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后来努尔哈赤称帝,吞并女真诸部,并带兵围困了曾经需要拜见的李永芳,此时李永芳已经升为了游击将军,面对强势的后金努尔哈赤,李永芳身为地方军事长官,却接受招降。在努尔哈赤攻城时,却让家丁给后金兵扔绳梯,一面装假守城,一面却接敌入城,引后金军杀了城中主战的守备王命印,借刀杀人,清除异已,然后献城投降。
  抚顺是努尔哈赤打下的第一座大明边城,李永芳也是第一个投降的明朝边将,投降后,被任命为三等副将,并娶了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贝勒之女为妻。
  李永芳降虏后,也是忠心耿耿,每战必随,策安了许多明朝辽东边将百姓投降,也获得了免死三次的金牌,甚至统领着万余人马的汉军。
  李永芳娶了努尔哈赤的孙女,生下七个儿子,加上前妻生的老大延庚和老二延龄,共九子。
  老二李延龄十二岁时就入侍努尔哈赤,被赐满名率泰。
  李永芳后来的七个儿子,于是便果断的都用满名,老三取名李·刚阿泰,老四李·哈什库,老五李·巴颜,老六李·呼图礼,老七李·胡拜,老八李·克胜额,老九李·克德。
  甚至实际上,诸子基本上都只叫名不用李姓。
  老二李率泰十六岁时,努尔哈赤又把宗室女嫁他为妻,所以虽是个汉人,可实际上他从小在辽东长大,十二岁时便在努尔哈赤身边做侍卫,跟着努尔哈赤征蒙古察哈尔,征朝鲜,打锦州,再从贝勒阿巴泰攻山东,皆立战功,深得后金信任。
  随多尔衮入关,率军攻占山东、河南,曾斩杀李自成大将赵应元,在多铎召回各部准备返京时,却派他率一千五百八旗驻防苏州。
  也正是他,杀的吴志葵全军覆没,并把黄蜚数万众吓溃。
  “想当年,我在山东河南杀闯贼的时候,那才杀的过瘾,今日不过牛刀小试罢了,可惜那黄贼在湖中,我缺舟少船,否则连他们一起灭了。”李率泰得意洋洋,并提出一个计划,“不过黄贼虽在水上,但也不是拿他没法,他现在肯定要出太湖,远避苏州,因此我打算聚集骑兵,沿吴淞江追击,只要黄贼离了大湖,到了河上,那么尾随追击,必然能找到他们停泊靠岸休整的时候,到时乘夜突袭,只要火箭便能覆灭整个舰队也。”
  土国宝听了都极为惊讶,虽然觉得这家伙很狂妄,却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计划居然很有可行性。
  此时正是夏日大旱的时候,不管是吴淞江还是黄浦江,都是水浅之时,而黄蜚部仓惶出逃,必然只能沿这两条江出逃,甚至极可能走吴淞江出海,骑兵沿河追击,寻机火烧水寨贼船,确实大有机会。
  黄蜚六七万人一箭未发就被吓溃,若是半夜突然被李率泰突袭火攻,只怕必然大败。
  “哎呦,李将军真是妙策,只是现在贼军新溃,这周边到处都是溃逃贼兵,是否请将军先带兵将他们一一围剿击杀,然后再追不迟?”
  “这边上都是吓破胆的贼子,抚台大人派出自己的抚标就能将他们赶猪捉羊一样的拿下了,甚至派些民壮,都能擒拿,又何须我等。末将还是想将黄贼吴贼搜寻擒拿,这才叫大功圆满,永绝后患嘛。否则,此战终究不能称全胜!”
  土国宝虽心中不满这人不服命令,却也没发怒,只是笑着点头。
  他心中也觉得经此一战后,大局已定,这李率泰非要去追黄蜚也无所谓,自己派人多抓些俘虏,到时正好让外甥杨国威多卖点奴多换银子,还少了一个人分钱。


第150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
  江阴,
  黄田港佃农赵三,目不识丁,三十多岁还是个光棍,这日早上听闻江阴县城起义树旗,于是问地主赵四老爷,“我们不起义吗?”
  “说什么混帐话,如今是新朝天下,我等但安居乐业,各守本份便好,瞎凑什么热闹?”老四老爷道。
  一边的赵家家丁头胡二上前就是一脚将赵三踹翻,“你个王八蛋,凭什么也配跟老爷称我们?”
  赵三被打了一顿,奋而起身扭打,骂道,“当初你们跟陈家村争沙田的时候,赵四你对我等说我们,说兄弟们啊,家人们那,那个时候就是我们了。现在就说我不够资格称我们?我呸!”
