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青史尽成灰
- 入库:04.13
“一些村子之中,有士兵的家庭,要安排人去帮着收割,要做到颗粒归仓,让将士们安心!那些孤寡老人,或者是缺少壮劳力的家庭,要鼓励村民之间,互相帮助,必要的情况,也可以派人帮忙,力争不漏掉一家一户!”
“滁州不大,几个县加起来,也不过二十多万人。滁州也很大,因为从滁州就能见到整个天下!”
“咱们在这里总结的办法和经验,日后就会推广到各地,我们做好了,让百姓心悦诚服,有了充足的粮草供应,有了足够的兵源后盾,我们才能越打越强,才能恢复汉家山河!”
“总而言之,凭着一颗公心去做,对得起自己的出身,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上位的那碗汤!”
学生们用力颔首,不论日后如何,在当下,他们牢牢记住了张希孟的这番话。
……
张希孟交代了学生的任务,又去了军屯。
军屯的情况就比较单纯了,无非是几个千户跟张希孟周旋,他们一心想要少交一点。
毕竟虽然在朱元璋那里,定下了三七分账。
三成上缴,七成留作本千户的军粮,可是如何认定产量,却是张希孟的权力。
比如冯国胜就跟张希孟百般解释,“先生,凭什么我们千户,比李新材那个千户亩产高了三成,这不公平!”
张希孟看了看那一条水渠,笑呵呵道:“你们为什么不上报这条引水渠?”
“这,这是弟兄们自己修的,还,还没修好……原本是没有的,我,我还没来得及上报。”这位未来的宋国公,红着脸,努力辩解的窘迫样子,十分有趣。
张希孟笑道:“现在上报吧,多修水利工程,也是一件功劳,弟兄们有赏赐,你身为千户,也是有功劳的!”
张希孟笑着去下一处调查……忙碌一直持续到了五月份,一夜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至正十四年,是岁,滁大熟!
第八十八章 粮长
自从进入五月份以来,滁州上下,全都忙碌起来。
稻田,水田,都有人看守着,哪怕到了晚上,也舍不得回家。
他们要驱赶偷食的鸟雀,还要四处巡逻,手里拿着泼盆,梆子一类的东西,吓唬驱赶野猪和猹。
或者干脆组成捕猎队,漫山遍野,到处清剿。
野猪可不是好对付的,这东西食性杂,胃口大,脾气还暴躁……一个不好,就能毁掉一大片庄稼,老人孩子遇上了,还容易受伤。
因此有好几个千户营,干脆出动兵马,猎杀野猪,保护庄稼,顺便再丰富一下伙食。
所有人的心都绷起了,既兴奋又担忧……即便大家伙已经做到了最好,可种田依旧是看老天爷脸色的事情。
如果赶上收获的季节,下几天暴雨,粮食收不回来,就要腐烂发霉,收获锐减。
因此越是临近收获,就越是紧张——差不多就像是某个作品要上架的码农——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半点不差!
每天从家门出来,抬头一看,见日头悬空,光芒四射,就跟得了宝贝似的。
从唐代开始,就施行两税之法,元朝在南宋故地,也是收夏秋两税,虽然夏粮不如秋粮产量高,但这就像玩游戏似的,能不浪费一条命,就不浪费一条命。
夏粮丰收,秋天的压力就小了,如果都压在了秋粮上面,万一出了差错,谁也承担不起。
就这样,盼望着,盼望着,老天爷一直都是大大的笑脸……终于,稻麦成熟了。
一个老农,伸出黝黑的手指,轻轻捻下几个麦粒,他可舍不得扯下一整根麦穗。
在手里搓了挫,而后又放进嘴里咬了咬。
沧桑的面孔露出了大大的笑容。
“孩儿他娘,小兔崽子们,下地干活啦!”
所有的农人,仿佛得到了圣旨似的,天还不亮,就从家里爬起来,拿着镰刀,冲进了田里。
你快,有人更快!
瞧瞧人家,已经割好了一大片。
干活吧!
有人或许疑惑,庄稼就在田里,用得着这么着急吗?
