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青史尽成灰
- 入库:04.13
张东惊讶道:“那要怎么办?”
“自然是夯实基础,继续争取人心!”胡俨道:“咱们只是从清化开始均田,还有太多的地方没有落实,现在正是绝好的机会!”
胡俨这家伙的建议,得到了王弼的认可。
就这样,明军所到之处,立刻推行均田……原来没开展的,要立刻推行,原来已经有人动手做了,有不公平的地方,明军派人处理。
他们还接受安南百姓上告,有什么冤屈,我们帮着处理。
这一套组合拳下去,确实是效果惊人。
几乎肉眼可见,均田区域不断扩大,鲸吞蚕食之势已经形成。
而且要知道掌控多少面积,不看地图上控制了多少,而要看真正能触及多少人员,能动员出多少力量。
组织动员力,才是一切的核心。
如今明军替百姓伸冤,落实均田,顺便铲除豪强……迅速抓住了人心,他们的力量与日俱增。
而且明军还从几个方向,包围了升龙府。
这时候更搞笑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安南的权贵把主力兵马调集到了升龙府,想要借此和明军大战一场……结果地方上失去了控制,力量空前薄弱。
地方上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组成民兵,邀请大明派员过去。
很多时候,大明这边只要派两三个人过去,就能拉出来几百人的队伍,拿到上千石粮食,还有大批的财物,支援明军作战。
一个村子,一个村子,一个镇子,一个镇子……就像是骨牌一样,越倒越快,明军大有席卷安南,一鼓而定的势头。
这个局面发展的速度,简直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王弼和胡俨都只能分别向应天上书,请求朝廷的战术指导。
而此时此刻,应天城的张希孟和老朱,不光要关心安南,还有其他的方向,也陆续传来了消息。
首先就是占城,作为和安南相爱相杀这么多年的伙伴,安南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占城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很凑巧的是,占城也属于传统的农耕民族,均田几乎是他们无法抗拒的诱惑!
就这样,占城这边也聚集了一大堆人,希望能够执行均田。
而且安南的动静,不光影响了占城,还有一群人,也跟着动了。
这帮人就是倭国的遣明使。
室町幕府的意思是派他们过来,向大明学习,回去好改革倭国。
可这帮人到了大明之后,就把他们那套倭服给扔了,换成了大明的样式,还有人买了呢绒的衣服,样式效仿军装。
大红笔挺的衣服一穿,咱也是精神明人了。
更好玩的是,有些倭人来大明的时候,是梳着月代头,也就是前面剃光,留个地中海的样式……但是住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觉得这玩意太丑了,而且丑得惊心动魄。
有好些人,就开始蓄发,也学着大明样式,戴着山河一统巾,六合平定帽,在街上招摇过市,显示自己和大明一样了。
咱也是衣冠华夏了,都华夏好几个月了!
只是这些学习都太表面了,尤其是当安南起义的消息传来,他们彻底坐不住了。
怎么说,咱们也是大明的忠臣孝子,绝对不能落后于人。
我们也要回去,除掉幕府,天诛国贼!
没错,我们代表大明天子,诛杀叛贼,正是天诛国贼!
好家伙,这帮遣明使都跑去外务部,向毛贵请愿,希望大明支持他们。
还有更凶残的,直接坐着商船就回国内去了,他们四处联络人员,组成了民本会,而且还把张希孟的文章赫然挂在墙上,向入会的人员宣传。
不管是谁,只要入会,要先宣誓忠于大明天子,其次要忠于张子之道。
什么孔孟之学?
孔孟已死,张子当立。
均分田亩,天下大吉!
“张先生,着实没有料到,一个小小的安南,竟然撬动了天下大局啊!”朱元璋意味深长道。
张希孟也是既惊且喜,“臣也没有料到,我们大明的举动,竟会带来这么大的涟漪……周围国家,纷纷发生变化,一个处理不当,就要弄巧成拙!”
