卖女之人,如此,他们岂能不反?”
“老师是说,地方官员不作为?这怎么可能,本宫每年派出去那么多御史钦差,就是提防这些人欺压百姓,难道全不中用吗?”云若华霍然起身,厉声呵道,“难不成朝廷没有给他们发俸禄吗?这群狗胆包天的败类,误我大事!”
“官官相护乃是常态,再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俸禄怎么能满足得了他们的胃口呢。”
“那依老师来看,该如何解决此事?”
陈昭抬头看了云若华一眼,斩钉截铁地说道:“杀!”
“乱世需用重典,如今这些贪官污吏已经扭成了一团,即便是派些钦差大臣下去,要么就是同流合污,要么就是死于非命。要想根治,唯有连根拔起,刮骨疗伤,才有一线生机。早在三年前,乱象初显的时候,太傅等人就告诉过太后您,不可姑息养奸,需得从根子上定好法度,只可惜……”
云若华听了这话,却显得十分犹豫。
这些官员盘根错节她当然知道,一直隐忍也是因为忌惮他们背后的势力,害怕贸然动手会引起朝堂动乱,反而叫她自己地位不稳。
但是陈昭却没有这个顾虑,她都已经决定要反了,何谈什么朝堂震动,时局不稳。
如今越是不稳,才越有利于她下一步的规划。
再说了,杀了一批官员,就得补上一批新的官员,她手里可还有许多学子摩拳擦掌,等着上位呢。
云若华犹疑再三,眼看着民间起义的火越烧越大,她实在无法听之任之。捡着闹得最凶的地方,云若华下令杀了几个知府知县,算是给百姓一个交代,也算是敲山震虎,警告那些人不要做得太过分。
可惜这举动作用不大。
若是云若华从前听从陈昭等人的建议,防患于未然,如今倒是还有挽救的可能,可是如今早就不成了。
不过趁着这个时机,陈昭暗地里筹谋,总算是把她早就培养好的几个人,安到了空出来的位置上。再加上朝廷大出血了一笔,免除了这些动乱之地三年的税款不说,还额外给了百姓安家银子,让他们好歹能活下去,就更利于陈昭行动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些人背后有陈昭撑腰,到了地方后第一件事就要开仓放粮。
可惜衙门的粮库里头空空如也,都被前任官员给贪了个精光,非但如此,当地的豪绅地主们也都纷纷抵制新官员,让这些人空有满腹豪情,却丝毫没有行动之力。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其中一个新官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公示了罪名,又从朝廷借了兵,把这群蛀虫连根拔起,抄家的抄家,杀头的杀头。
至于查抄来的金银珠宝,房屋商铺,一部分上交给了国库,另一部分作为灾民救济款,分给了当地的百姓。除此之外,大片大片收上来的良田更是派上了大用处,按着当地户籍百姓的人头划分,家家户户都能分得到几亩良田。
如此一来,百姓手中有了钱也有了地,就不再嚷嚷着起义造反,都安安生生地静下心过日子去了,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
对于云若华来说,杀几个地主豪强就能解决麻烦,还是顺带收一笔财富到国库,实在是再划算不过的买卖。所以在她的支持下,其他新上任的官员纷纷效仿,居然提前实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设想。
夏国的内乱, 自然也给了其他国家可乘之机。
这些年来,南洋一直不稳定,除了当地百姓不满殖民者的统治外, 也有夏国人在背后煽风点火的缘故。
