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青史尽成灰
- 入库:04.13
张希孟微微吸了口气,啥也不用说了,老朱这是把胡惟庸当成了工具人,但是不得不说,朱元璋看人还是很准的。
胡惟庸胆大包天,又一心往上爬,对自己狠,对其他人更狠。这样的人,就是一条恶犬,但是不得不说,有时候看守门户,还真离不开他。
就比如眼下的事情,让胡惟庸接受苦役营,摆弄这帮死不悔改的东西,可持续性敲骨吸髓,绝对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老朱这是又展现出一种特质,在不做人的时候,他是真的会不做人的。
那张希孟还有什么好说的,只能祝愿胡惟庸和那些倒霉蛋幸福吧!
在接到了朱元璋命令之后,胡惟庸是颤栗的。
他从知县,一步登天,成为大理寺少卿,兼任苦役营提举……这中间升了多少级就不用说了。
这个苦役营其实是他提议设立的。
也就是说,老朱准了他的建议不说,还把这个量身打造的部门,交到了他的手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胡惟庸已经能够预见,这个任命会在朱家军中,掀起多大的波澜……上位如此洪恩,岂能不舍命相报!
此刻的胡惟庸还没有想那么多,他立刻动身,从宁国县赶到了长兴,迅速把苦役营接了过来。
负责交接的人是孙炎,张希孟并没有来。
胡惟庸也不在乎这些了,他只是惊叹于苦役营的庞大……首先,老朱抓了多少俘虏呢?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在横涧山的时候,就抓了七万多,随后占领滁州,和州,脱脱四十万人溃败的时候,老朱也分了一杯羹。
彼时俘虏总数就超过了十万。
最早的这一批俘虏,一些被编入军中,一些被安排在军屯,后来又陆续赦免,基本上还剩下的不多了。
但是渡江之后,攻城略地,抓捕的俘虏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比淮西时候差。而且由于朱家军已经有了相当兵马,除了前不久铜陵的一个营之外,大多数的俘虏都没有编入军中。
粗略估算,苦役营的数额就有七八万人。
这哪是营啊?
一个县男女老少加起来,也就几万人。
七八万的壮劳力,哪怕几个府都未必拿得出来。
再说句不客气的话,朱元璋的兵马也不过二十万人而已!
这权柄也太大了,大到了让胡惟庸欣喜若狂,哪怕是自己的老乡李善长见了,都要羡慕。
既然上位给了自己这么大的恩典,那就更要拿出一万倍的本事,让上位满意。
胡惟庸这家伙的办事能力,丝毫不比李善长差,而且心狠之处,还在李善长之上。
他接手苦役营之后,就提出了一个任务,要在新安江修建堤坝。
别看他是宁国的知县,但是对隔壁徽州的情况也很了解,知道新安江水患严重……偏偏徽州,建德等地又十分重要,属于目下朱家军的腹地。
消除了水患,增加了灌溉,产粮上去了,也是均田之功,而且还有航运之便,能够促进商贸交流,增加赋税收入。
总而言之,好处多多。
当然了,对于付出多少劳力,会不会死人,胡惟庸是不在乎的。
他这个建议送上去,朱元璋几乎没有迟疑,立刻就答应了。
而且老朱还批示了,那些为祸一方,鱼肉百姓的豪强缙绅,能够修堤坝赎罪,很是恰当。但务必要爱惜民力,不可影响地方,伤损百姓。
面对朱元璋的要求,胡惟庸那是毫不迟疑答应。
随后他就行动起来了,再然后,就是长兴的士绅地主倒霉了……耿炳文派遣手下将士,深入各个乡村,清丈田亩,落实均田。
但是不可否认,将士们人生地不熟,而且由于他们太年轻。
进入乡村之后,很快就遇到了麻烦。
最让他们无语的不是那些士绅地主,他们敢抗拒,直接抓起来,再严重的,就按律法办事。
朱家军一柄铁锤挥出,谁敢对抗,都会粉身碎骨。
真正麻烦的是那些大爷大妈……最初他们还是害怕朱家军的,但是混熟之后,就不断有人找过了,念叨给他们的田少了,想多分几垄。
有的干脆说不想要坡地,要换成水浇地。
可问题是水浇地就那么多,要怎么换?
这些老百姓也不跟你急眼,就是一遍一遍,不断围着你转圈,不断磨……反正只要功夫深,不怕磨不来便宜。
据说好些士兵被弄得焦头烂额,晚上都失眠。
张希孟得到消息之后,他也是无可奈何。
其实很多时候,老百姓在淳朴善良之外,还有一种狡黠,奸猾,不愿承担责任,喜欢占便宜,市侩,甚至干脆说,几乎每个村子,都会有那么几个自私自利入骨的极品奇葩,能把你气得牙根痒痒的。
能责怪百姓吗?
