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赵贵家几代攒下来的那点家业,也一点点的往外变卖,今年遇灾卖几亩地,明年遇乱卖几亩地。
  渐渐的长工也被迫辞了,地也越来越少了。
  鞑子南下,本以为日子也许会安稳点了,可谁知这税赋摊派更多,三饷得继续交,还又新添了许多摊派。
  日子过不下去,剩下的那点地种了产出还不够上缴,只能逃荒去。
  半路上又遇兵、匪劫掠,于是最终成了真正的难民。
  沿途越来越多的难民,大家都往南边逃。
  可路上连草根都没的挖了,走不动了。
  远处,有人登高呐喊,“这世道不让人活了,反了他娘的了,抢粮去,抢大户去,活命!”
  无数饥民汇聚,饿的只剩下了一口力气的他们虚弱无比,却不愿意等死,逼急了,那就反他娘的吧。
  就算死,也想吃饱了再死。
  那边很快聚集了数百上千人,他们往城镇方向而去。
  赵贵没去,他有老婆孩子,而且他读过书,很清楚这些手里只有一根打狗棍,饿的双腿浮肿的饥民,就算找到还有粮的大户人家,也未必能打的下一个地主大院。
  这年头但凡还能留下来的大户地主,谁家都是几经加固,修高了院墙,甚至还建了碉楼,请了护院,买了刀弓甚至鸟铳。
  一般的饥民是很难有机会的,除非是那种贼匪裹胁百姓的,才有机会,但那种是贼,他不想从。
  赵福也没去,他还惦记着那个死孩子。
  人饿急了,易子而食都有,何况是一个死人。那不是一个死孩子,那是一锅肉。
  赵贵还在犹豫。
  一边是饥饿的妻儿,一边是做人的最后底线。
  吃了人,那还能是人吗?
  “爹,我饿。”
  五岁的二儿子虚弱的喊道。
  赵贵终于下定决心,他拍了拍儿子,“爹去弄肉来,你跟娘先烧火。”
  刘氏一脸麻木,她听到了丈夫跟赵福的话,可却跟赵福的妻子一样,并没有反对,在饥饿面前,已经顾不得那些了。她甚至愿意把自己卖掉,就为换上一二斗的粮食给丈夫和儿女们活命。
  她也很清楚,饥荒时那些来买人的人,买的女人最后去了哪里。
  年轻漂亮的还有可能是去给大户做妾,但像她们这样的妇人,绝大多数只有可能是去出卖皮肉,还是最低贱的那种。长的好的小姑娘,则可能被卖去养瘦马。
  那是一个火坑,但她们也只能往下跳。
  相比起来,吃死人肉,倒没什么了。
  她拉过儿子搂到怀里。
  赵贵对她点了点头,然后跟赵福一起去了。
  没一会,他们回来了。
  看到他们空空的手,刘氏和张氏都露出失望甚至绝望的神色。
  赵福叹气,“有人抢先挖走了,那里就剩下个没掩上的坑。”
  刘氏抱着饿的昏睡过去的二儿子,“还是把我卖了吧。”
  “我们往南边走。”赵贵把一个孩子绑在背上,又抱起了一个,然后再牵起大女儿。
  现在就算肯卖,也得找到人来买。
  饥饿的行走在荒芜的土地上,不知道走了多久,突然前方传来阵阵马蹄之声,一队骑兵出现。
  赵福惊慌道,“鞑子。”
  赵贵却看清来的骑兵虽也穿着绵甲,但脑后却没拖辫子,“是大明王师。”
  果然,那队骑兵奔驰过来,并没有冲撞百姓,只是仔细打量他们一遍,然后问他们哪来的。
  “前面就是鲁桥镇,我大明北伐王师前锋就驻扎在那,你们赶紧过去吧,那里有施粥放赈!”
  张贵望着这些雄武的骑兵,不由的感叹,“王师北伐中原,”
  赵福却激动道,“前面放粥,赶紧啊,去晚了就怕没了。”
  鲁桥镇,位于白马河畔,凫山之北,南阳湖东岸。
  是济宁州最南面。
  过凫山就是独山湖,进滕县地界了。
  赵福赵贵赶紧抱着儿女带上妻子奋起最后的体力赶过去,好在已经不远,终于赶到了鲁山镇前。
  白马河的西岸,镇外。
  金吾镇在此开粥赈济饥民。
  野地里挖了上百口灶台,然后架上锅煮粥。
  灾民们排着长队。
  每人可以打一碗粥,很稀,能映出人影。
  可对于饿的快死了的饥民们来说,那粥却散发着让他们陶醉的味道。
  赵福排在队伍里,兴奋着却又担忧着,“这些兵怎么还施粥放赈,不会是想强拉壮丁当兵吧?”
