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青史尽成灰
- 入库:04.13
随后圣明之声,不绝于耳。
便是丁普郎和傅友德,也都心悦诚服。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朱元璋展现出的气度格局,当真不是陈友谅之流能比的。
跟着他干,就觉得心里敞亮,脸上有光彩。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咱做正确的事情,理直气壮,一往无前!
面对着一片赞扬之声,老朱却是依旧冷静。
“话咱说出去了,可到底能不能做到,咱还不好说。最简单的一条,咱要是住在王宫里,见不到百姓,听不见他们想什么……这十六个字,也就是一句空谈。当初咱在滁州的时候,是会抽空见百姓的,有什么事情,就能来找咱。可是这几年咱地位越来越高,地盘越来越大,身边围着的人越来越多……也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有听到过百姓的心声了,你们说说,到底要怎么办才好?”
老朱看了看张希孟,却发现张希孟也在沉吟……这时候朱升却道:“上位,周礼就有记载: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以待达穷者遽令。《唐会要》载显庆五年,有抱屈人斋鼓于朝堂诉。上令东都置登闻鼓。西京亦然。便是元廷,也有规定:诸事赴台、省诉之,理决不平者,许诣登闻鼓院,击鼓以闻。”
朱升道:“上位可设登闻鼓于王宫之外,百姓有冤屈不平,可以击鼓鸣冤,由上位亲自处理。”
朱元璋听闻,点了点头,但终究觉得差点意思。
“主公,登闻鼓只是处理冤情。臣以为是不是遇到一些政令落实,可以请相关百姓到登闻鼓院,主公随时询问,听取他们对各种法令的意见,如果却有失误之处,及时匡正,不至于酿成大患。”
听到张希孟的建议,朱元璋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个好!就这么办了!咱不能只是承袭已有的东西,要推陈出新,要做得更好!”
老朱的这番话,着实是收拢了人心。
那些跟着丁普郎和傅友德投靠过来的天完士兵,彭党旧部,在知道了这些事情之后,无不感激涕零。
“有田种,有衣穿,税赋公平,有了冤屈,还能向上申诉……便是当年彭祖师所说的极乐大同,也未必如此啊!”
丁普郎发出了由衷感叹,傅友德同样感慨万千,“见过上位,我也是再无迟疑。难怪张相一般的贤人,愿意辅佐,的确是帝王气象,心怀苍生!了不起啊!”
丁普郎认真想了想,这才郑重道:“我打算给邹师兄和赵师兄写信,劝说他们弃暗投明,陈友谅已经自称汉王,早晚必定称帝,他心胸狭隘,彭党老人,必定遭到屠戮,还不如及早投诚!”
傅友德也是怦然心动,只是刘福通部下尚在北伐,这么挖墙脚合适吗?
第三百三十九章 送你一顶白帽子
朱元璋在铜陵驻扎大军之后,随即派遣常遇春率领三营兵马,开赴池州。与此同时,又调动水师船队,逆流而上,摆出水陆并进的架势,兵锋遥指安庆。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主动发起攻势,最多只能算积极防御。
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忌惮陈友谅的实力。
“上位,我们追随彭祖师,前后传道练兵几十年,积累无数,兵马强盛……如今在陈友谅手上,水陆军兵至少有四十万之多。”
听到这个数额,朱元璋的脸色很不好看。
朱升忍不住道:“当真有这么多?并无虚数?”
丁普郎咧了咧嘴,“若说诸将部下,或有虚报,但总的兵力,却是不会少算,或许还要更多!”
朱升瞠目片刻,终究无言。
张希孟低着头,暗暗盘算,也没有多说什么。
这个数字绝不是吹嘘。
彭和尚准备最久,门人弟子,不计其数。
这里面不少人啸聚一方,手下都有不弱的兵力。
比如赵普胜,在彭和尚战死之后,他据守巢湖,坐拥两三万人马,像他这样的彭党中人,不在少数,稍微聚拢,就是十几万人。
倪文俊连战连捷,恢复天完之后,他本身也有数万人马,又兼并了不少元军俘虏,他的兵马数量超过十万。
陈友谅全盘继承了倪文俊的实力,同时他不断征战,也有不弱的力量,再加上徐寿辉的部下,还有些地方势力。
这些人加起来,就有三十万以上。
还不要算陈友谅招兵买马,增加的数量。
湖广和江西,地域远比后世两个省广大,人口也多,洞庭湖周围又是产粮重镇,虽然遭到战乱破坏,但是还能勉强够吃,情况比起张士诚、方国珍等人要好得多。
所以简单估算一下,陈友谅旳兵力超过四十万,这并不是吹牛皮。
而且陈友谅还有个优势,他可以肆无忌惮,扩充兵力,这是朱家军很难做的。
张希孟经过简短盘算,沉声道:“主公,我们总兵力要少于陈友谅,而且由于处在四战之地,我们最多调动二十万人,相比之下,陈友谅拥有至少两倍的优势兵力。如果认为陈友谅不堪一击,部下都是乌合之众,那就未免一厢情愿了,属于严重低估对手,我们不能靠着猜测应付最大的敌人。”
最大的敌人!
