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人都是贱皮子,一味的圆滑退让与人为善只能叫人看轻欺负。唯有恩威并施,才能真正的收揽人心。震慑那些个心怀不轨的。”
陈府内宅,尤三姐儿一壁吃着井水灞过的西瓜,一壁同众人谈讲。只听得一干内宅女眷们恍然大悟。冯氏忍不住笑道:“怪不得老爷总和我说咱们家三姐儿是投错胎了,倘或托生个小子,将来必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儿。只从今儿一番话出来,我就全明白了。”
婉姐儿则皱眉问道:“为什么说是杀猴儆鸡呢,不应该是杀鸡儆猴么?”
三姐儿便笑道:“以两江官场几百人的性命前程,震慑朝中那些个欺软怕硬的跳梁小丑,可不就是杀猴儆鸡么。这才叫做杀鸡偏用了宰牛刀。我舅舅当真是大材小用了。”
众人闻言,忍不住的又是一阵哄堂而笑。三姐儿眼见众人已经释怀放心了,便掩了底下的话没往外说。
之所以当众谏言太子殿下放弃为两江官员斡旋说情一事,除了私心的杀猴儆鸡之外。陈珪最想做的只怕是向太子殿下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全无私心。让太子殿下明白自己不但能在暇时哄人开心,照吩咐办事,也可于关键时刻诤言直谏分析利弊出谋划策,以此扩大自己在太子心中的影响力。
这么说,舅舅也是下定了主意要向太子殿下效忠了?
尤三姐儿一想到此事,再思及书中的剧情走向,由不得嘴里发苦,心生酸涩。
目今且不说尤三姐儿如何盘算,只说太子殿下举荐六皇子为钦差大臣彻查两江之事的前因后果已被六皇子悉数得知。
六皇子虽秉性耿直,铁面无私,却并非是鲁钝之人。恰恰相反,六皇子之所以能在从不结交外官,亦不借助于兄弟势力的情况下,只凭一己之力便能在弱冠之年被满朝文武“尊称”一声“铁面阎王”,其聪慧心胸,智谋手段必然不缺。
他只是不喜同人结党营私,同流合污,汲汲营营于一些蝇头苟利罢了。此刻见陈珪竟然吃了雄心豹子胆一般的再一再二的算计他,六皇子不觉好气又好笑,还在暗暗反省自己是不是表现的太好性儿了些,所以才纵容的陈珪胆敢如此算计他。
然六皇子经此一事,也隐隐感觉到,陈珪虽然平日里看着八面玲珑逢人便笑跟个面团儿似的,实则头脑清醒,城府深沉,心智果断。他之所以每每算计自己出头揽事,恐怕也是看穿了自己并不在乎拉拢人心,只想肃清吏治。估计是打着即便自己知道了也不会同他认真计较的主意,况且又自诩是太子殿下跟前儿的红人,有太子关照庇护,有恃无恐罢了。
六皇子想明白了这些,面儿上却不动懂声色。只在私下面见圣上的时候,以陈珪出身户部善于理账且性情圆滑长袖善舞谙熟实务,又是最先向太子殿下提议严惩两江官员为由,向陛下谏言,恳请陛下钦点陈珪为钦差副使,随他同去江南,一为赈济灾民,二为彻查御史弹劾之两江官员勾结河道总督贪墨修河工款二百八十万两之事。
永嘉帝贵为帝王之尊,自然知道儿子身边都有什么人。更何况他对陈珪这人还有些印象,又因着复式记账法、养廉银子和劝谏太子之事,对陈珪感官颇好。
闻听六皇子如此谏言,永嘉帝少不得沉吟一回,只觉陈珪其人性情圆滑,长袖善舞,恰好同六皇子宁折不弯,光风霁月的性子形成互补。这两个人一道儿去江南,倒是有些可取之处。
永嘉帝想到这些,主意已定,御笔一挥,竟是亲拟了封陈珪为钦差副使,与六皇子共赴江南的旨意。又派人传召太子与陈珪,命其即刻入宫觐见。
陈珪不妨自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更不曾想常在河边走,终久湿了鞋。闻听这消息,登时恍如雷劈。只得收拾了心情入宫面圣。
彼时永嘉帝也不过说了些勉励的话,又考校陈珪一回,便让众人退下。
太子殿下也被永嘉帝此举弄得有些措不及手。虽极力劝解,无奈圣心已定,圣旨已下,此事再无回转余地。太子殿下亦无可奈何了。只得在离开大明宫后,向六皇子无奈说道:“六弟倘或是不满孤举荐你去江南,只需明言即可。何必将子璋拖下水。你又不是不知道,如今因他一番谏言,只怕两江官员已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便是留在京中还嫌扎眼,你还让他去江南。”