最开始西洋各国不知道, 但是时间久了大家都不是傻子, 自然能感觉出来。要不是这些年他们自己内乱不休, 导致彼此关系僵硬紧张,早就联手打过来了。
不过现在,西洋内乱将停, 夏国却出了岔子, 可不就是他们动手的机会来了。
陈昭早有预感, 但是这确实是避不开的劫难。
说实话, 若不是因为她和谢飞百般筹谋,这场战争早在二十年前便要打起来了。那会儿的夏国积贫积弱,工业科技近乎于无, 对外国的了解也十分浅薄片面,若是那时候被众国联手, 夏国无疑会遭遇一场浩劫, 百姓定然民不聊生。
如今经过二十年的飞速发展, 虽然依旧有不足之处, 但是全力抵抗之下,也不是没有一拼之力。
从前宁静祥和的海岸线,如今战舰密布, 炮火声此起彼伏, 沿岸百姓早早的便往内陆逃命去了。
打仗拼的就是人力、物力、财力。
夏国人口自然不必说, 比西洋全部人口加起来还要多,只是大多数百姓以种地为生, 正儿八经的海军数量算不得很多,所以显得军备力量不足。可再是不足,毕竟人口基数摆在那里,再加上还有很多陆军士兵为后备,从里面挑些识水性的,倒也不难。
再加上夏国以逸待劳,而西洋各国则是从南洋或者东洋远道而来,天然就占据了主场优势。
故此,虽然是十几个国家联手,想要从夏国这庞然大物身上撕扯下一块肉来,可也并未落到什么好处,甚至连海岸线都难以攻克。
这边夏国朝廷海军和外敌打得不可开交,那边陈昭也没有闲着。
她趁机在西部和南部的偏远地区,建立了许多的根据地,这是陈昭和谢飞干惯了的活儿了,再加上谋划多年,算得上驾轻就熟,水到渠成。
借着当地官员的掩护,陈昭用两年多的时间,把夏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换了天地,而稳坐京都的那些上层人士还丝毫不知道,只顾着沾沾自喜于击败了外敌。
本着天朝上国的气度,这些高坐庙堂的人大手一挥,只打算叫战败国投降认输,居然连赔偿都没怎么准备要。
陈昭听到消息之后,险些气笑了。
打了这么久的仗,死了多少士兵,花费了多少钱财弹药,多少百姓背井离乡民不聊生,这么轻飘飘的就算了?可真是不当家不知财米油盐贵,合着不是他们挣下的家业,花起来不心疼啊。
怀着满腔怒火,陈昭当即就进宫去见云若华了。
这位皇太后这些年威仪日盛,再加上打败了西方联军,更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听到宫人回禀,说是太傅陈昭求见,倒是收敛了些许喜色,命人传唤。
陈昭进殿之后,倒是未曾叩拜,只拱手行礼示意。
这是从前云若华给她的特权,见官不拜。
云若华对陈昭是有一份敬意在的,虽然如今二人算是渐行渐远,但她也未曾在面上刁难对方,当即就笑道:“老师这样客气,快快请坐,哀家刚得了西洋进贡的上好咖啡豆。老师尝尝好不好,若是喜欢待会儿也给谢大人带些回去。”
陈昭从善如流地坐下,内侍很快就端上了一杯咖啡,莹白剔透的甜白釉配上香气浓郁的褐色咖啡,倒也有种别样的风味。
待到一盏咖啡饮尽,陈昭例行夸了几句后,两人方才谈起正题。
“老师可是久不入宫廷了,今日忽然前来,可是有什么要事?”
陈昭放下杯子正襟危坐:“太后娘娘,如今正值学院毕业季,臣整日忙着考核审定之事,倒是怠慢了陛下和娘娘。今日前来,是因为听说如今夏国正和西洋各国谈判,民间传得沸沸扬扬,谢飞回家的时候也提过些许,心中有些想法,故此来寻太后。”
“哦,不知老师有何高见?”
陈昭心中早就打好了腹稿,闻言便直道:“高见谈不上,只是读古念今有些感想罢了。臣敢问太后,炎黄时期,我国国土面积为几何?人口又为几何?”
云若华坐直了身子,回道:“总不会超过如今的海东省,人口恐怕十万便是天数了。”
“那太后娘娘以为炎黄二帝在仁义、名声方面,如何?”