还真用得着。
必须早点收割,早点晒干,然后收入仓库,这才算放下了一颗心。
如果期间遇上了大雨,没法顺利收割,什么都完了。
就拿隔壁阿三来说,他们坐拥广阔的耕地,却还是停留在传统农业的阶段,他们的奇葩不只是人均粮食不足二百千克,还要大量出口换钱。同时,差不多有三成的粮食,会烂在田里,根本收不回来。这就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足够收割机,也没有足够的仓库造成的。
因此对于滁州百姓来说,争分夺秒是必须的。
朱元璋亲自带头下地,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不许打扰,他也不会衙门居住,就在田间地头盯着,跟大家伙一起劳作。
不出意外,马氏也发动妇女,蒸馒头,做包子,挑着木桶,给田里劳作的人们送去饭食,就像是普通的农村夫妇一般,丝毫感觉不到一方之主的尊贵。
似乎真应了马氏自己的话,他们两口子,都是牲口命,生来就不是享福的。
但又偏偏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张希孟倒是不用下地干活,可是他却忙成了一颗陀螺。
不断有消息传来,一个又一个的村子,产量如何,是不是附和预估,需不需要派遣人员帮忙……他是全力以赴处理。
由于公务太忙了,李善长等人再度得到了拯救,跟张希孟一起坐镇指挥。
渐渐的,老李露出了惊骇的神色,对于张希孟,又多了一分尊重。
这小子简直神了!
谁都知道,征收田赋是最难的,各地都有抗税的情况,老百姓不愿意交,胥吏想着占便宜,双方你争我夺,冲突不断,哪年都会有人被逼死。
可是今年的情况大不相同。
各地已经张贴了告示,每村一张,还有人专门讲解,告诉大家伙,税收标准是怎么制定的,要怎么缴纳田赋。
一切的一切,都讲清楚了。
到了收获的时候,百姓们彻夜劳碌,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把稻麦抢收完备,有八成的粮食,入了仓库。
就在还剩下一些粮食没有收完的情况下,一些村子的老农凑在了打谷场,商量了起来。
“张二叔,咱们村子一共要交一千一百石零五斗,我们都算好了。上位对咱们这么好,不能让上位费事,咱自己送去!”
中间的老汉点了点头,“做人知恩图报,这是好事,谁送去?”
“我!”一个小老头干脆答道:“二叔,我们家丁多,田多,还有牲口马车,我们送去!”
张二叔想了想,斟酌道:“你们愿意为大家伙办事,可也不能亏了你们,村子里再找三十个青壮,跟着你们一起去。对了,再,再多带些粮食,拿一千二百石吧!别到时候不够,丢了咱们上湾村的脸。”
小老头点头,他起身要去安排,张二叔又叫住了他。
“告诉下去,让家家户户都好好挑,把顶好的粮食选出来,可不许有秕谷,更不许掺砂石草棍,明白吗?”
“明白!”
小老头转身下去,其他的老农也散了,当天夜里,整个村子就忙活下去,妇人们拿着笸箩,仔细筛选。
将挑好的粮食装进袋子里,每一袋都装得满满的,重量远远超出规定。
即便如此,大家伙还要多准备一些。
“这是给上位的,要是掺了坏的,那就是没良心,这辈子只能生闺女,生不出儿子来!”
面对着可能绝后的诅咒,当真没有谁敢马虎。
天还不亮,运送粮食的队伍就出了村子,直奔滁州城而去。
在车队前面的一面小旗上,写着歪歪扭扭的四个字:纳粮报恩!
老百姓提前主动交田赋,而且还是超额缴纳!
简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可就是发生在了滁州大地上。
装载着粮食的车队所过之处,都吸引了无数的目光,有的百姓拿着清水干粮过来,主动询问,当知道他们的打算之后,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
“做得对,做得好!上位对咱们有恩,有大恩!咱们就要报恩!”
“该怎么报恩?还不是多纳粮,让上位的兵吃得饱饱的,用力气杀鞑子。”
“说到底,还不是让咱们大家伙能过安稳的日子,能吃饱穿暖。”
很快各个村子,丁多粮多的人家,主动带头,带着田赋,涌向了滁州。
面对此情此景,你说李善长能不心惊肉跳吗?
过去拿刀逼着,未必能收上来的税粮,现在主动送来了。
人心如此,还有什么好迟疑的。
上位就是天命所归!
李善长为了避免混乱,立刻跟张希孟商议,不能任由各地盲目送粮,万一重复了,或者来不及送入仓库,那就不好了。
因此他们暂时规定,要求几个村子提前商议好,并且得到可以起运的命令,或是三千石,或是五千石,最多一万石,一起起运,送到制定的仓库。
然后由他们开具完粮纳税的凭据,再返回村子。
张希孟自然是同意,又请示了朱元璋。
相似小说推荐
-
在下不才,乃当世名将 (洛河清风) 起点VIP2022-11-01完结175.61万字 2.03万总推荐王朝林立,异族繁多,杀伐不断,兵戈未停,秦易带着名将系统穿越到这...
-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何不言情) 起点VIP2022-12-03完结156万字 4.87万总推荐穿越到洪武二十二年,成为北平城里燕王护卫军一员,开局四个妹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