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3:骇人听闻大结局 [出版] (魏风华)
宣宗对身边的乐工优伶是这个态度,对面前的大臣更是严苛。
有一次,京兆尹也就是长安市长崔罕,在街上遇见大内宦官。后者趾高气扬,不按制回避。崔罕也不含糊,二话不问,将其拿下,杖击五十四,把他揍死了。
宣宗闻报大怒,说:“崔罕为京兆尹,来人不避马,杖之可以。但他不问身份,上来就打,一错也;又,人臣所掌杖刑,最大权限是杖击二十七下,过了这个数,就是天子所掌的权限了,而他杖击五十四,简直骇人听闻!”
就这样,崔罕被罢官,出为湖南观察使。
这件事上,宣宗不是在袒护宦官,而是在以法度苛察大臣之过错。
接替崔罕的是崔郢。这个崔郢呢,上任没几天,因囚徒越狱,负主要责任,也被宣宗踢出京城。
严苛没问题,但宣宗的问题是,在严苛的同时,不能发现真正有才华的人。
比如说,像温庭筠、李商隐这样的人,在大中时代是做不了什么官的。尤其是温庭筠,才华高迈,终不得用。到晚年,宣宗才下了道圣旨:“乡贡进士温庭筠早随计吏,夙着雄名,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可随州随县尉。”
于是,温庭筠以九品官度日。
同时代的进士纪唐夫叹庭筠之冤,赠诗曰:“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温庭筠是“以才废”的典型。
温庭筠被授予九品官的前一年,李商隐死于盐铁推官的任上。自开成二年中进士,到大中十二年,二十二年过去了,李商隐连金銮殿的边也没沾上。
有一次,宣宗生病,召御医梁新诊看。数日后,病治好了,梁新向宣宗求官。宣宗不准,只是每个月给钱三百缗。
宣宗更吝啬于荣誉的授予,所谓“上慎重名器,未尝容易,服色之赐,一无所滥”。说的是,他从不轻易赐予大臣金紫、银绯什么的。金紫是金鱼袋和紫官服;银绯是银鱼袋和绯红的官服。这些都是品阶和荣誉的象征。
所以,在大中时代,大臣们穿戴都很寒酸。有大臣苗恪,由司勋员外郎升任洛阳令,穿着一身蓝衫就赴任了。
宣宗每次在大内巡游,只带着紫衣金鱼、绯衣银鱼二三副,这跟以前的皇帝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就是这两三副,也不轻易赐给宦官。或半年或终年不用一副。
当时,有僧人法号从晦,住安国寺,道行高洁,诗写得又好,经常出入皇宫。从晦多年供奉宣宗,期待得赐紫袈裟,以光耀法门。
宣宗怎么应对的呢?
宣宗说:“朕不惜一副紫袈裟与师,但师头耳稍薄,恐不胜耳!”
话中的意思是:你的修行,还没能使得你担得起那紫袈裟的荣誉。
由于没有被赐予紫袈裟,从晦最后悒悒而终。
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来,平日里宣宗可能对你很好,可你一旦提出什么要求,他马上就严肃起来了。
宣宗为政,事无巨细,尤精于细察。
崔铉为宰相,郑鲁、杨绍复、段瓌、薛蒙四人为其羽翼。时人有谚语,“炙手可热,杨郑段薛。欲得命通,鲁绍瓌蒙。”
当时,郑鲁为刑部侍郎。崔铉暗自活动,欲引其为宰相。而宣宗却授郑为河南尹。
郑鲁出京赴任后,宣宗以几人结党之事警告崔铉。后者大惊恐,暗地里托宦官问问宣宗何出此言。宦官告诉他:“民谚‘炙手可热,杨郑段薛。欲得命通,鲁绍瓌蒙’四句,早就被皇帝题写在屏风上啦。”
再看一则:
宰相马植跟拥立宣宗的宦官左神策军护军中尉马元贽有亲戚关系。宣宗即位之初,感念马元贽的拥立之功,赐给他一条宝带,却没想到被他转手赠给了马植。一天,在便殿议事,宣宗一眼看到马植腰上的宝带是自己赐给马元贽的那条,于是就当面询问。马植神色大变,以能言善辩著称的他当场哑口无言。
第二天,马植就被逐出朝,罢为天平军节度使。至华州,再贬常州刺史。
宣宗的观察入微,有时候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度支郎中(度支,户部下面的一个部门。长官为郎中,从五品上,掌天下财税租赋)进奏,在奏折上,把“渍污”一词误写为“清污”。宣宗一眼就发现了,直皱眉头。后来,奏折到了翰林学士承旨孙隐中那里,孙隐以为宣宗没看出来,于是偷偷改为“渍”。奏折经过中书省,再一次摆放到宣宗面前时,他当即就看出那个字改动过,怒更甚。孙隐中等人皆被惩处。
