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老朱也答应了,不过他加了一条,所有主动送粮过来的人,他都要亲自见见,请大家伙吃顿饭,问问村子的情况。
  再有,如果有人确实伶俐,会办事,就留下来,充任官吏。
  从农民一下子成为官员,也就是老朱干得出来。
  张希孟也同意了,毕竟能组织几千石粮食运输,怎么看都是有本事的,而且能力突出,绝不是书呆子。
  只要适当考察一下,就可以大胆使用。
  从老朱这里出来,张希孟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我的天啊!
  这不就是粮长制吗?
  张希孟隐约记得,很多人都把粮长制视作一种落后的财税制度……觉得让粮长将粮食运到指定的区域,效率低下,缺少管理,拖欠积压,是常有的事。
  由此也造成了大明朝户部财政的窘迫。
  甚至粮长制被视作朱元璋小农意识入骨,不懂财政,异想天开的证据。
  是很多人咬牙切齿,希望改革的弊政。
  这些看法也没错,只是在这么想之前,能不能稍微肯定一下,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由于土地分配公平,执法严明。
  百姓主动缴纳田赋,一些地区汇总到丁多田多的富户手里,而富户主动运粮去太仓……中间省去了多少官吏,避免了多少贪墨害民?
  而各地的粮长也会得到老朱的提拔重用,有人甚至能当到布政使,六部尚书,在科举和国子监之外,又有了一条晋升的渠道。
  又是何等光荣!
  一项良政,为什么会崩溃?
  土地兼并,许多百姓无以为生,缙绅大户却趁机躲避田赋,把原本在他们身上的田赋,都转嫁给小民。
  这样一来,谁还愿意主动交粮?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众正满盈,谁又愿意给一个粮长官位?毕竟那么多进士还不够分!
  一切的基础都毁掉了,粮长制自然也就成了弊政了。
  这事能怪朱元璋吗?张希孟无奈咧嘴笑笑,就应该怪朱元璋,不是你建立了大明朝,哪来的明朝灭亡啊!
  张希孟甩了甩头,直奔常平仓而去,他没空想乱七八糟的事情,还要赶快统计收上来多少粮食呢!


第八十九章 宝钞
  五月底到六月初的滁州,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抑制不住的笑,走起路来,跟一阵风似的,生怕浪费片刻功夫。
  一直忙活到六月初十,朱元璋才下令,把大家伙都叫来,又很用心准备了一桌菜肴,尤其难得,还有几坛好酒。
  这是要款待功臣啊!
  张希孟,李善长,还有一大堆的文武,全都来了……在入席之前,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李善长坚持让张希孟坐在首位。
  你功劳大,该是你的!
  张希孟看了看,心说你年纪大,位置又高,还是你最合适。
  这俩人都在努力演着谦逊低调,可是有人看不下去了,肚子都饿了,还玩这些虚的!
  彭早住一屁股坐在了前面,还冲着张希孟眨了眨眼睛。这回没什么可说了,赶快入座吧。这时候老朱也来了,他看了一下子左手边的彭早住,也没说什么,毕竟眼下还没有那么多规矩。
  老朱笑道:“咱本想着请吴大头过来,好好演一出戏,助助兴,可是一想他们也下地干活,挺不容易的。现在又是丰收了,不少人都请他们过去唱戏,咱就不添乱了。”
  朱元璋看了看李善长和张希孟,道:“咱们就来点实惠的,说说收了多少粮,也好让大家伙心里有底儿!”
  说到了这里,李善长迟疑少许,他站了起来。
  张希孟的作用偏向于方针制定,而李善长更偏向于执行总结。
  “上位,还有诸位同僚,我要告诉大家伙一个好消息,一个顶好顶好的消息!滁州现有农户四万三千余户,二十一万余人,田亩合计三百二十万有余。”
  听着李善长念叨,彭早住忍不住打趣道:“我说李先生,怎么都是有余?到底余了多少啊?”
  李善长不慌不忙笑道:“我也想说个确当的数目,可是各地投靠的百姓越来越多,屯垦出来的田亩,也在与日俱增,要说准确有多少,我还说不清楚,要请上位谅解!”
  什么叫请上位谅解,分明就是在凡尔赛!
  两淮之地,滁州算是当之无愧的乐土!
  “这些人,这些田,一共缴纳的税粮足有十八万石之多!”李善长红光满面,如今老朱的部下已经突破了四万,逼近了五万人的大关。
  十八万石,也就是每个人能分三石多,节省点能吃十个月,再怎么打折扣,也够七八个月了。
  而且老朱的收获远不止这么一点。
  “还有,定远等地分田更早,驴牌寨,横涧山,濠水两岸,今年的平均亩产,比滁州还多,仅仅定远一县,就贡献了八万石粮食!”
