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青史尽成灰
- 入库:04.13
偌大的西部,完全就是一片荒漠,只有星星点点,比如凉州,敦煌,哈密,比如朱英经营的昆明,此外贵州等地,如果不考虑张庶宁在龙场的努力,完全就是一片漆黑。
中原之地,尚且如此,想把交趾并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主公,单靠着交趾人自己努力,唯恐几十年后,也不会出现一个进士,他们拿不到份额,自然会心生嫌隙,加上距离太远,民情复杂,均田之后,热情消退……臣唯恐要不了多久,交趾又会成为乱源!”
朱元璋脸色越发凝重,显得很是烦躁……归结起来,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中书省提出的对外经营方略,以赚钱压榨为主。
钱唐上书,认为应该以壮大华夏为主。
身为一个怀着理想的天子,老朱甚至不惜给尊敬的张先生一个下马威,来硬生生扭转了国策。
可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安南,占城,倭国,还有其他的藩国,老朱是真的有点害怕了,这事情确实不好办。
因为单纯靠着理想,当理想消退的时候,又剩下什么呢?
“先生,事到如今,想必你一定有什么高见吧!”
张希孟一笑,“高见谈不上……其实这就是治理成本的问题,臣以为可以先设立一个华夏大会……所谓华夏大会,就是藩国、属地、属国,推举贤良之士,一起到大明,面见陛下,共同商讨问题。所有与会者,都由陛下亲自赐予爵位身份,作为上情下达的通道,可以让他们监督本国状况。随时发现问题,上奏朝廷。”
“在平时,依旧使用本地贤达,治理地方,降低行政成本……但是朝廷一定要派驻足够的兵马。除此之外,要让本地优秀学生,来到大明,接受教育,再有经济往来,安排我们的报社过去……总而言之,徐徐图之,以大明之强,不愁不能水到渠成。”
张希孟的这番话,让老朱陷入了沉思。
情况很显然了,世界上没有万全之策,人心又一向复杂,无论做出那种选择,都是在投入回报之间,找个平衡。
所以老朱沉吟再三,反复思索,终于向安南方向,下了一道旨意。
这道旨意很有趣,除了继续前面强调华夏骨肉,支持均田之外。
老朱抛出了一个全新的安排……朝廷暂时不安排交趾的官吏,由交趾义军,还有当地贤达,一起推选出镇抚使,管理地方事务,决定用兵事宜。
在安南的明军,要和镇抚使配合,要照顾安南民情,因地制宜,推动均田,铲除安南当地豪族!
这道旨意传到了安南,简直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效果之好,都超出了胡俨等人的预料。
就在旨意传递的过程中,他们的兵马已经突破了三万之众!
这还只是正规军,其余民兵,民夫,全都算起来,在升龙府的外面,足足有二十多万人马,数额已经大大超过了升龙府里面的豪强兵马。
但是问题也显而易见,这么多人,除了都希望均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相同之处,甚至连谁说了算都不知道。
王弼,胡俨,张东,他们都不得不想尽办法,协调劝说,把有限的时间,都耗费在了无限的扯皮当中,苦不堪言。
可是这份旨意一到,大家伙都解脱了,事情交给安南百姓解决,从他们之中,挑选一批官吏,明军只是从旁协助。
这道旨意的真正价值在于让安南的百姓放心了,大明朝并不是要把大家伙怎么样,是真心帮助他们的。
因此他们迅速整合完毕,推举了一位祖上是汉人出身的陈宁邦出任镇抚使。
随后设置了属官,完成了构建。
就在旨意下达的第十天,成千上万的士兵,手握兵器,扑向了升龙府。
攻城战随即展开,时间不用太多,三天之后,升龙府的东门就被打开,随后就是一溃千里……转过天,义军控制了升龙府,
大批的权贵被俘虏,义军押解着他们,到了河边,随后亮出了屠刀……喜闻乐见的活动又展开了,这一次在河边准备了一千多根竹竿,不够随时补充……竹子,安南多的是!
第八百六十八章 尊皇攘夷
胡俨晚年写的回忆录里,依旧把在安南的经历,视作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尤其是在红河岸边杀人的场景,更是浑身冰凉,手足冒寒气。
针对升龙府的权贵,一概诛杀,绝对没有任何客气可言。光是第一天就杀了五百多人。
弄得晚上不得不连夜增加竹竿数量,要知道原计划一千根是要用十天的。
这么折腾下去,只怕两天都不够。
还真让他们猜对了,第二天的处斩数量,超过了八百!