六皇子闻言便是一笑,向太子拱手说道:“太子殿下尽可放心。陈大人是父皇钦点的钦差御史,又是与我同下江南。就算那些人胆大妄为,也不敢于光天化日之下,做出伤人性命的事来。”
话音未落,六皇子又向陈珪笑眯眯说道:“何况陈大人极力向太子殿下谏言,举荐小王为钦差大臣彻查此事。小王正不知该如何酬谢陈大人这一番成人之美。思来想去,只好向陛下谏言,请陈大人与小王同去。也好成全陈大人一番向民之心。”
陈珪闻言,登时哑然。只能勉强冲六皇子拱了拱手,口内谦辞了几句。
太子殿下见六皇子说的如此冠冕堂皇,也是无可奈何。只得摇了摇头将陈珪带回东宫,勉励了一番,又推心置腹的说了一些陈珪去江南办差,对太子对陈珪本人的好处。“父皇如今显见的是看重你,倘或你与六弟此次下江南,能够妥善解决江南的局面,安抚百姓,赈济灾民,便是一桩大功劳。你回京后,自有一番大好前程。”
陈珪当然也明白太子这一番话。只可惜此去江南危机重重,他又得罪了那么些人,不知道还有没有命回来。要是因此应了那句“有命赚没命花”的俗语。那才真是现世现报现在人眼里。
太子殿下也是明白此中危机的。他也不想陈珪这等能哄人开心又能出谋划策的心腹之人死在江南,遂将自己的贴身护卫拨出了两人跟在陈珪的身边,保护陈珪的安危。因说道:“六弟乃皇子龙嗣,身份贵重,况且他又是自幼习武,兵马娴熟。且身边亦有父皇指给他的大内侍卫保护他的安危,我倒是放心。倒是子璋你,不但手无缚鸡之力,又是最先向孤谏言彻查两江官场的,我怕两江官员因此嫉恨子璋。你此去江南,也要珍重。一路上最好同六弟形影不离方是。”
说罢,又修书一封交与陈珪,因又嘱咐道:“此乃孤写给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应嘉甄大人的一封手书。你与六弟此去江南,倘或局面胶着,难以为继,不妨拿着孤的手书去拜访一下甄大人。他即便碍于官场情面不好明着出手相助,至少可保你平安回转……”
桩桩件件,皆替陈珪考虑的周周道道,可见其之用心。
陈珪见状,更是大为感动。纵使明知自己心性油滑,并非赤胆忠心之人,这会子竟也生出了一番“士为知己者死”的义士之心。
第六十三章
闻听圣人钦点陈珪为钦差副使,与六皇子同下江南赈灾查案,朝中百官有人喜有人忧,有人幸灾乐祸有人无可奈何。
赵寅等人前些时日还在庆幸陈珪远在京城,且有太子殿下庇佑,即便两江官员恨他入骨却也是鞭长莫及。因此还动了请赵弼和出面斡旋,为两方化解恩怨的心思。这话音儿还没散呢,形势便已直转而下,赵寅等人不觉怔愣住了。闹不明白圣人是个什么意思,却也知道陈珪此去无异于羊入虎口,简直是九死一生啊!
赵寅见状,不觉唏嘘。一壁心下感叹着陈珪这是什么命,好容易得了些圣眷优宠,却得拿命来换,一壁在赵府治席请酒为陈珪践行。
席前赵弼和将陈珪请入书房,详详细细地替陈珪分析了目下两江官场的局势,包括两江官员勾结河道总督贪墨修河工款一事——其中谁人为主谋,谁人为从附,谁人罪重,谁人罪轻,谁人能拉拢,谁人需戒备……最后又修书几封交给陈珪,明言此中乃是陈珪抵达两江之后,可单独去拜访争取的门生故旧。
陈珪一一听过,登时奉为圭臬。又再四的谢过赵弼和的提携照顾之恩。赵弼和摆了摆手,因笑道:“此去江南一行,虽是危机重重,当中却有大机遇在。子璋可知道,为何陛下会钦点你为钦差副使,同六皇子同下江南赈灾查案?”
陈珪闻言一愣。他陡然听闻圣上旨意,心下早已是方寸大乱。且又忙着收整行装南下,哪里还有工夫琢磨这事儿?何况这不是明摆着么,必定是六皇子不喜他每每算计,所以夹私报复罢了。
赵弼和眼见陈珪面上一片懵懂,便知道陈珪没有体会到圣人此举的深意。不觉心下一笑,向陈珪详详细细解释道:“此去江南,须以赈济灾民安抚百姓修缮河道肃清吏治为重。其中,彻查两江官员勾结河道总督贪墨工款一事更为重中之重。既有黄河决口糟蹋民生在前,又有言官御史弹劾密报在后,此事必然确凿。所以圣人龙颜大怒,下旨命人严查彻查。然圣谕是圣谕,底下人当差做事也要有个分寸。这案子必然要查,可究竟要查到多深,牵连多广,难道真要把两江官场掀个底朝天,从上到下全都砍头问罪不成?真要是如此,纵然太子殿下颜面无光,可是陛下的脸上也不好看罢……要知道两江官员虽大多为太子门下,河道总督亦为太子殿下所举荐,可若是没有圣人御笔亲批,这些个官员有一个算一个,谁能到得了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