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翻阅了一阵奏折。
“要不说古代的皇帝也挺难,什么都要会,什么都要懂,一旦遇到不懂的事情,就很有可能被下面的人给忽悠瘸了。
“尤其是古代关于数字的东西,真是能把人给看得吐血。”
楚歌经手的这些奏折中也有不少的账册,而这些账册上面无一例外,全都是各种各样密密麻麻的数字。
此时他无比怀念阿拉伯数字。
刚开始的时候他还算是比较认真地核算了一番,但简单核算了几个数字之后并没有发现问题,也就只好暂时放在一边了。
这严格来说毕竟不算是皇帝的工作,如果皇帝光顾着核算这些账册,那其他的奏折都不用批阅了,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这种事情,是由户部来负责的。
户部多少官员从早算到晚才算出来的数字,皇帝如果稍微翻一翻就能找到纰漏,那才叫不合理了。
“嗯?
“等一下。”
楚歌本来已经拿起了下一份奏折,此时却突然想到了什么,又把这份奏折放下了。
转而回去重新翻阅账册。
再看一遍,数字确实还是没什么太大的問題。
從最基层报上来的数字,从县到府,再到布政司,最后到户部,核算的各项财政收支、税款账目,数字全都相符,看不出任何的纰漏。
如果单看账册上面的数字,显然没有任何的问题,大盛朝的各项财政收支都很正常,虽然支出不少,但收入也还可以,都在正常的范围内。
甚至一些对数字不敏感的玩家,估计直接就把这玩意扔到一边了,根本懒得看。
其实楚歌第一时间也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妥,也没看出其中有什么纰漏。
只是他看到账册,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盛太祖时期的一桩大案,所以才留了个心眼。
“但是……这个案件的时间似乎有点对不上。
“按照游戏中的时间,这个案件應该早在十余年前就发生了,跟南北榜案根本就不是同一时间……”
楚歌想到的这个大案就是非常有名的“空印案”。
但是,时间似乎对不上。盛太祖晚年,空印案早就已经结束了。
楚歌考虑了一下,还是不敢怠慢。因为他知道在这个试炼幻境中很多事件的时间都被打乱了,很多已知条件也都变得似是而非。
完全照抄历史上的答案肯定是不行的。
想到这里,他觉得有必要查一查。
“来。”
楚歌一声招呼,旁边侍奉的小太监赶忙说道:“奴婢在。”
楚歌想了想:“去找检校官,让他们查一查账册的事。尤其是这些账册,是如何用印的。”
小太监领命,匆忙离开。
大盛朝曾经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百官、给皇帝刺探情报,而检校官就是这个机构的前身。
想要查这件事情,指望着下面的那群官僚显然是想多了,还是得专业人士出马。
楚歌则是继续批阅奏折。
这毕竟是游戏,不是真实的历史,很快,检校官就来到皇宫奏报。
交上来一份特殊的账册。
楚歌翻阅账册,表情逐渐变得严肃起来。
果然如他所料,这是一本空白的账册。
但它却又不完全空白,因为上面盖着官印。
也就是说,这份账册上的印章已经提前盖好了,想填什么就填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楚歌不由得有些惆怅。
看起来,又要开始烧脑细胞了。
只是不知道这次遇到的情况,跟历史上的情况是否一致。
第176章 解决方案
所谓的空印案,概括起来其实并不复杂。
按照大盛朝的律法,各县收上来的财税要层层上报,州府核算各县上报的财税,一直到户部。
等户部将全国真实入库的财税核算完毕之后,再与各地上报的财税数字进行核对,确保两个数字能够一致。
如果不一致,那么就要打回去重新核算。
但在大盛朝初年,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实物税,也就是里面不只有银两,也会有粮食、布匹、丝绸、盐等等。甚至可能还会有朱砂几两之类的零碎物件。
由于各地的财税送到京城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导致实际入库的实物与之前各县统计的实物税相比明显变少、数字对不上,这个时候就要打回去重新审核。
而古代的交通不够发达,很多地方往返来回比较麻烦。
所以早在北蛮时,各级官吏为了省事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让地方的官员携带盖着空白官印的账簿进京,到户部核算之后再填写,确保两个数字必然能对得上。
而在大盛朝建立之后,很多官吏其实还是前朝的。
毕竟在古代,能读书、能做官的往往都是地方的世家大族,或者至少是有一定基础的人。改朝换代时,大盛朝也不可能将这些人全都弃而不用,那样会引发很大的问题。
所以,这其中的许多官吏,尤其是地方的吏员,其实跟之前是同一批人。
这些人自然顺理成章地按照旧时的办法来搞,拿着盖了印章的空白账簿进京,交上一份绝对不会出任何纰漏的账本。
但是对于盛太祖来说,这显然是无法容忍的事情。
为什么要求层层核查、对不上账就要打回去重新核算?
