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明镜要高悬
- 入库:04.13
转身要走。
“肖百户。”陈济民叹气道:“听我一句劝,大明朝很小的,你三思下吧。”
“丁毅有种到京城来杀我?老子等着他。”肖百户说完,转身就走。
他一拐一拐离开陈济民家里。
一边上还与遇到的人打招呼。
这边很多人都认识他,山西来的灾民,腿脚不好,在千户所打杂。
出海阳堡时,门口盘问了一下,看了他的身份牌,但很快还是放行。
一出海阳堡,肖百户的腿立马就利索了。
他沿着大路往外走,越走越心惊。
登莱外面现在没什么村庄,每隔几里就是一个囤堡,囤堡都是原降军在囤田,且必定建在各大路口。
肖百户一路过去,才过了第二个堡,就很难走了。
每一个堡卡在大路口,他走过去,对方直接问:“你那个堡的?到那去?”
肖百户拿出自己的身份牌,上面写着海阳堡,杂工,姓名徐大牛,三十四岁,背后有一串数字。
“等下。”守卫原先都是降兵,经过训练后,眼下和旅顺兵差不多。
他们拿过来一个册子,当着他面打开册子。
很快找到一行。
“徐大牛,三十四岁,编号2300789”他们对了下编号,把肖百户放行了。
但放行前还问:“你一个打杂的,离海阳堡这么远干什么?不要再往前走了。”
肖百户心中暗惊,但还是硬着头皮往前走。
第362章 第二个基地
肖百户在第二个路田囤堡又被拦住。
这次腰牌也没有用。
“你海阳堡的,跑这么远?你要到那去?去干什么?”
“我老家在青州,父亲重病,我想回去看望。”肖百户把想好的说辞说一遍。
“假条呢?”对方问。
“。。”肖百户目瞪口呆,这是什么玩意?
“没有假条?没假条就回去,要么我们派人送你回去?”
“不用不用,我自己回吧。”肖百户只好掉头。
这会他心里已经在破口大骂了。
丁毅他想干什么?整个登莱是他的地盘吗?这是大明皇帝的天下啊。
他前期以灾民身份混进千户所,眼下居然都无法离开登莱。
离开都这么难,想想外面的人进来又有多难?
不过这难不住他,丁毅的囤堡都是建在官道等大路口,他就转走小路。
于是肖百户一路上,爬山涉水,专走小路小道,历经辛苦,用了好几天才离开山东境内。
接着一路急奔京城,要向骆养性汇报这边的情况。
-----
11月25日,丁毅用了五天时间,把登莱降兵囤田的十四万亩田,分了一万多出去。
现在也不能称之为降兵了,全是丁毅的囤兵。
分出去的同时,登莱地区原所有大部份千户卫所,包括海阳所,大山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金山左所,奇山所,王徐前寨所八个千户所俱分到一千多囤兵,全部变成满员的千户所。
另有兵乱中没有波及到的夏河前寨所,雄崖所,浮山所等还是朝廷原来的人员,这三所加起来都没一千人,且俱是老弱病残,大量的土地在各所千户副千户等将领手上。
这些消息传出去后,雄崖所,夏河前寨所的军户们个个怨声栽道,狠不能立马迁到其他所去。
当然,实际上丁毅的这些兵员大部份不在各所,而是在各囤堡中守着,丁毅是占了各所的编制,不让朝廷安排人,然后把人分囤各堡,守在登莱各处囤田,兼看守全登莱各路口。
因为他从全国各地引流灾民进来,需要各路口指引他们往登州去。
11月26日,分完田后,由巡抚衙门往京城上报,因有好多流民和灾民到了登莱,为恢复生产,当地想用分田来促进灾民们转为军户。
明朝时,一般农民们是不愿意干军户的,现在登莱两地军户缺编太多,朝廷也在研究怎么办?