  “不只是这些,还有军屯!上位率先垂范,躬亲耕种,今年军屯开垦了足足二十万亩。”李善长万分感叹,“不过由于军屯让开了膏腴好地,都留给了百姓。军屯的亩产低一些,但也有十几万石,扣除入库的粮食,剩下的七成留给了每个千户。”
  李善长指了指在场的一众千户,笑着道:“上位,他们一个个可都是财主,几千石粮食是有的,像冯国胜千户,他的存粮怕是过万喽!”
  冯国胜吓得连忙红着脸摇头,“没有!李先生不要胡说!我们辛辛苦苦种粮食,你可不能抢了!”
  老朱忍不住开怀大笑,“别怕,咱不要,这些粮食怎么办,张先生有安排。”
  轮到了张希孟,他笑道:“每个千户所的存粮,固然可以作为军粮的一部分,但是我提议,还是在军中发展畜牧,养殖家畜,囤积马匹,什么鸡鸭鹅狗,都多养一些。今年让大家伙吃饱,明天就让弟兄们的碗里有肉吃!”
  听到这话,大家伙眼睛都冒光了,日子太有盼头了。
  朱元璋也点头,“这事交给姐夫,他一准能办好。”
  又停顿了一下,老朱默默一算,“这么说,咱们现在手上差不多有三十万石粮食喽?”
  李善长和张希孟一起点头,“的确如此!”
  朱元璋情不自禁微微眯上了眼睛,三十万石,那该是多大的数目?堆在一起,怕是足够一座山了吧!
  想当初,自己托着碗去讨饭,能讨来几两米,就乐得不行。现在居然有了这么多!
  就像是做梦似的,说出来都未必相信。
  老朱陶醉了片刻,就收拢了笑容,认真道:“咱们现在有了粮食,也有了兵马,下一步该怎么办,要有个章程才是。”
  他刚说完,彭早住又开口了,他这人心直口快,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点少帅脾气,又一次抢先开口。
  “上位,你现在是兵强马壮,粮草齐备,还等什么?出兵,先打下和州,再打庐州,最好渡过长江,把什么苏州,杭州,这些天堂一样的地方都夺过来才好!”
  他这么一说,大家伙都笑了。
  且不说这些地方还有大批的元军,甚至有天完的兵马,光是一条长江,就足以让他们望而却步了。
  别人都陷入了沉思,倒是张希孟,他开口了。
  “主公,咱们现在有了粮食,固然欣喜,但是也别忘了,周围群狼环伺。孙德崖就不说了,北边泗州还有赵均用,这个贼搜刮地皮,老百姓无以为生,说不准他就会南下劫掠,必须要做好准备,如果赵均用敢来,就给他一个迎头痛击,务必要打垮他!”
  提到了赵均用,提到了打仗,在场的多数人都不由得挺直了腰杆,尤其是汤和,徐达,也包括彭早住!
  没错,该报仇了!
  “其实这两伙人还好办,毕竟都是濠州的老底子,只怕打败了领头的,很容易收拢部下。倒是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元廷。”
  张希孟斟酌道:“主公,张士诚在去年攻占了高邮,到了现在,已经一年多了,如果元廷再不南下,运河就彻底废了。所以无论如何,就算有再多的困难,今年秋天之前,元军必定南下!甚至在集庆等地的元军,还会渡江策应,到时候南北夹攻,容不得我们放松警惕。”
  张希孟的话让众人渐渐神色凝重,从喜悦之中,清醒过来。
  说到底,他们还只是乱世群雄当中的一个小势力。
  虽然势头很好,但根据还是太浅薄了,如果人家集中大军袭来,或许眼前的一切,都会成空!
  朱元璋深深吸口气,“先生高见,可有什么应对之法?”
  “有!”
  张希孟道:“三十万石粮食,其实算起来,也就是一年的消耗,如果打仗的话,开支还要更大。我们必须积蓄更多的粮食,因此屯田开垦还要继续下去,如果秋粮也能够丰收,并且顺利入仓,那时候我们才有底气。”
  说到这里,大家伙都点头了,杨元杲突然问道:“依我之见,百姓踊跃纳粮,他们手里的余粮还是很多的,能不能再多征收一些?”
  “不行!”
  张希孟断然道:“百姓刚刚见到一点好处,就急着加税,不怕把他们逼走吗?”
  朱元璋也沉着脸道:“没错,咱给百姓定下了规矩,百姓也对得起咱,才几个月的功夫,就让咱加税,那咱跟混账的元廷,还有什么区别?”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