张希孟已经用了最严厉的词汇形容陈友谅,在场君臣都没有异议,显然大家都默认了这个事实。
虽然丁普郎和傅友德选择起义,加入朱家军。
但他们两个的情况都比较特殊,不能一概而论。
事实上作为一支职业造反家带出来的队伍,天完的兵马相当有战斗力。毕竟弱鸡早就被淘汰了,这帮人都油滑狡诈,凶戾敢战,十足的悍勇之士。
他们或许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唯一一点,那就是不能低估他们的战斗力。
“从兵力对比上,我们的确处于弱势,但是陈友谅同样危机重重,劣势明显,首先最重要的,他两次噬主,人心不稳……丁将军他们已经投靠过来,另外诸如巴蜀明玉珍,只怕他未必会听从陈友谅调遣。”
张希孟话音刚落,傅友德就道:“张相,卑职经过巴蜀,明玉珍的确傲慢张狂,不能容人,我看他未必愿意被陈友谅摆布。”
“那是自然。”
丁普郎把话接了过来,“明玉珍这人心高气傲,当初他领兵独霸一方,调集重兵过去,逼迫着他,才愿意归附。对了,这个明玉珍,他目生重瞳,人人都说有霸王之相,偏偏他身高八尺,膂力过人,的确有楚霸王的勇猛,要不是瞎了一只眼睛,还真是霸王在世……”
丁普郎侃侃而谈,把明玉珍扒了底儿掉。
这位身高八尺有余,目生重瞳,有一次打仗,被人射瞎了一只眼睛,他拔下箭矢,继续厮杀,部下无不拜伏……
就是不知道在拔箭的时候,他有没有把眼珠子给吞了!
“这么看明玉珍也是个枭雄之辈,陈友谅噬主夺权,明玉珍心中不服,怕是要背弃陈友谅,自立门户!”
朱元璋缓缓说道:“明玉珍据守巴蜀,虽然未必能牵扯陈友谅多少精力,但是缺了巴蜀的粮食,陈友谅兵马众多,没准还会成为负担……这算是他的一个弱点。”
张希孟顿了顿,又道:“主公,根据最新的消息,汤将军和刘学士他们,已经在五溪等地扯起队伍,兵马发展到了五万,不出意外,也可以牵制一部分陈友谅的兵马。”
张希孟提到了汤和跟刘伯温。
当初他们收拢了杨完者的苗兵,随后进行了改造。
汤和跟刘伯温不辞辛劳,带兵秘密前往五溪等地收拢苗兵,对付天完。
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发展,他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程度的力量。
这一路走来,艰难险阻,不必多说,但好歹还是成功了。
丁普郎和傅友德都是大惊,“五溪,五溪的苗部,是,是咱们的人马?”
张希孟点头,“也不能说都是,毕竟那些苗部贵胄,还是愿意听陈友谅的。”
丁普郎张大嘴巴,半晌无言。
他在起义之前,就听到了很多次,说是苗兵又起来了,有一支苗兵很是能打,而且专门对付豪富大户,每次攻破山寨乡镇,对穷苦百姓秋毫无犯,对于那些大户,则是毫不留情,动辄杀戮,随后平分家产,许多穷人都主动追随,声势越发壮大。
甚至有人提议,让丁普郎过去剿匪。
但是徐寿辉并没有答应。
这位天完大帝不愧是布贩出身,生意经修炼到了十八层,算盘珠噼里啪啦乱想。
那些苗部头人本就不愿意听他的号令,此时有人在他们背后闹,这帮人受不了,才会投靠过来。我要是帮你们剿匪成功,还不一脚把我踹开?
所以啊,就这么拖着吧!
大聪明徐寿辉给了汤和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的机会,也算是给陈友谅挖了一個坑。
话说到了这里,其实还只是外面的疥癣之疾,陈友谅真正的麻烦还在内部。
“陈友谅投靠红巾很晚,又不是彭党中人,他靠着自己的本事,两次噬主,夺得大位,并且改天完为大汉,自号汉王……除了他手下人之外,真心臣服陈友谅的人,只怕不多,他纵然兵多,也是人心涣散,只能共富贵,不能同患难。也就是说,他只能胜,不能败。一旦战败,就很可能瓦解冰消,一败涂地。”
相似小说推荐
-
在下不才,乃当世名将 (洛河清风) 起点VIP2022-11-01完结175.61万字 2.03万总推荐王朝林立,异族繁多,杀伐不断,兵戈未停,秦易带着名将系统穿越到这...
-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何不言情) 起点VIP2022-12-03完结156万字 4.87万总推荐穿越到洪武二十二年,成为北平城里燕王护卫军一员,开局四个妹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