“自然是前无古人,又为后人所敬仰瞻望。”
“那炎黄立国,是因为仁义过人,还是武力压制?”
云若华没有继续回答,她不是蠢笨的人,这两个问题一出,再联合陈昭方才所言,便知道对方是为何而来。原来是不满如今的议和内容,觉得他们一味标榜仁义道德,只顾着彰显□□大国的气度,浑然忘了立国根本。
她凝视陈昭片刻,内心也不得不叹服,对方确实高瞻远瞩,胜过朝堂上那些官员百倍。
陈昭见她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这才起身长揖到底:“太后娘娘,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夏国之所以赢得这场战争,靠得不是仁义礼智信,也不是温良恭俭让,而是千千万万士兵的浴血奋杀。”
“将近三年的战斗,海军死亡失踪人数多达四万人,民兵后勤也有两万人丧命,更有近十万人伤残,这个数字后头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太后娘娘,您想想这些年给出去的抚恤金,那些外事部的大臣们,可真是不当家不知财米油盐贵啊。”
陈昭强压着怒气,没有破口大骂。
不过云若华这会儿醒过神来,反而生起气来了:外事部给出的和谈内容里头,丝毫未提赔偿的事情,只有两国交好通商,互为友国。
“这些国之蠹虫!险些误了我的大事,害了我夏国百姓!”
陈昭看她大发雷霆的样子,内心毫无波动。
若不是云若华近些年越来越忌惮他们夫妻,把谢飞在外事部边缘化,此次议和更是只有参与权没有发言权,也不至于闹得如此难看。别说谢飞了,就是陈昭自己这两年也几乎是个隐形人了,科学院去年就被云若华借机收走,唯有一个皇家学院,因为实在没有借口,这才能留在陈昭手里。
可是看如今这架势,最多一两年的功夫,怕是对方还是会动手的。
陈昭对此倒是接受良好,权势地位动人心,上位者想要集权这是天性。她也不敢说自己坐在那个位置上,就能克制天性,不为所欲为,所以陈昭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就是建立一个分权的制度。
只有互相牵制,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才能长远而健康地走下去。
从宫中出来的陈昭,带着云若华给她的咖啡,以及给谢飞的圣旨。上头明文写着,此次何谈事宜,由谢飞谢大人全权负责,外事部众人协助,太后与皇上决策。
等陈昭回到府中,谢飞正在钓鱼,他最近被排挤的厉害,是整个外事部最清闲的人,故此除却点卯外,便是在家里养花观荷,悠闲得紧。
不过圣旨一到,谢飞也就收了心思,专心去谈判:他可是最知道西洋各国有多富裕的,这次非得狠狠地撕下一块肉来,让他们知道心疼知道怕,日后才不敢随意挑衅。
随着谢飞的活跃,陈昭再一次蛰伏下来,每天除了去学院外,旁的宴饮聚会一概不参加,只窝在自家府里。
云若华派到她家中的探子二十四小时监视着,报上来的内容也都是郡主逗鸟养花,在书房练字看书等等。云若华不相信,她心里陈昭可没有这么修身养性,冲淡无为。
但是几波探子呈上来的内容都一样,总不能都被陈昭发现收买了去,所以云若华无奈之下,除了叫人加紧盯梢,旁的也做不了什么。
其实她的想法是对的,陈昭还真不是个闲得住的人。
这十几年来,平武郡主府被她收拾的铁桶一般,府里下人的来历,背后的主子是谁,陈昭都一清二楚。除此之外,府中地道暗道以及各种暗房到处都有,只要陈昭想,她在这郡主府里不说呼风唤雨吧,神出鬼没还是做得到的。
再加上还有两个专业替身,谁知道坐在书房看书弹琴的人,到底是真是假呢。要不是怕云若华突然召见,替身无意中露出马脚来,陈昭早就跑了,也不至于好几年都窝在京城不动弹,险些憋出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