  他们之前从兖州一路过来,没少遇到清军,但别说赈济了,每次碰上,还得被他们搜查一遍,遇到值钱的直接就抢走了,连一斤米都不肯给他们。
  反倒是有些人藏着的粮食被他们夺走。
  甚至有的看上年轻好看的妇人姑娘,都侮辱甚至抢走的。
  那些哪是兵,比贼匪还过份。
  饥民对军队很警惕,但在饥饿的驱使下仍无法抗拒粥的诱惑。
  赵贵也想到这些,却也只能来排队。
  再不能吃上一口,他也许还能撑几天,但孩子们肯定就要饿死了。
  拉壮丁就拉壮丁吧,只要能给妻儿们换上二三斗粮,他也愿意了。
  终于排到了自己。
  “每人一碗粥,当心烫嘴,慢点喝。”
  “打了粥就赶紧到一边去,别挡着后面人啊。”
  “饿久了不能多吃,否则肠胃受不了,只能吃一碗。”
  打粥的是一个士兵,他看赵贵高大,特意从底下给他多舀了点米粥。
  赵贵讨好的道,“军爷,我还有五个孩子,多打点活命,求你了。”
  士兵瞧了他背上一个,怀里一个,手上还一个,“不是三个孩子吗?”
  “后面我妻子还带了两个。”
  “嗯,真不容易,有碗吗?”
  赵贵赶紧拿了一个逃难时携带的皮口袋,能装水也可以装粥。
  士兵便给他往里打了五碗,等于多打了一碗。
  “谢军爷。”
  打粥的士兵叹道,“你们也不容易,都是兖州逃来的吧,监国殿下便是兖州的,你们既是殿下的子民也是殿下的乡亲,殿下交待过,要安抚救济山东来的饥民。”
  “你们是殿下的兵吗?”
  “嗯,我们是鲁王殿下的御营亲军,这是御营亲军马军金吾镇骑兵和步军勇士、勇卫镇。”
  ……
  一家人终于喝上了还有些烫的米粥时,都高兴的流泪。
  连汤带水的喝完,最后几粒米也都捡起来放进嘴里。
  肚子里有东西的饱腹感,真好。
  无数的灾民都往这里汇聚过来,而御营一直在放粥,那些锅就没停过,赵贵吃饱后主动带着妻儿去帮忙捡拾柴火。
  回来后,赵福过来。
  “我刚打听到,鲁监国的御营不招兵了,也不拉壮丁,他们有辅兵负责运输这些,不要民壮。”
  “不过我还打听到,御营一位粮台的官员说,他们倒是欢迎大家南下,若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或是识字的文人,都可以由他们预支粮食南下,等到了南边后再安排事做。”
  “还有啊……”


第319章 御营
  “这御营粮台的官还说,他们御营虽不再招兵了,但是一直在为御营兵娶妻成亲。”赵福道。
  赵贵问,“什么意思?”
  “就是那个意思,有合适年纪的姑娘,御营粮台愿意出娉礼给御营士兵娶妻。据说他们早就这样做了,已经给御营上万亲军娶了老婆了。”
  赵贵大女儿才九岁,但赵福的儿女们却比较大,他大女儿十八二女儿十六,三女儿也十三了,要说来,这都差不多能嫁人了。
  大明早年间娉礼不多,但到了明中时娉礼渐高,不高娶不到妻,再到晚明时,因为高娉礼后来慢慢也引出了高陪嫁,甚至陪嫁比娉礼还高。
  而且往往最后娉礼陪嫁那都是要给新娘子带过去的。
  早年间有女儿的笑嬉嬉,生儿子多的苦哈哈,到了后来,生女儿多的就要愁死人,甚至不少地方,因为无法置办女儿陪嫁,陪不起,一些姑娘年纪大也嫁不出去。
  再到了后来,不少地方都是女婴一出生,就直接溺死的,尤其是明末时,溺女婴已经在很多地方十分严重,大多都不愿意多养女婴,除了重男轻女的原因外,主要还是因为明末时各地风俗上,姑娘陪嫁都重。
  风气如此,不给陪嫁,很难嫁出去,给少了,夫家不愿意,女儿甚至都不愿意。
  赵福跟赵贵是同村,以前也算是个小富农,但这些年偏偏日子难过,拿不出女儿的陪嫁,女儿们也都有些耽误了。
  老大都十八岁了,谈了好几家,就因为别人一问能给多少陪嫁,给的太少,对方就不愿意了。
  女儿嫁不出去,也总埋怨家里。
  “这御营给亲军娶妻,条件可不错呢,他们会帮士兵付娉礼,然后代给新娘置办陪嫁,而且还说这娉礼他们给了女家后,不用再带回去。”
  “而且这些御营兵军饷很高,辅兵一个月都有三两银子,战兵分三等,三两九到四两五不等,而且还有赏赐等,甚至还能低价买田置地,这要是嫁过去,日子可就好过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