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青史尽成灰
- 入库:04.13
耕战结合,所向披靡!
又一项关键的措施被刘伯温提了出来,耕战结合,确实适合如今的朱家军。
老朱也渐渐有了兴趣,他向下浏览,刘伯温连续提了几项重要的建议……通篇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刘伯温这人务实,能提出可行的策略。
比如刘伯温提出减省刑罚,但是他接下来就补充说是元政无道,也就是说,要消除元廷错误的刑罚,而不是简单的降低惩罚那么简单。
还有刘伯温提出要广纳人才,开科取士……但是刘伯温随即主张建立学堂,所有人才,必须先入学,而后才能为官。为官之前,必须考察人才能力,然后才能授官!
看到这里,张希孟都忍不住一阵赞叹。
其实明初的时候,并非只有科举一途,甚至说科举都不是最主要的取士方式。
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有着完整的学习制度。
他们也有积分之法,而且按照积分,在六堂依次往上升迁,如果表现特别好,还要奏请圣裁。
而且还有监生历事的制度,也就是实习,了解政务,免得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
在明朝开国的阶段,国子监生,由监生考中的进士,翰林,比比皆是,他们的能力甚至在一般的进士之上。
即便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这一套学习办法,也是可圈可点,没有什么问题的,最多就是在学习的内容上面,稍微做些调整罢了。
那有人要问了,国子监这么牛,为什么到了明朝中后期,变得人厌狗嫌?尽是一帮废物在里面混日子?
这事情大约可以写成一篇几十万字的论文,大约的体面是国家是怎么失去对人才的掌控权,或者私人办学如何打败官方办学的……
总而言之,就是不断掺沙子,把一些官僚子弟塞入国子监,到了景泰成化之后,干脆准许花钱入学,可以捐粟送监,说白了,就是拿钱换监生功名。
事情到了这一步,国子监也就不出意外废了……而这些建议都是来自朝中的忠正贤臣,他们倒是不贪赃枉法,可是败坏国典,摧毁祖制,下起手来,半点不客气。
而此时刘伯温提出的办学,却是明显为了打击地方的士绅,也是他的报复大计之一。
有了官办学堂这一层,学什么,教什么,都捏在官方手里,而且还可以随时加恩学生,让他们忠心办事。
虽然学堂不能保证百分百忠心,但是念官方学堂,跟念晋商学堂,出来的人,大约是不一样的。
刘伯温主张让蒙童入学,计民授田,编户齐民,建议老朱一心独断,少数强敌,重在发展……
一路看下来,一共十八条谏言,几乎每一条都切中要害,老朱反复看过之后,也不由得赞叹。
“此人诚人才也!”
类似的话,这些文臣也都跟老朱说过,但是能像刘伯温讲得这么全面,却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先生怎么看刘基此人?”
张希孟赞道:“他的才华,十倍于臣啊!”
老朱忍不住哼了一声,“他或有过人之处,但是万万不及张先生……这样吧,就让他给你当副手吧,也负责处理公文事务,以观后效。”
嘚,张希孟的秘书团队又壮大了。
转过天,大年初一,张希孟就主动去找刘伯温,把朱元璋的意思说了一遍。
“伯温先生,在我这里,怕是要委屈你了。”
刘伯温连忙摆手,并且向着帅府深深一躬,随即对张希孟道:“经历在上,那一日经历高论,远在伯温之上,伯温五体投地。只是伯温不识好歹,不明天数,几乎毁家灭族,如今上位能网开一面,不究伯温过错,便是做一个马夫,也是心甘情愿啊!”
张希孟笑道:“伯温先生客气了,你提到了兴学,其实我也早有这个想法,在宣城那边,我订了许多的文房四宝。可是话说回来,要想兴学,不能没有学问大家,不知道伯温先生能不能推荐几个?”
刘伯温一听就道:“要论人才,首推宋濂,此人经学文章,都远在我之上,而且人品方正,学问笃实,是不二之选。除了他之外,还有叶琛,章溢皆是大才,可悉数招来,一同兴学。”
张希孟微微点头,却又略沉吟道:“这样吧,伯温先生写一封推荐的文书,回头你送给李善长,让李先生定夺。”
刘伯温一愣,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就是规矩。李先生还是主公治下,文官之首,我们可以提谏言,但是涉及到人才使用,除了主公直接下令的,其余都要经过李先生,有什么决策,也要李先生负责执行。从今往后,伯温先生多往李先生那边跑跑。跟他多聊聊,没有坏处。”
刘伯温沉吟少许,这才意识到什么,连连点头。
张希孟能跟老朱一家吃年夜饭,自然不是外人,论起来他大约可以甩开李善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是张希孟却很清醒,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做重要的就是规矩。他如果可以越过李善长,那他干脆把李善长的活抢过来好不?