第八百六十七章 华夏大会
事情走到了今天,张希孟不得不承认,已经有些超出了自己的掌控……他对海外开拓的理解,无非是抢占土地、矿山、开拓市场、获取利润,然后填补大明的国库,完成财富的积累。
但试想一下,就连东罗马的皇子都能不远万里,跑到大明求教,对周围国家的影响,可想而知……大明建立,带来的庞大影响,已经逐渐开始显现出来。
其实原本中原王朝就是整个秩序的核心,周围的国家,或多或少,都要效仿中原的模式,编织官僚体系,确定治理国家的方略。
高丽、倭国、安南,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藩国,几乎都是东施效颦,没有例外。
千百年来,孔孟圣贤,在这个属国,一样是管用的。
但是自从张希孟重新阐发历史,论证均田,主张万民一致之后,儒家代表的士农工商,四民尊卑有序的那一套纲常伦理,就已经被撼动了。
经过了十几年的不断阐发丰富,这一套体系已经在大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反过来,也开始强势向外辐射。
而且相比起孔孟之道,这种主张平等一致,主张均田均赋的想法,更加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包括一些中下层的读书人,也热切倡导,高度赞同。简直吹捧上了天。
随着安南起义的爆发,更是把这种情绪推到了极致。
占城那边已经开始了动作。
竟然有一个读书人将家里三千亩田产,分给了自家的佃农,他说要按照张子主张,实现耕者有其田!
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如果所有国家都均田了,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能够安居乐业,就不会有战乱纷争。
至少占城和安南就是这样,现在安南的均田政策几乎成功了,占城也不能落于人后。
他这种观点很有趣,将均田跟和平联系起来。
很难说他讲的有道理,但是在占城,确实很有市场……一个根本的原因,打了这么多年,他们也怕了。
别看占城击败了十二万安南大军,但论起实力,占城远不如安南。
道理也很简单,安南好歹和大明接壤,偶尔要参加中原大区的战斗。
而占城则是纯纯的南洋大区的优秀匹配机制,面对安南,早晚是要被吞并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抓住机会,推行均田制,顺带着纳入华夏版图,获得大明庇护,从此之后,就什么威胁都没了。
相安无事,乐享太平,岂不美哉?
“先生,照这么看,咱大明岂不是能轻易吞下这些地盘?”朱元璋不无兴奋,很显然,老朱很盼着能大肆开疆拓土,而且更让老朱兴奋的是,伴随着均田主张,华夏九州,也在不断壮大,这样一来,在有生之年,大明确实能远迈汉唐,到时候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没准到了地下,还能看到历代帝王,大家凑在一起聊聊……秦始皇一统天下,自不必说,汉武帝算是奠定了文治武功的标杆,唐太宗是国势巅峰,大唐盛世。
咱洪武皇帝呢?
咱出身最低,驱逐胡虏,恢复华夏。这个功劳你们要承认吧?
咱文治武功,内除弊政,外扩九州,把你们都拿不下来的地方,纳入华夏版图,再闯盛世辉煌。
不管怎么说,咱也是傲视豪杰,睥睨君王……至于赵匡胤的那个废物,根本坐不上主桌,滚一边去吧!
这画面绝对很美,朱元璋相当满意。
只不过张希孟没有这么乐观,“主公,不说别的,现在设立交趾布政使司也好,但臣想请教,如果开科取士,交趾又有几人能入朝为官?”
朱元璋微微一怔,刚刚的兴奋,一扫而光,甚至显得有些颓靡。
别说交趾了,就算是大明,这问题都没解决很好。
前面提到过以济民学堂为首的南方学堂,瓜分了七成,以复旦学堂为首的北方,拿走了三成。
学堂这个比例,反应在官场上,情况也差不多,甚至更加离谱。
江西籍的官吏,能占据三成,如果再算上江南出身的官吏,结合起来,超过一半,完全把控朝局,左右社稷。
后面不断的改革,加上北平大学堂的崛起,现在北方大约能占据四成,到四成五。南方依旧拥有优势,但也不那么明显了。
其实聪明人都明白,教育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体现……朱棣折腾了那么多年,投入了那么多资源,北平的工商业繁荣,纺织业傲视大明,新的机器发明,层出不穷……这些加起来,让北平拿到了两成以上的份额。
另外河南的人口经济,快速恢复,结合山东,两个人口大省,也拿到了两成,基本上让南北的差别不大了。
但是别急着高兴,如果从太行山,一路向南,划一条线,大约就是把整个国家分成东西两半。
无论是官吏数量,还是教育资源,甚至是工商业的发展情况……东边拿到了八成以上的份额!
相似小说推荐
-
在下不才,乃当世名将 (洛河清风) 起点VIP2022-11-01完结175.61万字 2.03万总推荐王朝林立,异族繁多,杀伐不断,兵戈未停,秦易带着名将系统穿越到这...
-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何不言情) 起点VIP2022-12-03完结156万字 4.87万总推荐穿越到洪武二十二年,成为北平城里燕王护卫军一员,开局四个妹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