就是因为税赋是国家的根本,这其中贪污舞弊的空间太大,所以哪怕步骤繁琐、过程麻烦,也要去抠这些细节。
这样拿着空白的账册进京,然后想填多少填多少,那记账还有什么意义?
干脆连记账都省了,你们地方交多少户部就收多少,不交就不收了,岂不是更方便?
所以盛太祖大怒之下一查到底,将所有涉事的掌印主官和副官都进行了处罚,主印官斩首、副印官杖刑罚后流放。
楚歌大概了解了一下,此时他遇到的这个案件,跟盛太祖当年遇到的情况几乎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至于这到底是不是冤案,楚歌倒是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不是冤案?
肯定不是。
一群地方财政官员和一群中央财政官员不远千里相聚在一起,在已经盖好章的空账册上商量着填写缴税数目,然后美其名曰是为了省事、提升行政效率?
但凡皇帝不傻,应该都不会信。
这甚至已经脱离了做假账范畴,已经是最恶劣修改原始数据。既然这个数字是大家商量着来,那各府各县实际收上来、层层核对的那些数据还有什么意义?
反正你们看着填不就完了吗?
大盛朝之前的各朝各代都是收实物税的,也没听说过历朝历代都用空印。更何况大盛朝有一千多个县,其中也有一多半是没有用空印做账的。
在空印做账的这些府县中,反而有很多都是京城附近的府县,快马往返一两日就可以到的地方,也用空印。
这要说是为了提升行政效率,那确实有点太侮辱人的智商了。
这些官员的任务就是核算清楚所有的数据,核算不清的话,盛太祖也只是让他们回去重新核算。
地方官的任务就是核算这些数据,结果核算了一年,算来算去对不上,竟然还理直气壮?
更离谱的是,这些人为了图省事,直接就自己带着空白账簿来随便填。
拿着前朝的惯例来做本朝的事,还振振有词?这种人被杀一批确实是不冤枉。
其次,这里边有没有被冤杀的官吏呢?
这个无法证实,但多半是有的。
但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也很难区分。
因为这个案件的关键在于,空印的操作方式会给整个财政系统带来巨大的漏洞,很容易产生舞弊的行为,而且极难追查。
有多少官吏借用空印敛财?又有多少官吏只是借用空印来省事?
这几乎是一个无法查证的问题。
而对于盛太祖而言,要他相信这些官吏单纯是为了提升效率?那是不可能的。
楚歌也不信。
就像现在的官员,如果提出了一个能提升效率、但明显有着很大可操作空间的说法,普通人会觉得他们是为了提升效率还是为了给自己权力寻租?
这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这件事情要从严从重处理,肯定是没问题的。如果不处理,那么大盛朝后期遇到的严重财政问题,可能到前中期就要出现了。
毕竟捞钱的时候,大家的胃口都是越来越大的。
如果刚开始的时候狠杀一批人,或许还能暂时刹住这个歪风邪气、让它扩散得慢一点;可如果刚开始就无视、纵容、默许,那再过几十年,还不知道这些官吏能凿出多大的空间。
但楚歌也不打算完全照抄盛太祖的办法,因为这件事情背后确实有个很难处理的现实问题。
就是实物税运输过程中必然存在损耗的问题。
空印案之后,地方管理会额外征收耗羡,用耗羡填补损失的数目,这样一来,实际上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空印案堵住了官吏随意填写账簿的口子,但也没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大盛朝后期才有将实物税改为统一征收银两,而银两日常使用和熔铸时可能有自然损耗导致数目对不上,又有了火耗归公的说法……
相似小说推荐
-
异维度游戏 (最终永恒) 起点VIP2022-12-28完结 10W收藏8.56万总推荐星海漫游,时空穿梭,机械科技,目标是未知的星辰大海!无意间得到了一...
-
现实世界模拟器 (南山北雁) 起点VIP2023-01-31完结172.14万字 2.51万总推荐在一个广阔无垠的银白空间内,方瑜看着自己身上穿着的黑色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