又或者朱元璋治下,有两套体系,一个叫李善长,一个叫张希孟……真要是闹到了这一步,李善长固然没脸,他就好过吗?
张希孟的小心谨慎,让刘伯温吃了一惊。
他虽然不了解朱家军的情况,但是张希孟有多厉害,他还是一清二楚的。
连张希孟都把规矩放在前面,对于刘伯温来说,确实不该心高气傲。
果然,他去找了李善长,把几个人的特长详细说了一遍,最后恭恭敬敬,请李善长决断。
老李自然是欢喜,立刻下令,派人去请,又跟着刘伯温聊了好多,十分亲切。当了这么长时间的牛马,总算是有人尊重他了。
李善长激动跟刘伯温道:“以上位的声势,大可以称王,退一步,也该称国公,伯温以为如何?”
第一百九十九章 格局打开了
听到了李善长的话,刘伯温沉吟了,他给朱元璋的建议就有少树敌这一条,如何才能少树敌,自然是不冒头,到了朱升那里,就是缓称王,张希孟也有类似的建议。
他们可以说是一派意见,都主张闷声发大财。
可是李善长似乎更有想法,他希望朱元璋能更上一层楼。
“李参议,如今局势晦暗不明,上位虽然占据江表之地,但是环顾四境,皆是强敌,如果贸然称王,只怕会招来四方围攻,称国公的话,和大元帅又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啊!”
李善长渐渐凝重起来。
“我并非多事,也不是贪图什么从龙劝进之功。只是有句话,叫做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伯温兄,你也是在官府做过官的,就拿当下来说,前些时候,和宣城的几个商贾签了采买文房四宝的约书,落款的名目,你说我该怎么写?”
刘伯温稍微一怔,“似乎该写大元帅府?”
“那年份呢?”
“这个……用至正十五年!”
李善长点头,“没错,却是要怎么写。可一旦这么写了,岂不是成了元廷的大元帅府?伯温兄,你说该怎么办是好?”
刘伯温一怔,还真是这么回事。
随着地盘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多,一道政令下去,就要面对几百万人,以什么名目号令这么多人,确实不是简单的事情。
就像李善长举的这个例子,虽然朱元璋没有向元朝称臣,但是写了大元帅府,用了至正年号,那就是暗戳戳在说老朱是大元的臣子。
如果不用至正,用龙凤年号,也是一样的道理。
“张士诚尚且敢建周国,称诚王,徐寿辉也称皇帝,刘福通拥立小明王为帝……如果上位不能称王称帝,我们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都会吃亏的。伯温兄博学多识,见解高妙,你看看该怎么办?”
刘伯温皱紧了眉头,低调有低调的好处。可低调久了,也不免尴尬,你总想着扮猪吃老虎,万一让人家真给领猪圈里,貌似也情有可原。
“伯温兄,我建议上位称王,就算不称王,称国公也好,其实我想要的不过是前两个字罢了。”
刘伯温陷入了思忖,要说起来,李善长的想法也不能算错。
朱元璋高升一步,对外名正言顺,对内又能妥善安排文武官制,确定属臣,大家伙地位明确,也有了斗志。
总之,好处和坏处都显而易见。
“李参议,下官愚钝,这种大事还真一时想不明白。”
李善长略一怔,随即笑道:“好啊,我也就是这么一说,回头你跟张经历说一声,等有空了,我们一起跟上位讲,好歹商量出一个妥当的办法来。”
刘伯温点头,而后匆匆离去。
李善长看着他的背影,微微一笑,张希孟果然才华在自己之上,也深受朱元璋信任,这都是他比不上的。
但是李善长也不是没有半点优势可言……随着老朱势力的扩大,手下的旧官僚越来越多。
进了金陵之后,杨宪,夏煜归附了朱元璋,前面还有汪广洋,随后又添了范祖干、叶仪、许元等人。
如果再把刘伯温推荐的宋濂、叶琛、章溢也算上,在朱元璋手下,已经形成了一股相当庞大的文官力量。
相似小说推荐
-
在下不才,乃当世名将 (洛河清风) 起点VIP2022-11-01完结175.61万字 2.03万总推荐王朝林立,异族繁多,杀伐不断,兵戈未停,秦易带着名将系统穿越到这...
-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何不言情) 起点VIP2022-12-03完结156万字 4.87万总推荐穿越到洪武二十二年,成为北平城里燕王护卫军一员,开局四个妹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