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导窑厂加工制作彩陶和上釉的时候,徐晨让人用马车给木牙族送去不少用于酿酒的陶罐。
另外在忙碌之余,他还抽空给孩子们上课、讲故事、教唱歌画画,带他们钓鱼、捕鱼、做游戏、遛狗、驯猴子,骑马,甚至还不忘记考试检查学习情况。
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也特别喜欢徐晨上课,更喜欢跟着他玩耍,于是一天到晚,就能看到徐晨屁股后头跟着一大群男女孩童,嘻嘻哈哈打闹追逐,欢笑声响彻整个山谷。
而每次看到徐晨和一群孩子玩耍时候的热闹场景,阿母和所有成年男女,无不脸上露出欢喜和幸福的笑容,甚至还会围在四周跟着欢呼鼓掌。
这种情形,在巴族已经很久没一看到过了。
也只有徐晨回家,所有人才能这般的轻松和愉快。
除开升级制陶产业,徐晨为巴族提供了另一项新的技术,那就是竹编。
转眼之间,从刺叉族引进竹子已经五年,而这五年巴族和乌族、拱火族当年第一批栽种的竹子眼下都已经长成了竹林。
就光巴族大院后面山脚附近就已经长了数百根,而且几片竹子都已经快连成一片,看起来十分醒目壮观。
眼下春天,正是竹笋疯狂发芽生长的时候,里面到处都是胳膊粗细的竹笋,有的已经两三米高。
这些竹子如今已经进入了最旺盛的生长期,继续发展下去,再过十年八年,估计山脚附近会长成十多亩的大片竹林。
竹子一般三年成材。
眼下里面许多老竹都已经可以用来制作器物。
前两年徐晨一直都很忙,而且也担心太早砍掉老竹会影响竹林的生长,因此就几乎没有怎么去动过,只是砍过几根做过一些小的东西。
巴族人虽然知道竹子的好处,但徐晨不说,他们自然都不会去贸然砍伐。
制作竹器徐晨虽然不会,但却并不陌生。
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
作为从小农村长大的娃,他见过的竹器五花八门。
竹篓竹筐背篓凉床躺椅撮箕筛子竹匾鱼篓等各种常见竹器大部分他都亲眼见人做过,也大致知道制作方法。
这些都是农村最古老传统的手艺活儿,传承几千年会的人多如牛毛,要做好不容易,但要想做出来非常简单,最终就是好不好看,好不好用,结不结实的问题。
因此徐晨在安排好窑厂的事之后,就选了几个心灵手巧老成稳重的男人,砍伐一些老竹,教他们破竹划蔑制作简单的竹编器具。
看着徐晨用一把柴刀,就把粗大的竹子轻松破开并且划成细薄柔长的篾条,这宛若奇迹一般的手法自然让族人都叹为观止。
而当看着徐晨用这些细软的篾条编织出来一个精巧竹篓的时候,整个巴族再次沸腾了,特别是女人们,欣喜的争抢着观看。
竹篓轻便精美,远比用指头粗细的青藤编制成的藤筐更加美观轻巧。
巴族人眼下早已过了只为温饱挣扎的年代,他们现在也在不断追逐美观,吃穿住用的精致程度一直都走在所有部落的前面。
当初大家还都在住山洞,巴族就住上了土砖大院。
现在各部落都还在住土砖房屋甚至简陋木屋的时候,他们又已经开始住上了夯土陶瓦的楼房。
至于吃穿住行方面,巴族更是远远的把其他部落都甩在后面。
但在日常使用器物方面,巴族的领先优势却并不大,和其他部落一样,平日用的依旧还是普通陶器、铜器和藤编工具,唯独就是多一些而已。
但竹编器物的出现,似乎一下让巴族人又找到了一样值得领先和骄傲的技术。
而这个竹篓子不过是徐晨的开胃菜而已。
接下来的天,他陆续做出来竹背篓、竹挑篓、竹匾、撮箕等器具。
虽然这些东西在徐晨眼中看起来都歪歪夸夸惨不忍睹,但不得不说,这些年藤编积累下来的经验还是让他能够一次成功的将这些东西都完整的做出来,做好就能用。
而这几样常见粗陋器物的制作,也只是徐晨用来练手。
破竹划蔑编制手法都越发熟练之后,他正式开始制作另外两样高难度的竹编,那就是筛子和斗笠。
竹筛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筛米筛面都需要。
眼下有了石磨,可以将麦豆磨成面粉,但里面的麸皮却无法清理,只能一起做成食物,麸皮这种东西不容易消化不说,吃着也十分粗糙涩牙,若是有了面筛,就能将面粉中的麸皮除掉,这样就能得到更加细腻爽滑的面粉,制作出来的食物也就会更加美味,口感也会更好。
至于米筛,原理一样,只是网眼要大一些,如今有了稻米,以后也是必备的工具,不然春出来的糙米不好清理,会有大量带壳的稻粒,吃起来会卡喉咙,只能用手一粒一粒的清理,十分耗费精力和时间,到时候春好的稻米只需要用米筛简单过滤一下就完美解决。