血水流入红河之中,很好,这条河算是名正言顺,真的红了。
头颅裹上了石灰,就挂在竹竿上面,尸体则是挖个深坑,给埋了起来。
对了,这也是明军的要求,要不然这边天气炎热,尸体腐烂,弄出了瘟疫,那可就热闹了。
胡俨和张东,都不得不感叹,这帮安南的人,还真是狠!
“定远侯,当初,当初咱们也是这么干的吗?”
王弼笑道:“怎么会?你们难道不知道,咱们张太师虽然下手够狠,但从来不滥杀无辜。这么多年,咱们惩办这些罪人,很少超过一千人。这帮安南的土人,还真是狠茬子,下手半点不客气!”
张东又是一怔,不由得问道:“既然不杀人,又怎么威慑人心啊?”
王弼哈哈大笑,“杀人越多,就会有人害怕吗?当年项羽屠杀了一路,最后还是丢了天下!张太师做事,向来以诛心为先。任何一个罪人,务必要查清罪行,接受百姓的审判。唯有明正典刑,才能让人害怕,才能震撼人心,教育百姓。像这种滥杀,株连,不能说没有用处,只能说遗祸无穷。”
胡俨和张东一听,都觉得很有道理。
咱们就这么说,一个人有罪,刷的一刀,脑袋就没了。
人虽然死了,但是毫无痛苦,能起到教训的作用吗?
肯定不行啊!
他们甚至有点明白,为什么铁锅皇帝还能活着……因为他这种人,活着就算是一种反省,存在就是对普通人的教育。
你把他一刀杀了,没准还会冒出几个大元忠臣。
可是现在不管是西道诸王,还是东道诸王,尤其是那些东道诸王,根本没人提大元朝了,甚至连蒙古两个字都不愿意提。
无他,太丢人了。
他们迫不及待,想要和铁锅划清界限,生怕被人当成蒙古人。
你才是蒙古人,伱全家都是蒙古人!
这种持久的潜移默化影响,显然不是一刀砍下去,能够实现的。
胡俨和张东,觉得要去找安南方面谈一谈……等他们见到了陈宁邦,把来意说了一遍。
陈宁邦立刻摇头苦笑,讲出了一番道理……他告诉胡俨,安南和中原不一样。
像中原那种教化之法,只能放在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安南人非常野蛮,他们与生俱来野兽的血脉……如果现在不把他们杀干净,等他们反过来,一定会屠戮无辜百姓的。
所以恳请他们绝对不要掺和这种事情,就让他们杀一个干净!
胡俨和张东目瞪口呆。
他们实在是理解不了安南人的逻辑,但是旨意上写的明白,他们是协助辅佐,并非真的做主……而且如何铲除豪强,这也算是安南自己的事情,又没有杀大明的子民,也没有侵犯大明的利益,他们并不好过多干涉……
就这样,陈宁邦,还有他手下的安南义军,前后屠戮了超过八千人……尤其是阮多方的阮氏,还有黎氏,这都是安南的大族。
人口众多,影响力巨大。
这一次全都成了重点屠戮的对象,其中家族的直系后人,为官的,担任武将的,全都被清算。
弄得好多人不得不出逃邻国避难。
甚至有人去了大明,不过值得一提,广西布政使司那边都是妥善收留,并没有戕害。
安南这边,最后把阮氏、黎氏的小孩子都拉出来,要给悉数杀光……胡俨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请求王弼出面,把人交给他们,大可以送去北平安顿。
只要他们不回安南就行。
在得到了再三保证之后,陈宁邦才放人。
安南经过了这么一番折腾,总算是平静了下来。
接下来无非是认真仔细均田,同时挑选一批贤达,前往大明,参加大会,面见洪武皇帝。
胡俨在安南的事情也不多了……他主要是确保顺利落实,随后还要安排一批有志青年,前往大明学习读书。
安南的情况,被仔细写清楚,再度送回了大明。
收到了这份结果,张希孟仔细看了又看,心中很有触动。
就像安南这种小地方,权贵势力,掌控地方,非常绵密,根深蒂固……放在大明,靠着科举,迁居,拆分世家大族,也就足够了。
可是在安南,有些时候,还真要彻底毁灭,一点不留才行。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是大明官吏主持,无论如何,也不能这么干的。就算他们想,还有那些御史言官,还有层层的监督,谁也不想在履历上留下如此血腥的一笔。
相似小说推荐
-
在下不才,乃当世名将 (洛河清风) 起点VIP2022-11-01完结175.61万字 2.03万总推荐王朝林立,异族繁多,杀伐不断,兵戈未停,秦易带着名将系统穿越到这...
-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何不言情) 起点VIP2022-12-03完结156万字 4.87万总推荐穿越到洪武二十二年,成为北平城里燕王护卫军一员,开局四个妹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