有人提议把营兵转军户,比如像王卫忠那样,从旅顺或其他地方抽调兵马过来转军户。
也有人提议把农民转军户,但怕农民不愿意。
现在有农民愿意转军户,自然求之不得,于是朝廷果断同意。
这样丁毅就顺理成章,占了各千户所的编制,同时让自己在登州的战兵也等于达到一万多,且这边的战兵,不需要发饷,只要供吃供穿就行。
11月26日,丁毅召集登莱地区的人员开会。
登莱这边的情况是,丁毅有登州王卫忠驻军三千人。(两千原降军新编进去),八人千户所各一千多人,加起来就一万多人,囤田共是十四万亩,且还在增加。
今年秋收后,已经实现自给自足,还能支持前方引流灾民。
灾民引流开始并不是很好,因为刚刚起步,大半年下来才五六千人。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仅11月,新到登州的灾民就有两千多人,比前面几个月加起来多。
杜如海把灾民们精挑细选,会种田,缝衣,打铁等有技能的人,被带到旅顺。
其余的人就地安排在各囤堡附近,由囤军们看守。
灾民按户编,百户为一堡,原囤军中选堡长和副堡长各两名,管理灾民。
每堡灾民按劳动力分囤田数,比如有一百个劳力,就囤一千亩。
每一个劳力有一亩的产出是自己的,其余九亩要上交。
这比囤兵们上交的要少,因为很多灾民是拖家带口,不只是自己要吃,家里非劳力也要吃。
五年后会和囤兵一样,每劳动力分到五亩,上交两成。
这样五年后,相信所有的灾民都愿意留在登莱。
分田和囤田的事解决,基本就稳定了囤兵和灾民的心。
然后是赚钱的事。
登莱这边的盐利加青州济南,现在都是算到旅顺的收入。
丁毅在登莱主要的收入有两块,一块是前期严雄带人查抄的大户,有几十万两,其中有一半用在他旅顺的发饷上面,一半用在灾民引流上。
另一块是金矿,银矿,铁矿等登莱两地的矿产。
这两地矿产丰富,特别是金矿,登莱两地都有。
杜如海在这边总负责,他手上还有四十多万两现银,加上每月金矿等收入大概折银两万多。
这点银子用在登州目前是足够的。
这样的话,粮食,银子,兵力,丁毅三个问题暂时都没问题。
登莱的囤田可以自给自足,还有的多。
银子也足够这边的开支,因为这边的囤兵不需要发饷,只需要用在引流灾民上。
兵力就不用说了,只要想打仗,随时能组成一支万人大军。
当下丁毅要求杜如海,在登州城开设匠作局,打造刀枪盾等冷兵器,随时为扩军做准备,工匠从济南找,不能从旅顺找,杜如海一一答应。
至此,登莱两地已经能算丁毅第二个基地,并在将来,随着引流的效果扩大,为他源源不断提供人口资源。
-------
话说京城数月前也有大事在发生。
周延儒当年举荐温体仁的时候肯定没想到,温体仁一步步走上高位后,还想更进一步。
1633年1月,温体仁累升至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他与周延儒一面打压丁毅,一面相互倾扎,3月登州乱平后,崇祯召集诸人谈商丁毅事宜,他和周延儒还异口同声,夸奖丁毅,以至让崇祯立马变色,开始考虑调升丁毅的事。
6月,温体仁突然发作,因为周延儒在和他交好时,曾私下称崇祯帝为“羲皇上人”。
眼下温体仁急于上台,暗中指使言官陈赞化揭露此事,锦衣卫密探也证明周确实说过这话,周延儒因此下台,温体仁接任首辅。
7月,丁毅正在伐日。
这天,崇祯召集新任首辅温体仁,等商议大事。
第363章 送礼是门大学问
因为军费不够了,朝廷想再次征饷。
当时廷议上的数目报出来还不算多。
宣府,大同,山西,蓟州等各地需征饷两百万两,
辽东一地需征饷三百万两,皮岛东江镇需二十万两。
全国加起来征饷五百多万吧。
听起来好像很多,实际上没多少。
咱们打个比方,崇祯四年(1631)朝廷就派银667万两,比这次还多。
当时是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0.012两),派银667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外,实征522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740.8298万两。
崇祯四年辽饷最高时,一年也就是667万两;分摊在每亩地上,一亩地也就多收0.012两的银子,增收1.2%。按当时的物价折算,也就是相当于每亩需要多缴3斤米。
崇祯四年后,尽管明庭已到最后的疯狂,但三饷全算,分摊在每亩地上,也就三分银子(0.03两银子)。
这笔银子,按当时的物价算,最多也就能买五六斤米。虽然那时候粮食产量低,但按理说,一亩地多收五、六斤米的税,并不会让老百姓感觉难以活下去。问题是,在当时,他就是可以让老百姓难以活下去的,原因就是执行政策的人。