相对于米筛来说,面筛更加细密考究,因此划出来的竹篾也要求更细,而且只能用很薄的竹青,当然编织起来也更加耗费心神和时间。
第607章 接受现实
竹编和藤编方法其实一模一样,唯独就是材质不同,在编制的时候可以根据器物大小和种类对竹篾进行不同的处理和加工。
大型器物,竹篾可以划的粗大一些,精细小巧的器物,自然就要划的细软一些,甚至在打底和骨架上的处理也不同。
这些在以前的藤编器物上体现并不明显,因此制作竹器不光考究编织工艺,更加考究对竹篾的加工处理。
高超的篾匠,能够用细密的竹篾编制出来能够盛水的器具。
挑选出来的几个男人跟着徐晨学习了几天之后,都已经学会了破竹划蔑和竹编技巧,而且编织技术似乎比徐晨更好一些。
实际上,就算竹器是一种比藤编更好的新生工具,但用来交易出售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它并没有任何超越藤编工具使用方面的特性,不像陶器和铜器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进步,充其量就是更加结实好看而已。
因此徐晨这次在巴族传授竹编技术,只是为了制作出另一样东西,那就是斗笠。
以前没有竹子,无法制作斗笠,只能用兽皮和一些韧性好的木棍制作简单的帽子。
但帽子毕竟太小,遮阳勉强可以,遮雨完全不行。
如今有了竹子,就能用竹子做为骨架,用轻薄的兽皮制作出来宽大遮雨的斗笠,遮阳遮雨都十分方便。
这些年随着皮具应用的越来越广,皮革加工技术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就好比徐晨以前写字,用的就是简单刮洗干净用草木灰鞣制之后的原皮,但自从制作皮鼓成功之后,一下找到了皮革加工的新方法,不光能够通过热水煮烫将皮子上的毛发和脂肪完全清除干净,还能通过用力拉伸让皮子变得更薄更大。
也就是说,一张普通兽皮经过加工之后,就能制作出轻薄结实面积加倍的皮革。
随着不断的摸索和发展,眼下皮革加工技术更加成熟,不光可以通过拉伸,还能通过锋利的刀具进行割裂分层,一张厚实的皮革可以分成两层甚至三层,甚至还发明了打磨工艺,如此皮革制品就更加精美。
如今徐晨和小女巫等人写字用的兽皮已经和几年前完全不一样,带有一种西方中世纪兽皮纸的性质,非常轻薄,甚至能够透光。
用这种处理之后的轻薄兽皮制作斗笠,再用桐油涂刷一两遍,徐晨相信不光遮阳遮雨,还能用很长时间,绝对是各部落以后居家旅行的必备工具。
巴族只要掌握了这个技术,以后也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财富来源。
毕竟斗笠制作已经不是简单的粗糙加工了,含有竹编、皮革、油料加工三种先进工艺,别的部落想要学会,估计很难,尤其是在眼下桐油比较奇缺的时代。
只要斗笠制作成功,以后还可以用兽皮制作出更加方便携带的雨伞,这样巴族就有了一门长远敛财的高级技术,形成品牌和特色之后,说不定能够传承几千上万年。
为了配合斗笠和雨伞的制作,徐晨决定在巴族建立一个皮革深加工作坊,不光满足制作斗笠雨伞,甚至还要更进一步发展兽皮处理和加工,争取做出更加轻薄的真正兽皮纸,以满足王城对于书写的更大需求。
一旦新的彩陶、斗笠雨伞、兽皮纸三种新兴产业建成,巴族在以后巴国的影响力依旧巨大,依旧还是首屈一指的最强大最富裕的部落,这样也能极大增强部落的荣誉感和凝聚力。
至于其他消耗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加工工业和铸造冶炼工业,徐晨将会慢慢将其推广到其他部落或者转移到王城附近。
特别是像打造石磨石器和制造马车船舶这些粗苯而且耗费大的产业,巴族不应该成为制造主力。
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轻工业和奢侈消费品才是最赚钱的行业,而且经久不衰。
而投资和消耗巨大的重工业,只能由国家来统筹发展,形成国之重器,才能最大限度的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巴族是巴族,巴国不仅仅只有巴族,两者已经不再具有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