  他赤红着脸一顿王八拳乱打,舍了命的只照着胡二乱打,不管其它家丁的拳脚,虽然自己挨了无数打,可胡二却也被砸了好几拳,鼻血都砸出来,只得狼狈逃跑,连赵四老爷都觉得有失体统,生怕波及自己,只得在一边喊着‘赵三疯了,疯了’,然后一边赶紧溜。
  其它人见这赵三发起疯来的乱打,也都一声喊各自散去,都说光脚不怕穿鞋的,真碰到这种愣的不要命的,家丁们也不愿纠缠。
  赵三被打的鼻青脸肿满身脚印,看着散去的赵四和胡二等,又看着旁边嘲笑的围观佃户等,不由的怒骂道,“懦夫,都是懦夫。”
  他从地上捡起鞋子,一瘸一拐的来到村东头私塾找老学究,“忠义二字怎么写?”
  说着,从怀里摸了半天,摸出来两文制钱,“请赵先生帮我写忠义二字。”
  老学究瞧了瞧赵三,见这狼狈样,便笑道,“今日又跟谁打抱不平啊,赵三啊,如今这世道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最不需要的就是你的那腔侠义精神了,如今都是各个明哲保身,你啊,也三十多岁了,媳妇都还没娶一个,也安份收敛一些,安心过日子,早点找个婆娘生几个孩子吧。”
  赵三是黄田港村有名的光棍汉,不是因为他懒也不是因为他家穷,而是这个孤儿居然古道热肠,非常有侠义精神,只要找他帮忙,他总是二话不说就答应,事后也全不图回报,甚至有时这回帮了人,下回别人还嘲讽他光棍,他也不介意。
  下回遇到那人有事来求,他也仍然会出身,遇到那顿断揭不开锅的,也总会给人送点米,遇到有人生病,半夜也帮忙背着去找郎中。甚至遇到村上跟邻村争水争地找群殴时,他更跟个先锋官一样的冲在前面。
  可就是这样一人,自己活到三十几却还是个光棍。
  老学究其实是很佩服赵三的,却也觉得在这样的时代,赵三这样侠义之人终究生不逢时。
  “钱收起吧,忠义么,我给你写。”
  赵学究是个老秀才,一辈子苦研八股文章,十三次乡试,都未能考中个举人。都说穷秀才举富人,若只考中秀才,是改变不了多少命运的,唯有考中举人,既有了做官为吏的资格,也能获得许多优免特权,还会有人主动投献。
  老学究钻研一辈子八股,于生计一技无长,最终也只能做过私墪先生,教些村童启蒙。
  他特意挑了一张上等宣纸,还取出自己最好的墨条,虽不知道如此狼狈的赵三为何求忠义二字,但老学究拿出了自己最好的纸墨。
  提笔,挥墨落纸,劲透纸背。
  忠义两个大字,遒劲有力,铁划银钩,大气磅礴。
  洒上一点香灰在墨上,老学究对这两字非常满意,望着两个超水平发挥的字,叹声,“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时人都记着这两句,却忘记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赵三接过字,对着老学究拜谢。
  “这便是忠义么,”
  说完拿起字转身走了,望着他那身影,老学究感觉天地间有股浩然正气降下。
  赵四老爷的家丁过来替小少爷请假,“江阴有暴民作乱,据城造反,老爷要带小少爷去府城暂避,让来通知声先生,这些天少爷就不来读书了。”
  说完便走了。
  老学究一人站立许久,最后转身从书房墙上取下那么尘封许久的剑,执剑在手,拔剑出鞘,剑刃依然光亮锋利,不见半点锈迹。
  他喃喃对剑自语,“年轻时曾梦想仗剑天涯行侠仗义,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曾做过许多荒唐事,耽误了许多作文章的时间,蹉跎一生,临老仍是白发秀才,呆在这山村私塾,却是连赵三这样的目不识丁的佃农都不如了。”
  剑收入鞘,老学究却没把剑挂回墙上,而是佩在了腰上,简单收拾了几件行李,便出村要往江阴城去,他已经打算好了,去江阴城,去从军起义。
  赵三拿着忠义二字回到家,把床单扯下来,又将晾衣竿取下,来到隔壁,请邻居大娘给他把忠义二字绣在床单上。
  “这是什么字,莫不你要做什么买卖?”邻居大娘笑问。
  “这是忠义,我要揭竿举旗,响应江阴义军,起义。”赵三认真的道。
  大娘吓了一跳,“你这是要做死啊,可参与不得啊。”
  “大娘若是不愿意,我找其它人去。”
  大娘无奈,“我帮你绣吧,当初我摔倒在地,还是你背我看大夫,奔前走后,比亲儿子都还亲呢。”
  忠义旗缝好,张三高举着来到村头,往地上一插,大喊,“忠义旗在此,有谁愿与我起义!”
  连呼数遍,无一人应答。
  村人指指点点,都嘲讽他痴呆发疯,甚至有人赶去报赵四老爷,要请他赶紧派家丁来把发疯的赵三擒了送官,免的连累了他们。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