大中十二年元旦,宣宗接受百官朝贺。太子少师柳公权年已八十,为百官之首,在含元殿,他率群臣山呼万岁。朝贺后,上宣宗尊号为“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但在随后,柳公权由于岁数太大了,记忆力不好,把“和武光孝”误叫成了“光武和孝”,因此惹得宣宗震怒,罚了柳一季俸禄。
宣宗爱微服私访,走探民情,经常一个人骑着驴在长安城里转悠。他曾到至德观,见女道士们盛服浓妆,非常不快,回宫后,宣负责管理的左街功德使上殿,命其立即将浓妆艳抹的女道士逐去,别选男道士二十人住持,以清肃道观。
对大臣讲求法度,而且控制住宦官,宣宗的作为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有时候,因用法度太过,导致臣子噤若寒蝉。大臣们只要有一点过错,不管是谁,即被罢或被逐。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人到最后索性什么都不管了。因为事做得越少,犯错误的机会也就越少。
于是,宣宗更忙了。
宣宗总理万机,以掌控大臣为乐趣,且办法很多。
宣宗曾密召翰林学士韦澳,把左右都打发下去,对他私语道:“朕每次在便殿召见节度使、观察使、刺史,都询问他们辖地的风俗物产。卿为朕心腹,朕交给你一个任务,你派人秘密到各地采访风土人情,撰一笔记,呈献给朕,不得走漏风声。”
韦澳当即明白了宣宗的意思,于是派人四方采访,最终写成《十道四蕃志》,进献给宣宗。
没多久,大臣薛弘宗出任邓州刺史,韦澳为之践行。
薛弘宗说:“昨天入宫拜谢,圣上对邓州的事了如指掌!真奇天子也。”韦澳一笑,没说话。
对掌控大臣这件事,宣宗乐此不疲。
于延陵被授建州刺史,入宫拜谢。
宣宗问:“建州离长安多远?”
于延陵答:“八千里。”
宣宗笑道:“朕左右前后皆建州人。卿在建州,当如在朕面前;反之,虽万里之遥,亦如在朕三尺阶前,懂吗?”
于延陵惊悸不已。
宣宗又给一蜜枣,以作抚慰,随后将他打发走。
宣宗喜欢外出,对他来说,能随时随地都监控大臣。
有一次,宣宗在长安郊外打猎,遇见一些樵夫,便问他:“你们是哪里的百姓?”
樵夫:“泾阳。”
宣宗:“地方官是谁?”
樵夫:“李行言。”
宣宗:“为政何如?”
樵夫:“李大人方正固执。有劫贼五六人与军士有勾连。后者蛮横要人,李大人仍将劫贼尽杖杀。”
宣宗还宫,将李行言的名字写在帖子上,挂于殿柱。
两年后,李行言升为海州刺史,入宫拜谢。
宣宗:“曾在泾阳为官吧。”
李行言:“在泾阳二年。”
宣宗:“来人,赐金鱼袋紫衣。”
李行言再谢。
宣宗:“知道为什么吗?”
李行言:“不知。”
宣宗顾左右,有宦官取来殿柱上的帖子给李行言看,后者恍然大悟。
又,宣宗打猎于长安西,至渭水,见很多乡亲在村边的佛祠设斋参拜,问其原因。乡亲答曰:“我等是礼泉县百姓。本县县令李君奭,爱民而有良政,但任期已满。我等想留住李大人,故而烧香求佛。”
宣宗又把李君奭的名字写在宫中屏风上。
后来,有关部门两次任命新的礼泉县令,都被宣宗抹去。
一年后,怀州刺史空缺,宰相请示宣宗,宣宗御笔写道:“礼泉县令李君奭可为怀州刺史。”
对于宦官,宣宗控制得也不错。“每罢左护军,由右出;罢右护军,由左出,盖防微也。宣宗既以法驭下,每罢去,辄令自本军出,中外不能测。”
宣宗事无巨细地处理着政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是大中时代的宰相和大臣都非常平庸的原因。这种过分的、甚至无理由的严苛,导致唐末朝廷上的杰出人物寥寥。
当然,也不能说一个出色的人物都没有。
比如新任京兆尹的韦澳,方正严谨,果敢有谋。当时,国舅郑光颇有权势,在长安郊外拥有庄园而不纳租。韦澳闻讯,立即拘捕了庄上的管事,以五天为期,不纳租即按国法严惩。
郑光求于姐姐郑太后,太后找来宣宗讲情。
于是,宣宗在延英殿召见韦澳,问:“卿为何擒拿郑光庄吏?”
韦澳陈述事情本末。
宣宗问:“卿打算怎么处置?”
韦澳答:“依法从事。”
相似小说推荐
-
聊斋路长生志 (天下白兔) 起点VIP2022-05-02完结 20WSC1.74万总推荐杨恒的无意中得到一枚石戒指,由此打开了通往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
-
我的驱魔生涯 (流月年华) 纵横VIP2018-12-31完结总推荐 3092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有鬼呢?倪歌蔑视:“没有鬼,我这驱魔人难道是装饰!&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