张希孟倒是不这么看,毕竟老百姓之所以会如此,还是千百年来,层层压榨,不断欺凌盘剥,磨没了棱角,磨软了骨头。
祥子一开始也要做个自食其力,有骨气血性的好人。
奈何世道如此,一次次打灭了他的幻想。
对于村民也是如此,张希孟十分理解。
几千年积累的毛病,不是三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这也是现实。
只不过理解归理解,可是有这些人纠缠着,想要快速完成清丈,貌似有些难度啊!
很凑巧,胡惟庸跳了出来,他又给出了一个妙招。
老胡直接去了州衙门,把那些被抓的书吏差役找了出来。
你们谁熟悉地方的情况,谁有对付刁民的经验,谁愿意出力气,把事情办妥,谁就能出来。
就算州衙门不要,也可以到苦役营,管的人多,更加威风凛凛……
经过老胡这么一煽动,很快找出来二十个人。
随后就是胡惟庸带着他们下到了乡村。
大多数的百姓,由士兵负责,遇到了麻烦,就这帮人出手。
也不需要打骂,只是把他们的盘算掀开,把他们手段揭露,然后让他们在村民面前,丢尽脸面,困扰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
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朱元璋提拔了胡惟庸,胡惟庸又找来了一帮胥吏,还真就有了奇效。
长兴州的均田迅速推行,胡惟庸的苦役营也在不断膨胀……一股沛然大力,不可阻挡向前推进。
以长兴为中心,迅速向周围扩散。
那些豪门士绅,惶惶不可终日,渐渐的,有人为了避免沦为苦役的命运,偷偷离开了朱元璋的地盘。
乘坐船只,来到了苏州。
他们的到来,让张士诚大喜过望,不出意外,他又拿出了五百两黄金,欣然赐给了高启。
谢谢哦!
高启:“…”
第二百七十二章 胆大包天
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赏赐,高启是发傻的。
他已经撕下了面具,直接鼓吹朱元璋是明主,张希孟是圣贤,让人去金陵……这么干还不被杀死,只能说张士诚太蠢了。
不管他才子名头多响亮,也挡不住人家的刀子。
所以高启做了两手准备,能跑就跑,这事他让姚广孝帮忙安排,至于跑不了……那就跑不了吧,至少要把妻儿安排妥当了。
只是高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张士诚不但不处置他,还给赏金,这家伙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企图吧?
高启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白净英俊的面庞,身体一阵恶寒。
正在这时候,突然老朋友王行来访。
“青丘兄,到底是怎么回事?”
高启都傻了,什么怎么回事,鬼知道怎么回事?
“张,张士诚不会是设计我吧?”
王行翻了翻眼皮,拿五百两黄金坑你,怎么不给我呢?
他坐在了高启对面,抓起一壶茶,就灌了进去,随后抹了下嘴,这才道:“有人在张士诚面前夸奖你了。”
“谁?”
“是李伯升……就是追随张士诚的十八条扁担之一,又在守卫高邮之战中,立下了大功,可是张士诚的心腹爱将。连他最喜欢的一个歌伎都给了此人。”
听到这里,高启更加慌张,他的心突突乱跳,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明明他把张士诚坑得不浅,为什么会有人帮他说话?
“这个李伯升到底说了什么啊?”高启皱眉问道。。
“他说你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最初骂张希孟狂妄,见效果不怎么样,就立刻改了方法,猛夸张希孟,结果弄得猪羊变色,现在不光苏杭士绅痛骂张希孟,还主动出来,捐献粮饷。再有长兴、宜兴等地的富户不断涌过来,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王行又道:“他还把你前后不同的文章交给了张士诚,跟他说文人最重面皮,你能为了他的大业,出尔反尔,可见忠心耿耿,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还建议张士诚重用你呢!让我过来,也是请你过去赴宴。”
高启这才弄明白,竟然是这么回事,怪不得张士诚给自己赏赐。
只不过自己真不是什么用心良苦,纯粹是挖张士诚的墙角啊!
姓张的也是个糊涂蛋,怎么连这种鬼话都信,他如何能是吴国公的对手,看起来张士诚离着倒霉也不远了!
相似小说推荐
-
在下不才,乃当世名将 (洛河清风) 起点VIP2022-11-01完结175.61万字 2.03万总推荐王朝林立,异族繁多,杀伐不断,兵戈未停,秦易带着名将系统穿越到这...
-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何不言情) 起点VIP2022-12-03完结156万字 4.87万总推荐穿越到洪武二十二年,成为北平城里燕王护卫军一员,开局四个妹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